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普罗米修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超导“小时代”(2):人间的普罗米修斯
热度 7 Penrose 2016-1-4 13:55
超导“小时代”(2):人间的普罗米修斯 【作者注】《超导小时代》系列文章自2015年9月在《 物理 》杂志连载,欢迎大家订阅、围观。 此文发表于 《物理》2015年第10期 ,详见 http://www.wuli.ac.cn/CN/abstract/abstract65760.shtml “我使人类不再能预知死亡,我把盲目的希望放在他们心里。此外,我把火也给了他们。”——古希腊 埃斯库罗斯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图1: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 (blog.sina.com.cn/gmkszz) 据神话传说,泰坦十二神的伊阿佩托斯与海洋女仙克吕墨涅生下了普罗米修斯。这位号称“深谋远虑”的古希腊神仙,估计是一位雕塑艺术家,因为他的杰作就是用黏土做“山寨神仙”——人类。后来智慧女神雅典娜赋予了人类智慧和灵魂,希望他们能和神灵一起共享这个美丽世界。众神之王宙斯显然不喜欢这个创意,他试图压制人类的发展,其中最狠的一招是不给人类火种。普罗米修斯为了呵护他的创作,给人类盗来了天火(图 1 )。有了火的人类学会用光明驱赶黑暗,用温暖抵御寒冷,渐渐高出其他动物一等。普罗米修斯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被愤怒的宙斯狠狠体罚,绑在了高加索山岩上饱受日晒鹰啄之苦,直到勇猛的赫拉克利斯前来解救他。 图2:全球闪电分布 (来自 thunder.msfc.nasa.gov/ ) 普罗米修斯盗来的“天火”让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黑暗时代,人类文明的进程从此大大推进。不过神话终究是神话,从科学事实来看,“天火”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理解为自然界闪电引起的森林大火。闪电是早期地球恶劣环境下最为频发的自然现象之一。那个时候大气里主要是甲烷、氨气、水、氢气等,地表则大部分被原始海洋覆盖,一道接一道的闪电,合成了第一个氨基酸,第一个蛋白质,进而演化出第一个单细胞生命体,生命的征程,从此开始。经过数十亿年漫长岁月的演化,直立行走的类人猿终于出现。解放双手的原始人类,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和思考时间。而闪电这个神秘又强大的力量,足以劈开大树引起火灾,好奇的人类也尝试去认识它。从森林火里留取火种,到燧人氏学会钻木取火,人类对火的认识和利用极大地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图3. 汉字“电“与阴阳图 人类诞生千万年后的今天,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依然时时处处都有闪电发生(图 2 )。闪电是如何来的,它里面含有什么成分,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我们又如何去利用这些力量呢?我们无法考证神话故事里关于宙斯的神杖或电母的法器的传言,但是却可以文字的发明来一窥古人是如何理解电现象的。中国有关电的记载最早见《说文解字》:“电,阴阳激耀也,从雨从申”以及《字汇》:“雷从回,电从申。阴阳以回薄而成雷,以申泄而为电。”古人认为电是阴气和阳气相激在雨中而生,这种说法可能源自于道教的阴阳学说(图 3 )。西方对电的记载要更早一些,公元前 600 年左右,科学祖师爷——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记录了琥珀和毛皮的摩擦可以吸引轻小的绒毛和木屑,这是对摩擦起电现象最早的记录。直到公元 17-18 世纪,摩擦起电的现象被英国的吉伯“再发现”,为了区分磁石吸铁的现象,他遵照祖师爷泰勒斯的思路,特地用琥珀的希腊字母拼音将该现象命名为“电的”( elec - tric ),这就是英文“ electricity ”一词的来源。 图4. 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最后一战 ( 来自《太原晚报》 2011年08月04日 ) 尽管人们很早就认识了电和电现象,但长久以来,人们在电的面前只是唯恐避之而不及,更无从谈起对电的利用。