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LISW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FLISWX

博文

为何教师对高校普遍缺乏认同感 精选

已有 21333 次阅读 2018-11-25 10:3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当今教师对国内高校缺乏认同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以前高校的师生对学校有一种归属感和留恋之情。我是学校人,有事找组织,以学校为荣早已成为过去时。校庆也是一些“成功”人士的聚会,而多数师生似乎与此无关,只是凑热闹而已。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学校制定的政策忽视师生。四唯优先,使得领导们为了政绩搞面子工程。对少数人倾斜的政策冷落了多数人。追求高大上成果,而对普通老师的利益忽视。造成内部各自为战,难以凝聚人心。领导们很多是空降的,对学校情况并不了解,在他们眼中唯帽子是人才,影响因子是成果。领导关心的是盖大楼(业绩可见),引人才(领军人物),出高水平成果(影响因子,国家奖),急功近利。以标志性成果为政绩观的取向导致分配政策和奖励政策失衡,短平快代替长远发展。

老师们成了名副其实的打工仔。在老师眼中,学校不是家,是职场。为了职称打拼,生存压力剧增,不可能安心工作。重视教学也只是口号而已,并无实质行动。科研才是第一位的。只要有高大上文章,不问出处,一律重奖(赏),不惧撤稿。老师们只能迎合学校考核的风向标,算计个人得失。有帽子的也不一定认同学校,凭借个人的先天优势获得待遇,游刃有余,频繁跳槽成为时尚。而踏实工作的却得不到相应的待遇,被边缘化,渐渐失去进取心。领导与群众之间有了隔阂,分配不均造成贫富差距拉大,一个引进人才顶十几个数十个老师待遇的情况不是个例。高层领导制定政策不考虑多数人利益,有权任性,基层老师意见不能上传,普通教师没有话语权,离心离德人心涣散。老师们对学校的发展并不关心,为学校做贡献,无论大小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普通学校与985高校差距越拉越大。

新人与老人,年轻与年长,原有与外来人之间缺乏融合。单干的多,合作的少。这是机制造成的。因为奖励更多鼓励的是单干,是第一单位,而不是合作。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哪有集体荣誉感?

一些地方院校缺少文化底蕴和传统。缺少有人格魅力的大师,形不成有效的团队,自然也无积淀可言。合同制及年薪制的实行使老师与学校变为雇佣关系;导师与研究生间变为老板与打工仔关系;同事之间变为竞争利益关系。校园越来越美,人心却越来越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事情关己权衡得失。年轻人比年长者看得透,更会适应,趋炎附势。或巴结领导一心向上爬,或明哲保身,或沉沦堕落。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为利益,没有责任和担当。

老师为了生存,学生何尝不是。研究生为毕业前发文章而打拼。本科生论文走过场应付了事。人人有压力,人人自危的环境让每一位高校人都不得不为了自己未来而考虑。有项目,有条件的尚可维持,一般老师只能上点课满足工作量考核而已。

归属感和向心力,凝聚力缺失,利益分配人心向背是缺乏认同感的根源所在。浮躁的氛围使原本的象牙塔变成追名逐利的竞技场和名利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29911-1114416.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729911-1148098.html

上一篇:学术报告海报有感
下一篇: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

82 刘建兴 李明阳 朱晓刚 史晓雷 毛吉平 黄仁勇 郑永军 钟定胜 王从彦 韩玉芬 杨正瓴 张士宏 刁承泰 王启云 冯大诚 褚海亮 张英姿 叶建军 吴军 崔锦华 杨思洛 黄永义 胡文兵 胡秋倩 杜志航 鲍鹏 邝志和 季丹 马泳波 张彩飞 牛凤岐 姬扬 朱志敏 周志刚 周宇 梁洪泽 孙友甫 卜令泽 陈刚 范会勇 曹俊兴 陈南晖 王德华 雷宏江 周浙昆 张骥 王洪吉 孙颉 郭景涛 董俊刚 冯兆东 刘世民 于道永 张忆文 黄玉源 逄焕东 张宇硕 杨丽丽 熊建华 张波 鲍海飞 李学宽 吴嗣泽 郑强 张兴光 王强 丁迅雷 胡文峰 李江 吴昊 汤茂林 代保湖 杨金波 王枫 雷新强 孙允东 苏德辰 左小超 zjzhaokeqin liyou1983 hmaoi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2: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