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156]马秀强   2022-7-3 08:34
李老师您好!我是《电子与信息学报》编辑部编辑,您这篇文章写的很有意义,希望能够获得您的授权分享至我们学报的公众号等平台,供更多科研人员交流学习!我们会按照文尾说明,注明出处及作者,期待您的回复!
我的回复(2022-7-3 11:54):马老师,可以!
[155]陈钧杰   2021-12-6 13:29
深受启发,标记下。另外想请教,基础研究发力后,成果转化和需求导向,在以研究所或者大学为基本单元的操作层面如何实践呢?
[154]杨正瓴   2021-9-21 20:21
祝您2021中秋节快乐!
[153]陈朝晖   2021-8-16 21:39
分析得透彻
我的回复(2021-9-2 09:54):谢谢
[152]晏成和   2021-1-23 11:51
李先生,您好。看到今天你的科学网首页头条文章,有同感也有遗憾,转发一个我的文章,或者能够回答一点你的提问。
基础研究确实是遇到瓶颈,面临重大突破,但是是难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21e73c0102yxpx.html
hidden
[151]用户名   2020-12-2 13:20
评论已经被科学网删除
[150]王一君   2019-12-21 16:35
李老师,您好!本人是华中师范大学情报学在读硕士,目前正在进行虚拟学术社区系统有序度方面的研究,故发此问卷,恳请您拨冗填写以下问卷。本问卷实行匿名制,所有数据只用于统计分析,请放心填写。
链接如下:https://www.wjx.cn/hj/bi2jnusxz0e6lq1vdku84g.aspx
如果您对相关研究感兴趣,可以给我留言或者邮箱:1083634082@qq.com
再次感谢您的填写和支持!
[149]迟延崑   2019-8-26 10:31
关于李约瑟的问题。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加入什么都发生在中国西方不就太寂寞了。西方领先也不过二百多年。现在西方过于骄傲放肆了。中国会赶上来的。
世界的发展本来就是不平衡的。各领风骚数百年应当是基本规律。科学,现在看似乎很光辉灿烂,一百多年之前,人们也曾经以为科学道理尽头,跳上只有两朵小小的乌云,谁有曾想这小小的乌云下了大雨,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改变了世界。但是现在我们头上何止两片乌云。只不过当代人太自大。一位标准模型回答了一切问题。其实不然。领子里学虽然很有用,但是重整化现在还停留在技术层面。我看就有点像假如没有相对论,我们未必不会造出GPS和北斗,我们可能不会用相对论来计算减小误差,但是我们会有一些技术上的手段同样做到误差很小,就像现在的重整化一样。我的意思是说,重整化背后可能有一个更深冲的更正确的理论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因为评论过了48小时就不允许了。所以放在这里。
[148]杨正瓴   2019-7-31 21:00
斯宾诺莎租住 Hendrick van der Spijck 的房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91904.html
[147]秦伟平   2019-4-29 13:56
李老师您好!我在最近出版的新书《科学创新理论与应用》中引用了您的博文:中国人才市场中的八大铁帽子王。请您关注并斧正。吉林大学 秦伟平
我的回复(2019-5-3 03:59):期待早日看到秦老师的大作
[146]魏泉   2018-10-31 16:16
李老师,您好!我想转载您这篇文章《国内期刊的内伤需要标本兼治》到公众号智慧科研,希望能获得您的授权,转载时,我会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感谢!
我的回复(2018-11-1 09:52):魏老师好,可以,注明出处和作者。
[145]魏泉   2018-9-30 13:57
谢谢您,李老师!
[144]魏泉   2018-9-27 10:34
李老师,您好!我是公众号智慧科研的运营,我想转载您这篇文章《科研经费是怎样变成“夹心饼干”的 》,希望能获得您的授权,转载时,我会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感谢!
我的回复(2018-9-28 09:46):可以啊,喜欢就转,注明出处即可
[143]纪天亮   2017-11-12 15:18
拜读您文章,深有启发,有问题请教,心理学我初尝试,对于“人类认知流程图:刺激、情绪、感受(感受性)、意识(意向性)、内容、指称与世界”,刺激到情绪到感受性有没有量化时间限制规定,在感受性会停留多久?老师,我的问题不知道是否偏离了心理学,请您指教,谢谢您!
[142]advogato   2017-7-25 21:53
thanks for the music. very soothing. http://bbs.sciencenet.cn/?fromuser=advogato
[141]zhby   2017-7-21 14:06
李老师,您好,我是中洪博元医学实验帮的微信公号编辑,您的文章《巨人的肩膀在哪里?——研究生如何开启学术生涯》能否给授权转载呢?我们是一个面向医学科研人群的公号,希望能给大家分享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会注明来源和作者的,衷心期待您的回复,谢谢!
我的回复(2017-7-21 19:54):可以,喜欢就好
[140]杨正瓴   2016-12-30 21:33
预祝李老师 2017 新年快乐!
我的回复(2016-12-30 21:34):谢谢杨老师,同贺
[139]杨正瓴   2016-12-30 21:33
预祝李老师 2017 新年快乐!
[138]陈冬生   2016-11-15 10:37
李老师,我们可以先留电话,我知道通过电话通讯录加微信。
我的电话13801296725,你发个短信给我。
我的回复(2016-11-18 10:03):好的陈老师,马上写短信
[137]乐贵明   2016-8-28 10:10
希望不要把两者割裂开来。做为医生,他的论文应该是建立在医学实验的基础上,因此,能发论文的,临床也错不了。发不了论文的人,临床方面能有多高的水平呢?就我们不能否认那些天天做手术不看文献,不做科研,最后手术做得不错的医生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真的是热爱工作,临床之余,他们一定会去思考学术问题,临床医学也是在不断发展的。我相信,真正的高手,一定是学术与临床都有很高水平的人。
我的回复(2016-8-28 12:17):没人反对写文章,但不能矫枉过正。现实的情况是,写文章变得比做手术更重要、更划算,这正常吗?去年某机构一下子撤销中国医学系统几十篇文章,可见情况已经很严重了。好医生当然需要经常看文献、总结新的治疗技术与方法,否则会退步的,相信这点医生们自然清楚,但主业和副业还是应该有区别更好一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5: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