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个性学生和挑剔老板的有趣争论

已有 8397 次阅读 2008-8-29 10:39 |个人分类:我的故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注] 本文收入“光华文集”,交由复旦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 
       但后来收到编辑来信,说出版计划取消。http://www.3jindt.com/supersite/html/21/t-18221.html

   这是个很挑剔、很苛刻的老板,一共带过八个学生,但毕业的就两个,很多人中途跑掉了。据说他曾经在走廊里指责学生被周围人都看见了;据说曾经有的博士后把别人的数据当作自己的数据交给老板,被老板一眼看出来马上解雇掉;来这个实验室作博士后的人很多,不少已经是教授、副教授,甚至据说是管理100号人的研究所头头。

   有有个性的老板,就必然有有个性的学生,我就是这样一个学生。还好,在美国这样一个以理服人、平等发表意见的社会里,我和老板直言不诿地进行着有趣的争论。争论,是我们之间交流方式之一。

   我们这里一年分为三个学期,研究生第一年一般上课,不做实验。第一年,我两个学期就提前修完了三个学期的课,第三学期开始接触课题。我们课题组每个月都要交月报告,我一开始连续三个月都没有交任何数据,只是在看文献。老板在email里面写道:“这里是美国,这里没有朝九晚五的工作,请认真着手办事。(There is no  9-5 job, please get down to business.)”我大怒,心想,你是不是以为中国人官僚主义偷懒呀?你是不是以为我是纸上谈兵的啊?我马上发了一封mail说:“我不是偷懒,只是我很忙。(I'm not lazy, but I'm busy.)”我说我每周干20小时助教,天天都有,还要上三个小时英语课,听三次讲座,还要准备博士生资格笔试,每个月一次的。时间都这样被瓜分地支离破碎,怎么做实验,余下的时间只好看文献了。我说我每天早上九点来学校,天天至少晚上12点以后离开,你没有看到我在实验室不代表我不在奔忙。我在图书馆里看文献!你也许要问我为什么不能在实验室里看文献,我的回答是看文献不仅要时间,而且要集中精力!(It is not only time-consuming, but also needs the concentration of mind.)如果一个人真的想好好看文献,为什么不能找个安静的地方提高效率,却要呆坐在实验室里面任由周围的人走来走去、电话铃一刻不停地响?(If one really wants to read literature, then why not look for a quite place to study? Why sit in the office with the people always wondering around and telephone rining from time to time?) 另外,如果没有认真研究文献就开展实验,做了也是白做!比如,你叫以前一个博士后做某实验,她事先提纯过原料吗?这样没有认真研究文献就工作,即使测了一些数据,也是命中注定被退稿的。(It is doomed to be rejected.)”

   还有一次写月报告的时候,我写道:“我经常浏览某博士后的月报告,我感到很惋惜:有的工作早在两年前就做好了,可是到现在才刚刚发表。你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这个结果的人,你也是第一个把结果挂在自己主页上的,但却不是第一个发表结果的。这个博士后做了一些工作,但是缺乏系统性,很粗略。一张图,做实验的时候才做两条线显然是不够的,我就是要做至少八条线。我的风格就是发现一个结果以后,就狂轰滥炸,进行系统性的研究,直到一篇文章的形状形成。这个博士后工作有个别闪亮点,但是在当时却很遗憾,没有认识到这些闪亮点。在中国的山上有很多石头,农民说那只是普通的石头,但是真正的专家却说,这是璞玉,这是璞玉!”(There are numerous "stones" in Chinese mountains. Peasants say they are merely stones, but real exprts say they are jades!) 老板回复了,他说,我没有中国成语可以反馈给你,我只能用西方哲学来回应,你知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吗?那个博士后是个伟大的实验家,他是在做探索性的实验,我们都应该感谢他。很多时候就是要初步探索一下,获得“全景”(a "big picture")。现在,这是你的任务来继续深入研究下去。

