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合作文章----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已有 8121 次阅读 2008-9-2 12:32 |个人分类:论文故事|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第二作者合作文章交由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发表。这主要是别人课题组的工作,我不便多说。现在我从我的角度写下心路历程。

2006年九、十月份的一天,某青年学者到我们这里来交流做报告。老板和他一拍即合,他们合成出一种新型材料,老板叫我在材料上安装黄金。老板对我说,他把这个任务交给我,能够出牛文章,至少是Nature Materials,这对我申请教授是有利的。我心里一热,屁颠屁颠的。

过了一阵他们把样品寄来,我马上安装黄金,测试催化活性,只花了两个星期,以为能出文章了。把数据提供给他们后,对方说又合成出了改进型的样品,得在改进型的样品上装黄金,重新做实验。又做了一个星期给出第二批数据后,他们很快写出一篇文章。打开pdf文件一看,我第五作者,老板第四作者。老板看到他的名字在上面,总是说“很好,很好!”。我提了些学术上的意见,但是老板叫我多尊重对方。

再过了一阵他们又寄来另外的样品,我也是安装黄金,测试催化活性,准备出另外一篇文章。这时候我感到有种无形的阻力。阻力来自于我和老板两方面。对我来说,坦率地说第五作者文章兴趣不大。从老板角度说,他对某个具体的课题有“短暂的兴趣”,刚开始他还说叫我好好做,过了不久反而问我自己的研究课题做了吗。我当时说,要么不和别人合作,要合作就好好地做,我现在把别人的样品优先测试了,别人就可以投稿发表;而如果我现在不测试别人的样品而测试我自己的样品,那么我自己的文章在短时期内也不可能投稿发表的。做了一种反应后,对方写了快报,我是第二作者;后来我又做了另外一种反应,把数据加进去。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消息。有句美国成语叫做“好的鱼只有在池塘的深处才能捞到”,意思是说想出什么什么好杂志的文章,没有那么容易的。我心里就想,我的期望值也并不是几篇文章也不是什么Nature, Science,我是那种见好就收的人,我倒希望能把两篇文章合在一起,用台湾政客的话说,“一次说清”。但是,文章是别人的,我当然不能多说话,通讯就间断了。

到了2008年1月,读到一些管理学和leadership的书,里面谈到leadership的表现形式之一是take initiative in order to make a difference。回想到自己以前情感上没有主动的后果,我想我自己为什么不主动一点?于是我就给对方干事的科研人员写信询问,说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找我。老板知道后,正巧那段时间不知什么原因他经常找我的岔,就说我怎么能去催别人。对方科研人员很客气、正面地回复,他把两篇文章合在一起写。这时候我为第二作者了,他叫我修改一下,给点建议,我修改了很多。经过三个循环后投送JPCC,一举命中!

评注:读了一些管理学的书,书上说领导应该鼓励手下团队合作的基层办事人员互相沟通。套用到科研上就是合作的基层科研人员互相沟通能提高办事效率。以前我只能把数据发给老板,老板发给对方老板,对方老板发给对方人员,这样的话,信息传递就慢。

合作的时候,一开始我抱着做两个星期就能出Nature Materials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是不健康的。我在乎的是真正认真付出的、自己的劳动能够make a difference的文章。我要做到,只要我名字在上面的文章,读者读了都说好;不好的文章我情愿名字不要的。我感到世界上没有掉下来的馅饼,必须认真地做事情,用心去合作。好比说别人把文章发过来要修改意见,我当然认真地把来龙去脉搞清楚,看了大量文献,虽然这些文献和我自己的课题无关的,但是我学习到了新的知识。科研的快乐不在于东挂名、西挂名,而在于真正作出贡献,make a difference。



https://m.sciencenet.cn/blog-71964-37089.html

上一篇:文章故事------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下一篇:文章背后的故事----久久回味

1 孔晓飞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