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又见炊烟之七——《重现贝多芬》与大师的江湖谢幕台词 精选

已有 6150 次阅读 2009-7-15 02:1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又见炊烟之七——《重现贝多芬》与大师的江湖谢幕台词

李 侠

这几日苟延残喘着,热真是让人很恐惧的事情,感觉三十年前的地球肯定没有今天的热,所以自然地想起了409年前的意大利修道士(民科)布鲁诺(1548-1600)来,想想他的遭遇,也是从内心非常佩服这哥们,在被柴火烧烤的时候,还有心情跟教会那帮混蛋家伙理论,太有个性了。好象中国有个金圣叹在临刑前曾诡秘地对刽子手说:花生豆怎么吃,才有肉味(故事记不准了,好象是听过这个轶事),也是一个好玩的人。言归正传,前几日在电视里又看了半部电影《重现贝多芬》,觉得是还可以的电影,一时兴起,胡乱涂鸦两句。

这部电影主要是介绍晚年失聪的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时发生的一些故事,故事情节很简单,一个漂亮的女大学生安娜·霍兹(主要任务是替贝多芬抄曲谱),贝多芬,还有那个女大学的的男朋友马丁·鲍尔(一个缺乏想象力的蹩脚建筑师),三个不同性格与价值观的心灵的碰撞。主角当然是老贝(1770-1827),国外拍的人物电影,大多给人很真实的感觉,这部片子同样是这个套路,看多了,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毕竟人不是神,他有自己独特的缺点。我们喜欢有缺点的伟人,这点也是我们国产电影拍人物时需要改进的,别弄得都跟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一般。这个时期的贝多芬正是贫困潦倒,耳朵失聪,脾气暴躁的时期,可以想象那个时候的贝多芬有多么让人难以接受。电影中的一个细节很有趣,一天贝多芬早早地走出家门去郊外看风景去了,安娜来送曲谱,一个人来到贝多芬家的楼下,正好看到一个邻居老太太坐在楼梯过道里,安娜问老太太,怎么一个人坐在这里,老太太说:那个家伙(指贝多芬)终于出去散步了,我可以好好享受一下清净了。安娜问,这些年了,那你为什么不搬家呢?老太太说:我可是整个维也纳最先听到贝多芬创作的新曲子的人,全城人都羡慕我,我怎么可以搬走呢?这句话,我认为是片子中最感人的一句话。故事编排的很一般,让安娜陪伴贝多芬走完最后一程,看起来很温暖,其实,我认为这是最大的败笔。源自古希腊的悲剧的美就在于用真实的缺席来替代无力的在场。真实的情况是,贝多芬在一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夜晚,孤独地死去,据说人们发现他时,这家伙还握着拳头,这倒符合贝多芬的性格。由此可知,这哥们到死的时候都不服,俺喜欢这种决绝的江湖谢幕方式。

联想到近日国内季、任两位大师的江湖谢幕,一直不知道大师们的谢幕台词是什么?虽然两位大师俺都无缘相识,不过私下里还是可以自豪地说,俺与大师经历了一段相同的时代。说来惭愧,俺连名人见过的都少,更别说大师了,所以对大师还是充满神圣感的。从网上找了半天,也没有看到两位大师的江湖谢幕台词,有些遗憾。

国人大师里,江湖谢幕台词写的最牛的当属咱们迅哥:一个都不宽恕!这六个字估计未来三千年里,在兵器排行榜上的位置估计无人可以撼动。

至于其他国人有个性的江湖谢幕台词,可惜俺一直没有收集到,甚为遗憾。再说一个国外同行的江湖谢幕台词。维特根斯坦(1889-1951)临终说:告诉人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这哥们简直是讽刺大家都活得不好吗?甚至简直不该活,不过也还算有个性。最温情的当属茨威格夫妇在巴西的自杀留言,以前撰文评论过,今天就不重复了。

俺们小的时候,学过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的一句话: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坦率地说,这句话我一直怀疑翻译有问题,或者这个哥们说反了,什么叫不致因(是不至于因为的意思吗,按照俺的理解应该是没有的意思),总之这句话很绕口。后面的目标太大,今天看来实现的难度有些大。

所以,那些想成大师(或已经是)的人们,可要加紧准备那句江湖谢幕台词啊,这很重要,毕竟谢幕比刚出山要隆重得多。人这辈子,其实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句话。

2009-7-1415凌晨于南方涂鸦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是本部影片的海报,没有任何商业用途 ,仅供欣赏,致谢!



https://m.sciencenet.cn/blog-829-243576.html

上一篇:读已经死去之人的书(系列)之二:罗伯特.诺奇克《哲学沉思录》
下一篇:中国最少需要多少辆公车?

15 武夷山 刘苏峡 杨玲 李小文 刘玉平 周少祥 马雷 马昌凤 刘进平 张星元 周春雷 吉宗祥 刘圣林 蔣勁松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2: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