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ag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ditage

博文

如何让编辑对你的论文欲罢不能?

已有 4006 次阅读 2021-6-29 13:45 |个人分类: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当今社会的各行各业,不少职业的职称晋升、项目结题都离不开学术论文的发表。尤其对于高校的教师、研究生来说,论文直接和前途挂钩,是一个绕不开的永恒话题。相信各位在读研的小伙伴都曾或多或少地为论文写作“头秃”过,但是你真的了解论文吗?


image.png


现代学术论文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665年(即牛顿着手创建万有引力体系那一年),当时的论文并没有固定的格式与标准,不同学者之间的写作风格迥异;一直到20世纪初,大家熟悉的标准格式论文才正式出现,并逐渐演化成了今天大家所熟知的那样。引用一位德国老教授的话,论文是学者之间的语言,是探索未知路上的彼此支持。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使用英语发表在顶级国际期刊上的论文,就意味你的研究成果有机会分享给更多的同行,这也是衡量学者学术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


然而,并不是所有论文都能顺利地被接收,论文多次被拒收更是家常便饭。即便是985高校教授的论文,多次投稿被拒才最终顺利发表的也十分普遍。笔者曾担任一家国际期刊审稿人,总结下来被拒稿的原因通常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1)内容空洞,缺乏创新性:这是较常见的拒稿理由,编辑认为你的工作对未知领域的研究进展推动较小,为了期刊声誉只得将你拒稿;

2)不在期刊收稿范围,文不对刊:不同领域有对应的不同期刊,论文作者投稿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收稿范围,避免投稿到不相关期刊;

3)数据明显错误,存在多处逻辑漏洞:虽然论文的实质性内容是对未知领域的认知,但与现有普遍认知相悖且逻辑不能自洽的论文,也难逃被拒稿的命运;

4)论文写作水平较低,可读性极差:通常如果写作水平较低,编辑和审稿人不会对论文内容抱有太大期望,即使论文存在闪光点也容易被掩盖;

5)对本领域研究现状不明晰,论文价值有限:研究者需要对自己领域的进展十分熟悉,才能证明自己的论文推动了该领域研究的进展,而不是重复前人工作。


那么怎样才能让论文更容易被接收呢?

在笔者看来,一篇备受期刊青睐的论文通常具备以下五个特征:


1)前沿性(Leading):一篇学术前沿的论文往往意味着解决了前人未曾解决的难题,因而更容易受到同行的关注和引用。同时,一篇备受瞩目的论文能够侧面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对于期刊影响因子的提升也大有裨益,因此这样的论文更容易被编辑采纳;

2)创新性(Novelty):某个领域开创性的研究通常是未来多年的研究重点,代表了这个领域的创新性进展,推动后人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而作为这个领域的开创之作,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能够显著提高期刊在该领域的影响力,编辑也乐见其成;

3)可读性(Readability):论文写作的本质即是需要让编辑、审稿人以及同行认同自己的学术观点,将自己的观点像商品一样推销出去。一篇好的论文如果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其在写作方面必然得有独到之处,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让读者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

4)严谨性(Rigorousness):论文是知识的载体,是研究者在未知领域研究的智慧结晶,代表着该领域最前沿的观点。因此,期刊编辑通常会要求投稿的论文写作严谨可靠,数据合理完整,图表清晰易懂,逻辑推理严密;

5)相关性(Relevance):现代科学的发展衍生出了种类繁多的人类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体系对应着不同的学术领域。在不同学术领域存在有不同的期刊,同时不同期刊也有指定的收稿范围,不相关的论文哪怕兼具上述四个特征也不可能被接收。


针对中国学者在各学科领域高水平学术刊物上的论文发表需求,意得辑作为全球一流的论文润色机构,团队成员受聘于哈佛、耶鲁在内的世界各大顶尖高校,可以为您论文发表的每一步提供专业意见。从论文写作、内容修改、语言润色、选刊指导、协助投稿到同行评审,为您提供可靠、高效、保密的定制服务,助力于将您的研究成果在全球顶级刊物上发表。


我是editage意得辑,提升你的论文写作力、SCI发表率!

【论文】论文超级手册:SCI问答集锦

【论文】论文的诞生:从研究、写作到发表

【科研】科研札记:前沿新闻、心得感悟

【科研】疫情之下:COVID-19专题

【服务】英文润色、学术翻译、SCI投稿全系产品

【服务】科研传播:扩散科研影响力

【讲座】32场公益讲座——强化写作力

【好书】《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https://m.sciencenet.cn/blog-769813-1293306.html

上一篇:提升科研人员对同行评审的信任,期刊可以怎么做?
下一篇:5个方法,科研人暑期实现“弯道超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5: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