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tu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tuo

博文

在基金申请标书中增设回应栏

已有 5185 次阅读 2012-10-3 09:5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基金, 评审, 标书

        昨天出“基金评审是中国科学的肋”一文,被科学网编辑部置到博文条,迅速引来了大量的围观和建评论。那么,今天索性再出一条建,和者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0942&do=blog&id=618528)

    

        提高基金评审水平的关键在于想出并采取促使评阅人认真负责的办法和机制。现有条件下,可以在不增加工作量(甚至提高评审效率)的法之一是在基金申请标书的格式中增对评审的回应栏,明确要求申人就同一个课题(或思路)再次申请时,必评阅上一次申请的意见做出回应——或解释误解、或反驳误批、或依言修改。这样做有两个立竿见影的作用:

 

  1)看出一项研究的价值的捷径之一是倾听攻防两方的辩论。下一次评审的评阅人读到上一次评阅人的批评以及申请人针对批评的答辩、解释、或修改,可以在阅读和评审标书时迅速地意识到一些重要问题,心中有数,进入故事。与此同时,如果前一次评阅人不负责任,在评审意见中犯下低级错误,被申请人修理,下一次评审的评阅人也可以受到提醒,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2)如果事先知道自己的评审意见连同申请人的回应将被呈现在下一次评审的数名评阅人眼前,相信相当一部分评阅人会提高小心翼翼的级别,相对认真地对待评审意见的撰写。不错,标书的评审是匿名的。但是毕竟基金委的工作人员知道评阅人的身份。以往,基金委没有精力评判每位基金评阅人的学术水平和认真程度,现在则有了下次评审对前一次评审的评判,基金委辨别评阅人高低的难度下降了,水平低下或不负责任的评阅人滥竽充数的难度提高了。

 

        当然,评阅人和申请人的分歧中,申请人不占理的情况也很常见。基于听懂攻防双方高下易于自己发现问题的常识,多数情况下,下一次评审的评阅人应该能够发现申请人的思维误区。毕竟评判者也是基金评阅人。前几天,学术会议上遇到一位青椒,向我抱怨他两年的基金申请的评阅意见相反,两次被拒,反而更无所适从。作为没有情绪干扰的旁观者,我可以轻易地听出分歧实质,告诉青椒问题在哪,如何改进。

 

        其实,让前一次的评审意见和申请人对评审意见的回应接受下一次评审不是我的创造,至少美国NIH的项目二次申报便是如此。我本人也经历过:前一次申请得到了十来个相对水平不高的误解,经一一解释后,二次申请的评语中竟没有一个科学问题(只提出了补办动物权益的手续)。

https://m.sciencenet.cn/blog-70942-618779.html

上一篇:基金评审是中国科学的软肋,不平则鸣是现代公民的正常
下一篇:从个人视野与社会需求的互动看盖茨和乔布斯的起落

9 曹聪 何红伟 吕喆 吴浩宇 屈林 苏盛 王顺春 谢焱石 zhouguanghu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6: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