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hsc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yhsci 科学网大学08级新生

博文

人为什么要多读书多思考——更好地预知未来

已有 6734 次阅读 2011-4-23 23:52 |个人分类:点滴思考|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读博, 选择, 多读书, 多思考, 预知未来

人为什么要多读书多思考——更好地预知未来

 

2011423日星期六

 

人为什么要读书、要思考,我想很多人都可以列出很多的理由来说明。这里我想从多读书多思考能够更好地预知未来,从而帮助人们作出尽可能正确的决策这一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信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面临很多的选择,有选择也就必然有迷惑的时候,无论是升学、工作、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事情都会遇到,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选择。是什么导致这些差异的呢?我相信有人会说阅历、思维方式、人个品味、个人目标等等,但我想前述几种理由其实都离不开读书和思考。就阅历来说,一个人的生命再长,相对于历史来说也匆匆一瞬,能谈得上多大的阅历?在一个出生之前,这个世界就已经存在了不知多少年,那么历史中很多人的经历、历史的发展规律肯定会对你有借鉴作用,经过思考之后肯定能对你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再说思维方式,这个就更离不开自己的读书和思考了,读书和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思维方式的重要形成过程。个人品味呢?我还是相信一个人的良好品味来自于对各种品味的扬弃,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从而自己的独特品味。个人目标也是如此,一个人能够坚持自己的目标,在选择的时候能够排除其它东西的干扰而坚定地选择,必然是长期思考的结果。当然还会有其它的答案,但我想,若要作出更为正确与理智的选择,必然少不了更多的思考,也少不了多读书这个途径。这里我没有并讨论偶然或者抓阄式的决定,但其实偶然作出的判断与选择,往往也不是出自于偶然,背后的原因很多,但思考与读书的多少也必然是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

很多人可能有这样的经历:觉得要是自己更早地知道和想到一些东西就好了,那样自己肯定会比现在做的更好。同样,自己真正做成了某事,也会觉得多亏了自己先前有所了解,想到这些,要不然这件事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成功。如果能够更好地预知后事,那决定显然就会正确很多,如何预知?我想是多读书和思考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我想就硕士生是否选择读博来看看多读书和思考的作用,因为这将是很多研究生特别是相对比较优秀一点的研究生(因为他们往往更具有这种选择的权利,因而在这一点上困惑也更多点)将要面临的问题。

我相信困惑的原因仍然是对问题的本身了解的不够。

首先是对读博和工作两种路线的走向了解不够。这看起来简单,但实质并不好把握,否则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困惑了。那么读博是走什么路线呢?以我粗浅的了解看来,既然选择了读博,大部分人还是有将来做科研的打算(若不是为此,也不用太困惑了,读了博再作其它的选择也不迟)。那到哪去读博呢?是去国外还是国内高校?毕业后做科研又是怎么的呢?高校、研究所、公司的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考核制度、氛围、导向又是怎么的呢?若将来去高校做科研,是去什么样的高校做科研呢?大概去什么样的地区,什么样的水平的高校呢?同样,去公司呢?那么不读博,那就是直接工作吧,当然现有的水平下如果你确定能力特别强的话,也可以去一些研究所里做科研助理。除此之外,你可能得虑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主要是专业技能。比如学计算机的,很可能是去公司做项目开发和维护之类的工作,但这些工作是怎么样的呢?公司的待遇、发展空间呢?等等。

再就是对自己的了解不够。你的个人能力怎么样?你能够胜任什么样的工作?你的兴趣和爱好在哪?你的职业发展目标是怎么样的?当然还可能得考虑自己周围的一些环境,比如你的家庭条件等等。

了解了这些,再来看选择的问题,可能就会清晰一点,也更有助于作出决断。这些了解从何而来?多读书,多了解,也比如说多来科学网看看走过来的前辈们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他们有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借鉴,目前的科研体制存在哪些问题,科研环境是怎样的,这些都可以了解到。此外就是多思考,结合自己的特点来看如何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发展,大概预想选择每一条路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不是你能接受的。当然很多时候也是“人算不如天算”,但总还是有一个概率问题。上述问题很可能还不全面和典型,但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在选择面前,很多人选择了先走着瞧,如果走着瞧是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选择让更多思考来帮助自己作出更成熟的选择,我觉得这种走着瞧也是一种比较明智的选择,因为我相信真正正确的选择必然更多地来自于多读书及思考。



https://m.sciencenet.cn/blog-81759-436592.html

上一篇:读《钱学森书信选》 (四) ——弟子不必不如师
下一篇:与师妹们聊天

2 文双春 吉宗威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6: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