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做功、写功和新颖性 精选

已有 8456 次阅读 2009-1-13 10:56 |个人分类:科研论文|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在前文中,我讲了逻辑线索、“故事”和立意本文讲的是:一篇文章的价值取决于做功、写功和新颖性。

有的点子很聪明,有的初步结果看起来很“值钱”,但是往往很多人一得到好的初步结果就说能中JACS,还没有上法庭就先审判了,把调子定下来了。其实,从初步的好结果到最后的JACS有很大一段路要走,这涉及到“做功”和“写功”,两个缺一个都不行。

有的文章是小聪明,想出个“短平快”的点子,合成出一个样品,利用实验室现有的条件做了红外、比表面、XRD,几天的工作量。然后把数据往文章里一堆,put together whatever data the authors have。然后揣测一个机理,这样的东西不但是“廉价”的、读起来“轻飘飘”的,而且没有通用性。那种机理都是想象的,那种示意图(比如说“正好形成单分子层”)全是他脑子里想象的,他说几层就几层。

相反,有的文章数据做了一堆又一堆,把详细的长文章硬“压缩”成快报,满眼望去黑压压“CO", "2000 cm-1", "this peak",这样的专业性很强的“压缩饼干”也发表不了德国应用化学会志。还有的文章重点不突出,什么都说,又什么都不精,不知道作者究竟要说什么。

对于研究纳米材料的人来说,有了“做功”、“写功”和好结果还不行。一篇文章的“价值”,是新颖性的函数。对于做纳米材料的人来说,当然是好货发在好的杂志(如JACS, Angew Chemie, Chemistry of Materials),差货发在差的杂志。仔细对比发在好的杂志和差的杂志的文章,就可以发现相差非常大。

如果只是简单移植(比如别人已经发了有机物改性单壁纳米碳管,现在作者用同样的或者类似的有机物改性多孔活性碳),无论结果多好,都不适合发德国应用化学会志和美国化学会志,因为那只是小聪明、简单移植。而这样的情况,看文献多的审稿人就会有个判断。

往往,作报告的时候,报告者狂吹自己的结果,听起来如震惊世界的科学发现。可是到了发文章,也只是零点几的小文章。科研工作者向别人介绍自己工作时往往省略了“上下文”(比如说别人已经发了有机物改性单壁纳米碳管),只是狂吹自己的工作如何有意义。但是审稿人是火眼金睛,同样的东西,价值取决于别人有没有发表过类似的东西。如果审稿人他自己平时读文献少,看不出来,作者就“运气好”;而如果审稿人看出来了,作者就“运气差”。

有了以上三种欣赏能力和实际能力,不但能当好的审稿人,而且能当百发百中的投稿者。



投稿与审稿
https://m.sciencenet.cn/blog-71964-209875.html

上一篇:寻找“航标”和“上下文”【发表素材】
下一篇:端正学风,从我做起

9 陈宁 李侠 武夷山 薛长国 王桂颖 任胜利 王号 曹聪 牟佳佳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2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