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yuz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yuzong

博文

一点困惑

已有 3873 次阅读 2014-5-12 20:1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style, 基础知识, 科学研究, 人人, 花骨朵

       以前总觉得在科学面前人人平等,在做科学研究面前,也是人人平等。但是现在发现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

      严格意义来讲,现在我几乎没有接触过科学研究,作为一个研一的学生,我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问题呢?在国科大的这一年时间里,修了很多门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本领域可能涉及到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常识也基本都接触到了。我对自己即将开始的“研究”生生涯充满信心,想着回所以后可以大干一场了。就比如那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期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在和老师同学讨论问题的时候,似乎发现一些很要害的问题,顿时有点泄气,正如本文题目——我还有救吗?

具体症状如下:

     1.思维习惯问题。面对一个新的问题时,我发现自己的思维习惯是形象化的、感性的思维,特别是力学类、工程类的问题,并不能很有效的去调动自己的数学力学思维去考虑问题,其实说白了,面对一个新问题,都先会有一个感觉,我的思维习惯是赶快拿这个感觉和我自己生活中所遇见的或所熟悉的任何有相似行为和表现特点的事物去做类比,然后再把我已知的该事物的模型的方法类比到新的问题上,很多时候这也会出现问题,比如边界的差异等等,可能最后会导致我对新问题错误的解释和理解。而我比较羡慕的那种思维方式是,面对新的问题,有新的感觉,然后用这个感觉直接建立数学物理模型去解释问题。

    形象一点表示我的思维习惯就是:A(新问题)→B(直观感觉)→C(知识储备中的相似的直观感觉)→A(根据C的已知模型来构思A问题的解决方案)

    而我个人认为理想的思维应该是:A(新问题)→B(直观感觉)→A(建立模型解决问题)

    其实说白了,我总感觉我那种思维习惯有点机械记忆的倾向,虽然我很不希望自己这样!

    2.对科学的态度问题。面对新的事物,对于很多疑问,我有好奇心,但并没有刨根问底的习惯,其实我早意识到了自己这个问题,而很多时候自己给自己的托词是:自己的知识储备还不够,以后学的东西多了就会明白了。其实很多时候问题并没有那么复杂,只要稍微动一下脑筋,问题就可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现在我意识到了这种习惯有多可怕——几乎不会独立的去分析一个问题,逼不得已的时候,是大量的查找资料去找类比模型解决问题。

    当然,也有其他的问题,比如基础不牢固,独立训练不够。但是问题是,我不想让自己听之任之下去,还是很想做些事情出来的。

     各位老师,我还有救吗?请给出些建议,我知道改变固有习惯很难,但是我真的想做些改变!


 




https://m.sciencenet.cn/blog-707027-793817.html

上一篇:各位老师:请问学术界是怎样处理这些论文里的“错误”的?

9 赵斌 郑小康 袁海涛 曹聪 宋然然 智宇 蒋继平 lbjman zzjtc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3: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