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zh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zhao

博文

“指标”真是一个神奇的东西 精选

已有 6703 次阅读 2013-11-18 10:10 |个人分类:其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量化评价、量化管理开始盛行,于是许多东西都有了指标。大多数时候,好像有指标比没指标要好,比如,合格率要达到百分之多少以上,房价涨幅要控制在多少以内等等。不过有的指标却让人感觉非常奇怪。比如,有学校对考试成绩作了“优秀率不得高于百分之多少、不及格率不得低于百分之多少”的规定,控制优秀率还能理解,但要求必须有一定比例的不及格却是很奇怪的,如果所有的学生都学得很好,都达到了及格的标准,难道不是好事情吗?对不起,学生如果都给了及格,那老师便是不合格,因为不符合给出的“指标”。当然,作出这样的规定,大概是为了防止老师无限制地放水,把不合格的学生都拉到及格,但焉知有这个指标老师便一定不放水了吗?也许只是少放几个而已。但有了这个指标,又怎么能保证没有无辜的学生被老师硬做成了不及格呢?此类“指标”制定还不少,在工作考核、聘岗等事情上都有,偶便听说过为了完成不合格的指标,在工作考核中把患病后重新上岗的老师定为不合格不得聘用这样不讲一点人情的事情。

       前一阵看到郑州弄了个社区精神病指标的新闻,可算是“指标”的又一奇葩妙用。郑州市卫生局下发文件,规定各辖区筛查发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任务数不低于辖区常住人口数的2‰。各个社区的基层医护人员被要求筛查本辖区内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人数不低于辖区人口总数的2‰,这意味着他们要在1000个人中至少找到2个重性精神病。这个任务被纳入卫生部门对社区医院的考评中,完不成会被扣分并面临上级的督导。于是医生们只好到处找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本来,辖区内没有精神病应该是件好事,谁想因为有了这样的“指标”,顿时好事变坏事。只是不知道要是超额是否有奖励呢?

      今天又看到一则新闻,在西安工作的小魏准备捐献自己的骨髓,谁知血站和骨髓库均表示,今年采集骨髓的指标已经完成,要捐献只能等到明年。记者调查后才知,这并非血站的人员想偷懒的托词,的确每年各省市募集捐献骨髓志愿者的工作都有人数限制,采集任务由国家骨髓库向各省配发,每年都会有用于采集骨髓血样的专款下发到各省市,这笔经费用完了,募集志愿者的工作也就结束了。据中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管理中心)官方微博回复,骨髓捐献有时间限制的情况属实,原因是现在申请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越来越多,但每年血样检测入库的费用有限,是政府按照财政预算拨付的。每份血样检测入库的费用近500元,可财政预算的增加仍然赶不上志愿者数量的增加。

       我的印象中,经常看到有台湾同胞向我们捐献骨髓和造血干细胞的新闻,一直以为我们愿意捐献骨髓和造血干细胞的人比较少,观念比较落后,却没想到竟然因为经费不够不能让所有愿意捐献的人都登记上。这样的指标设立也算得比较奇怪的,要知道区区500元可能便是一个白血病患者生的可能。控制三公经费有必要,甚至合理地控制科研经费也有必要,但控制采集骨髓血样的经费有必要吗?

     有时候想想, “指标”真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啊,有的时候它能让一些我们曾经以为实现不了的事情很快地实现,但有的时候却让一些本来早就应该实现的事情变得遥不可及。只是,当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一个指标来控制的时候,到底算不算是一件好事呢?



https://m.sciencenet.cn/blog-69474-742627.html

上一篇:歌声,飘到故乡,飘到天边
下一篇:天净沙、秋天的歌、秋天的照片

53 李学宽 吴飞鹏 陈安 王启云 李健 应行仁 刘洋 李天成 黄盛珠 徐晓 赵斌 鲍海飞 周春雷 魏东平 黄晓磊 张忆文 吕喆 武夷山 常顺利 陈永金 李伟钢 李宇斌 曹裕波 戴德昌 陈筝 李毅伟 何学锋 曹聪 贾伟 方琳浩 陈冬生 温世正 徐耀 翟远征 翟自洋 wgq3867 aniuaniu zy00chen biofans dulizhi95 zyp321 yuweihong xuqingzheng wyhzj HANGQING xyxy220 xqhuang bingqc ztanztan cgl400 tywtyw uneyecat dongxuanm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1 11: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