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出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dl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赵大良:不求改变现实,但求面向未来,未来给我带来愉悦,也许会给现实带来希望!

博文

话说地方话

已有 3514 次阅读 2015-8-14 22:29 |个人分类:社会生活|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临来施甸时,我只向组织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不要方言太重,或者说不要听不懂普通话,我对自己的语言能力实在没有自信,我根本就没有指望会说地方话,能听懂就不错了;二是不要太偏僻,比如需要步行几个小时或溜索才能出村的地方,我怕我的体力不支。
  今天是十四号,我来施甸整整半个月了。目前,我挂职的村子交通的确方便,就在县城边上的一个山口里——甸阳镇乌邑村。在生活习条件和饮食习惯方面的问题,我自己还都可以克服,只是到目前为止最大的问题还是语言——听不懂地方话。
  尽管村子不是偏远的山村,但是地方的语言还是使我一时难以融入。何止是在农村,就是在县城的政府机关,通用的语言也是地方话。在参加工作会议的时候,领导的讲话我只能连猜带蒙,知道大概讲的是什么事情。当然,如果是专门面对我讲话的时候,语速稍微慢一点,我是还能明白个百分之六七十,可是在讨论起来或者闲谈起来,我就如同身处国外,只能傻傻地看着别人嬉笑。
  我不想说一个地方方言的优劣,也不想谈学习一个地方方言的难易,我只谈谈:一个地方的发展与一个地方方言普及程度的关系。两个人在一起,如果没有共同的语言,那么结果大家都可以想象的到,根本就没有办法交流。我们生活中不是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两个人无法呆在一起或者是闹离婚,常常会说“没有共同语言”!可想而知,语言在交流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共同的语言工具,否则,那只能是自说自话。要进行交流,必然要是相互寻求“共同的语言”。我们面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多年来举国上下学英语,没办法我们要发展,要向别人学习。现在不同了,西方需要中国的市场,需要与中国人做生意,因此国际范围内兴起学中文的风气。
  我应该向施甸人学习方言,还是施甸人应该普及普通话?!我看的出来,施甸人对自己的地方语言还是比较自信和珍爱,连在中学里的教师在课堂上都通行地方话。这是为了保存地方文化吗,可是这种施甸方言又并不是一个民族的语言,只是一个地域的口语。我听当地一位干部说,他老婆是少数民族,老婆和孩子说的少数民族语言他也听不懂。我在想,我是带着政治任务來施甸,没有办法说走就走,但如果我是来游玩的,我会在这样的语言环境里待多长时间?如果我是來施甸做生意的,这需要有多大的利润能够吸引我克服语言的障碍,将钱投放在这里?投放在别人说话是对我好还是对我坏都不知道的环境里?
  施甸要发展,有许多土特产品产量不高,自给自足,说是由于土地资源的限制没有办法扩大规模,所以也就没有必要推销到外地。这样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施甸并不需要外地的商人来购买施甸的农副产品。这样说来,我倒是能理解施甸为什么钟爱自己的地方语言,就是没有意愿和打算与外边交流。可是,无论是领导还是百姓,又都知道地方的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不高。外边的商人进不来,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产自销、自给自足,价格如何能够提得上去。
  你别说,封闭并不是什么价格都低,我明显感觉到,施甸的生活成本比西安还要高。一根大小相当的油条,在西安也就是一元一根,而在施甸普遍是两元一跟。一碗或者是一小纸杯豆浆在西安也就是一元,而在施甸就是两元,一顿早餐六元是正常的现象。不过,当地产的米线之类的倒算不贵,与西安差不多甚至还便宜些,一碗四元。由此我感觉,封闭的结果是:外边的商品进不来,价格高于外边;内部的商品出不去,价格就低于外边。这就是市场资源配置的基本规律。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封闭局面?交通不便是一个方面的原因,而观念保守,安于现状可能是影响更大。别人不进来,自己也不敢出去,出去不会说普通话就如同我听不懂地方话一样。施甸,是我该学地方话,还是你该推广普通话。




https://m.sciencenet.cn/blog-71721-913140.html

上一篇:今天是我的生日
下一篇:考察茶马古道

2 曹聪 汤茂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