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良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iaoliang

博文

水生所由沪迁汉的回忆(水生所所史拾零续六)

已有 3638 次阅读 2015-6-8 10:23 |个人分类:科研院所史料|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这张图片拍摄于1994年。前排左起:伍惠生、赵祯祥、梅根福、邬华根、张灵江、王德铭、蒋一珪、何碧梧;中排左起:葛蕊芳、朱志荣、陈佩薰、姚勇、王乾麟、申权、崔仁生、冯纯山、张甬元、沈韫芬;后排左起:黄清滚、沈国华、陈荣德、沈根泉、陆鹤明、陈锡涛、王精豹。横幅上的“水生所青年由沪迁汉四十周年纪念会”还是沈韫芬要我帮着写的呢。记得帮着布置好会场后,我也跟着旁听,事后还向中国科学报投稿,刊登在1994374版(迻录如下)。

无悔的追求

——小记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的创业人

张晓良

   今年,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由上海迁至武汉的40周年。前不久,在位于武汉东湖之滨的水生所,近30位当年与水生所一起搬迁过来的科研人员欢聚一堂,共叙创业的艰苦,共享成功的欢乐……

   那是1954年,以动物学家秉志、鱼类学家伍献文、原生动物学家王家楫、藻类学家饶钦止、鱼病学家倪达书,以及淡水生态学家刘建康为首的一批著名科学家服从国家需要,带领水生所从上海迁至武汉。同来的还有一批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和中学毕业生。40年过去了,当年的小伙子、大姑娘,今天多已两鬓斑白,当上了爷爷奶奶。但大家回忆往事,依然谈笑风生。

   今年61岁的沈韫芬研究员,是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40年来一直致力于原生动物和水环境监测的研究,她主持的一项研究成果,刚刚获得了国家环保局1993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博士生导师,她目前正同时指导3个博士研究生。她的同学蒋一珪研究员,1984年获得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他培育的异育银鲫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养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还有陈佩薰研究员,已成为国际知名的鲸类学家;王乾麟研究员,当选为湖北省劳动模范……被称为“小弟弟”的张甬元,40年前是个年仅18岁的中学毕业生,到水生所后,他以顽强的毅力刻苦自学,成长为生态毒理学专家,现正担任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当年30岁的梅根福,是大家的“老大哥”,他心灵手巧,为科研工作制作了大量的实验设备,他设计制作80型静水采样器曾获得中国科学院的技术进步奖;10年前他退休时,不为外单位高薪聘请所动,继续留在水生所工作,10年来已为所里创产值约50万元。今年就要办理退休手续的陆鹤明,当年是上海徐汇中学的学生,他仍清晰地记得40年前他押运装满实验仪器的火车整整走了10天才到武汉的情景;后来他掌握玻璃吹制技术,水生所的许多科研人员都使用过他制作的玻璃实验仪器,作为武汉市科协玻璃吹制协会的负责人,他还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在这次聚会中,当蒋一珪研究员用浓重的江苏无锡口音赋诗一首:“阅尽江湖苦与甜,躬耕一所皆中坚。欢歌再把征帆起,艳艳夕阳晚霞妍”时,我蓦然意识到参加聚会的几乎都是上海、江苏和浙江人。40年乡音未改,表达了他们对故乡的眷恋;40年的丰硕成果,也代表着他们对第二故乡的奉献。

 

补充之一,横幅上有“青年”二字,因为活动是大家自发组织,多位老专家或已故,或忙于工作而未能莅临;图片中人也并非当年由沪迁汉青年人的全部。

   补充之二,2014年,也是水生所由沪迁汉的六十周年,我统计了一下,1950年至1954年开始在水生所工作,且跟随水生所由沪迁汉的的老同志,至今健在的还有21位:程冰心(103岁)、刘建康(97岁)、崔仁生(88岁)、王德铭(87岁)、陈佩薰(87岁)、项嘉秋(85岁)、俞敏娟(84岁)、陈宏溪(83岁)、王乾麟(83岁)、姚勇(83岁)、闻根芳(83岁)、陈受忠(82岁)、沈国华(81岁)、王精豹(80岁)、朱志荣(80岁)、陈锡涛(80岁)、沈根泉(80岁)、陆鹤明(80岁)、陈荣德(80岁)、葛蕊芳(79岁)、张甬元(78岁)。到2015年目前为止,有陈荣德、项嘉秋两位故去。




https://m.sciencenet.cn/blog-708326-896391.html

上一篇:学部评议水生所(水生所所史拾零续五)
下一篇:倪达书轶事两则(水生所所史拾零续七)

8 朱晓刚 吴世凯 姚卫建 徐旭东 蔡庆华 李颖业 科苑往事 韩玉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6: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