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li2233 公共政策、公共管理、技术创新

博文

博导二三事 精选

已有 35382 次阅读 2015-9-12 05:03 |个人分类:人物纪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导师, 教师节

刚刚给我的博士导师打了个电话。我告诉他,刚刚过了中国的教师节,这是学生问候老师的节日。

电话那头的导师很高兴,天南地北地跟我聊了很久,从工作到家庭,从美国到中国,想起什么扯什么。导师是81岁的老人了,估计耳朵比较背,所以说话声音大,我这边也要相应提高音量。两人对着电话喊了差不多40分钟,才意犹未尽地挂了电话。电话中,导师几次嘱咐我,一定要时不时打电话过来,报告我的近况。

导师是我人生道路上的贵人。

当年我在国内工作的时候,获得了出国做访问学者的机会。我给十几家高校的教授发了信,询问是否可以接收我去访学。结果,我的导师“慧眼识英雄”,直接邀请我去他门下攻读博士学位,并提供全额奖学金。后来我问他,我们从未谋面,你怎么就认定我有资格做你的学生呢?导师说,你的 resume 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你又是在中国很有名的大学毕业的,肯定错不了。我听了,有些沾沾自喜。再后来,我才了解到,导师对我好,更多的是因为我来自中国。他对中国学生好,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在中国访问期间受到了热情款待,他无以回报,只有尽力帮助中国学生。

90年代我刚来美国的时候,导师出去办事,总要把我带上,不管是听学术报告,还是他要去商店买点东西,都叫上我,在路上跟我聊天,向我介绍美国的风土人情。导师说,他不停地跟我讲话,就是要逼着我讲英语,尽快提高口语水平。比如,他带我进DC,会告诉我,这是肯尼迪中心,这是农业部,这里是水门事件的发生地。然后导师会问我,“李,你知道水门事件么?” 我说知道一些,导师就会鼓励我把自己知道的讲出来。他带我去他家,会告诉我路边各种花的名字。慢慢地,我的口语水平越来越好,上课也敢提问题了,做presentation也不再只是低头念稿子了。

我来美国第二年,有一天导师把我找去,问我每天做Bus来学校,感觉习惯么?我说习惯,在北京就是每天赶车。导师说,还记得你刚来的时候跟我说过,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最喜欢的三件事儿么?我说当然记得,上网,开车,喝橙汁。这还是我刚到美国的时候我的中国房东跟我讲的,当时我转述给导师听的时候,他哈哈大笑。导师说,你现在上网了,也喝橙汁了,要是有辆车开,会不会更好?我说,那当然好啊。然后导师说,他太太买了辆新车,以前开的corolla比较旧了,但如果我愿意的话,可以送给我。导师说,你要考虑好,旧车可能会出毛病,修车很费钱。导师就是这样,明明是帮你大忙,还说得跟给你添了麻烦似的。这部corolla就成了我在美国开的第一辆车。在后来的三年中,它是我们家唯一的代步工具,是立了汗马功劳的。有一次,一个修车行的老板问我这车多少钱买的,我回答说是导师送的,车行老板感慨说,你导师真好,这部车如果要价1000美元,卖掉是很轻松的。

导师不喜欢客套。记得有一次,他把学院的中国学生找到一起,听我们对学院的建议和意见。那天碰巧是他的生日,我就自作主张,买了张生日卡,让每个中国学生都签了名,一起送给他。没想到,导师只是说了声谢谢,就把贺卡放到一边,连几句场面话都没说,就接着谈正事儿了。2004年,我拿到博士学位,导师也同时宣布退休。在学院的毕业典礼上,院长宣布了导师退休的消息,并代表学院向导师颁发一块铜制的纪念牌。导师是建院元老之一,素负众望。院长邀请导师上去接受纪念牌的时候,全场师生起立鼓掌。只见导师大步流星,走到前台中央,从院长手里接过纪念品,握手,然后大步流星走下来。他没有停留,也没有发表任何感言。全场哗然。后来导师跟我说,他那是不想因为自己的事儿耽误大家的时间。

导师是学院公认的讲课最好的老师之一。他讲课口齿清楚,条理分明,而且常常有自己独到的分析。我总共给导师做了六年的 RA(Research Assistant),体会到他备课的认真态度。不管这门课他讲过多少次了,每次上课前,他至少要花2个小时,把上课的材料过一遍,构思讲课的思路和要点。我自己当老师也有十年了,自认为上课很认真,但还是觉得没有达到导师的认真程度。导师出去做学术报告,也是事先准备透明胶片(后来变成了PPT),并且认真考虑在演示每一张透明胶片的时候,该说哪些话。他一边构思,一边写下来,并反复琢磨。这样,在演讲的时候,他能做到没有废话,言简意赅。

导师是清华大学的兼职教授,他曾经每年都去清华访问,并在公共管理学院和经管学院做学术演讲。他对清华的感情很深,在2004年退休的时候,把自己藏书的绝大部分,都捐给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这件事是我经手的,记得总共邮寄了30多个纸箱子。

导师一辈子写了七八本书,他的最后一本书出版于1999年,书名是 The Complexity Challeng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这本书几经波折,最后由我翻译成了中文,计划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译稿早在2012年就提交了,希望能够早日跟读者见面,也算是我对导师培养之情的一个小小的回报。

对了,导师的名字叫 Don E. Kash, 1960年代于爱荷华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得克萨斯技术大学,密苏里大学,普渡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奥克拉荷马大学等,退休前系弗吉尼亚州的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学院冠名(chaired)教授。退休后,回到奥克拉荷马安度晚年。



https://m.sciencenet.cn/blog-71485-920277.html

上一篇:数据说话:美国各类大学不同学科的教授平均工资水平
下一篇:在科学网混到了七年,都要痒一下吗?

87 孙启高 霍艾伦 武夷山 刘立 王振亭 张鹏举 刘旭霞 姬扬 彭真明 汤茂林 罗帆 孙瑜隆 王琛 姚伟 叶建军 木士春 左宋林 周健 文克玲 余海涛 林中祥 周浙昆 刘木根 白龙亮 梁庆华 苏红 赵美娣 刘全慧 饶东海 蒋彬 孙立杰 徐积刚 张影 张士宏 聂元训 田云川 尉石 易奎 陈齐风 黄仁勇 王伟 陈吉德 王恪铭 黄健 刘艳红 姚小鸥 韩玉芬 曹须 赵星 武永军 汪晓军 徐耀 谢蜀生 韦玉程 熊志勇 高建国 柳林涛 冯大诚 苏光松 牛丕业 梁洪泽 王云才 郑开启 科苑往事 王晓明 伦宁静 王福涛 杨金波 徐智优 xchen wgq3867 ghzhou5676 shenlu bridgeneer qzw blackrain007 htli zqs8011 kexuegzz xqhuang xuqingzheng yunmu idealist m82a1 wenshua zjzhaokeqin ct377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7: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