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没有评论
从博文到铅字:成为教授级“笔者”
热度 1 马臻 2023-11-20 19:10
去年,我参加了学校网络文化节,并参加了上海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和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今年开奖,我获得上海市一等奖和两个二等奖,以及全国三等奖。目前,新一轮比赛正在征集中。借此机会,我回顾一下在博客和报刊发文的体会。 (一)找到合适的定位 小学和初中时,我喜 ...
个人分类: 博客铅字|10135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在《文汇报》发表10篇科教述评的体会
热度 1 马臻 2023-10-27 20:32
从2016年9月至今,我在《文汇报》“文汇教育”版面发表科教述评10篇。 马臻《研究生和导师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文汇报 2016-9-9(7). 马臻《大学“青椒”不只有诗和远方,更有眼前的压力》 文汇报 2016-9-23(6). 马臻《破解研究生和导师“不咬弦”的“魔咒”》 文汇报 2016-11 ...
个人分类: 博客铅字|6685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那些发表和没有发表的通俗文章:体会和教训
马臻 2023-10-25 16:52
科学网的博主、读者,有很多希望能在报刊发文。我有几个塑料文件夹,放满了发表的和没有发表的通俗文章。我有时候会翻阅已经发表的文章,梳理自己发文的经历;而没有发表的文章“陈列”在另外一本文件夹中,既可以供今后参加征文或者写书“再利用”,也可以使自己通过反思,增长经验值。 写文章、 ...
个人分类: 博客铅字|5289 次阅读|1 个评论
在《南方周末》发表14篇“读者来信”的体会
热度 2 马臻 2023-10-23 22:47
要澄清谬误、明辨是非, 让大学教师、科研工作者和研究生的声音被听见 在《南方周末》发表14篇“读者来信”的体会 马臻 从2018年11月至今,我已在《南方周末》“读者来信”栏目发表14篇文章,投稿命中率约为70%。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南方周末》“读者来信”栏目每期(每周)刊发2-5篇短文, ...
个人分类: 博客铅字|4933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2
整理办公室和报刊发文记录:再回首,我心依旧
热度 2 马臻 2023-10-8 20:20
最近一两年,我一直都忙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以至于,办公室里杂物越来越多,到处都堆放着书和纸张、文件,地板也没有清扫。 近日,我“痛定思痛”,整理了办公室。 整理办公室很爽 一位同事看到我在整理办公室,问:“为什么不让学生帮忙?” 我说:“不用,我习惯自己做。” 事实上,整理办公室是 ...
个人分类: 博客铅字|10002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2
借鉴学习,在科学网写博客的天地宽
马臻 2023-9-26 20:43
听了李海鹏的非虚构写作课,感到醍醐灌顶。 我想:正如非虚构写作的经验可以被归纳总结,写博客也可以被归纳和总结,但关于后者的博文或者说思考是很少的。 我们需要关于后者的经验之谈。 借鉴《中国科学报》的文章类型和栏目设置 要写出好的博文,其实很简单。 你要看一下和科学 ...
个人分类: 博客铅字|8418 次阅读|没有评论
参加科教征文、申报网文奖项的体会
马臻 2023-9-15 08:16
科学网上的博文大多是关于读研经验体会、做科研、论文发表、科学普及以及教师的职业发展,或者是关于科教界的一些稍微“宏观”的情况。我今天带来的话题可能比较“小众”,但我认为“参加科教征文、申报网文奖项的体会”是个有意思的话题。前几天,第七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已经开始征集,省 ...
个人分类: 博客铅字|7337 次阅读|没有评论
写博文和报刊文章:广闻博录,厚积薄发
热度 1 马臻 2023-9-3 09:45
做一件事情,“做好”和“做了”有很大的区别。在写博文和报刊文章方面,“做了”就是按照自己原有的水平,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美其名曰“直抒胸臆”。而“做好”需要“广闻博录,厚积薄发”。 要写好文章,肚子里就要有货。 小时候,我读过《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祝你成才》《早期教育 ...
个人分类: 博客铅字|7240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1
《学海拾贝》:一位长者提供的了解学界生态的样本
热度 2 马臻 2023-8-21 18:39
一位长者提供的了解学界生态的样本 文:马臻,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已成为本书的序);图:转自李东风博客 在中国科学报社旗下的科学网博客,活跃着一群在学界深耕多年的博主。科学网博客的运行机制是这样的:每天各个博主把博文发到“自留地”后,编辑会把部分写得比较好的博文“拎”出来, ...
个人分类: 开卷有益|15154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2
探访科技小院,感受青年研究生的科研精神
马臻 2023-7-30 09:30
第一次看到“科技小院”这个名词,是在2022年一家媒体发给我的采访提纲中。但当时我对此一无所知。 今年3月,我们环境系郑正教授邀请我和其他几位教师去他们在江苏东台和太湖的研究基地考察。在东台研究基地(东台复旦湿地保护联合创新中心),我看到郑正教授的研究生们正在处理一种叫做互花米草的植物,这种植物 ...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537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1: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