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m66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hm669

博文

饭桌上的意外收获

已有 2155 次阅读 2012-4-21 10:54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饭桌

    我上初中的时候,老百姓都喜欢听单田芳和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岳飞传》《白眉大侠》《隋唐演义》。我家也不例外,每天中午和晚上吃饭时打开收音机,准时收听。总是听到关键的地方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把人急得拍腿跺脚也无济于事,只能等到第二天再接着听。后来家里有了黑白电视,收音机倍受冷漠;再后来,家里有了彩电,收音机更是无人问津。于是,看着动画片长大的孩子,几乎不知道收音机是什么东西,有什么作用。


    20036月,我完成了外出学习3年的任务后回到家里,发现9岁的儿子看电视非常上瘾,哪个台几点钟有什么节目早已在他心中排好队,看完这个看那个,连续不断。有时吃饭也要把碗从餐厅的餐桌上端到客厅的茶几上,宁愿不吃菜也要看电视,大人心疼孩子,怕他吃不好饭,只好把菜也端出去,全家一起边吃边看。其实,孩子对饭菜的兴趣远远比不上对电视节目的兴趣,经常是看着看着就忘了吃饭,提醒一句“赶快吃!”才想起来吃一口。有一次晚饭后,我问儿子:“你晚饭吃的什么?”他认真想了想,终究没有想起来吃的什么饭。


    我担心过多看电视会伤害眼睛,但是直接干涉的办法根本不起作用,自己白费劲,还惹得孩子伤心委屈,破坏家庭和谐气氛。于是,我和儿子商量:“咱们听收音机行不行?”儿子却问:“什么是收音机啊?”一番解释之后,儿子也许觉得妈妈上学时喜欢的东西肯定好玩,就催促我立刻带他一起去买一个。那天也真凑巧,虽然买回家后没有立刻收到什么好节目,但是,中午吃饭时,打开收音机,立刻传出舒缓、悦耳的旋律和清晰的声音:“听众朋友们,您们好!从今天开始,请收听广播小说《姚明之路》,作者,肖春飞,播音,王珊。”这个故事讲了姚明上小学时高个子,大脚板,每次打扫卫生,他都乐意擦最高处的玻璃窗,也乐意帮老师取下高处的物品,但是,他经常为买不来超大号的鞋子穿而犯愁。我儿子对姚明的故事非常感兴趣,听了半个小时也不过瘾,可是没有办法,只好等第二天中午再接着听。

从此,在我们家的餐桌上,收音机备受关注;在每天的午饭时间,儿子心中牵挂的是姚明,不再是电视了。听完了《姚明之路》,我们又接着听了《七朵水仙花》《张伯苓》《刑警803》《达芬奇密码》《东汉风云》《城的灯》《县委书记》《暗算》。回头间,时光悄然溜走了两年。

    早在2002年,我为了写论文,为了和导师联系,我们家的电脑开始联网。儿子每次看到我坐在电脑前,电脑里的内容不是论文,就是邮件,所以,他对电脑没有太大兴趣。后来,2005年,儿子上初中了,班上同学给他介绍“评书网”和“有声读物网”,我们开始了听网上小说。午饭时间听收音机播的小说依旧雷打不动,利用其它业余时间我们连续听了俗世奇人《五凤楼》《呼家将》、《童林传》、《瓦岗寨》《花木兰》。儿子很受武林高手影响,爱上了武术,又舞剑弄棒,又学太极拳。 2006年,我们搬了一次家,但是,中午听广播小说的习惯依然如故。先后听了一路格桑花》《狼牙》《神医喜来乐高纬度战栗》《输赢》。


    就在《
输赢》快结束时,儿子想买MP3,我立刻答应,并很快买回家来。我先给他介绍了几首我喜欢的七、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祝酒歌》《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太阳岛上》《泉水叮咚响》《牧羊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神的传说》《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牡丹之歌》《太湖美》等等。我原以为儿子不会多喜欢这些老歌,没想到儿子十分欣赏,尤其是《牧羊曲》,他说“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意境很美。


    对于MP3,我只担心常用耳塞对小孩儿的耳朵有损害,但是这个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因为儿子的班主任禁止学生携带MP3去学校,所以只能回家听。我们去数码家电买了一个拳头大小的蓝色牛头形状的音响,取代了耳塞,而且全家可以一起听。
输赢》结束后,又重播《高纬度战栗》和《刑警803》,我们毫无遗憾地把MP3和“牛头”放上了餐桌。每天早晨时间紧,开收音机主要听7点钟的报时;中午和晚上开MP3,听歌吃饭,音乐成了一道最受欢迎的精神“美食”。可怜我们家的彩电,虽然年年按时缴有线电视费,大家却都不愿意看,或者说是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光顾它,只有过年看春晚时才不再“门前冷落鞍马稀”。

   (未完待续)



https://m.sciencenet.cn/blog-709200-561958.html

上一篇:My Plan of New Year
下一篇:做善于思考善于呵护孩子的家长

3 陆俊茜 李璐 zzjtc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1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