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ylorwang

博文

科学研究需要整天呆在实验室里吗? 精选

已有 20466 次阅读 2013-8-14 08:0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实验室, 科学研究, 学术会议, 横向项目

有一种观点就是:科学研究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必须整天呆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或天天坐在书桌前沉思苦想,才能取得重大成果。我不否论,科学研究有艰苦的研究过程,也不否论有不少研究成果,需要巨大的脑力与体力付出,但我相信,有时一个新思想,一些“好点子”、“好主意”更多的是要有一定的休闲背景下才能产生的!

 

近几年,媒体上和网上都宣传了我们华南理工大学的本科生,因参加深圳华大公司的人体基因工程的测序工作,并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多人并列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对于本科生,能直接参加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并在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当然是一件值得宣传的了不起的事。但这种人类基因的测序工作,也就是做有实验技巧的高级技术工的工作,为了抢先测出基因图谱,必须夜以继日地辛苦工作,这种研究成果,当然是来自于实验室的辛勤劳动。它虽然也在探索未知,但与发明创造仍是有所差异的。我相信,当你整天忙于做手头上的事务性工作时,你是不可能有时间来进行深度的思考,没有深度思考,创新性的思想也就不容易产生的。

 

我们讲机遇总是降临到有准备的人头上,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前,我想他的大脑中也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当他走到苹果树下时,放松了紧绷的神经,拓展了思维空间,当一颗苹果从树上掉下,砸到他的头上时,一个重大的科学发现产生了。有人讲,数学家陈景润的研究就是夜以继日,在忘我的工作下开展的,我敬佩象他那样认真工作的人,但我们也要知道,他是为了证明“哥德巴赫的猜想”,而哥德巴赫在发现他的猜想时,也许就是在轻松,休闲的环境下产生的。

 

我自己的感觉就是:当手上的事太多,天天忙禄时,是没有任何想法的,想的只是如何很快干完手头的工作。当我们有空闲的时候,大脑不一定同步休闲,有时反而活跃,特别是与朋友,与同事讨论或争论某些问题时,有时就会碰擦出思想的“火花”。我自己就有几个这方面的实例,如我们为了提高废水处理的微生物在水处理填料表面上的挂膜性能,而开展的填料表面亲水性改性的研究,该研究就是在几个朋友一起吃饭喝酒而产生的新想法。有了这个新的想法,后面查资料,做具体的小试及中试研究,再到工业化应用研究。至于具体的技术开发工作,首先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方向确定了,再加班加点,这些只是提高一些这项技术开发工作的效率,而这个新想法,却是在比较休闲的吃饭喝酒的环境下产生的。

 

定期参加一些学术研讨会是重要的,在与同行的交流中,有时会得到很好的启发。由于受“会务经济”的影响,现在国内各种各样的单位或个人,打着各种协会、学会,甚至政府部门旗号组织的会议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有些会议请我参加是免费的,但我到希望自己付费,参加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交流活动,因为为了省那2000元左右的会务费,浪费了几天的时间,还不如真的交了2000元钱,参加一个真的有可能擦出思想火花的学术会议。对于国内的学术会议,我感觉比较靠谱一点的还是知名杂志组织的一些学术会议。有时,北京的挂着中国**协会组织的会议,说不定就是1-2个人组织的,以收取会务费,一些商家的赞助费,获取会务利益而组织的一个所谓的交流会。

 

对于搞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的人员,更不能整天呆在实验室里进行闭门造车的研究。我就是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主的教学研究人员,我认为,我的研究,就必须有一半的功夫花在实验室外,因为我的研究是“二头在外”的研究,研究项目的来源是社会的需求;研究的成果,也是要重新回到社会实践中应用和验证,并不断加以修正和改进。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时,还要考虑开发的技术与成果,如何进行市场拓展。作为技术研发方,以前可能还有人找上门来,现在要想拿到横向的科研合作项目,都要主动出击,走出去了。通过走出去,也就能了解社会上的实际需求,从而开发出合符客户要求的技术和产品。作为高校,同时还担负着培养本科生与研究生的重任,故在应用课题的研究工作中,采用一些新技术,也许就有新现象与新理论发现,发表学术论文,申请相关的专利就能与研究相结合。我们远离北京,拿国家级纵向课题的能力实在有限,重点也就只有横向开发的应用性课题。想一想,横向课题与纵向课题也差不多,作为项目主持,都不能整天呆在实验室搞研究,都必须有不少时间在外面跑,只不过跑的方向不同,纵向课题是向上跑,去北京,“跑部钱进”,而我们搞横向课题为主,就必须向下跑,跑厂矿企业,来获得研究项目!

 

 



https://m.sciencenet.cn/blog-732399-716650.html

上一篇:发明专利与实际应用的距离
下一篇:买办太多 研发太少

79 王振亭 张忆文 林中祥 袁海涛 袁军法 盛弘强 廖晓琳 唐常杰 武夷山 鲍海飞 田云川 陈安 金小伟 王飞 赵斌 高友鹤 罗广营 徐大彬 张骥 罗德海 张冠军 喻海良 刘全慧 许浚远 王府民 李土荣 苏盛 陈士国 戴德昌 张康 曹建军 陈一良 董侠 贺乐 庄世宇 张斌 傅小城 叶亚进 胡孙铃 石磊 张启峰 苏金亚 徐军 梁洪泽 刘凡丰 邹桂萍 刘智颖 李宇斌 孙学军 吕喆 段庆伟 简磊 占昌朝 刘焕军 梁凯 张鑫 肖小敏 周普查 李久煊 王钰 李延勋 梁亮 陈学雷 郭训文 刘剑玉 王白杨 彭真明 张博 wgq3867 trll1 waverxx lxy2011 zhangyi6655 feixiang2008 haoye songshu123 yunmu lwmzm liangqi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08: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