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LISW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FLISWX

博文

我的学生我的课 精选

已有 9117 次阅读 2017-6-1 09:09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我上探索脑的奥秘选修课3年了。对于大三学生来说,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以下是本学期学生对课程的感想。


当初最开始选《探索脑的奥秘》这门课的时候,感觉老师可能就是讲一些关于脑的比较深奥的知识,可能会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当上完第一节课,听完老师的安排后,发现跟自己当初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老师采取让我们自己就某些主题查找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很喜欢这种上课方式,虽然工作量比常规的上课+课程卷面考试大了挺多,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我感觉确实学到了东西。平时卷面考试更多的是记忆知识点,很多东西并没有真正地理解。但是这种自主查找资料再课堂汇报的形式,我们就必须得好好研究文献,最后从查阅的文献中总结提炼出相关内容。

我们是第一组上去展示的,刚开始不知道从哪方面入手。后来听了其他组的展示,也渐渐有了一定的方向。之前花了3天的时间在看一篇北大博士的毕业论文——《多巴胺能神经元胞体和突触分泌的机制》,仔细研读,收获颇多。第一个收获是每一篇文献里面有它自己的逻辑,不仔细读是看不出来的。有时候在前面介绍的东西看起来没用,其实是在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像我们自己在做一篇综述时,在最先开始时,不是着急下笔,而是要先选取内容,然后考虑内容之间的相关性,做好内容之间的逻辑编排。第二个收获是虽然文献选取的内容看起来很少,但是要把里面的机制完全讲明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也让我懂得做科学研究不能好高骛远,而是要脚踏实地。无论是野外调查研究还是分子机制研究,都要做好每一步,处理好每一个细节,踏踏实实做好工作,这样才能得出结果。

通过李老师这门课程学到了很多之前课堂上没有学到的东西,所以在这里也要特别感谢李老师,真的很喜欢您这种教学模式。最后,很开心在这门课程学到了很多不一样而且很重要的东西,很喜欢老师的这种教学模式,谢谢老师!

本课程运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大体上以学生为主,通过学生课后寻找与神经科学相关的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资料收集及相关知识的自主学习,并在课堂上进行资料分享、汇报。通过班内同学的分享汇报,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某一相关学说、实验、现象的表现及其机理。

而当自己在收集资料、做汇报准备时,会了解到很多关于自己汇报课题相关的前言知识,开阔自身视野。且在汇报时,李老师会给予我们许多建议,让我们将汇报重点防治在某一项课题中表象的原因、机理上,帮助我们树立更加科学、集中的思维方式,让我们知道身为华师生科学子,不应仅仅将我们的目光放在一些显而易见的表象上,我们应该深入探究某一表象中的神经机理、以深入探寻神经科学的奥秘。

这学期修探索脑的奥秘这门课,获益匪浅。课堂上接触到的很多知识基本在大学的课本中找不到,在老师的指引下,我们进行小组分组,确定专题,查找相关的文献,课堂进行展示汇报,这个过程对于知识的理解把握确实也比传统的课堂要牢固得多。正如李东风老师说的:若干年后,我们回想起大学的时光,肯定还会记得我在探索脑的奥秘这门课上曾经做过××报告!我相信老师这句话,也敬仰老师临近退休还致力于课程的探索、创新这种精神!这门课课时有限,如果像传统课堂那样只有老师在上面一言谈,以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经验肯定会将课程上得非常精彩,但是这样的话,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就起不到很显著的作用。所以李东风老师在教学的过程有所侧重,前几次课重点跟同学们介绍神经科学的一些进展概况以及他所研究的鸟鸣神经科学这个领域的相关内容,后面几次课老师就将课堂的发言权就交给了学生。每次课学生展示完,老师都会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一名科研工作者的严谨、认真教我们如何去避免伪科学,真正做到分享的内容具有学术价值!而学生在这个过程通过自己查文献、与组员沟通交流、做PPT,也锻炼了自己读文献、作报告的能力!

