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仿生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rtinluomin

博文

硕士作为过渡学位,这个可以有! 精选

已有 9667 次阅读 2018-12-6 09:46 |个人分类:高校改革|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研究生体制, 硕士, 博士


     刚看了李阳老师的博文“慢慢的,硕士生成了鸡肋”,文中提到建议取消硕士学位,我认为不需要取消硕士生,这条路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走过了,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做法。比如本科缩短成3年,最后一年的可以选择作项目论文(相当于毕业论文)或继续上一年到一年半的硕士。硕士生缩短年限,作为过渡学位的好处是给学生一个心理过渡期,在这段时间内决定自己是否还要继续攻读博士或者去就业。这里的过渡不是说读博士都要经历硕士,可以直接读,如果你本科就想好了,你无需通过硕士这个阶段。如果你还在犹豫之中,还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读博还是就业,或在哪一领域就业,这时候可以读硕士,在这一年中检验一下自己的研究能力,思考未来,下定决心,做出选择。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国研究生的培养体制的发展过程。硕士生作为研究生的培养已经在我国存在了很长的时间,早在80-90年代,那时候博士还很少,硕士学位具有较高的学术标准。后来我国仿效欧美,加强了博士生的培养,硕士生慢慢变成一种中间学位,尤其是在广招博士的985高校,硕士生无外乎三种出路,其一,那些程度好,英文水平高的同学出国读博士;其二,对科研有兴趣的继续深造博士;其三,对科研没有兴趣的选择毕业后工作。而在一些211或以下学校情况更加复杂,很多学校仅有一级或二级的硕士点,博士点参差不齐。我国博士点的增设往往是缺乏长远规划,一段时间之内盲目增设,直到发现博士生培养质量下滑才一下收紧。那些赶上末班车的不禁暗自庆幸,没有赶上的就错过了发展的黄金期。在一些211或以下高校这种情况较为普遍,长期没有博士点,研究工作只能让硕士生来做。硕士生的培养目标不确定是目前存在的大问题,从导师的角度来看,是期望严格走学术培养的道路。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还没有确定要读博士,或者准备就业。即使对于哪些准备继续深造的学生,因本校没有博士点,只能把目标放在去外校继续深造,这就造成了硕士培养阶段难以完成期望的学术目标。最终仅仅为其它有博士点的学校培养人才,不能有效的促进本校的科研发展。近几年,国家为了进一步明确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将硕士生分为学硕和专硕,有些学校在学制上做了区分,前者三年,后者两年。这样分类培养看上去是明确了培养目标,加强了针对性,但是仅仅是从考研分数上对学生做了分类,和实际的科研潜力,兴趣,实验动手能力还有较大的差距。有时候学硕的科研能力方面还不如专硕,造成了人才的错位和培养困境。如果借用对国家的分类原则,我们也把高校分为发达高校(985,少部分211),发展中高校(大部分211,和其它实力较强的地方高校)和欠发达高校三种。近几年,通过挂靠本校其它的一级博士点,很多学校自主增设了二级博士点,这为发展中高校提供了是上升的通道,但这还是权宜之计,不能长久解决问题。

       研究生培养体制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单独修改其中的一环就会造成脱节的问题,必须协调修改相互关联的环节,才能理顺关系。提出以下建议供大家讨论,1)硕士生的培养(方向和学制年限)应该更加灵活,过早的划分学硕和专硕并不科学; (2) 逐渐取消国家对博士点的控制,采取各学校根据学科特点灵活设置博士点,并向教育部报备,每5年做一次全面评估;(3) 硕士培养逐渐缩短年限,和博士培养衔接起来,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科研资源,也可以有效促进高校的发展。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m.sciencenet.cn/blog-84925-1150100.html

上一篇:科学研究之“七种兵器”
下一篇:如何进行期刊论文投稿(1)稿件状态

6 孙杨 徐耀 王从彦 李明阳 曹俊兴 孙志鸿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5: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