libxbj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xbj

博文

两本书,二十年 ——《当代新疫苗》出版记

已有 3011 次阅读 2021-4-23 17:25 |个人分类:出版故事|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当代新疫苗》(第二版)这部260余万字的疫苗学扛鼎之作,编写历时10年,于2020年1月正式出版。此时,距第一版出版已近20年。这两版图书的策划与出版,不仅见证了我国疫苗学的飞速发展,也体现了出版人为满足国家需求出版高水平原创作作品的情怀和担当。


image.png


     1.     延续二十年的经典

在人类抗击传染病的斗争中,疫苗接种是最有效、最经济、拯救生命最多的卫生措施之一。20世纪的最后20年,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迅速推动了传统疫苗的革新和新疫苗的研发,许多高效、安全的新型疫苗相继问世,国际上已经有多本疫苗学方面的优秀著作。我国是最早使用人工方法预防传染病的国家,也是疫苗生产和使用大国。但当时国内尚无一本较准确、全面地反映疫苗学最新进展的论著。《当代新疫苗》应运而生,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为相关专业的学者和从事生物高科技专业的研究人员提供了一本系统、权威的参考书,也为疫苗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与完善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第一版出版10年后,之前设想的疫苗有些已进入临床试验和产业化阶段,我国自主创新研制的新型疫苗逐渐走向世界前列。鉴于实际需要,我们决定对《当代新疫苗》进行修订。从启动修订到最终成稿,又经过了将近10年的时间。这期间新的研发内容不断增加,如埃博拉疫苗、SARS疫苗等最新或在研疫苗。最终第二版增加80%的全新内容篇幅达到了61章,已经是一部全新的著作。书中详细阐述不同疾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免疫学应答,以及近50种疫苗研制技术和应用,特别是对当前疫苗学的新技术给予系统的总结,充分体现了疫苗学的现代性及前沿性。书中还提别,随着全基因组测序、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这些新兴学科飞速发展,反向遗传学和反向疫苗学在疫苗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新的研究领域包括:非传染性疾病疫苗、联合免疫、新型抗原运载体、安全而免疫原性优良的病毒样颗粒平台、广谱疫苗、肿瘤疫苗等;有关免疫学深层次问题的研究进展还有助于攻克某些疑难性传染病疫苗的开发问题等。第二版定位于为中国疫苗的研发和使用提供重要指导,使从事疫苗研究与生产、相关临床、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工作者以及参与疫苗领域政策和法规制定的相关人员对疫苗的新趋势、新思维、新概念和新技术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我国疫苗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代新疫苗一版李忠明访谈-配合电视片-报纸.jpg

第一版及相关报道

 

 2.从“海外”到国产的作者团队

没有一流的作者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图书,两版《当代新疫苗》作者队伍的遴选,体现了时代大背景下编辑的独特视角,也体现了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

1999年《当代新疫苗》选题,那时我国的科技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不少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编辑随即产生了在海外华人科学家中组稿的想法。当时,改革开放后到国外学习的学者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有不少人在国外有所成就,在学术界有相当的影响力。所以第一版的作者以海外学者为主主编李忠明博士当时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疫苗评审和研究中心工作12副主编张延龄、徐德启、杨晓明博士长期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工作怀着推动我国疫苗事业发展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他们联合国内外34位专家学者组成编写队伍,其中仅有9位作者当时在国内工作。

在第二版撰写时,很多在国外工作的学者已全职回国,也有更多的中青年一线骨干学者加入。故第二版以国内学者为主,作者增加到103位,其中包括陈薇、王军志等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竺院士更是亲笔作序。这些作者具有丰富的研究和开发经验,他们作为撰稿人可确保该书能代表国内乃至世界疫苗学领域的先进水平。

2020年新冠肺炎蔓延全球,一半以上的作者都投入了新冠疫苗的研究,我国5条新冠疫苗研发技术路线的带头人都是本书作者,他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主编杨晓明挂帅的攻关团队成功研发我国首个获批上市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陈薇院士带领团队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也获批上市;高福院士团队研发的重组亚单位新冠疫苗获得应急使用;魏于全院士团队和李启明研究员团队研发的重组蛋白新冠疫苗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秦成峰研究员团队研发的mRNA疫苗进入临床试验等。他们为保护人民健康、为祖国争得荣誉做出了积极贡献。

 

3.严格把关,确保出版质量

在国际学术出版机构中,科技学术图书的出版依靠同行专家进行写作计划书与样章评审是惯用的做法,而20多年前在国内出版界采用这种做法还不多见。

第一版组稿时,我们借鉴国际学术期刊论文质量控制的经验,对稿件以章为单位进行了同行评议,每章都经过至少两位国内疫苗研制方面的专家审阅,共有19位教授、院士参与审阅了书稿,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尤其是指出了请作者补充国内急需想了解的内容,这些都大大提升了书稿质量。同时,他们也对稿件的原创性、新颖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例如,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前所长周光炎教授指出:“藏敬五教授的文章写得很好,在基础和应用方面有很好的深度,内容也新,不愧是国际T细胞研究的领先者,使我学习了很多东西。”

第二版由于篇幅大、参与撰写的作者多,我们遂决定按照大部头学术书编写的惯例,召开编委会。由编委会讨论确定书稿的写作大纲、保留的第一版内容和计划新增的内容、呈现方式等。尤其是成立了由9人组成的主编团队,负责对相关稿件进行审稿,确保稿件质量。另外,由于书稿体量太大,主编整理稿件、编辑编前审读时间都比较长。而学科发展日新月异,在修订过程中又有了新的科研进展,新型疫苗不断面世。学术著作的时效性并不像期刊那么强,即使不把这些内容写进去,书稿的科学性以及权威性并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但是作者并没有就此作罢,为了充分体现书名中的“新”字,他们不断增删内容,加入最新的研究进展,引用新的参考文献。正是作者这种力求完美的精神,才使得该书在内容上胜于同类书,在疫苗学出版物中脱颖而出。

 

两版《当代新疫苗》在出版后都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一版获得“2001年度输出版优秀图书”11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二等奖。《光明日报》等媒体都对该书进行了报道。特别是当时介绍该书的电视片《健康的保护伞》在防治SARS时期向观众普及了疫苗的相关知识,社会反响良好。台湾五南出版社还购买了该书的繁体中文版的版权并出版。第二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封顶资助10万元。目前累计销售3000多册,两次登上“京东药学书榜”第一名,经济效益超出预期。入选《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0年度影响力图书推展。同时,该书得到赵铠、舒红兵等5位院士的联袂推荐。


希望该书能够为抗疫“战士”提供助力,为我国疫苗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文章部分内容已发表在《中国科学报》 (2021-04-15 第6版 读书)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1/4/361994.shtm

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图书奖-1.jpg

有关视频 

https://mp.weixin.qq.com/s/BSe_XWr_Jxn5tgay_HPoaw?version=3.1.7.3005&platform=win




https://m.sciencenet.cn/blog-689831-1283420.html

上一篇:不一样的生态学家:Josias Braun-Blanquet的故事
下一篇:鲎、匙孔䗩与疫苗

2 武夷山 严家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09: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