我觉得这门课老师教给我们更多的是如何做人,如何做科研!在下面听汇报的老师比任何人都认真,每次课都是以最饱满、最热情的精神面貌来对待学生,给学生提出指导意见像一位长者在循循善诱,让课堂充满着轻松的氛围!所以感谢李东风老师为本科生开展探索脑的奥秘这门课,祝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经过半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收获了很多。探索脑的奥秘这门课上了半个学期,主要是分为自主学习和听他人汇报两个内容,而在此之前,老师在前几节课有讲授一些有关脑科学的知识,特别是鸟鸣等相关的领域的知识渗透,很是生动有趣,让我了解了鸟的世界也是很精彩的。接下来就是自己准备汇报内容以及听他人所的汇报内容。

在自己准备汇报内容的时候,首先小组协商选定一个组内感兴趣的专题——学习与记忆,接着我登陆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查文献,选择了我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抑郁症的学习记忆障碍,如今很多人患上抑郁症而不能自拔,我想了解抑郁症的成因,因此最终定下来这个题。为了做好汇报,我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包括国内外的文献,我将重心放在国外的文献,尝试去读懂,花了几天的时间,终于搞懂文献里所表达的内容,加以总结和归纳做成了汇报的PPT,这一过程比较艰辛,遇到不懂的英文会一个个地查阅读懂,花时还是比较漫长的,阅读英文文献的确需要耐心,这是我从大一以来第一次大量阅读英文文献,还好具有一定的英文基础,虽然强度较大,但是还好难度并不大。我认为只有真正地将内容读懂读透,才能更好地进行汇报和分享给大家,同时使得在讲解的时候会让内容更加通俗易懂。

在汇报之前,我去微格课室进行练习,刚开始不大熟练,对内容把握不够,后来经过不断地训练,不断地进行修改内容以及练习表达的方式,最终可以将内容更好地进行汇报和展现,汇报时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在汇报之后,我对汇报的PPT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使得内容更加充实,同时也重新审阅之后修改了少量内容。接下来就是撰写综述,因为在PPT上已经思路很清晰,因此综述的撰写就难度大大降低,之前在准备汇报PPT的时候整理了所用到的文献,因此为撰写综述带来了大大的便利,写完综述之后按照文献的顺序进一步整理了文献,按照序号排好,便于及时地查阅。

以上是我在本课程中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学会了在网上查找英文文献,并且下载下来进行阅读,同时也增加了脑科学方面的知识,巩固了之前在生理学理论课学到的内容,同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到了在课堂上老师没有讲到的同时又是自身感兴趣的相关专业知识,这个过程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李老师在课程的开始和结束都提到说,大学生更应该学会自主去学习,而不是教师一味地传授知识,我想我自己达到了李老师的能力目标,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乐在其中,同时真正将知识达到了内化。

在听他人的汇报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小知识,也了解到了一些机理层面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听他人汇报的过程也是提升自己的过程。老师点评汇报的同学一针见血,面面俱到,很是受启发。

综上,我认为这门课给予我很多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提升,很是收益,最后感谢李老师的耐心点评和指导,辛苦了!

老师在课程中给我们讲授脑科学与神经科学的研究热点以及研究方法等等,鼓励我们选取感兴趣的方面来进行选题,进而自主获取并阅读有关资料,然后将资料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展示给大家。和以往的一般课程不一样,李老师希望不是填鸭式教学,而是授之以渔。

本课程的作业锻炼了我查找文献、撰写综述的能力,第一次完全自己尝试了解一个新的领域的知识,写了一篇这么长的综述,感觉之前写过的论文和综述都是浮云,但其实也还只是了解了这个领域的皮毛而已。要读懂一篇文献特别是外文文献真的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理解上下文的联系和研究的实质,我觉得我的阅读能力、学习能力、概括能力都提高了。

最后,还是很开心能选上探索脑的奥秘这门课程,给予了我学习的主动权,这既是一种压力,但也是一种动力驱使我挑战自己,也感谢老师对我们的指导和帮助,祝老师生活愉快!

