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onston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imonstone

博文

谁最可能拿诺贝尔化学奖 精选

已有 25165 次阅读 2015-6-21 17:25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诺贝尔, 化学奖, 生物

       诺贝尔奖已经发了 114 年,表面上看来,谁拿奖谁不拿奖没什么规律,实际上仍是有潜在规则可循的。曾经听说过,“在生命科学领域,做细胞的每七年拿一次诺贝尔奖,做免疫的每九年拿一次诺贝尔奖,做神经的每十五年拿一次诺贝尔奖,但做结构生物学的每三年就会拿一次诺贝尔奖。”在诺贝尔化学奖上,是否存在着类似的“潜规则”呢?统计数据会告诉我们答案。


       粗略地从化学的五个二级学科角度对诺贝尔化学奖发奖原因进行分类,其情况如上图所示(生物化学归入高分子化学一类)。高分子和生物化学独占三分之一的奖项,而物理化学也占了将近四分之一的奖项,这可能与欧洲化学传统重视理论有关。令人有些意外的是无机化学竟然比分析化学所占比例还小。事实上,无机化学可能是诺贝尔化学奖最不喜欢授予的领域之二。为了进一步分析得奖来源,更具体的学科分类及获奖次数统计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见,高分子化学仅获过三次奖(1953 年的 Staudinger、1987 年超分子化学和 2000 年导电高分子),把 1975 年的 Flory(高分子的物理化学理论,被归入化学热力学)加进来也只有四次。它和无机化学一道成为诺贝尔化学奖最不青睐的领域。之所以该二级学科一枝独秀,完全是生物化学(占 26 次之多)和结构生物学(6 次)的功劳。


       无机化学自己的获奖次数实质上只有 7 次,另有 8 次是核化学家发现元素的贡献。最近一次获奖是 2011 年(准晶),离上一次无机化学获奖(1996 年富勒烯)已经过去了 15 年,在 1913 年的 Werner(配位理论)和 1983 年的 Taubu(无机反应机理)之间几乎没有真正的无机化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不过,2010 年和 2014 年的物理学奖分别颁给了石墨烯和 LED,无机化学家们或许在这个领域还能赢得诺奖的青睐。


       物理化学的三个主要分支:热力学、量子化学和表面化学都有可观的表现,一共获得 29 次诺贝尔奖,体现了评委会对理论的重视。但这其中包括了部分物理有机化学获得的诺贝尔奖(归入结构化学名下),例如 1969 年(构象学说)、1976 年(硼烷结构)和 1994 年(非经典碳正离子)。除去这些本来算在有机化学学科中的奖项,有机合成方法学依然获得了 12 次奖项,这与分析方法获得的 15 次奖项一道,说明合成与表征在化学学科中占的地位是十分稳固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化学奖的发奖时间有什么规律。统计数据(如上图)表明,评委会很注意各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平衡,“连庄”情况是极少的。平均起来,近年来获奖频率最高的是生物化学和结构生物学,每三到四年就会有一次得奖。其后是有机合成方法学(平均七年)。物理化学也是平均七年左右会得到一次,其中量子化学自从 1954 Pauling 得奖以来平均每十年就会得到一次。分析化学在二十世纪前半叶表现不俗,但近年来也要平均十二年才能得到一次。无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的获奖频率都在二十年以上,但如果考虑到无机化学还有物理奖、以及近年来材料领域的发展,可能无机化学行情上涨的趋势还要略胜高分子化学一筹。


       谁最可能拿诺贝尔化学奖?从数量上看,最佳回答还是生物学家。因此,开头引用的话就应该加一个补充:结构生物学家拿的大多都是诺贝尔化学奖,就像有人调侃的话那样,“结构生物学家本质上都是分析化学家”。不过,如果在“纯”化学领域的话,物理化学家和有机化学家才是更稳健的选择吧。




https://m.sciencenet.cn/blog-711486-899612.html

上一篇:Bomb Pulse Science——核试验炸出来的科学
下一篇:对拙文《科学界如何面对批评》的一点说明

26 武夷山 王洪吉 史晓雷 梁洪泽 杨建军 曾杰 黄永义 李峰 张鹏 郭宏磊 田云川 胡方云 李学宽 苏光松 麻庭光 李承哲 余世锋 李伟钢 汪晓军 强涛 张彬 wqhwqh333 xchen biofans jlx1969 straponHawk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