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育民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chenhhu

博文

我也谈"逃避科研"这件事

已有 4620 次阅读 2012-11-29 22:47 |个人分类:科研心得|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科研

最近科学网甚至身边的同事,谈得最多的恐怕就是国内某高校博士逃避科研的事情,众多的学者参与了此事评论,甚至人民日报也给出了观点。今日给本科生上课,学生也问到此事,在这里谈谈自己的看法。 


事件本身的原委我想已经不用再述,对于该事件的实质,其实是导师与自己学生的关系问题。高校的导师都希望在学生中发生好的苗子,如果该苗子又是科研上的好手,自然把其当成千里马,希望自己尽早成为伯乐。

 

培养的思路也是显而易见:尽早的以高质量的论文成果完成博士毕业à送至国外高水平研究机构访问深造à申请全国优博、省级优博à回国后尽快评上职称à32岁之前争取拿到小杰青à37岁之前拿到“杰青à40岁之前拿到长江à期间拿到所有能拿到的人才计划、纵向课题等等。。。。后面的发展不言而喻了。往大了说,这叫为国家的科学研究工作奉献;往小了说,这是作为导师无比荣光的培养范例。 


自然上述发展道路,也是无数青年教师的梦想科研之路,也是中国特色的科研人才成长之路。教授们眼中的成功成才基本上也是上述的模式。上述的培养思路其实实质上就是一种家长式的培养模式。在长期的合作当中,导师已经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上述思想也是给孩子指一条明路。殊不知,学生永远都不是导师的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即使导师无法理解,但不可否认。 


更深一次的原因,其实还是我国特色的科研体制的问题。年轻教师想立于国内的学术之林,其压力之大是任何其他工作环境无法比拟的。论文的压力、职称的压力、生活的压力、待遇差等等问题是每个科研工作者肩上共同的负担,学生们早就看到了这一点。当然有的学生能够有无比强大的科研兴趣和战胜一切的信息,可以选择奋斗;当然更不能排出有的学生已经惧怕甚至厌倦了这种生活,他们选择了所谓的逃避


 所以,博士的逃避可以理解,不必大惊小怪,要怪就要怪导师没有尽早发现学生的内心想法。至于今夜无眠、欲哭无泪,那也只是导师自己的一厢情愿与孩子无意的背叛之间被放大了的矛盾而已。 


至于博士能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员,我认为也不用过于担心。博士既培养的是科研创新,更培养的是一种工作能力。我的一位师兄说过,博士(男)毕业了,除了生孩子,应该什么都能做。在中学当教员,如果他想做好,也会尽快适应学校环境,当个真正孩子们心中的好老师。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所想,还请各位同行多批评。



https://m.sciencenet.cn/blog-820318-637574.html

上一篇:中国何时才会有人主讲Rankine Lecture?
下一篇:抓阄,很公平

4 戴德昌 吕喆 刘淼 逄焕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0: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