探索脑的奥秘这门课与之前上的课都不同,形式很新颖。不说必修课,上到大三下学期也上过好几门选修课了,但是每一门选修课都是像必修课一样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最后学到多少东西并不清楚。但是这门课感觉就很不一样,它更偏向于国外大学的教学模式,老师讲一部分基础的内容,更深层次的东西由学生自己去发掘,找一个感兴趣的知识点自己看文献,看懂后做个10分钟的介绍,这个是更能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的。不说其他的,至少我对我讲的这个题目的内容是有了了解的,我想经过自己加工整合的知识再过一年也是可以记得的,但是其他科目的也许考完试就忘记了。

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在有限的课时里我们不可能对相关知识进行透彻的学习,所以我很认同这次探索脑的奥秘课堂的学习的方式,分专题进行自主学习整理,并将自己的所获分享给同学们,使得自己查找过的知识在大脑形成完整的框架,加深记忆。

结束探索脑的奥秘这门课之后,我觉得我最大的收获应该是阅读整理文献,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并据此撰写综述的能力,这对我们日后进行论文的撰写是很有帮助的。我会将这个经验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通过查阅整理文献,更专业更全面地了解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我觉得老师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比较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跟以往课堂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以往的课堂上学生会被动地学习,被动地吸收知识,而在这门课里,学生是通过主动学习吸收全新的知识的,这样更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我自己在课堂上也学到了很多,老师对我们学习的建议都是为我们着想的,都是很有用的。能选上这门课真的很幸运!谢谢李老师在课堂上教会了我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

探索脑的奥秘这门课跟很多课程都不一样,它并不是纯粹由老师讲,它多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门课的特色是提倡学生之间进行分享与交流,同时老师会给出一些比较好的建议,每个学生自己挑选与本门课有关的专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整理,制作成PPT,个人向全班讲解自己对这一专题的认识及理解,老师则适时地给出建议,补充我们讲述过程中遗漏的知识点或者是提出我们理解不到位的知识点。这门课给我的最大感受还是我们能在较为透彻地理解自己所选专题的情况下,还能通过其他人的分享了解到更多与脑(神经)有关的相关知识,此外,我们更多了站在台上演讲的机会,大学不应只是学习知识,更应该全面发展,且我本身是一名师范生,所以台上的锻炼对我来说更是十分重要的。

我非常喜欢我自己选择的课题《海兔缩鳃反射的习惯化与敏感化》,这门课给了我很好的锻炼机会,我尝试着查找资料并学会理解和总结海兔缩鳃反射的习惯化与敏感化的神经机制,对海兔缩鳃反射能有比较好的理解,这让我很有成就感。并且在和大家分享时,会有种很愉悦的感觉。

我认为这堂课是一门很自由的课,以学生为主体,也很喜欢老师的上课风格,爽快幽默,很有大家之风。上完这门课,我觉得科学真的是很神奇的,但同时也感觉到了科学研究的艰辛,这堂课上,老师要求我们展示,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作为一个学生,要了解和看懂一个研究项目的成果,并且理解之后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很不容易的,就算仅仅只是讲解一个过程。之前有同学对台上同学所展示的实验持以质疑的态度,并说这样的实验完全是扯淡,虽然这个实验的正确与否仍有待深究,但是,就像老师说的,科学研究不一定总是对的,但这不是扯淡或者其他的开玩笑的什么的,发现错误然后去纠正这是科研必经的过程,发现问题也是一种能力。这样的对待科学的态度是我在课堂上的收获之一。我认为这样的展示形式非常好,可以让学生模拟展示自己实验成果,锻炼如何去向同行讲解清楚自己的成果,并能够勇敢面对质疑。

还有一个挺大的感触,相对于国内的综述,确实能在英文文献中学习到更多东西。英文论文能介绍更多的原始实验,有原始的实验数据,更加科学的数据分析和讨论,而国内的综述更多的只是在这些实验进行总结,并不能帮助你更好的去理解结论是如何得出的。现在意识到这一点也不算晚,相信对明年自己做毕业论文有很大的帮助,这些都是选修李老师您的课的功劳。


