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yaron

博文

电磁辐射与身体健康

已有 11197 次阅读 2008-10-1 20:39 |个人分类:科普短文|关键词:学者

电磁辐射对身体健康有影响吗?许多人希望得到有或者是没有这样简洁明了的回答。然而作这样的回答很难,因为影响这个问题答案的因素实在太多,诸多辐射强度、电磁波频段、身体差异和评价手段等等。但是,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给出一个答案,也是可以的,总的说来,如果辐射强度达到一定程度,肯定是对身体有害的,对于低功率电磁辐射,至少目前的研究没有证据表明能够对身体造成短期的和直接的损害。

人体是一种电介质,所谓电介质是指电磁波能够在其中按一定方式传输。人体还是一种有损耗的电介质,有损耗是指电磁波在人体中传输时其能量大小会减小,减小部分的能量当然就交给了人体的细胞。这部分能量会以发热的方式出现在人体中。可以预见,如果不是特别高的热量,是不会灼伤人体的,因此,电磁波在人体中传输损耗发热一般是不会损伤人体的。

电磁波对人体有害的机理在于,由于人体细胞是依靠生物电介质平衡来维系其正常工作的,并且神经细胞是依靠生物电来传递信息的,电磁波的存在可能会打破生物电介质平衡或者扰乱生物电波的正常传波。对于高功率电磁辐射,人体是一定要受到影响的。使用回旋微波管产生1GW(即拾亿瓦)的脉冲电磁波,脉冲时间为9微秒(即电磁波仅持续0.000009),能够将天上飞行的麻雀击落,并且能够显著引起老鼠的恐慌。根据一位亲自领略过此高功率微波威力的教授描述,有如遭到电击一般感到麻木和疼痛。短时间的高功率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伤害是暂时让其失去行为能力,不能致命,并且是可恢复的。

一般人更关心低功率的电磁辐射,如家用微波炉和手机等,对人体的影响。对植物和动物长时间的低功率电磁辐照的实验表明,不能发现低功率电磁波对生物体能带来直接的伤害,所谓直接的伤害是指使生物体在短期内受到功能性影响。但有实验表明,长期的电磁辐照能够导致人的神经中枢产生功能性紊乱,会出现诸如失眠、易怒、视力下降和容易疲劳等反应。但是这些实验一般都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当然这些质疑有的是因为商业的因素,毕竟许多人不愿意电磁通讯产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这些实验的评价手段确实没有经过有效证伪。另外,人的个体差异也十分明显,比如吸烟被普遍认为对人体是有害的,但有的人吸了一辈子的烟也没见有什么功能异常。

因此,电磁波对人体有否有伤害尚还是一个不确定的问题。但是,从保守的角度来看,在生活中,如果能够避免接触电磁波,我们还是应该避免为好。对于家庭来说,电磁辐射主要来源于手机、电脑、电视机和微波炉。对于手机,满足质量标准的手机辐射功率不会大于0.1W,由于电磁波辐射在离开手机天线以后功率随距离呈反比降低,而低功率辐射如果对人体有影响则主要是影响神经功能,因此只要使手机离大脑的距离大于50CM就可以认为是安全的了。由此看来,戴耳机有助于避免手机的电磁辐射。手机在接通那一瞬间电磁辐射最高,如果实在不愿意使用耳机,打电话时可以让手机接通以后再凑近耳朵进行通话。最好不要使用辐射功率大于质量标准的手机,尽管这种手机似乎信号要好一些。

由于金属能够屏蔽电磁波,因此计算机的电磁辐射受到很大限制,因为计算机常被包装在机箱之内。但是机箱有很多孔,电磁波可能通过孔出来向四面八方辐射。做得好的机箱的孔很有讲究,电磁波不易通过,而差的计算机机箱则根本不会考虑到电磁辐射问题。当然,计算机的电磁辐射是很低的,一般也远低于0.1W。从保守的角度看,如果一定要规避计算机的电磁辐射,建议使用品牌机或者笔记本电脑。

微波炉往往可能导致家庭电磁污染,因为微波炉的输出功率大,并且家用微波炉容易产生谐波功率输出(即产生一种与用来加热的电磁波不相同的电磁波,它们的频率不一样),由于微波炉的微波传输电路不是专为谐波设计的,因此谐波很容易泄露出来。家用微波炉的功率一般都在800W以上,谐波功率如果达到0.5%就会有4W。从保守的角度看,首先不要选用价格便宜而有微波泄露的微波炉,其次不要让小孩特别是婴儿接近微波炉。顺便提醒句,第一是微波是不能用人体或者非金属遮挡的,企图挡在小孩前面避开电磁辐射没有科学根据,其次是关于微波炉欧洲和亚洲标准不同,因此其产品的微波辐射大小也就不同。

    电视机,主要是指传统的CRT(即有很大一个显像管,很笨重的那种)的电磁辐射是低频的,但是其辐射功率可能比手机和计算机都高。低频电磁波的波长长,容易绕过障碍物传输,因此长期以来没有受到重视。根据低频电磁波几十年的使用经验,如对于变压器的经验,低频电磁波对人体的影响应该是微弱的。但是值得提一句的是,电视机的电磁波频率远比照明电的频率要高。

https://m.sciencenet.cn/blog-77814-41105.html


下一篇:一位高校教师的逆流宣言

4 张焱 王春艳 杨金波 mz0109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