威力巨大的闪电不仅奇形怪状,而且颜色各异,就像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的鬼魅妖怪,吞噬着人们的恐惧。而日常生活中,因摩擦而起的静电则神秘莫测,或让首饰沾满灰尘,或让绸缎或毛皮刺痛人手。这些奇怪的小电妖常常匆匆出现,又莫名其妙消失。也难怪许多神话或魔幻故事里,电永远代表着神秘的力量,就连哈利波特和伏地魔的决战,也是以一道明亮的闪电横亘在两人之间(图 4 )。不过,通过长期研究摩擦起电,人们也开始认识到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树脂摩擦过的琥珀带的电似乎不同。 1729 年英国的格雷和 1734 年法国的迪费基于大量摩擦起电实验结果,提出了电的双流质假说,认为同种电会相互排斥、异种电则相互吸引,两种流质一旦相遇则会发生中和而不带电。存在两种电的理论和中国古代关于电生于阴阳激耀的说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真是科学和哲学殊途同归! 图5. 摩擦起电盘与莱顿瓶 ( 来自baike.sogou.com与howstuffWorks.com ) 要想进一步认识电的性质,关键是要找到产生电和储存电的办法。虽然摩擦起电是产生的电的一种办法,但是每次发电不能只靠手擦擦——这效率也忒低了。后来一个叫盖吕克的人发明了更加方便的摩擦起电盘,也就是用一个手摇盘子转动摩擦起电(图 5 )。从此,小电妖再也不能那么轻易七十二变无影踪,而是可以召之即来啦。下一步就是寻找收电妖的“小魔瓶”,这难不倒聪明又善于观察的人类。 1745 年,荷兰莱顿大学的莫森布鲁克教授在某次电学课上,不小心把一枚带电的小铁钉掉进了玻璃瓶。掉了也就掉了吧,也没啥大不了的事情,待会儿下课再捡起来呗,教授心想。不料,等他课后从玻璃瓶捏出铁钉的时候,手上突有一麻酥酥的感觉。“有电!”教授惊奇道,原来铁钉的电并没有消失,掉进玻璃瓶后一直都在!莫森布鲁克仔细考量了他用的玻璃瓶,经过不断改进,终于发明了降服小电妖的魔瓶——莱顿瓶,这名字是为了纪念它的发明地点莱顿大学而来。银光闪闪的莱顿瓶里外都贴有锡箔,瓶里的锡箔通过金属链跟金属棒连接,棒的上端是一个金属球。小电妖一旦落入莱顿瓶,就像孙悟空进了银角大王的紫金红葫芦里,很难跑出来得瑟了。如今看来,莱顿瓶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电容器,电通过金属链导入瓶中后,将被屏蔽保存在瓶中(图 5 )。 图6. 富兰克林用风筝捕捉“天电” (柯里尔.艾夫斯,彩色版画) 有了莱顿瓶这个收电“神器”,许多科学家都兴奋不已。 1746 年,英国的科林森小心翼翼地打包了一个莱顿瓶,快递给了遥在美国费城的好朋友——本杰明•富兰克林,同时附上了使用说明书。美国人富兰克林是一个十足的科学爱好者,在数学、物理、工程、音乐等许多方面都有研究,在电学刚刚风靡起来的时代,富兰克林同学最喜欢的礼物莫过于一只莱顿瓶了。当时关于摩擦引起的静电的研究已经非常之多,可以说,人们对“地电”已经十分熟悉。但是对于更加强大的“天电”——闪电,人们还是敬而远之的。不过,这对胆大包天的富兰克林而言,不是问题。 1752 年的某一天,风雨雷电大作,富兰克林认为在这种天气里就该干点疯狂的事情。他叫来助手把早已准备好的风筝放上了乌云密布的天空,风筝是由铜骨架做成的,风筝线则绑着一根铜线,头上栓了一串他家里的钥匙,放在莱顿瓶里。轰隆隆的雷声,亮闪闪的电,富兰克林等待着奇迹的发生。终于,一道闪电击中了风筝,一股强大的电流顺着铜线传到了莱顿瓶里,富兰克林第一次成功把“天电”抓到地面上来 (图 6 )。富兰克林通过仔细研究抓到的闪电,他最终认为闪电其实和摩擦产生的电没有任何区别,也就是说“天电”和“地电”同属一电。他进一步指出所有的电其实都是电荷造成的,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电荷其实存在所有的物体当中,只是有的物体正电荷比较多所以带正电,相反有的也就带负电或者不带电,电荷的积累和转移就是摩擦起电等静电现象,而电荷的“流动”则形成了诸如闪电的电现象。原来,电母和宙斯用的法器并不神奇,和人间产生的电完全一样!就像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到人间一样,富兰克林就是“人间的普罗米修斯”,勇敢地把天电引到地面,终于揭开闪电的神秘面纱。人们从此意识到电里面蕴含的巨大能量,如何安全地利用这股神奇的力量,成为无数科学家努力的目标。 图7. 百元美钞上的富兰克林 (www.coinsky.com) 富兰克林的实验着实危险,切勿模仿。