老师的课堂其实并不局限于神经生理学,当时老师谈教学,我很赞成老师的观点。教学重要的是授之以,我本身推崇的教学方法也是引导式教学。所以老师上这门课采取的是自行探索、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相对于其他课来说确实很不一样。说实话一开始我有点措手不及,毕竟要自己查文献完成一个课题的学习并把所理解的东西尽可能好地展示出来,心里确实很没底。但是展示的过程又何尝不是分享、教学的过程呢?所以这样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本身,我认为是效率较高质量较好的,毕竟理解了的才是自己的。当然,完成了不代表结束了,因为尽管我们尽量地做好这个事情,还是会有需要完善的地方,老师提的建议都是比较有建设性的。

我选的课题是当时自认为比较有趣的,但其实查阅文献发现,深入的知识是挺枯燥的,而且有些眼花缭乱,在这自身的知识水平还不能对看到的东西马上作出反应,可以说越查越多,整个的学习过程对我自己来说甚至有点痛苦。不过最后有成果后发现,其实了解到的东西已经不只是我所查到的阿片受体的相关知识,还有信号转导、奖赏机制等等。而且熟悉了这些分子的知识后,理解上也没那么困难了。听取了老师的建议去查阅英文文献,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也是一个知识学习的路障,可能还是要攻克一下,不然真的错过很多。

这门课结束了,我认为我学到的最大的不是神经生理的冰山一角,更重要的是这种探索的学习方式和过程,真的,大学生就该学会自学,其实能力还是有的,就是自己敢不敢,愿不愿。以后还是要多点习惯这种学习方式,才能让自己的大脑不停运转。以前看到神经生理都觉得晕,现在倒觉得没什么可怕的,不过是真的博大精深,由衷佩服老师这么一直研究过来。最后还是要谢谢老师这么半个学期授给我的,希望以后能捕到很多的

在每个小组展示结束后,李老师用心的点评更是让我印象深刻。从每张PPT课件的制作,大到科学性的错误,小到字体大小和颜色搭配,李老师都会用心指出,并为展示的同学提供建议。而根据每位同学展示的主题与题目的切合度,李老师也会点明展示的题目是否恰当。最让我敬佩的是,老师在每个小组展示前会让小组成员将PPT提前上交,以便给出建议。这一切都让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老师的用心良苦,也再一次认识到细节决定成败。而我从老师的这些做法上看到了教师对学生成长上提供引导的重要作用,也是我未来要努力学习的榜样。

9周的《探究脑的奥秘》很快就过去了,不得不说在这门课真的学到了挺多东西,意犹未尽。一开始选课的时候对这门选修课就很感兴趣,觉得自也己很幸运,能够突出重围抢到了这门课。去上了,这门课也没有让我失望,老师幽默风趣,很有个性也很厉害,而且我也是第一次听到关于鸟鸣神经科学的研究分享,很有趣。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坚持下来并且能够做出一番成就,不管这成就大或小,我想都应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再说说老师上课的形式,很新颖,不同于之前老师的灌输式教育,只有他讲没有我讲,李老师更多地把机会交给我们上台展示,而且展示之后老师还会提意见,这样子的教法个人觉得很好,首先因为自己要上台展示,所以会挑一个题自己去慢慢研究,因为自己懂了才能说给别人听,这样子就无形中让自己掌握了一个知识,而且还是比较深刻的那种;其次,每个同学分享的东西都不一样,在听别人讲的同时自己也会有所收获。

老师教给我的却不限于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教我们如何去检索文件,如何做综述,如何做研究。在大学,因为教学班级的扩大,课程的增多,老师无法做到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地教学,很多时候都是上完课就走了,所以一个大学老师教的不能仅仅是知识性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升自身的能力,圣明的教师给予学生的不是现成的知识宝殿,而是鼓励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教他们建筑。在教学生去建筑的方面老师真的很出色。

在本次学习中,搜集、整理出自己想要的信息是最大的挑战,而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真的大大限制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这门课程给我一个动力去查找文献,并让我更加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最后要感谢老师如此认真、仔细的看我们的作业并给出了知识上、以及展示技能上的建议!

