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从“复旦学子呼吁修路”的媒体事件谈起 精选

已有 18861 次阅读 2016-9-8 09:28 |个人分类:我的散文|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昨天早上,我翻开东方早报,赫然看到署名“东平”的评论员文章《呼吁门前“修坦途”:复旦学子的格局应更大一些》。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6-09/07/content_1041761.htm

与此同时,东方早报还配发了一则题为《复旦学子吁辟700米行李通道》的报道。

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6-09/07/content_1041771.htm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一篇名为《复旦学子呼吁:请给我们700米通往复旦的“坦途”》在微信上热传(可以上网搜索)。复旦大学大三学生曹柠拍了暑假结束后地铁10号线和复旦校园之间路上拖着行李,在“不平”的路上,甚至在非机动车到上行走的学生,还拍了积水,呼吁大家“众筹资金”,在复旦旁边政通路等人行道建行李通道。

东方早报评论员东平则指出,有些网民认为这种呼吁比较矫情。他指出这反映了复旦学子比较“金贵”(这不是他的原话,而是我从他的评论中归纳出来的),上海有很多这样的人行道(的确,我调查发现,复旦周围都是这样以砖块起来的“不平”的人行道——这方便雨水下渗),而复旦开学、放假就这么天,拖点行李就觉得累了吗?

在原帖中,我注意到也有网民指出:如果觉得这样累,可以打的。至少,离地铁远的人没有了选择,就干脆打的。

东平的评论文章,所谓“上纲上线”到了责任的、胸怀天下、严格的自律的高度,甚至不惜祭出“精致的利己主义”的名词。

当我把这篇报道转到两个教师微信群,有的老师认为这的确反映学生比较金贵,有的老师认为学生正常反映情况没有错,也有的老师说“这种垃圾文章不值得一读”。

昨天中午时分,我又看到《中国青年报》出现一篇点评“上海某高校”某一举措的文章——《“私人订制”大学室友治标不治本》。

http://zqb.cyol.com/html/2016-09/07/nw.D110000zgqnb_20160907_3-08.htm

简而言之,“上海某高校”(据文汇报报道,就是复旦大学)在新生入学前推出一新举措:对新生进行调研,允许让他们根据个人的作息规律和兴趣组合成寝室。

这个举措本来令人“耳目一新”,觉得还挺“人性化”的,但《中国青年报》一自由投稿者认为:现在你挑得了寝室,以后你出了校园,能挑选你需要面对的人吗?“学校能够提供‘量身定制’的宿舍,但以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我们的社会能够提供‘量身定制’的工作吗?”

面对这样的两篇文章,有的老师觉得非常愤怒,要求我“站队”表明自己的态度:到底是谁对谁错。然而,我却说:世上的事,并非“非黑即白”只有一个答案,这也是一位资深HR告诉我的社会经验、职场教训。

关于东方早报的评论员文章:学生提合理化建议,或者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行使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权利,没有错。但记者讨论的,不是这条路该不该修,而是深挖思想根子,也让人难以反驳(即学生和记者讨论的是两个范畴)。

这样的情况很普遍:

有的人在微博上晒自己钓到鱼的照片,但有的读者就说:阿弥陀佛,罪过啊!

有的人在楼下喂猫,认为动物有和人生活在同一个地球的权利,但别人却谴责这种行为。

很难说谁对谁错,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再好比,有读者说青椒很苦逼,我安慰说只要好好做,情况会越来越好,但有的青椒却讽刺我,说我站着说话腰不累。

还有一次,我在网上说评职称失败后,青椒应该坚持把自己的活做好,我认为这没错,但有的人批评说我对学术圈的黑暗缺乏批判性。

你看,总有人思考问题的角度完全不同,甚至“出其不意”。这些说明,世上的事,并非非黑即白只有一个答案。

再举一个例子:我担任科技导报科技职场栏目主持人,曾收到一篇稿子,是关于科研工作者家庭和事业发展的矛盾。作者说,他哥哥在北京一家大医院工作,因为夫妻两地分居受不了了,调到上海一家医院工作。文章刊发后,一个读者写信来,说这篇文章是误导,是鼓励青年人画地为牢。青年人,应该先事业,后家庭!考虑到“客观”“平衡”原则,科技导报刊登了这封读者来信。你看,很难说谁对谁错,各自都认为各自对。

今天早上,我又看见剧情反转:东方早报刊登了读者来信,力挺那位倡议修路的复旦学子(但这篇也只是从“有权要求修路”的角度发声,而没有从别的角度回应)。


这说明,报纸能容纳不同角度的声音,因此,我们也应该从不同的声音中吸取有价值的东西。

当我把昨天和今天的东方早报文章在朋友圈转发后,有读者感叹说:

“文化多元 价值多元 本来就应该让大家可以文明 合理地表达自身诉求 不要动不动扣上大帽子 至于最后各方诉求是不是可以达成和谐或妥协 那是另一回事”

当复旦校方也许正在庆幸这场媒体风波即将过去时,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面对这个“众口难调”的世界,我们肿么办?



https://m.sciencenet.cn/blog-71964-1001577.html

上一篇:指出研究生思考问题的误区、盲区,促其成长【已发表】
下一篇:研究生和导师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已发表】

10 陈永金 文克玲 李庆祥 李颖业 逄焕东 guhanxian ep4h aliala haishanzhidian xliangg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8: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