后来有人试图重复这个实验,不幸被电击身亡!相比神话里的普罗米修斯,富兰克林的命运要好太多。幸好,伟大的富兰克林没被雷劈,到了 1775 年 -1783 年间,他还作为重要角色参与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并在建国之初起草了《独立宣言》,成为美国史上最著名人物之一。打开你手上的百元美钞,你就会发现一个大背头鹰钩鼻老头子在中间,没错,他就是本杰明•富兰克林,一名胆大幸运的科学家和政治家(图 7 )。富兰克林的实验还给我们一个启示,要躲开上天的“闪电惩罚”可以用一根悬挂在高处的金属来吸引闪电,从而让它不再破坏建筑物,这便是避雷针的原理,于 1745 年由狄维斯发明。现代社会摩天大楼顶上比比皆是避雷针,有效地躲开了“宙斯之怒”,保证了楼里人的安全(图 8 )。 图8. 闪电击中夜幕下的埃菲尔铁塔 (www.bbc.co.uk/news/in-pictures-14745576) “人间的普罗米修斯”用风筝“一鸢渡电”开启了电学研究的新篇章,认识到天地电同源之后,人们对电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玩的花样也越来越多。玩的最 high 的一次,当属传教士诺莱特。这位神父为了让教众感受神的力量,特地召集了 700 余名修道士来巴黎的某教堂玩一次史无前例的电学 party 。大伙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圈圈,第一个人抓住莱顿瓶,最后一个人抓住其引线,当摩擦起电盘给莱顿瓶充满电之后瞬间放电,几百人几乎在同一瞬间都被电刺痛双手而跳了起来,在场的皇室贵族和围观的路人甲乙丙们看的无不目瞪口呆。玩的最吓人的一次,当属意大利的伽伐尼。这位仁兄喜欢没事拿刀子解剖各种小动物,有一次拿金属刀片正准备对案板上的半截死青蛙来一个“庖丁解蛙”,一刀子下去,蛙腿居然像活着一样抽搐了几下,吓得他以为青蛙起死回生或是借尸还魂。当时关于电的神奇已经传遍大街小巷,伽伐尼于是跟风声称青蛙腿本来就带有“生物电”,金属刀片的接触导致电的传导,引起了蛙腿抽搐。若干年后生物电的假说被一本叫做《弗兰肯斯坦》(又名《科学怪人》)的科幻小说借鉴,描述了一个疯狂科学家用拼凑的尸体和闪电造出一个奇丑无比的怪物,最后导致家破人亡的故事。电学热潮初期玩的最认真的,当属卡文迪许和库仑。两个人一个出生在英国,一个出生在法国,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富二代但绝非酒囊饭袋。卡文迪许从另一个科学伟人——牛顿身上学到了实验物理方法,也思考了他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他认为静电力之间也存在类似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并亲自用两个同心金属球壳做了实验。而库仑则利用他精湛的力学工程技能,改进卡文迪许测量引力的扭秤实验,成功精确测量了静电力,证明了卡文迪许关于平方反比定律的猜想。电学里第一个定律——库仑定律,就这样诞生了(图 9 )。 图9.诺莱特的电击实验( 《从法拉第到麦克斯韦》,凡异出版社 ), 在 富兰克林提出电荷的假说 100 多年后, 1897 年,英国物理学家 J • J •汤姆孙终于看清了小电妖的面目——电子。汤姆孙在研究阴极射线过程中发现一种带电粒子的存在,并巧妙地用磁场和电场做成的质谱仪测量电子的电荷 / 质量比值(简称荷质比),证实了电子是一种独立存在的粒子。 1911 年,美国的密立根尝试重复汤姆孙的实验,但是发现实验结果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为了精确测量电子的电荷量,密立根发明了著名的油滴实验装置,通过监控带电油滴在平行板电容器下落的时间来测定其电量(图 10 )。就这样,密立根在显微镜下观测了数千个油滴,通过统计数据发现所有油滴带电量都是某一个数值的整数倍。他认为这个单位电荷量就是电子电荷的数值,称之为元电荷。至此,人们才真正理解各种复杂的电学现象实际上就是电子的转移或运动造成的。然而,有关电的魔法故事远远没有结束。尽管人们已经知道电子的质量和电量,但是关于电子的直径以及它是否有内部结构,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待解之谜。 图10. 密立根油滴实验装置 ( www.baike.com )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电。