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可以,还是不可以? 精选

已有 6194 次阅读 2024-2-23 13:37 |个人分类:我的散文|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在生命的旅程中,我经常会有各种感悟、思想的火花。前一段时间,我的感悟是:生命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故事组成的,我把这个偶得写成了博文。今天我想讲的,是另一个具有通用性的感悟,即每天都在面对“可以还是不可以”的缠结

(一)

多年前,我去北京出差。回来,在飞机场(或者火车站,具体哪个记不清了),我到了一个卖汉堡、鸡肉卷之类的快餐厅坐下。这时,听到一个餐厅里的旅客在用手机外放短视频或者影视作品,我皱了皱眉,而餐厅的服务员则用带有京味的话,让那个人不得外放。

这就是一个“可以还是不可以”的故事。

这样的事情我们每天都可以碰到。

比如,在我家附近一个商厦的地下车库,车道非常开阔,能够容纳两辆车会车。但是,车道上面画着一个单向的箭头。尽管如此,常有一些车逆向行驶。也许,司机会说:我又没有碰到你的车。司机还会说:我从那边开过来,开到这儿,只剩下这根车道了。仔细查看,你会发现:如果你真的沿着这个单向箭头开车,开到前面,往右拐,看到的是一个迎面而来的单向箭头。这就是矛盾之处。

再比如,在服务台,顾客问服务台工作人员什么事,或者用积分换奖品。这时候,总会有别人过来,旁若无人地“插队”问话。这种行为到底是可以,还是不可以?

微信图片_20240223132527.jpg

在一些房子的附近,有一些荒地、野地。有市民“占地为王”,自己做了围栏,每天给土地浇水,种植蔬菜。这对的吗?

微信图片_20240223132535.jpg

说好外环之内不能放烟花爆竹,但是过了严管的年三十、大年初一,有市民在我家附近的河边放小型的烟花。这对的吗?

(二)

也许你会说,这些事情太常见了;这是生活中的事情,和高校、科研界没有关系。接下来,我来说说和高校有关的“可以还是不可以”现象。

比如说,规章制度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研究生如果要申请学位的话,那么应该几月几号提交预审表,但是有研究生没有提前把毕业论文发给导师,或者没有按照时间节点交预审表,迟了一天,这可以吗?或者说,毕业论文没有写好,却吵着要把粗糙的毕业论文送审,最后“调包”,这可以吗?

在大学的路边,有很多涂黄的路沿,表明是不可以停车的。的确,很多这样涂黄的地方都不停车。但是有些对交通影响不大的涂黄的地方,却停了一些车。这到底是可以还是不可以?如果你下午两点钟到学校大会议室开会,你找不到停车位,会不会停在这样的地方呢?这个例子说明:理想和现实不是一回事。如果你真的严格遵循规定的话,大学里面的车辆数已经远远超过停车位数量了,你没地方停车了。

在高校,“可以还是不可以”的纠结到处存在。比如,研究生应该全身心投入科研和学业,但是如果他们全身心投入科研和学业的话,有可能没时间实习找工作;而如果花很多时间实习、找工作的话,那么毕不了业。

对于课题组来说,经常会面对可以还是不可以的纠结。

在学校门口,我听到一个研究生和导师的掰扯。研究生提出要去外单位“联合培养”,不在目前的课题组坐班,但导师坚决不同意。

在开学报道前夕,有的学生没有按照要求在周五报到,而是以“家人生病”“买不到飞机票”为由延期报到。这究竟可以,还是不可以?

(三)

人总是喜欢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总是希望用自己的视角来看问题,由自己的主观判断来认识问题。但是,这个人活在世界上,无数的人组成了社会,组成了世界。当自己做一个决定或者做一件事的时候,有可能会影响到他人,影响到社会,这正如逆向行驶会影响到他人、在公共场合外放影视作品会影响到他人、不按照时间节点准备毕业论文会影响到他人。

很多事情都是有标准的,有法规来规定的。但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没有固定标准的。比如,每个院系都有自己计算“工分”的方法,各自的方法或者说细则、每一条内容的分数都是不同的。举个例子:假设一个院系每年计算每一位教师的工分,再根据总分,分配200万元年终绩效。是应该按照教师原始工分占全系教师总分的百分比分配绩效,还是对工分“奇高无比”的教师采取“封顶”处理(比如最多不超过5万元),对工分很低的教师也“撒胡椒面”?究竟应该怎么做呢?在这个例子中,无论怎么做,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且,如果采取“封顶”处理,那么,“顶”应该是5万、4万、8万、10万?

再比如:大学生面临着成绩评价。有的学校是呈现原始成绩,有的学校是呈现每门课的等第和平均绩点。那么,哪种做法对呢?就拿呈现每门课的等第来说,是只要达到一定的分数都给A,还是限定一定的比例?

(四)

微信图片_20231003085923.jpg

在一个城市,曾经有规定:几点到几点,外地牌照的车辆不能上高架。这个规定的出发点是缓解高峰时段交通拥挤。但也有的人提出:高峰时段,很多车子在高架下面开,反而更加拥堵了。

在一个城市,突然说网约车不允许到一个机场接乘客,结果引发舆情。这个说法马上被撤销了。

每天,我们都面对着各种各样这样的问题,矛盾的问题,众口难调的问题。如果有专家真的能把这些问题剖析清楚,给相关部门提建议、给社会和大学“打补丁”的话,那是有价值的。

可是,我不是这样的专家,我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对我不大了解的领域发表意见、提建议。

也有很多人,不像写博文的我那样纠结于“行还是不行”。他们就按照自己的步调生活着,有着“钝感力”。

然而,我还是喜欢看报纸(新闻)。在报纸上,有很多“可以还是不可以”的命题,比如:用人工智能写论文,可以还是不可以?买飞机票之后退票,是否需要“惩罚”?“大运量”公交车专用车道能否在午夜之后向社会车辆开放?这些新闻和问题,促使我思考,促使我梳理和总结。

尽管很多人有“钝感力”,对生活不讲究、不计较,但是我相信:可以还是不可以,是个永恒的问题。在家里,孩子可能会说“我功课做好了,可不可以看手机?”孩子还会说:“我考试成绩保持了,可不可以带我去重庆看演唱会?”买不到票,配偶问你:“跟黄牛买票,可不可以?”在单位里,有人找我签字,但我去另一个校区开会了,别人可不可以用我的签名章呢?人每天面临着各种决策和矛盾。人,究竟应该“笑对”这些拉拉杂杂的事情,还是保持冷峻,还是非常紧张呢?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



https://m.sciencenet.cn/blog-71964-1422733.html

上一篇:开学季,说说读研的那些事
下一篇:开学后,面对各种琐碎的事

15 王成玉 康建 张俊鹏 王涛 郑永军 王安良 孟佳 聂广 刘立 汪运山 胡新鹏 杨正瓴 马臻 0 xt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