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周星驰:从底层叙事发起对主流叙事的挑战

已有 2753 次阅读 2022-6-25 12:37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d043ad4bd11373f04b947f60a40f4bfbfaed04a1.jpg

昨日答辩结束后,从网上看到一则消息,说周星驰60岁了,突然有些感慨,作为一个看过他很多电影的老观众来说,还是要说几句,以此表示对他的敬意和祝贺。

我印象中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接触到周星驰的电影,他的另类表达方式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我也自认为是能真正地理解他的叙事所要表达的内容的人。我总是认为,任何作品都是作者和自己精神和解的过程,如果这份和解完成得比较好,那么作品和作者都得救了,前者是指市场大卖,后者是指自己终于可以放下内心的隐痛回归正常。反之亦然。在我看来,周星驰通过接近30年的努力,他的目标基本实现了。

2f738bd4b31c8701dc5308b9207f9e2f0608ff8c.jpg

早年经历过贫寒生活折磨的人,很多苦难会成为他的认知图式的一部分,尤其是在社会环境极度不友好的情形下,个体会遭遇歧视、孤立、无缘、被霸凌、反抗、无力、挣扎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积累,当个体无力改变外部环境的时候,要么接受与认命并以同流合污的方式作为投名状融入社会;如果拒绝投降,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回到内心,以此捍卫存在的尊严,它的现实表现就是:孤独、沉默、执着与不可救药的悲观,其实这是个体所能选择的唯一成本最低的防御策略,否则还能咋样呢?底层人的梦想是不可见的,也是不被尊重要的,它长期潜伏于地平线以下,但那又是他唯一的财产,你说他对于这种梦想会不执着吗?如果最终连这个都失去了,那他就真的在心底里成了无法翻身的穷人了,也会开始在心底里瞧不起自己,这也是所有个体反抗与挑战的内在动机:存在就是捍卫一种形式或者梦想。

只要看过周星驰的《喜剧之王》的人,大体都能明白这个道理,我一直认为这是周星驰最好的电影之一,那里有太多他个人的经历与叙事。对于我们这些过来人来讲,这哪里是喜剧,分明就是在笑的包装下的悲剧。时至今日,我仍然喜欢那句台词:我是一名演员。虽然是跑龙套的,但那份存在的尊严是不容任何人否定的。我们都是小人物,都生活在时代的夹缝里,被蔑视着、羞辱着,但我们拒绝投降,他电影中的那些小人物不就是一个个分散在天涯的我们吗?他在《长江七号》里的那句经典台词:我们虽然穷,但是不能说谎、也不能打架;不是我们的东西,我们不能拿;要好好读书,长大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回想几十年前,当我们年少走出家门时,父母不就是这么告诉我们的吗?

8f6d2815gy1h3hjf87k0tj21xg3xru13.jpg

周星驰的电影叙事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用无厘头策略成功挑战了主流电影叙事,并使之成为被主流无法反击的叙事飞地。1992年香港15部最热卖的电影中有他的7部作品,一人几乎独占半壁江山,可见其策略是成功的。所谓无厘头无非是底层人未经加工的粗糙语言罢了,庸俗、赤裸裸、接地气,更便于把底层小人物的诉求真实表达出来,而主流电影叙事显然是看不上这种市井俚语的俗气,更大的困难还在于主流叙事缺乏相应的词汇与结构来真切表达底层的诉求与偏好。我想周星驰的人生经历使他具有了主流不具有的叙事资源与风格,然后,他看到了底层市场隐而不显的巨大需求,然后固执与执着地对赌主流叙事与受众,结果他赢了。幸好那时的香港还有宽松的电影发行环境,还能让他的叙事被展现出来,放到今天就无法预知了:不可见的终将被永远沉没。

62b409548e9f095e1b5808a3_1024.jpg

周星驰年长我几岁,也算同龄人,他的经历我们大多有过,我们的经历甚至比他更糟糕,所以他的作品我很喜欢,也感谢他在那个年代用另类的叙事让我们看到了一线光,使孤独的道路上多了一些同道,也让坚持不再那么难以忍受。如今我们都老了,人生的得与失早已不再那么重要,未来某一天如遇到了,还可以一起坐下来喝杯酒,聊聊那些已经无人问津的沉没的话题。

最后,祝老周生日快乐。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2022-6-25于南方临屏涂鸦



https://m.sciencenet.cn/blog-829-1344482.html

上一篇:疫情的溢出效应都开始显现了
下一篇:关于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杂感

9 郑永军 杨正瓴 武夷山 范振英 朱志敏 段含明 刘全慧 王安良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8: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