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关于进高校,研究生需要知道的【科学网原创首发】 精选

已有 23337 次阅读 2019-3-28 08:33 |个人分类:人在职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博主按:这又是一篇“写废了”的稿子。2018年10月,我给教育部主管、教育部学位中心主办的《中国研究生》投了两篇别的稿子。编辑马上打来电话,说文章很有价值,希望我多发几篇过去,他们给开个专栏。我接着写了好几篇。本文是其中之一。但写成后,总觉得还不够“神采飞扬”,就没有发给《中国研究生》。值此找工作季节,将本文献给研究生们。]


在考研面试现场,我们问考生职业规划,有部分考生回答说博士毕业后想进高校,因为在高校工作稳定。一些导师为了劝说硕士生留下来继续读博士,也用在高校工作的种种好处诱惑他们。可是,一些博士进了高校,就感到“压力山大”——要上课、申请科研项目、帮助教授带研究生,还要评职称,甚至“非升即走”。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要不要当高校教师?进校后,该如何发展?这些都是正在探索从教可能性的研究生需要了解的。

高校教师的真实生活

20年前,我在复旦大学化学系读硕士时,曾目睹课题组几名留校博士的生活——他们每天忙着上课、备课、协助课题组组长指导研究生、承担课题组公共事务,很少有时间自己做实验。他们工资不高,没有自己的住房,每天骑着破自行车上下班,穿着也很简朴。“我才不要像他们那样呢。”当时的我这么想。

我选择了去美国读博士,走一步看一步。当时很多留学生想毕业后留在国外工作。我博士毕业前夕,我的博导和另一个老师问我毕业后想干什么,我说想做博士后。那做了博士后之后呢?我说不出来了。他们建议我找高校教职——当高校教师很光荣,至少能证明他们培养出的博士还在学术界,而不是从事和本专业无关的工作。

我想到,社会上一些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而当大学老师“躲进小楼成一统”,能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我就回到了母校任教。这时候,情况和当年相比有了很大的区别——教师待遇提高了,仪器设备更新了,教师和研究生规模也扩大了。可以说,教育事业更加壮大了。现在,每年都有大量青年学子申请进高校任教。

那当高校老师有什么好处呢?很多人说时间自由,工作稳定。的确,在高校工作相对自由。上课之余,你可以坐在办公室静静地备课,也可以读书看报、处理电子邮件,甚至可以在下午三四点钟“溜”出去接小孩放学。院系领导一般不会每天盯着你。

但是,准备进高校的青年学子千万不要把在高校工作和“偷懒”“涣散”划上等号。否则,进高校之后就会感到很失落。现在的高校上上下下的压力都很大。高校领导在乎各种指标,比如论文数、科研经费,院系领导也如临大敌。很多高校教师每年都需要完成一定的工作量,这是需要“计工分”的,比如教一门课算多少分,发表一篇论文算多少分,拿到一个项目又算多少分。如果年终完不成指标,不但收入会减少,而且有考核不通过的可能。

刚进去那会儿,很有可能做科研的启动条件都不具备——缺乏启动经费,不能招研究生,也缺乏开展实验所需的物理空间。为了生存,有的青年教师加入教授的课题组,借助别人的实验平台做实验。还有的青年教师从其他老师那儿“借”研究生开展科研。这时候,他们就会发现,当老师不像自己以前读博士那样简单——读博士期间,无须担心项目经费、实验平台搭建,也不用从事教学,只需要专心做研究。但当了高校教师,每天忙着备课、上课和各种杂事,自己又面临着成家,甚至每年发一篇科研论文都很困难。

什么样的人适合进高校?

以上我说了一些话,你别以为这是在散布“负能量”。其实,这些现实是每一个有志于进高校的青年学子必须面对的,我既是在说出实情,又是在“敲警钟”——如果想着自己不努力高校也要“养”自己,那么这种想法就太天真了。事实上,自己和高校的关系应该是“互利”的,即自己努力做好本职工作,高校给自己应有的收入和福利。

既然高校教师工作不容易,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想进高校?什么样的人适合进高校?我认为,高校适合那些向往“象牙塔”生活的人。进高校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科研,适合那种热爱学术、静得下心来、喜欢发表论文的人。进高校可以过着基本上“与世无争”的生活,不受到社会的太多影响。进高校可以和学生打成一片。进高校也可以感受到一种同时做几件事情的忙碌。我认为,关键是自己适合干这个事,可以发挥特长,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好比说,我平时在办公室,时而修改研究生的科研论文,时而看专业文献或者其他书报,时而到实验室指导研究生,时而为报刊杂志写稿。虽然时间碎片化,但没有太多干扰,也不以销售商品、盈利为目的,这样的生活正是我梦寐以求的。

那么,想进高校,读博期间需要干什么?

