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Y2012

博文

2022 重读经典 不谈创新 精选

已有 4184 次阅读 2022-1-1 07:2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22 重读经典 不谈创新

 

2021年因为疫情原因,大半年的时间是猫在家里上网课,但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反复认真阅读了几十本经典书籍,包括专业书和文学名著。为什么要读经典呢?

首先,只有读经典,你才能真正找到知识的来龙去脉,你的知识结构才有根基,你才不会慌乱,人云亦云。当你读经典力学,你会发现强如牛顿这样的大神在他牛顿三定律发现的过程中依旧是磕磕绊绊,每前进一小步都很艰难。牛顿说他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根本不是谦虚。另外,当我们读到爱伊斯坦,这个百年不遇的天才,在发展他的广义相对论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也是捉襟见肘时,你会会心一笑,所谓的原始创新,所谓的从01,不过是吓唬外行的口号。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牛,估计也只是做到了从0.8或者0.91的跨越,但也足以封神了。

记得20年前自己开始读博士的时候,对张量分析这样数学工具很是不屑一顾,觉着它的作用和线性代数里学过的矩阵计算其实没什么分别,完全多此一举。后来发现周围的同学和老师讨论问题,写文章用的完全是张量符号,自己却看不懂这一数学语言,非常有挫败感。当有一天,我读到爱因斯坦在研究相对论也在用张量推导公式,于是自己才开始认真学习这一数学语言,初入门经后赫然感受到它的强大与美妙。也就是在那一刻,我才第一次体会到数学是最接近神一般的存在。数学的对于错是唯一不需要实验验证的,只要符合逻辑它就是对的,就这么豪横!

数学是什么?是人类发明的还是发现的?为什么那么多物理现象会被简单的数学公式解释?这其中的因果关系是什么?当你读《几何原本》你才明白巍峨的数学大厦最开始都是建立在平面几何那五大共设的基础之上的,后面所有的定理都是从这五个公设推导出来的。也就是从这本书,我更加体会到形式逻辑的重要性。数学是建立在逻辑基础之上的。那么大自然呢?大自然经过了亿万年的千回百转的洗礼,它的演化,发展一定也是有逻辑的,广义上讲逻辑就是规律。如果说爱因斯坦眼中的上帝就是大自然的大一统规律的话,那么在这一点上,数学和上帝是统一的,至少是最接近上帝的存在。

当我们读到普朗特,读到他的边界层理论开辟了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力学研究道路,这与几乎是同时诞生的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纯理论有着重大区别。力学与物理从此分道扬镳。也就从那一刻起,我们才明白力学和物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终究是不同的。比如我们研究的岩土力学,属于应用力学,是不关心力的本源问题的,只关心工程应用。至于说将来,物理和力学(应用力学)会不会重新走到一起,我感觉是可能的。文学上讲,古今从来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文学/艺术是另一条描述大自然美妙的路,它们和科学/数学有什么关系呢?

在我看来,文学艺术和科学/数学对创新的要求是一致的。当你读《红楼梦》,你不仅惊叹它结构的宏大,语言的优美,你会更加感叹这部巨著各种知识的包罗万象,很难想象是作者一个人的能力完成的,而不是一个团队。而这样的全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 、建筑学家达芬奇也是不遑多让。创新其实是一个人在很多领域深耕后不经意融合的结果。在我看来,创新并不是一个主动行为,不是你想创新就能创新,甚至不是目标导向,而是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小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会有语感。我很长时间对这个语感,下笔如有神这里的“神”没什么感觉。直到有一天,我反复读著名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我惊叹这位作家文字的浑然天成,原来小说还可以像散文一样来写,实在是妙!当我尝试着在科学网上写一些自己小时候的往事的文章,小时候的一草一木在我的笔尖下流淌,如有神助!更有朋友说我的行文竟然有点萧红的味道。而这种味道并不是我刻意模仿的,这就是语感带来的效果吧,我很是惊喜。

有人会担心,这样的创新之路会不会限于只是模仿,而不是真正的创新?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只要你在一个或几个领域耕耘地足够深,你是不可能和前人完全一样的,你继承的只是他们的(部分)风格,你终归是你自己,不一样的烟火!




https://m.sciencenet.cn/blog-692836-1319086.html

上一篇:康师傅方便面
下一篇:摘掉有色眼镜看中文科技期刊

28 武夷山 郑永军 胡泽春 张士宏 归明月 孟佳 卜令泽 黄仁勇 张强 朱志敏 曹俊兴 陈志飞 吴斌 范振英 汪晓军 曾杰 黄河宁 徐绍辉 徐义贤 孙颉 王庆浩 宁利中 谢依伦 鲍海飞 谌群芳 许培扬 李冰祥 张海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2: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