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guoxu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guoxue

博文

布施与财富

已有 3543 次阅读 2016-6-24 17:31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布施

博主有个朋友是做服装生意的。她说,入行前,觉得一件衣服一两千块很正常,不贵。等到自己设计、加工和生产,再看一两千块的衣服,觉得贵得要命。以前没做生意时,心想优衣库那么便宜,还怎么挣钱。后来做生意了,再看优衣库,觉得太赚了。她的感触非常有趣。

觉得两千块的衣服贵,是因为了解了原料成本。各行各业都是这样,知道成本报价后,就会觉得暴利。有位房地产公司的朋友,说盖房子的钱只是房价的零头,很多房子根本不能住,用的是最差的材料,能省一分就省一分。不过,刨去夸张的情绪,也应当明白,成本不能只从原材料上看。这是现代经济学的观点,也是佛教的观点。现代经济学认为,成本不只是原材料,还有劳动力成本、资本、技术成本。佛教认为,事物是众缘所成,种子只是因缘,此外还有等无间缘、增上缘等各种缘。原材料只相当于因缘,眼里只有原料的作用是不够的。

马克思之所以不被佛教欣赏,就在于他总是割裂地看问题,总习惯用矛盾和对立的视角分析。资本家和工人是对立的,资本家赚了,工人就亏了,这叫剥削。主流经济学从要素报酬的视角看,就消弭了冲突。

在商场买一件衣服花两千块,类似品质的衣服,如果从路边摊买,可能只花五百块。但多花的一千五百块并没有糟蹋,因为不仅流水线上生产纽扣的女工需要生活,裁缝需要生活;商场里的营业员、收银员、乃至保安、物业、保洁,也需要生活。这两千块里,有贡献给他们的一部分,钱虽然不多,但不能说没用。如果只是在路边摊买,你的花费只养活了很少的人,甚至只有摊主一人。如果人人不去商厦买衣服,商厦里的保安、物业、保洁就要失业,他们的子女就交不起学费,上不起学。一想到这里,就会觉得,虽然你只是去商场买一件衣服,却潜在地帮助了很多人。

不过,不应以为自己真的帮助了人家,施予了人家好处,那样就会生起倨傲心。正确的认识是,自己在参与人群众多的活动里扮演了一个适当的角色。实际上,我们从商场保安、物业、保洁那里受惠的次数远比施予的多。有人喜欢逛商场,周末没事,就跑去商场,衣服一件一件地试,试完不买,回家了,也没有人找你要服务费。在商场里歇脚,看见琳琅满目的商品,洁净的陈设,是很赏心悦目的,而这一切都无需付费。但整洁的环境是需要成本的,商场里的水费、电费和租金,都需要有人承担。如果一个人总是逛商场却从来不买任何东西,他就接受多而施予少,在布施关系中总作为一个受者存在。

但如果,偶尔去商场买一件衣服,吃一顿饭,就等于有来有往了。你总是接受人家的恩惠,也应偶尔回报以恩惠。这就是为何佛教认为财富是从布施中来的。因为唯有一个人有能力和愿望施予的时候,更重要的事情才会欢迎他的参与。没有人愿意和只受不施的人往来。

常人往往以为,财富从劳动中来。但有些人分明很辛勤地劳动,所得财富却有限。尤其是做小生意的人,非常辛苦,却只能勉强糊口。照佛教的说法,这里面有宿业在。你做买卖时,总把自己和他人对立起来,如果他人多得了一分便宜,自己就减少了一分,这种认识,就会令人难以从你这里受惠。久之,生意就会越来越冷清。

生意这个词,本来是生生不息的意思。花儿到了春天长成盛放,就叫生意盎然。那种盎然,是因为有和风、煦阳、雨露的共同的吹拂、呵照和沾溉,不是仅凭一粒种子就可以长得秀挺。人也是一样,没有谁可以不从外物汲取养分而变化气质。从这里看,菩萨之所以普施众生,也只是一种报答,因为他的一切来源于众生。

过于节俭的人很难拥有财富的余裕。余裕并不是量上的多,而是观待上的从容。《周易》云“苦节不可贞”,修苦行的人很难得到正法,因为外缘太少使修行不能从容。孔子也讲,“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从布施观上看,过于节俭的人福德少,因为过度的节俭会损伤布施心,而福德是布施之果。

广义的财富不仅有金钱,还有闲暇、快乐,甚至运气。常行布施的人,对金钱看得不那么重要,就不会为挣钱而奔命,如此,就易于获得暇余和好情绪,由于不太计较金钱,也易于得到他人的信赖,因为这样的品质施予了旁人无畏。




https://m.sciencenet.cn/blog-882964-986612.html

上一篇:恭喜英国脱欧......
下一篇:朝鲜战争完全可以作为愤青误国的最好例子

2 徐令予 wangbin608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12: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