首先,要做好自己的研究,最好能在高档次的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但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就像跷跷板的两头,很难兼顾。有可能为了在高档刊物发一篇论文,需要三年,甚至还需要延期毕业。反过来,如果追求论文数量,那就不要苛求发表论文所在杂志的影响因子。我对我的博士生们说,要一步一个脚印做好自己眼前的事情,把论文一篇一篇地发出来,积累一个又一个的奖励,比如国家奖学金、校优秀学生称号。论文、奖励正是进高校任教的敲门砖。

其次,要积累当高校教师的能力,在课题组发挥更大的作用。课题组经常有些杂活,比如修仪器、订购试剂、整理实验室,有的导师还会让博士生帮忙撰写科研项目申请书、审稿、指导低年级研究生。做这些事情,对博士生来说是很好的锻炼。在读博士期间光顾着自己做科研、发论文,而没有经历杂事的锻炼,那么以后进高校任教,就会感到很难胜任。

再次,要学会用导师的视角看问题。我在美国读博士期间曾没有听从导师的实验安排,“自顾自”地用他的仪器做了我自己设计的一套“短平快”的实验,说这么做,两个月就能产生一篇论文。然而,我当时的博导却仰天长叹——他申请到的课题是做实验A,而我做了毫不相干的实验B,他无法向项目资助机构交差了。这个例子说明的就是学生和导师思维方式的区别。导师看问题更看重全局和长远,而不是局部和眼前。

最后,要多参加学术交流,积极联系教职。找教职没有那么简单,也没有那么难。关键在于自己要积极联络、努力争取,有可能会遇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况。找工作时,还会面临很多问题和选择——去好学校还是差学校?去差的学校很难申请到科研项目,只能以教学为主。而好学校很难进去,即使进去,工作压力大,并且可能加入别人的课题组。遇到这些情况,还得多调研、思考,听听过来之人的意见。博士生会在处理问题和选择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

成为高校教师后要注意什么?

对研究生读者们说这些也许有些“超前”,但研究生对以后的路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应该有助于自己的职业规划。

博士生毕业后进高校,大多只能当讲师而不是副教授。刚进高校,会感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这样的不适应很正常,就像很多大一、研一新生进校后暂时不适应一样。

我的经验是要放平心态,现实一点。要因地制宜,脚踏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比如说,加入教授的课题组,那就要好好干,不要攀比,不要心理不平衡。要搞清楚所在院系考核、升职的要求是什么,开展工作也抓住重点,不要考核要求的事情做得很少,而“花花草草”的事情(比如参加歌唱比赛、运动会)却做了一大堆。

成为高校教师后,时间严重碎片化(特别注意:事情一忙,就没有时间看文献、做实验了)。因此,需要学会“见缝插针”利用时间,并锻炼同时做几件事情能力。很多人都说当高校教师很轻松,还有寒暑假。其实不是这样的。比如说我,即便寒暑假会有短途旅游,但除此之外,几乎每天都到学校工作,哪怕自己已经评上了教授。我甚至把孩子送到英语培训机构之后,就在门外找个桌子用手提电脑工作。

进高校后,还需要锻炼生存能力,包括教学、申请科研项目、时间管理、指导研究生、人际沟通、项目管理、论文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此外,还需要与人打交道,有全局观。

暂时就说这些吧。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看马臻的科学网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m.sciencenet.cn/blog-71964-1170071.html

上一篇:读博难不难?【科学网原创首发】
下一篇:在985高校读研955?导师有话要说【科学网微信公众号首发】

53 刘立 王超杰 汤茂林 张磊 徐耀 原梅妮 梁庆华 朱亮亮 熊建华 孔梅 李学友 钱程 陈明义 陈启佳 鲍鹏 李毅伟 齐金峰 王卫 刘鹏飞 栾晓波 梁振峰 薛克雷 杨顺华 祁先飞 王有基 申少斐 彭林 王忠媛 赵晶 王安良 王培涛 徐智优 王文磊 苗君 程帅 徐明昆 张北 杜懿 刘全生 齐紫航 郭战胜 黄永义 胡新露 王成玉 赵凤光 江克柱 孙雪 王从彦 陈万浩 陈茂霖 张鹰 司银松 ncepuzt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6: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