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周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nsuozhoukan 科学也可以很美!轻松有趣的阅读科学!

博文

中国人真的不幸福吗

已有 3792 次阅读 2013-6-18 11:06 |个人分类:真相|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中国人, 幸福感, 科学报, 探索周刊

幸福来源于自身的主观感受,即使面对同样的境遇,遗传或是内在心理状态的不同,都会使每个人对于幸福的评价产生不同。之所以出现“中国人普遍不幸福”的民众意识,其实,与社会广泛存在的负面情绪不无关系。中国人是否幸福,其实,你说了不算。
 
■本报记者 胡珉琦
 
中央电视台在今年中秋、国庆双节前期,重磅推出了《走 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可节目中“你幸福吗”的答案至今遭到很多人质疑。
可中国人真的普遍都不幸福吗?
 
为什么感觉“普遍不幸福”
 
有网友认为,央视调查本身就是一种宣传,就是想让大家觉得人民过得都很幸福,因此,调查结果并不能让人信服。
此后,尽管栏目记者也解释,根据自己在采访过程中的统计,回答“不幸福”的比例真的只占到10%左右,但观众并不买账。
按央视新闻中心副主任杨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话说,大家似乎形成了一种意识:当下中国人普遍是不幸福的。
事实上,就在2011年,覆盖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104个城市和300个县的2010年度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在发放10万份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得到的数据显示,44.7%的中国人感到生活幸福及很幸福,而感到自己不幸福和很不幸福的占11.1%。
这项从2006年就已经开始的民意调查,被学界认为是具备良好的可靠性、有效性、一贯性以及具有很好的国际比较性的。
可为什么公众意识和民意调查结果还是相差甚远,究竟是什么让大家觉得“中国人普遍不幸福”?
 
外在条件决定中国人不幸福?
 
“比如物价涨得快,收入提高慢,看病上学难,打工回家少、买票难,所以还不够幸福。”如同市民在接受央视的采访中回答的那样,在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尹文刚看来,让公众觉得中国人普遍不幸福的,主要是来源于大家因财富而生的压力以及因社会不公而来的不满。
然而,这种共同面临并且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究竟多大程度上影响着国人的幸福?
首先需要解释的是,传统心理学所定义的幸福感是指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内在标准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包括社会环境、经济、工作学习、家庭等因素,简单说,正是大家目前所纠结的那些客观存在。
可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外的研究者就发现,外在条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只占到15%。不过,尹文刚坦言,在中国,它的影响还是会大于发达国家的。
以人们最为关心的物质生活为例,2009年的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强,而低收入家庭的幸福感明显降低。
“但是,即便如此,在中国,收入对于幸福的意义也是相对的。”他说道。
因为,该调查显示,最高收入群组的不幸福或很不幸福比重明显高于中上收入群组,也就是说,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其对幸福感的作用会变小,甚至出现负影响。
这就是心理学中“差别阈限”的概念。它的意思是说,当人们在追逐财富的过程中,拥有的越多,那么想要再次提升幸福的感觉,就需要努力获得更多才能满足自己,反之则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而收入没那么多的人,一旦收入有所增加,就很容易满足。
因此,这些外部的客观存在实际只是影响幸福的一个来源。
 
遗传影响个体幸福差异
 
科学研究发现,幸福其实跟遗传有关。早在1988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学者就通过心理学的双生子研究为这种看法找到了有力证据。
众所周知,双胞胎有单卵双生和双卵双生之分,前者的性别相同,遗传特性及表型特征也基本相同,而后者的性别不一定相同,遗传特征及表型也仅有某些相似。
这项研究的结果显示,在不同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胞胎,其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个家庭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胞胎要高得多。
也就是说,幸福一定程度上来自天然的快乐基因。即使面对同样纠结的境遇,如果你的快乐基因更优,你就可能更幸福。
可这种基因究竟躲藏在人的哪些角落?
北京大学生理心理学教授沈政告诉记者,按照已有的认识,人类的主观感受是在大脑中产生的,因此,理论上说,快乐基因很可能集中在人的大脑。
“比如说,脑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可以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进行传递,脑啡肽也与自我的情感体验相关,而类似的大脑神经递质有二三十种,它们的活性就可能影响到人们对于舒适感、安逸感的获取。”
不过,沈政表示,人类的高级情感体验主要还是跟大脑的高级中枢相关。跟情感相关的有大脑皮层中的内侧前额叶、扣带回和眶额叶皮层,它们的活动水平、动力特性决定了人们对自我情感体验的一个表达。
也就是说,大脑皮层这些部位的神经系统发育良好,并与皮层下的包括杏仁核、中脑和中脑脑血管周围回质这些结构之间的神经元系统保持非常密切、通常的联系,此外,又有足够的神经递质与它们的受体结合产生神经冲动,并传递到大脑皮层,这部分人就更容易感受到快乐、安逸、满足。如果大脑皮层的敏感性不够好,这样的体验就会大打折扣。
 
内心需要不同,幸福与否也不同
 
而除了遗传因素,现代主观幸福感的心理学理论与积极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说老百姓眼中的幸福往往是向外探寻,那么,积极心理学所说的幸福则是要向内探寻。影响幸福最为重要的其实是每人内在心理的状态,涉及自我实现、潜能的充分发挥,以及个性、人格的成熟。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罗非说,每一个成年人身上都存在着无数的“条件反射”。在心理学的定义里,条件反射是一种经过后天学习,积累社会生活经验的反射活动,而不是内在自我作出的选择。
比如人们总是喜欢与周围人比较,如果自己优于别人就觉得自己是成功的。事实上,这种肯定自我的理由是大多数人在社会竞争中总结出来的,是人们后天积累的一种条件反射,而每个人内心的需要与选择其实是不同的,幸福的获取方式自然也是不同的。
“因此,真正的幸福不是靠条件反射得到的,而是静下心来,持续的自我观察,意识到哪些是条件反射,削弱它们对自己的影响,从而获得真正能够满足每个人内心需要的东西。”
罗非认为,幸福与否,关键取决于每个人是否足够了解自我,并找寻到内心的需要。
 
你不幸福不代表别人不幸福
 
此前,微博上一则92岁高龄老人在中国传媒大学西门摆摊卖鞋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他叫王振荣,老伴已去世,从2007年开始,他白天在家做鞋垫,晚上卖鞋直到9点半以后才回家,晚饭常常只是一个冰冷的馒头。
可就是这样一个老头,面对媒体,他的一句“我能养活自己,挺好”却充满了力量。
说到底,是否幸福完全是每个人自己的主观感受,即使生活在同样不如意的现实环境中,无论是遗传还是内在心理的不同状态,都会影响到个体对于幸福的评价。
因此,基于自身的遭遇或者认知,觉得不幸福,并不代表别人也不幸福。中国人普遍不幸福?其实,你说了不算。
而尹文刚解释,民众之所以出现“中国人普遍不幸福”的想法,与社会广泛存在的负面情绪不无关系,它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个体的认知偏差。
还是借用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的一句话:幸福像鞋,穿着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
 
《中国科学报》 (2012-11-03 B4 真相)

 



https://m.sciencenet.cn/blog-973055-700530.html

上一篇:2015,中国天文卫星首上天
下一篇:幸福生活三途径

2 刘洋 张玉秀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