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语言,一种理想未遂的尝试 精选

已有 5646 次阅读 2009-9-14 11:3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语言,一种理想未遂的尝试

在炎热中,感觉思维总是混乱的,也日益疲于表达,语言停留在某些不知名的处所,然后就是遥遥无期的耐心地等待某些时日的来临,希望它能够像花一样地绽放。只是这样的时刻总是很少,少的让人都失去了信心。大多时候只能绝望地笑笑,不然还能怎样呢?表达是有风险的,尤其是发自内心的表达,当自由的呼吸,因为表达而显得局促的当口,那些遥远的希望在心灵中逐渐褪去颜色,最后竟然无法辨识。或许,人生的过程就是让希望一个个远去或者实现的筹划。这几日也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联想到自己曾教过的语言哲学课程,以及近几年一直在思考的语言表达问题,总是有些迷惑。想到多年前的一些词汇,如今已经不被人们记起,恍如隔世,这一切都与语言有关,语言是有灵性的,它时刻守护着存在者的存在。问题是当命运处于隐而不显的状态时,语言表达的功效大大降低,此时,表达何以可能?换言之,表达是否还有那种刺破虚假的勇气,七月的一天夜里,与老乡到校门外大排档上喝酒,说到一句话:能够控制现在的人,也能控制过去,这一点很好理解,奥威尔在《1984》中有很好的阐释,也许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掌握未来的人,也就是能够发现今天秘密的人。问题是,如何掌握未来?这个话题很有趣,朋友从科学的角度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说法,那么从哲学角度来说,未来是什么呢?很多情况下,未来不仅仅是时间的观念,更多的则是一种心灵的幻想,而幻想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虚幻的方式实现我们内心无法言说的欲望,甚至幻想本身就是一种有关未来的欲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喜欢幻想,在幻想里,自由是真实的,那些无法概念化的内容通过幻想在心灵里奔跑起来,那是很奇妙的状态,对于不确定的未来,通过幻想我们绕过了很多如栅栏般的规则,现实生活的诸多无奈与疲惫被悬置起来,你可以尽情地想象,那一刻你是自己的主人,而不再是任何身份下的伪装。四十年前诗人食指用幻想的笔在苍凉的大地上写出了《相信未来》,这种阴霾中的明亮表达一直射向远方或者未来,二十年前,那份明亮的表达不经意间从我的心灵中穿过,泪如雨下的当口,我知道能够战胜时间的必将是永恒,有多少生命能够躲过刀锋的刃口,那些展现在面前的路总是以陷阱的方式吸引着远方与未来的猎物,无休无止。

记得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曾就意见、信仰、知识有过很好的论述:所谓意见就是从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来说都是不充分的判断,而信仰则是主观方面充分,而客观方面不充分的判断,而知识则是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都是充分的判断。那么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呢?任何表达都无法逃脱这种判断的命运,所以很多年了,我不是很喜欢发言,因为害怕表达因为情绪等原因而沦落为一种意见,至少在内心里,我希望那些能够表达的意向应该是一种信仰,这种感觉能够让自己有些自信。既然如此,我的信仰是什么呢?这一刻,语言又出现了不可控制的逃离倾向,那么就拿理想主义来说事吧,突然发觉,很多理想早已经灰飞烟灭,不见了踪迹,连同那些下落不明的日子,很多时候,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也是处于查无此人的一种幻觉状态,然后我们开始寻找,希望通过寻找那些残存理想的痕迹,试图重新发现那些晦暗不明的日子以及我们的生活开始迷失的地方,或者开始从来就不曾存在过。生活一遍遍重新开始,以折磨人的方式重复着,只是为了确信一种表达的正确出口是否真实存在。

让语言道说存在的秘密!当秘密能够提前呈现的时候,就再也不用“人生重新来过”的慨叹,很多年了,我总在这样幻想着,中年的时候突然发觉:我应该是从结束处开始表达的。这时的表达如何能够逃脱意见的命运?前苏联女诗人茨维塔耶娃(1892-1941)曾说:旧世界是在我们的青春时代结束的,是在那个时代断裂的。

秋天来了,感觉自己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又要开始上路了,青春如风,残阳如血!那些过往的生活,那些如影随形的痛感,都是一种理想未遂的尝试!

2009-9-14黎明于南方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用途,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https://m.sciencenet.cn/blog-829-255502.html

上一篇:来不及相识的告别——送杨汝清教授
下一篇:新书收到了,谢谢!

16 武夷山 苏青 吴小丁 阎建民 刘进平 陈绥阳 罗帆 吴渝 杨秀海 周春雷 李宁 吉宗祥 刘圣林 吕乃基 蔣勁松 王立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9: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