一开始选这门课时其实挺好奇也挺忐忑的,好奇是对于脑科学这个新的领域,不过也担心被那些专业而枯燥的名词折磨。当听到老师说你们希望上课是像被逼着吃药、还是被要求吃有营养的食物、或者是像品一杯清茗时,突然就对这门课充满期待。希望这门课可以带给我不同的感受。

①这门课分为前后两部分,首先是前几次老师讲的课,感觉内容就跟上学期的动物生理学很像,才想起在动生书的编者里看过老师的名字,老神经生理就是老师擅长的领域……之后老师又给我们介绍了很多他研究的鸟鸣方向的内容和趣事,之前很少听说这一方面的事,觉得又多了解了一个研究方向的一些知识。②之后是学生上讲台演讲部分,老师给我们每个人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师范技能的机会和平台,从同学的演讲中学习到了很多方面的知识内容,药物与成瘾、学习与记忆、习惯化与敏感化等,而我认为更多地是学习到了每位同学不同的学习方法,她们如何在课前准备中搜集国内外文献资料、再整理出自己的思路做出课件,再到上台演讲,也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③而在自己准备上台演讲内容的过程中,感觉也是历经坎坷,虽然我们是最后一个上台讲的小组,但我在老师刚把任务布置下来后就开始查找资料理清思路并着手做课件了,但每一次同学讲完从老师对他们的点评中我总能找出自己做的内容的不足之处,然后一遍遍的查找资料和修改内容,也从一开始更多的是科普的内容改成讲解与我们神经、生理等课程内容相关的作用机制上来。在演讲后听完老师的点评后再次对课件内容进行整理修改,最后整理成一篇小论文,在这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修改,成长的每一步就是靠一点点微乎其微的学习与进步积累而成的。


对这门课,我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收获。

首先在课程开始的三节课上,老师采取的就是一种分享的形式,而非灌输脑神经科学的理论知识。老师选取了各种与生活相关的有趣现象,这些资源多来自nature等科学平台发布的研究成果,与我们分享科学家对该问题的研究,包括其研究的思路,结果,在其中渗透一些基础理论知识,整个课堂既具有科普性、也具有专业科学性。这为我之后完成课程报告,甚至做科研提供了问题及灵感来源的源泉,使我学会更加关注这类科学平台,随时思考问题。

在听取其他同学的汇报时,同学们在不同专题上的汇报也十分精彩,既有贴近生活的、应用性强的,也有对于大脑较深层研究的,很多同学的汇报都会穿插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的知识,既是对我们专业知识的回顾和巩固,也让我们在脑及神经的生理学基础理论知识上的了解更进一步。神经科学范围如此广,我能有这个机会通过这门课了解各位,也是非常幸运的。

在自己的课程汇报方面,由于之前有过阅读英文文献的经历,而且也在先前的经历中深切体会到,许多研究的原始操作方法和数据、结论等都较多地在英文文献这种国际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因此这次课程的探究我毫不犹豫的选择浏览英文文献。当然,在查阅英文文献的过程中,既有开心之处,也有痛苦之处。虽然我的英语和词汇水平都相对较好,不需要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查,但大量的脑科学的专业词汇、长句也曾让我苦恼和烦躁过。但没办法,我知道只有硬着头皮,慢慢啃,任何问题都会解决。终于我发现,当我完全了解了里面的专业术语后,对文章的理解也就逐渐得心应手了,对里面的研究方法也逐渐明朗,甚至喜欢上了这种阅读原汁原味文献的快感。另外,由于我自己选取的主题算是包含了两个专业领域的研究,我需要另花时间去了解一些声学知识、声信号的分析方式等,这也是我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困难。

最后,课程中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李老师上课的点评,老师对每一个同学的汇报都是认真而严谨的,会从各种角度上进行评价。此外,还会关心我们的学业和深造情况,站在老师、科学家、前辈等的角度为我们提出建议。从老师的言语、对我们的教诲中,我也能看出正是因为教师自身对科研、对生活严肃认真的态度,才会一直用科学、求实来要求我们。


相关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29911-971304.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729911-1058324.html

上一篇:谈研究生和导师的烦恼
下一篇:谁是论文的真正作者?

14 李颖业 姬扬 周健 王德华 彭真明 张忆文 梅卫平 黄仁勇 董焱章 蔡小宁 张能立 朱晓刚 吴斌 doctor5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