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出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dl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赵大良:不求改变现实,但求面向未来,未来给我带来愉悦,也许会给现实带来希望!

博文

为科学家的觉醒而歌 精选

已有 6016 次阅读 2009-1-10 13:09 |个人分类:社会生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科学, 期刊, 文献, 觉醒

  有一阵子没有来科学网啦,今天登录到科学网上选择性地阅读了几篇文章。一篇是刘耀波的“引进教授还是培养教授?”另一篇就是李飞的“文章都不长但是都提出了一个问题“反思”!引进与培养与我近来思考的“大学发展”问题颇有共鸣,我决定以后整理出来,有机会向决策者进言——再“皮干”一次。李飞老师的“对中文文献的再认识”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9300 ,触动的是我的心,一个中文文献出版者的心。重新认识中文文献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在我接触的“科学家”中“以不看中文、不写中文”为自豪,几乎已经司空见惯,所以也就没有反驳的激情。你如果是为中文文献说上句公道话,不仅仅不被人接受,甚至会被人鄙视,被视为低水平、臭水平!作为一名还算是勤奋的中文文献出版者的劳动不被人理解和承认也到吧了,连中文文献的作者和读者都被鄙视,实在让人憋屈的慌。“我曾经有点自以为是,不怎么看中文文章,也不太热衷于发表中文文章,还要求研究生最好不要看中文杂志。”李飞老师这种坦诚的自我反思,着实令我感动和敬佩!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李飞老师的人格和品质高尚,而且感受得到他在科学研究道路上的那种自信和诚实。
善于自我反省,是人们进步的开始;敢于自我反省,表现出的是人们的实力,有实力就会有自信!
在我们还落后于人的时候,在崇洋成为时尚的今天,李飞老师敢于在“科学精英”聚集的科学网博客上实名公开自己的“自省”,看起来有点傻!在一般人看来,你看中文文献就看呗,何必公开宣示!我相信有许多人是“公开”贬低中文文献,私底下又在阅读和利用中文文献,甚至是就是借用了中文文献的研究结果也要注明引自外文文献。而李飞老师不是,他选择的是公开自己的思想转变和行为变化,做的堂堂正正、光明磊落。这也许就是李老师的人品使然,也许是李老师的科学精神。我想李老师的公开宣示还有另外的一种作用或者是用意,那就是以自己的“自以为是”来提醒同道中人!我也希望能够唤醒那么一些人。
李老师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会被许多人作为特例来对待——中国的农业基础数据当然要看中国的资料,正如有人留言“中医理论可以忽略国外文献”一样。似乎是中文文献的价值只存在于那些带有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学科领域。其实并非尽然,就共性的科学和技术领域成果而言,中文文献中也并非全是“垃圾”。
纯理论性的选题即使是远远落后于国外,即使是国内的优秀成果多发表于国外期刊,也多少有些语言不过关或初入行研究者的研究并非没有可参考的价值。当然你会认为在那一大堆“垃圾”中查找那么一点点有价值的东西实在是不值得。从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些有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往往产生于研究者的年轻时代或者是从初期一步一步地走来的。就包括现在已经“牛乎”起来的、对中文文献不肖一顾的“科学家”也有发表中文成果的经历。在实验研究领域,现时国内的试验条件大为改善,试验结果具有一定的价值这应该可以得到人们的认可,这方面在国外期刊发表文章比较容易也说明得到了国外的认可。实验学科如果没有一定的成果,完全依赖国外技术也不可能有两弹一星的成功。
精英的存在,不可否认是建立在大量平凡人的基础之上,皮之不存毛何以得存!就是现在一些少数的连学生也不发表中文文献的精英团队,在国际上声名斐然也不能脱离其所生存的环境。你要寻找科学研究的经费,你要立项目,那些有决定的专家和管理者是否可以通过外国的文献来全面了解你?我期刊就有基于这个目的而发表中文文献的作者,了解同行和让同行了解。从科学研究的目的来讲,对于所服务的社会不了解,对社会的需求不关心,相信这样的研究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前景。更何况,了解国际前沿也包括了解自己在内,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的周围那么也不算是了解世界。
中文文献有阅读的价值或没有,完全由个人自己来判断,而简单的“自以为是”损失的当然是自己。“女为悦己者容”,有李老师这样抬举中文文献的科学家,既是我们中文文献出版者的荣耀,也增加了我们提高出版质量的动力,自问:我们是否能够给读者提供具有阅读价值的中文文献,应该成为我们常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努力吧!为的是不让李飞老师这样“回头眷顾”中文文献的人失望,也让那些视中文文献为“垃圾”的人遗憾。


https://m.sciencenet.cn/blog-71721-209481.html

上一篇:新年伊始话平常
下一篇:不可思议的现象:网络传播与被引频次的关联分析

7 翟保平 武夷山 蒋新正 任胜利 杨秀海 苏盛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18: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