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在那比遥远还要远的地方——答黄庆君与孟津老师 精选

已有 4848 次阅读 2009-8-16 18:5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在那比遥远还要远的地方——答黄庆君与孟津老师

这几日忙碌,也很少有机会上网,没有在第一时间看到黄庆兄的博文《走到没有人的地方》,今天读罢有一种强烈的共鸣感觉,是啊,走到没有人的地方,它暗含了很多意思,估计孟津老师这么多年的亲身体验,早已谙熟其中的秘密,他轻轻点拨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对于做科研以及人生的选择来说,这都是一个令人心热的选择。其实,对于辽远来说,我们有两种选择,其一是地远,在空间的意义上,通过距离的拉伸与变换,身体在空间中实现了转移,我们被迫远离了一些熟悉的环境与事务,一种全新的视界开始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惊讶、不安、好奇,然后,那些长久以来被掩盖的感知开始复活并被调动起来,以此来焕发一种久违的激情或者冷静的思考。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作家凯鲁亚克撰写的《在路上》,就试图说明迷茫的一代人的一种主动尝试,横跨美国,给他们带来了一种激情,在这种激情下,他们得以重新思考人生以及那个时代,今天的我们在内心深处也多少有一些这种情愫。忽然想到八十年代,那也是一个火热的年代,与朋友们每每聊到那个话题,内心最想说的就是,那是一个思想流浪的年代,我有很多朋友因此改变了命运,所以那个年代能够产生海子,也就不足为奇了。远些,再远些!很多时候,我仍能感觉到这种心情在胸膛里波澜起伏。

另一种选择,就是心远,有些人不用通过空间的变换就能实现这种境界。这就是黄庆兄文中提到的“有些人即便是自家的后院也得到诸多的乐趣”的境界,我个人认为,这是比较高级的境界,比如长寿的康德同志(活了80岁),一生中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故乡格尼斯堡,他同样感受到了宇宙万物的美好与规律,而且比那些远行的人更多地享受到了冷静思考的乐趣,他能够通过自己的意志与洞察力让那些熟悉的事务变得不再熟悉,而是日日常新,以此完成了我们很多人需要远行才能得到的感受,对于这点我等凡夫俗子是自叹不如的。时间、空间对于一个人的内在感受是不同的。就俺目前的修为来说,我还主要处于依靠通过空间的变换来赢得内在意识的苏醒的阶段,也许,以后我也会真正达到那种在内心飞翔的境界,这里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我还是希望目前的自己,能够有机会到那比遥远还要远的地方,稍住片刻,以此焕发一种惊奇与激情,在那样的时刻与地方重新思考一些词汇内在的声音。其实,这个世界上,我们最陌生的事物就是我们曾经最为熟悉的事物,因为所谓的熟悉,让我们忽略了熟悉背后的那些不为人知的状态。谁又真的知道那些被忽略的东西是否对于人生来说是重要的呢?也许那正是被我们的先人有意过滤掉的,我们只是怀疑那次过滤是否错了。对于无数重复的人生来说,这恰恰是猜谜的乐趣所在。

不写了,该吃饭了。什么时候与君同饮几杯,也是值得期待的事情啊!

2009-8-16傍晚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用途,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https://m.sciencenet.cn/blog-829-249725.html

上一篇:读已经死去之人的书之三:史蒂芬.茨威格《异端的权利》——让思想不再流血
下一篇:读已经死去之人的书之四: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23 武夷山 刘苏峡 苏青 孟津 郭胜锋 鲍得海 刘玉平 李传亮 马雷 梁进 刘进平 高星 王德华 肖重发 吴飞鹏 杨秀海 马丽丹 吕乃基 苗元华 王力 张玉秀 christine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4: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