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gnyiji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ognyijiang

博文

中医理论是玄学吗?

已有 13581 次阅读 2016-4-27 16:1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中医理论

今天崇洋媚外的中国人有个特点,只要是中国的东西,无论对的还是错的,他总有办法给你说成是愚昧、落后的。看到一个个对中医没有丝毫认知的“科学家”讨伐中医理论,指着关公骂曹操,无疑是一种黑色幽默。


中医理论为什么是玄学?因为在网络上某些“科学家”的脑子里,汉字和科学就是不搭边的,什么“金、木、水、火、土”他一看就能联想到算命的,如果把这些汉字改成A、B、C、D、E,他可能就觉得高大上,就“科学”了。


假设我们观察人体很久,我们发现诸多现象之间似乎有某种特殊关联,为了解释这些现象和关联,某人提出一个假说,这个假说是人体各部份可分为个5个 状态: A、B、C、D、及 E,而这五个状态,各有其特别的性质,彼此也有某些特定的关系,而我们可以再细分为A+、A-、B+、B-、C+、C-、D+、D-、E+、E-,“+” 状态 和“-” 状态又有一些不同点,另外这些状态都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譬如说温度、压力等等。


假设这一套假说,它可以解释人体内多种现象,我们把套假说再往前推,看它是不是能预测和改变未来的现象,譬如说我们能不能用它来预测疾病的发生,或譬如说我们能不能用它来改变某种病症而达到我们预期的结果,换句话说,用上述的检验方法,来考验这套假说,如果经年累月,经过很多的考验,这套假说还能够成立而不出错,我们的假说就可以像物理学中的假说一样,成为一个真实的、有用的定律和理论,而这个方法是再科学不过了。有人可能会问最初是如何想出A、B、C、D、及 E五个状态和其中的关连,这就像是问爱因斯坦为什么能想出E=MC2那么简单却伟大的式子,可能是经过不断的观察与思考,可能是经过无数次地提出假说与修正,也可能是来自远超过平常人的聪明才智。总之,这个提出假说、不断验证、成为定律的步骤,不仅是科学的,更是符合科学精神的。


回到中医,再把上述的五个状态用木火土金水来代表,告诉你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状态各有其特性,同时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而阳代表“+”,阴代表“-”,阳阴有其特殊关系,而胆属阳木,肝属阴木,小肠属阳火,心属阴火,胃属阳土,脾属阴土,大肠属阳金,肺属阴金,膀胱属阳水,肾属阴水。并且再告诉你这个木火土金水的假说,经过上千年无数的验证,同时也能基于此假说预测和治好各种病症,那么这个基于事实,从事实中归纳出来的“木火土金水”的假说为什么不是一个科学的定律呢?



中医药的一些原理来自于观察和经验,是对观察和经验的总结,所谓“阴阳五行”不过只是符号,就和ABCD一样。玄学是什么我不清楚,不能因为古代中医用的符号和算命的人用的一样,就否定中医理论,认为中医理论是玄学。比如说配伍方剂。其最基本的原理是复方,其次是复方需有规则。这两个基本原理是来自于观察和经验。这里面就包括有验证。所以它的基本方法:观察、推理、假说、验证,是科学的方法,是科学。方剂的两个基本原理:“复方”和“复方规则性”是和现代医学或“西医科学” 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某些方剂中的一些内容今天看来不一定合理,只是由于当时知识和手段的局限性。  


在今天的中国 确实有一些非科班出身的“神医”在忽悠他们的玄学理论,还打着中医的旗号。这些人和天天在网上反中医的科普混子一样,是把中医的生理病因学说,当作了中医学的主体本质。这些缺乏训练的人并不清楚玄学和中医理论的真正差别。中医学的主体是他的医药科学知识。不能因为中医学的方法论和科学发展特征与西医不同,就否定中医的科学属性;也不能因为中医学含有丰富的哲学内容,就认定中医是玄学,从而将中医学从自然科学中剥离出去。我希望那些认为中医理论是玄学的人,能够讲出一些道理,而不是似是而非,人云亦云。

 




https://m.sciencenet.cn/blog-908299-973160.html

上一篇:既没伤天害理,也没伤风败俗的“民科”得罪谁了?

31 郑小康 武夷山 杨正瓴 许培扬 蒋继平 田青 蒋永华 章雨旭 袁海涛 马志超 陈南晖 王国强 李土荣 赵凤光 王号 DXY1234 biofans xlianggg yzqts zjzhaokeqin cccy ep4h shaoyunpeng wuji2017 kx25 aliala guhanxian wangqinling tm66jjbj tuner pppoe20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