各种家用电器,如电灯、电视、电脑、电冰箱、电话、电炉、电吹风、电熨斗、电烤箱、电饭煲等等,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还有各类仪器仪表、工厂的各种机器、各种交通工具、夜晚下的霓虹灯等等几乎都离不开电。如果你还记得, 2008 年 8 月 8 日在北京那个夜晚,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幕幕绚烂的灯光秀,那就是电的魅力(图 11 )。让我们永远铭记,电的发现、研究和利用,彻底改变了这个世界! 图11.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绚烂的灯光秀 参考文献: . 外国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 , 学科网 , 2009/1/5. . 词条:生命起源理论,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 )。 . 蔡斌,莱顿瓶 : 最原始的电容器,《供用电》, 2014.07.05. . 本杰明·富兰克林,《富兰克林自传》,唐长孺(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5 年 . . 布托夫,孙乃渊,“动物”电,《生物学通报》, 1958 年 11 期 . . 词条: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 互动百科( baike.com ) .
个人分类: 水煮物理|10681 次阅读|15 个评论
普罗米修斯确实是个罪犯
热度 1 seawan 2013-6-17 09:00
http://tv.sogou.com/v?query=%B5%E7%D3%B0+%C6%D5%C2%DE%C3%D7%D0%DE%CB%B9 有些网站上将这部电影说成是《异形前传》,有点道理。 或者,盗火者是有罪的:他不仅制造了强大的武器,还扩散了它。 或许,造物者就如我们,造了转基因的虫虫,后来又想毁掉它们。 无怪乎基督徒们要沉思了—— 完美道德的上帝可能只是虫虫们自己的想象。
个人分类: 电影|2612 次阅读|2 个评论
走进"潘多拉"实验室(筹)-----所谓"末日"前的救赎
热度 1 sunyu367 2012-12-20 21:13
走进"潘多拉"实验室(筹) -----所谓"末日"前的救赎 追寻遥远的神话 拜访远古人类的家 拜一拜盗火的普罗米修斯 访一访神奇的潘多拉 追问遥远的神话 品尝现代文明的茶 品到了科学和技术的滋养 尝到了欲望与阴谋的挣扎 学者的探索 恰似那 天火点燃的希望 技术的滥用 恰似那 魔盒释放的无常 我们的发现 本倾情灌注好奇和理想 我们的创造 却可能邂逅无奈与彷徨 也许 今天 有的人会嘲笑盗火者 好傻 好傻 也许我们 时常会追问 为何要出现那个 好笨 好笨 的 潘多拉 而 我们看到 文明的光辉 在大地上闪耀 我们知道 好奇本身 并不能直接导致 世界在欲望中动摇 所以 勇敢和智慧是财富 天赋与好奇本没有错 我们可以为伟大文明感慨 但没有必要在桎梏中蹉跎 只要拥有希望 只要珍视善良 只要 自己的富有感 并非源于他人的贫穷 只要 不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潘多拉"实验室的大门 向我们敞开 带着好奇走进去 让希望飞出来 潘多拉 哦 再勇敢一点啊 不要急着把盒子关上 因为 藏在盒子底下的正是希望 拥有天赋才能的人怎能没有担当 不要在错误面前气馁 人类的爱是伟大的力量 勇敢地在所谓"末日"前救赎 反思那些不幸的迷惘 真诚地在所谓"末日"前觉醒 探索新世界的方向 至少今天--所谓"世界末日"的前一天,我仍然不相信这个"末日"的存在,但是,这一天,未尝不是一个反思人类行为的契机.人类以好奇的名义发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人类以梦想的名义发明了日新月异的理论技术,它们可能会被不幸地用于战争,用于掠夺,用于剥削和压迫,可能会不幸地造成环境污染,造成利益争斗,造成精神空虚,但是我相信,我们探索的动机不是邪恶的,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和潘多拉都是具有科学家精神和气质的人物,我们或许真的不应该埋怨潘多拉,而应该给她勇气和力量,让她把雅典娜藏在盒子底下的希望一起释放出来.拥有智慧和力量的人,应该有作为人类精英的担当,应该有无畏的精神--即使起初是因为无知,不应该在危险和错误面前彷徨,更不应该放纵欲望而醉生梦死、争名逐力.在所谓的"末日"前救赎,反思人类所犯下的错误并勇敢地改正,就会创造出更美好的世界 . "潘多拉"实验室(筹)的大门向每一位可爱的人敞开.
