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麦克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美国麦克林托克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1983年10月9日)
xupeiyang 2013-10-9 09:57
1983年10月9日 麦克林托克发现转座因子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1983年,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宣布:美国遗传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1902年6月16日-1992年9月2日)因发现了可移动的遗传物质,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1902年麦克林托克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1927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植物学博士学位,1941年进入冷泉港实验室工作,从事玉米遗传学研究。他用自己开辟的玉米地进行杂交实验,用显微镜观察玉米细胞中染色体的断裂、重组。1944年,她发现玉米植株叶片和玉米籽粒的颜色遗传很不稳定,且有斑点出现。通过仔细分析,她发现斑点并不是由色素基因变异引起的,而是特定的基因造成的。1951年,在冷泉港的学术讨论会上,麦克林托克以“染色体结构与基因表达”为题,公开了她6年辛勤努力的研究成果。她提出,玉米的某些遗传基因是可移动的,能够改变染色体上的位置,甚至可以在不同染色体之间转位,她将其称为“转座因子”(也称“跳跃基因”)。除了可移动性,转座因子还能控制或影响某些其他基因的表达。 (彩色玉米与双色荷花) 当时,经典遗传学理论认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较为稳定,麦克林托克的发现遭受冷遇。直到70年代以来,分子遗传学的发展才证实了转座因子的存在,转座理论获得了迟到的认可。麦克林托克也被称为“玉米夫人” 卡麦克林托克是将经典遗传学技术发挥到极致的代表性人物,她远离直流研究方向,未采用新兴的物理学及化学实验技术,执着于用肉眼与显微镜观察的孟德尔式研究。但是,她推翻了经典遗传学基因稳定这一传统观念,走在了分子遗传学时代的前面。转座因子的发现给了解生命起源和物种变异,研究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及探索癌症的发病机理提供了重要线索。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72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Papez circuit
jiawb 2011-12-26 23:29
1878年法国神经学家和人类学家布罗卡(P.Broca)注意到构成每侧大脑半球的一圈组织,如胼胝体下回、扣带回、钩回、腹海马等结构,在解剖上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环形,他称之为大脑边缘叶(limbiclobe),但他没有提出该叶的功能。1937年美国神经解剖学家帕佩兹(J.W.Papez)提出,起源于海马的神经通路经乳头体、丘脑前核和扣带回的中继,返回海马构成一封闭环路,这一环路能作为情绪表达的神经基础。此边缘环路又名Papez环。至1952年,麦克林(P.D.Maclean)正式提出边缘系统这一术语,就是指那些由前脑古皮质、旧皮质演变而来的结构,以及与这些结构具有密切组织学联系并位于附近的神经核团。边缘系统包括扣带回、眶回、胼胝体下回、梨状区、海马回、杏仁核、隔区、下丘脑、乳头体等大脑部分和神经核团。可以认为,边缘系统是脑基底成分的一个相互联系的复合体,位于所有这些结构的中心的是下丘脑。从机能上看,下丘脑被认为是边缘系统的一个中心成分。 大脑的边缘系统活动与内脏的机能调节的关系至为密切。植物性神经系统许多功能活动的高级中枢位于边缘系统内。下丘脑包括许多重要神经核团,并与大脑皮层、海马、杏仁核、垂体后叶以及中脑被盖的“中脑边缘区”具有密切和广泛的组织学和机能的联系。下丘脑对血压、体温、摄食、水平衡、内分泌等的调节都具有重要影响。 喜、怒、哀、乐、恶、好、忧、惧等情绪反应,属于中枢神经系统高级机能。此类反应既包括躯体神经系统的活动,又包括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例如发怒时肌肉张力和心率、血压等变化同时发生。自1937年以来,生理学和心理学工作者普遍认为边缘系统的活动和情绪变化具有密切的关系。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在动物身上进行,也有部分结果来自临床。通过埋藏电极刺激下丘脑一些部位能使猫出现惊惧反应。此时动物呈现低头、双耳后竖、身躯拱起、肌肉紧张、瞳孔扩大、体毛竖起等一系列具情绪反应色彩的躯体及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变化。刺激另一些区域可使动物出现逃遁反应,如搜索环境、夺路奔逃等。此外,刺激下丘脑外侧部还可以引起动物的“攻击反应”。刺激猫的杏仁核也可出现攻击反应,但在损毁下丘脑后攻击反应即消失。边缘系统对于情绪活动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自我刺激”。自1954年起,奥尔德(J.Olds)等人发现,将电极埋藏在隔区、杏仁核、海马、内侧前脑束、下丘脑等处,电刺激时动物表现出一种正向反应,而且能够主动按动安装在箱内的杠杆开关获得刺激,表现出一种“乐意”接受刺激的反应,又称为“愉快效应”。出现这种反应最频繁的地方是下丘脑后部、乳头体的前方。以后这些部位又称为“欣慰中枢或奖赏中枢”。这样就将边缘系统一些部位和“愉快”情绪反应联系起来,而不只是和恐惧、逃遁和防御反应有关。此外,应用同样刺激装置,发现在中脑导水管的中央灰质区,并向上延伸到下丘脑和丘脑的室周结构中,存在苦痛中枢或惩罚中枢(hunishment centers)。刺激这些区域可使动物表现出所有的疼痛、烦恼和苦痛的征候。当此种情况出现时,动物可学会自行切断刺激电路。
个人分类: 神经科学|255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4: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