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出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dl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赵大良:不求改变现实,但求面向未来,未来给我带来愉悦,也许会给现实带来希望!

博文

关于不端答博友 精选

已有 5995 次阅读 2012-6-1 17:00 |个人分类:出版视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论文, 文章, 作文, 百分比

关于学术不端和学位论文再发表,我写过点东西。那都是在学习和工作中的随笔而作。今天,翟老师登门命题,我就依题作文,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
主编您好,关于我博文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30081&do=blog&id=571004中提到的3个疑难,您怎么看?
1. 怎么看待原封不动整段搬用自己早先文章的表述?
2. 会议论文扩展,需有怎样程度的差异,才可以在期刊发表(用百分比,含糊,难把握)?关键看什么?
3. 生物医学经典方法,如细胞培养(cell culture),蛋白质印迹分析(western blot analysis),等,是否可以搬用经典描述?
关于2,我知道您曾专门撰文论及,赞同您的做法——只是,假如录用后才发现,审稿人认为有再发表价值?如果发表,文字难免有大段雷同
————————————————————————————
  我最近没有时间系统论述,有关问题我记得以前都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正确,只是自己的看法。现简单对三个问题说明如下:
  (1)整段照搬自己文章的表述,明确是整段、是已发表的、是表述。严格来讲,无论如何原封不动地照搬,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就是一般的表述也完全可以“针对事件和过程”来表述,不同时期的不同认识的表述,不可能完全一样,这是语言的魅力所在。照搬就是一种偷懒——复制加黏贴。如果内容不是一般的表述而是具有结论性的——如只有研究、证实才能得到的实验条件或者判断,需要指明出处,尽管是自己的。我前几天说过,自我剽窃不仅仅是一个“版权”的问题,而是对读者坦诚,涉及到同行对作者的评价的客观性。所以不是自己家里的事,一旦发表就是“公众事件”。注明出处为什么不能呢?担心影响到现有“文章”的分量?否则,标注出来就没有什么困难的了。
  (2)会议论文我以前应该也谈过,这里的关键是“会议论文”没有公开发表。现在需要注意的是发表是否包括“网络公开发表”有争议,但不得不承认与传统意义上的会议论文已经有所不同。如果是小范围的会议交流、没有公开发表——传统上讲是“会议交流”,那么应该可以原封不动地公开发表。而问题是,现在的会议之后的论文集,也通过多种途径在数据库或网站“发表出来”,期刊再次发表“对读者来讲”意义已经不大或者是严重贬值。所以,期刊一般主张不接受已经网络发表的会议文章。当然,对作者具有“学术评价”意义。这也是为什么产生矛盾的原因。我不得不坚持:世俗的评价并不是学术出版的理由!也就是学术期刊出版的根本目的是为学术交流,而不是为作者的毕业和升职服务,即使是为作者服务,也是通过高质量的服务来获取高质量的、对读者更高价值的文章。所以,我建议作者在投会议论文时,如果是准备在够级别的刊物发表的内容,应该明确“仅限会议交流”,甚至只提供大摘要而不提供全文。我认为,百分比只是判断论文创新性的一个参考指标,关键看文章与已有公布的(我不使用发表)成果的创新性或者叫出版价值。
  (3)经典的方法,的确是现在论文中复制比比较高的部分,我认为:一是关键看文章的创新点在什么地方,方法只是研究的手段,结果才是文章的内容?二是要看方法是否有必要“完整地”搬过来,成熟经典的方法,一般也就是同行公知的,照搬的价值不大,否则有“充篇幅的嫌疑”。在此,业内的道德规范有比较明确的提法——必须引用时,引用的内容也不能超过文章的20%或者30%(这只是一个参考,没有必要纠结于数字)。其本质的意义就是:不能以别人的内容来“充自己的门面”。特别是一些利用传统、经典方法对不同对象的研究,并没有发现新的现象的重复成果,也是现在“应付评价”的产物,而不是科学研究所必须的。
  匆匆表述,难免有不确切的地方,但是一个原则:撇开世俗的评价,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成果报道;区分自己与他人、现在与过去的“成果”,避免误解。


学术不端
https://m.sciencenet.cn/blog-71721-577465.html

上一篇:温州之行的期待
下一篇:精神独立靠实力更靠品质!

18 赵星 许培扬 胡新根 李双双 吕喆 马峥 李汝资 赵文生 徐耀 彭真明 翟自洋 任胜利 张玉秀 张伟 唐常杰 刘广明 王启云 fans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8: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