4010 次阅读|2 个评论
普罗米修斯中的神秘岛-苏格兰斯凯岛【Isle of Skye】
热度 1 liruijiao 2012-9-30 02:31
个人分类: 游记|5106 次阅读|1 个评论
推荐大家看《普罗米修斯》
热度 1 王铮 2012-9-7 18:49
上周开始放映《普罗米修斯》,我原来以为是古希腊故事,进了电影院才知道的科幻片。这个电影很好,它展示了科学探索的风险,揭发了科学成果未经安全性检验被商业利用的危险性。影片通过那个女主角,体现了科学家在探索导致危险的牺牲精神,她甚至杀死了自己的爱人,最后揭示了科学家的责任精神。这里体现了科学伦理。我特别推荐大家一看。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315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有必要知道的外国典故
麦立强 2011-9-14 22:44
潘多拉的盒子: 潘多拉是希腊神话中第一个尘世女子。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给人间后,主神宙斯为惩罚人类,命令神用黏土塑成一个年轻美貌、虚伪狡诈的姑娘,取名“潘多拉”,意为“具有一切天赋的女人”。并给了她一个礼盒,然后将她许配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意为“后知”)。埃庇米修斯不顾禁忌地接过礼盒,潘多拉趁机打开它,于是各种恶习、灾难和疾病立即从里面飞出来。盒子里只剩下唯一美好的东西:希望。但希望还没来得及飞出来,潘多拉就将盒子永远地关上了。“潘多拉的盒子”被用来比喻造成灾害的根源。 达摩克利斯剑: 达摩克利斯是希腊神话中暴君迪奥尼修斯的宠臣,他常说帝王多福,以取悦帝王。有一次,迪奥尼修斯让他坐在帝王的宝座上,头顶上挂着一把仅用一根马鬃系着的利剑,以此告诉他,虽然身在宝座,利剑却随时可能掉下来,帝王并不多福,而是时刻存在着忧患。人们常用这一典故来比喻随时可能发生的潜在危机。 缪斯: 缪斯是希腊神话中9位文艺和科学女神的通称。她们均为主神和记忆女神之女。她们以音乐和诗歌之神阿波罗为首领,分别掌管着历史、悲剧、喜剧、抒情诗、舞蹈、史诗、爱情诗、颂歌和天文。古希腊的诗人、歌手都向缪斯呼告,祈求灵感。后来,人们就常用“缪斯”来比喻文学、写作和灵感等。 斯芬克斯之谜: 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以隐谜害人的怪物,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怪兽就是他。他给俄狄浦斯出的问题是:什么东西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俄狄浦斯回答:是人。在生命的早晨,他是个孩子,用两条腿和两只手爬行;到了生命的中午,他变成壮年,只用两条腿走路;到了生命的傍晚,他年老体衰,必须借助拐杖走路,所以被称为三只脚。俄狄浦斯答对了。斯芬克斯羞愧坠崖而死。“斯芬克斯之谜”常被用来比喻复杂、神秘、难以理解的问题。 皮格马利翁: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憎恨女性,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女像,并爱上了她。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被用在教育心理学上,也称“期待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比喻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对他们施加的方法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 犹大的亲吻: 犹大是《圣经》中耶稣基督的亲信子弟12门徒之一。耶稣传布新道虽然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却引起犹太教长老司祭们的仇恨。他们用30个银币收买了犹大,要他帮助辨认出耶稣。他们到客马尼园抓耶稣时,犹大假装请安,拥抱和亲吻耶稣。耶稣随即被捕,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用“犹大的亲吻”比喻可耻的叛卖行为。 诺亚方舟: 出自《圣经》。上帝对人类所犯下的罪孽非常忧伤,决定用洪水消灭人类。诺亚是个正直的人,上帝吩咐他造船避灾。