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LISW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FLISWX

博文

教材选择的尴尬 精选

已有 6849 次阅读 2021-12-20 09:5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教材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不同于一般的书籍。教材编辑的思想性与科学性、观点与材料、理论与实际、知识和技能的广度与深度、基础知识与当代科学新成就的关系必须得到保证。

从上个世纪开始,我参与过本学科高教社几本教材的编写。然而不同版本的使用率却大不相同。一本覆盖面广的教材发行量大,而专业性强的发行量小。出版社转制与收益挂钩也成了教材的导向。我与北大,复旦,南京大学等高校联合编写的一部教材,汇集了国内外最新成果,编排与众不同,很多理论讲的很深入。然而时至今日,只有北大复旦在使用,而师范院校则采用传统的版本。一方面是因为高校习惯于使用同一本教材,驾轻就熟。另外对新教材的理解需要花费时间,驾驭起来难度大。在轻教学重科研的大环境下,很少有老师愿意选择新教材,甚至排斥。对国外原版教材也少人研究。这就造成高水平教材在不同层次学校的选用问题。阳春白雪,和者盖寡也就出现了。

现在的教材五花八门,很多出版社出版教材从经济利益考虑也无可厚非。然而教材的先进性,系统性,逻辑性,可读性应该是教材的生命。一本好教材,对学生的影响巨大。教材编写者的学识和水平决定教材的质量。有的教材经久不衰,有的教材很少使用。

教学不仅传授知识,更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一个理论的产生,一个学说的提出,都有其内在因素。科学史在教材中地位应该加强,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对于夯实学科理论,为后续科研提供坚实基础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现在的很多年轻教师,对教学与科研的投入不成比例,考核导向使然。教学的投入在时间和思考的付出不能用量化指标体现。在深挖教材上下功夫远不如科研发文章那么立竿见影,导致教学质量下滑。长期下去令人担忧。

编写教材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多年的教学经验,而非简单的抄袭。真正的好教材需要千锤百炼,凝聚智慧的结晶。大学老师除了科研,在教材建设上也应所作为。



https://m.sciencenet.cn/blog-729911-1317336.html

上一篇:高校量化评价
下一篇:高校生态-资产管理

36 武夷山 郁志勇 李宏翰 陈昌春 彭真明 王安良 张成岗 李毅伟 周忠浩 汤茂林 晏成和 许培扬 王启云 杜学领 简小庆 刘浔江 杨正瓴 孙颉 史晓雷 李学宽 陈万浩 黄永义 徐耀 张学文 信忠保 黄河宁 姚小鸥 李坤 陈辉 郑永军 曹俊兴 姬扬 吴嗣泽 郑强 段含明 吴晓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2: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