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ureps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zureps

博文

科研写作中的文学修养

已有 4230 次阅读 2013-8-14 14:5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文学

想和大家讨论一个问题:科研写作能力是否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提高?

在我读博士的时候,有一个科研能力非常强的同学,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只要有想法他就能实现出来,就是苦于写论文,每有他和我交流科研心得之时就会讲论文写作之难!我就问了他一句:你看小说吗?他说“我从来不看!” 后来参加工作以后,辅导研究生,能看出学生很用心,文献看了很多,课题的基本思路自己也比较清楚,但是就是写出来的东西显的乱七八糟,不得要领!我又问了一句,你看小说吗?同样的回答:不看!我又尝试的问了其他几个学生,发现了一个不太严谨的结论(因为只建立在自己周围有限的几个例子):不看文学作品的学生,通常科研写作也是其最发愁的工作;而那些对文学作品有一点阅读量的学生,科研写作通常会好一些!

然后我又对比我自己,我阅读文学作品是在考研究之后的那个学期,那年正好是2003年非典,学校封校,宿舍的苗同学就租了很多的小说,由于他都看过的原因,就推荐我和其他舍友看,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小说中的情节,就这样那半年,免费阅读了几本小说。对我转变就是和舍友讨论问题,词汇量大了些,自己有某种观点和想法的时候,懂的考虑如何把自己的观点讲的别人更容易让对方听懂,在方式上如何铺设要点,如何描述重点,又对比我此前在普通话考试中选了话题却无话可说的尴尬,感觉自己可以自由并较准确的表达自己了!在读研究生的时候,科研论文写作感觉好一点,也常得到老师和师兄的认可。

但是,这个说法可能又与我们传统的教育观点大相径庭,因为许多老师在上课时候和学生讲:多看点书,但是不要看小说,多看点学习的书,把时间花在正确的地方。 涉及到科研写作,应该广泛的阅读科研文献才是有的放矢,从文献中学习如何写论文!的确,学术文献和小说的写作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讲可以通过阅读小说可以提高科研写作能力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我有点不同的观点。

我的理解是这样:小说一般需要这样去写,首先,小说要明确一条或几条贯穿整个故事的线索;其次,小说要有多个故事作为内容,这些故事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对小说主题起铺垫作用;再次,每个故事以及小说整体要有故事高潮,这个高潮要在各个故事中不断的升华;最后,每一部小说都会有一定的社会寓意!小说在表现形式上
要语句优美,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那么,如何写好一篇科研论文呢?首先,我们要明确论文的主旨是什么?对应于小说所展现的寓意!其次,论文写作要明确研究主旨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相当于小说中一个一个的小故事对小说主题的铺垫!再次,论文写作需要理出一条思路,课题背景,现有研究成果,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做的工作,研究方法,主要结论——这正好是小说中故事发展的线索!科研论文也需要语句优美,朗朗上口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科研论文和文学作品之间具有一致性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小说讲究铺垫、高潮,读者在阅读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得主题不断地得到升华。这是一种逻辑,也是一种艺术!将这种逻辑与艺术应用于科研论文写作中,设置铺垫(理论支持),故事高潮(实验分析),主题升华(主要结论),这样的论文才有可能抓住读者的心,才是好的科研论文。把科研论文,当成读者讲的一个故事,如何将这个故事讲的生动,有趣,感人,不仅是小说作者奋斗的目标,同时也是科研工作者所努力的方向。

宋朝诗人陆游传授儿子作诗经验时写到:“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剑南诗稿》卷七十八,示子遹),曾感慨自己初做诗时,只知道在辞藻、技巧、形式上下功夫,到中年才领悟到这种做法不对,诗应该注重内容、意境,应该反映人民的要求和喜怒哀乐。(百度百科,工夫在诗外)。在论文写作中,文献阅读有助于提高对学术,学术术语的认识,但是提高科研论文的写作能力,也不能只盯在学术文献中,有时也应该跳出文献,从逻辑和故事编排上做点努力!

床头放一部小说,每晚睡觉之前读3,2页,不但可以提高睡眠质量,也可以提高写作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
示子遹
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剑南诗稿》卷七十八



https://m.sciencenet.cn/blog-847068-716756.html

上一篇:中庸能否解决好与不好?
下一篇:关于“力学模型”的思考

1 强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8 10: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