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孔子为什么没有自杀? 精选

已有 7573 次阅读 2010-3-20 20:49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孔子为什么没有自杀?

前几日给学生们讲科学社会学,自然要提到古典社会学的那些大师们的工作,涂尔干(又译迪尔凯姆,Émile Durkheim1858年-1917)是无法回避的,涂尔干的书,我手里有几本,分别是:《社会分工论》(1893年)、《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年)、《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年),记得好像都是渠敬东先生翻译的(十年前曾给渠敬东先生去信,索要他的关于失范的著作,渠先生慷慨汇寄,一直没有机会当面致谢,记得曾在自己的一本小书的后记中表示感谢,这也是一则有趣的掌故,我相信总有相会的那一天)。而人们谈论很多的《自杀论》(1897年)我手里并没有,反而充满好奇,找了很多资料了解内幕,前几本有书,反而没有怎么细看,人有时真是很奇怪的动物。难道真的应了:书非借,不能读也!

在我的印象中,法国文学家、哲学家加缪曾说过:自杀是哲学唯一真正重要的主题(原话记不准了,大意如此),此后很少人关注自杀,而涂尔干对于自杀的论述,自然是很让我关注的,随着中国人内心焦虑事项的激增,以及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的增加,自杀趋势有蔓延的势头,作为防微杜渐的措施,聊一点自杀的话题,应该是老师的一点责任。

按照涂尔干的说法,自杀有四种类型:1利己型自杀(Egoistic suicides),2利他型自杀(Altruistic suicides),3失范型自杀(Anomic suicides),4宿命型自杀(Fatalistic suicides)。当然造成自杀的原因很多,但是这其中还是能够寻找到一点有趣的线索,在涂尔干看来,关键在于两种社会因素之间的失衡,即社会整合度与道德调节。这里社会整合度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换言之,当社会整合度比较低时,利己型和失范型的自杀率就较高,当社会整合度过高时,则利他性和宿命型的自杀率就高。这很好理解,整合度可以理解为社会关照的程度,过低与过高都是可怕的。由此说来,那个女研究生的自杀基本上就是社会整合度过低的结果。  
   
提到自杀问题,无意中想到孔子的人生经历。中国历史上恐怕还很少有哪个人在生前和死后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孔子(551——前479,字仲尼。排行老二,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小的时候,那时把孔子叫孔老二,倒也好记,满大街都是批孔的檄文,如今想来,那是极为不尊的。风水轮流转,这几年,讲孔子已成为显学,国家也暗中扶持,什么国学之类的也一并涌向市井,好不热闹!前阵日子更有周润发老兄的电影《孔子》,据说盛况空前,票房收入也是赚的风生水起,这年头真是没法形容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哪个说的清楚?所以对于一个时代所下的判定不要太介意,说不定哪一天又都倒过来。问题是,这是一个缺少耐心与立场的年代,我们都被匆忙的无思裹挟着,谈不上真正的欣赏与厌恶。想想那个叫孔子的老男人,一生不得志,从54岁开始带领门徒周游列国(流浪),贩卖一种叫理想的土产,可惜业绩不好,期间的辛酸自不必多说,十四年后返回故乡,老婆也于前一年死掉,理想也早已枯萎,赶紧写点文字吧,又听说村头猎户抓到麒麟,在礼崩乐坏的年头,它怎么来了呢?这可怎么好?赶紧写,又有人来报,颜回死(或许是子路,记不清了),孔先生终于崩溃:高呼,天丧予,天丧予。不久病死!

老孔生活的年代是典型的失范时代(礼崩乐坏),老孔的梦想或者理想就是恢复周礼,一生其梦不得实现,按照现代社会学的理论来说,老孔早应该自杀了,毕竟他是极端的理想主义者,为何他没有自杀呢?如果他自杀了,那一定是失范型自杀。可惜,他没有自杀(王国维、傅雷、老舍等人自杀可以粗略看作是失范型自杀,比较典型的是波尔兹曼的自杀)。为什么呢?后来终于品出一点味道来,一则,原来在大范围出现失范的情势下,孔子身边的小环境仍然是保持完好范式的(3000弟子,72贤人,足以在身边营造出一个小环境),这种内外有别的不同天地,给老孔留下了活下去的勇气。二则,老孔本人有顽强的意志,这点非常重要,他不但捍卫范式,还力图改造范式,所谓入世。所以说,老孔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下,仍然顽强地活到了72岁,壮哉。所以锻炼与培养顽强意志,也是我们迫切需要的一种能力。

多亏老孔没有自杀,否则真不知道,没有孔子的中国历史将是什么样子?不过坦率地说,老孔的学说,已经将所有进步的功能都已耗尽(农耕文明被工业文明替代的必然结果),为了未来,我们还是大胆另寻它途吧!孔子已经为中国人贡献太多了,我们不要再难为他了。

当年老孔在河边慨叹: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妙哉,哥的寂寥自有后来人理解,别瞎操心了,您老先歇着,抽支烟,这边留给我们处理,江山代有人才出,别了,老孔!

2010-3-20于南方涂鸦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用途,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https://m.sciencenet.cn/blog-829-304720.html

上一篇:寻常巷陌之二:医院里的机器人医生
下一篇:创新:一种介于本能与制度之间的活动

23 武夷山 黎在珣 刘全慧 何凌云 李传亮 陈儒军 罗帆 何士刚 吴电明 曹聪 吴飞鹏 王修慧 杨秀海 杨洪强 吉宗祥 杨正瓴 刘圣林 吕乃基 苗元华 侯成亚 丛远新 cqq2008 zhaowanfu

发表评论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5: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