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何容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lanzhu1978 工作单位: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博文

最大的风险是不知道风险 精选

已有 8065 次阅读 2015-8-13 13:50 |个人分类:想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安全, 风险

   最大的风险就是不知道风险。每次事故都能印证这样一句话。青岛“11·22”的管道爆炸事故,大家都不知道每天踩在脚下的管线会造成那么大的伤害,上海外滩“12·31”的拥挤踩踏事件,奔往外滩看灯光秀的人们没有想到人会那么多、人那么多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这次的事故,依然如此。

不知道风险,有没想到去知道的,也有想知道而没有渠道去知道的,更有想知道而技术水平不够的。最后一种往往很引人关注,比如地震会不会发生。第二种,通过有效的风险沟通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控制。最可怕的显然是第一种,发生频率最高的也是第一种,虽然可能每次不会是很严重的后果,但你不会知道是哪次会赶上严重的后果,就像不知道开车系安全带和给孩子准备安全座椅一样(联想到前几天有个母亲抱着双胞胎孩子坐在副驾驶,车撞护栏三命俱殒)。

再来看这次事故,原因和整个过程还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危险品仓库管理是混乱的,刚发布的新闻也说到了“由于危化品数量内容存储方式不明,暂缓扑灭。”里面有哪些风险仍然是不知道的。回溯到昨天的晚上,应该也是如此,有没有不适宜混放在一起的?有没有不适宜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堆放的?多大的量是风险可接受的范围内的?甚至仓库的管理者和操作者知道不知道储存的到底是什么?一系列的问题,有没有评估过,有没有相应的程序并按照这个程序执行,都有待事故调查来揭晓。

从事件链来看,爆炸是由火灾引起的,相隔有半个小时左右。也正是由于燃烧物不明、仓库里其他危险物品情况不明,也无法认知事件演化过程的风险。我们消防队员的天职和使命,是要求他们不能有任何推诿而进入前线的,不管知道不知道风险是什么,风险有多大(是不是必须得这样,这个争论一直有,就不多说了)。但如果能知道,采取的策略肯定会更有针对性、面对的不确定性会更小。

22年前的85日,深圳也发生过一起类似重大的仓库爆炸事故,事隔22年之后,对比两次事故,规模大小虽有差异,但更大的不同是,这样的工业仓库,和城市社区已经近在咫尺了。城市化的脚步,已经使住宅小区和工业仓库边界日益模糊,青岛中石化管道爆炸事故也是如此。那么公众知道脚下和身边的这些风险吗?想过知道吗?不能只是出了某次事故之后,担心个一阵子,过后又烟消云散了。前些天出了一次自动扶梯“吃人”致死的事故之后,很多人上扶梯都会“一看二摸三轻塌”地过度紧张,然后慢慢地回复到以前一样。风险的认知,应该贯穿到日常,把一时的过度紧张,平均到每天的有心。

今天网上已经很快地披露出了这家仓库建设项目当年的环评报告,有这么一个内容(应该是环评报告的必须内容):公众参与结论是100%认为项目选址合适。发放了130份调查表,调查对象是项目周边环境保护目标。这个调查是真做还是走形式,无从知晓,而且这是一份环评报告,主要调查应该还是环保方面的影响,但依然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的。但要是问周边的居民是否对身边的仓库平常储存些什么物品,管理制度是不是健全,应急救援措施怎么样,发生事故之后自己应该如何处置,应该也是能想到大致的结果。对于大多数公众可能也是类似的。而这也不能完全依靠公众的自觉,当地政府和社区也应该有组织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包括企业也应该主动而为开展有效的风险沟通。

1987年,联合国就提出并推进了一项名为“APELL”的计划,即Awareness and Preparedness for Emergencies at Local Level,就是促进公众对身边风险的认知并有所准备,这样的理念在90年代国内就已经有学者引进并呼吁,但有没有真正的实现呢?有效的风险沟通是必须的,但前提是让与风险相关的人都有基本的认知,想到去知道,才有下一步如何去知道,然后再有更高阶的状态,即通过沟通对风险进行处置以达到认知相对一致且都可接受的风险水平。

但现在是第一步都还处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状态。




天津滨海新区大爆炸
https://m.sciencenet.cn/blog-73840-912734.html

上一篇:观《观后感》的观后感
下一篇:Burn Down原则?笨蛋原则!

24 陈安 梁洪泽 李健 陈桂华 戴德昌 黄永义 孙学军 王智文 汤俊 张骥 陈南晖 李世春 吕洪波 汪晓军 赵凤光 邵鹏 彭渤 周可真 UNCblue zjzhaokeqin douzf yangb919 brns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9: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