   我工作了两个月就交了一篇文章上去,(后来这篇文章被 J. Catal. 接收)老板大为惊讶,不敢小看我了。我写了文章交上去了以后,老板退回来叫我修改了无数遍,最后,我实在受不了,写了一封email:“一个学期以前,我给你一篇文章,你看了,两天就修改完给我,说你的文章看起来非常不错。(It looks pretty good.)你给我一个幻觉,好像只要等我按照你改的修改以后,就可以投稿了。如今,已经一个学期过去了,但文章的状态还没有改变(待投稿),这就使我想起,当我在中国的时候,一次下了火车去找旅馆,看到前面有个广告:‘找旅馆吗?前面一百米!’(Lokking for a hotel? 100 meters ahead!)我前进了90米,突然又看到一个广告牌:‘找旅馆吗?前面50米!’我本来想回头,但是想起我已经走了一百米了,如果我现在回头,就浪费了100米,所以我不得不往前走了50米。但是等我到50米的地方,又看到第三个广告牌:‘找旅馆吗?前面25米有!’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的。还有,你叫我补的数据和文章的中心没有什么关系的,我才不想了解那些细节,那些细节又不是催化。”老板回了一封长长的email说,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很多事情都是无法预测的,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做“穷尽”。无论一个研究者多么强劲(我认为你是这样一个研究者),都会遇到无法预料的问题,所以要做下去。你做实验的数量、你对数据的分析,和你的独立工作能力,我都非常满意,但是你要有耐心,坚持。中国人就是以勤劳和耐心著称的。对以一篇好文章,重要的不仅仅是汇报数据(无论数据有多好),还在于传递重要信息。(For a paper to be good, it needs to send an important message, not only report new results (no matter how good they are). )和世界上很多研究小组不一样,在我这里,我不为了发表文章而发表文章,我要确信它们(我的文章)的确能推动科学前进。

   最近,我被要求给系里老师同学做一次报告,这里人人都要作报告。我事先问过了主管教师我可以讲什么,他说随便什么都可以,谁在乎呢。(Who care?)我就花了一个半月读了150多篇文献讲一个和我自己研究没有关系的题目,因为其他同学大多讲和自己研究无关的。我也发email提前一个多月通知了导师和其他几个老师。谁知道离讲座还有四天的时候,老板突然给我一个email,号称几个老师冲到他办公室里来叫我换题目,希望我报告自己的工作!我顿时大怒,发email说我早在一个半月前就通知你们了,现在薄膜也做好了。如果你们认为不妥的话,早就可以告诉我了。我还到老板办公室里去争论说:“这太荒谬了!”(It's ridiculous!)我还发email说,对不起,弗朗西斯科先生,又打搅你了。我知道,这不是你的错,他们的建议也是百分之一百正确充满建设性的建议,但是中途换马对我来说不公平。(Chaning houses in the middle of stream is totally unfair to me.)假设有人请你在美国化学会做报告,报告的东西是你从来也没有准备过的,而不是那些你讲过无数回的,但等你到了那个地方,他们又通知你说报告取消了,对不起,你会怎么想?”我知道什么“其他教师叫我换题目",分明是我的老板在吃午饭和别人聊天的时候说我们组有个人工作不错,和他一起吃饭的老师表示兴趣、老板也想作作秀而已。他们又怎么会干涉内政、主动要我换题目呢?老板其实是希望我在那场报告上作秀,汇报我自己的工作,以显示‘快来看啊,其他二年级学生没有工作只能汇报文献,我的学生才工作半年就做了那么多工作了。”

   最后,我还是违心地换了题目,因为老板说我过几天要参加博士生资格口试了,不要得罪别人,我也只好装龟孙子了。不过,那次报告会上,我的确也让他们很吃惊,因为从被通知改题目到正式报告,一共就三个工作日,没想到我准备了一两天就讲得那么好,也没有想到我正式做实验没多久就有两篇文章了。老板对那些老师同学说:“事实上,臻在复旦大学得到硕士学位,现在是我组两年级研究生。”会后老板到我办公室里来和我讲了很久,说我作秀作得不错。(A nice talk. I like it.)我想把借来的投影仪放到他办公室去锁起来,我说让我来拎过去,他坚持说让他拎。反复了几次,我说:“别忘了明天早上还回去。”“Yes,sir!”,他象香港皇家警察地那样敬礼说,把我们办公室里的人都笑歪了。

   后记:我不想分析这些争论是谁对谁错。我和他都有一定道理,本文只是忠实记录师生之间几次有趣争论。另外,我没有说老板坏话,这些都不是什么坏话。事实上我们老板很好的,出文章自己名字写在最后面。有一篇Langmuir,他的贡献远远比我大,他还是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后,不象有的老师实验室从来不来还总是挂第一作者。 



https://m.sciencenet.cn/blog-71964-36603.html

上一篇:走近Riverside----------故事的结尾
下一篇:文章背后的故事--终身难忘【修改后发表】

2 马利祥 曹阳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8: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