经过40个昼夜的洪水,除诺亚一家和部分动物外,其他生物都被洪水吞没。后被用来比喻灾难中的避难所或救星。 伊甸园: 出自《圣经》。上帝在东方的一片富饶的平原上开辟了一个园子,里面有果树和各种飞禽走兽。上帝让亚当看守园子。为排解他的寂寞,上帝从亚当的身上取出一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夏娃来陪伴他。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人们用伊甸园比喻人间的乐园。 禁果: 出自《圣经》。亚当和夏娃住在伊甸园中,上帝允许他们食用园中的果实,唯独“知善恶树”上的果实不能吃。狡猾的蛇引诱他们吃了禁果,从此他们懂得了善恶,辨别出真假,而且产生了羞耻之心。上帝因此将他们逐出伊甸园。禁果比喻被禁止得到而又渴望得到的东西。 多米诺骨牌: 是一种西洋游戏,将许多长方形的骨牌竖立排列成行,轻轻推倒第1张牌时,其余骨牌将依次纷纷倒下。用于比喻时,“多米诺骨牌效应”常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象牙塔: 出自19世纪法国诗人、文艺批评家圣佩韦?查理?奥古斯丁的书函《致维尔曼》。奥古斯丁批评同时代的法国作家维尼作品中的悲观消极情绪,主张作家从庸俗的资产阶级现实中超脱出来,进入一种主观幻想的艺术天地——象牙之塔。“象牙塔”被用来比喻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 滑铁卢: 1815年,在比利时的滑铁卢,拿破仑率领法军与英国、普鲁士联军展开激战,法军惨败。随后,拿破仑以退位结束了其政治生涯。“滑铁卢”被用来比喻惨痛的失败。 鳄鱼的眼泪: 西方传说,鳄鱼捕到猎物时,一边贪婪地吞噬,一边假惺惺地流泪。喻指虚假的眼泪,伪装的同情。又被引申为一面伤害别人,一面装出悲天悯人的阴险狡诈之徒。 山姆大叔: 是美国的绰号,产生于1812年美英战争时期。纽约州一位诚实能干的肉类包装商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山姆大叔”。他担任纽约州和新泽西州的军需检验员,负责在供应军队的牛肉桶和酒桶上打戳。人们发现该厂的牛肉桶上都盖有E.A—U.S.标记。本来,E.A是一个军火承包商的名字,U.S是美国的缩写。碰巧山姆大叔(UncleSam)的缩写与美国的缩写(U.S.)相同,人们就管美国叫“山姆大叔”。美国人把“山姆大叔”诚实可靠、吃苦耐劳以及爱国主义精神视为自己民族的骄傲和共有的品质。1961年,美国国会正式承认“山姆大叔”为美国的民族象征。 蝴蝶效应,青蛙现象,鳄鱼法则,鲇鱼效应,羊群效应,刺猬法则,手表定律,破窗理论,二八定律,木桶理论,马太效应! 1、蝴蝶效应: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2、青蛙现象: 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3、鳄鱼法则: 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4、鲇鱼效应: 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5、羊群效应: 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6、刺猬法则: 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刺猬法则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7、手表定律: 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手表定律在企业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者个人无所适从。 8、破窗理论: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9、二八定律(巴莱多定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社会约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20%的社会财富。这种统计的不平衡性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就是二八法则。二八法则告诉我们,不要平均地分析、处理和看待问题,企业经营和管理中要抓住关键的少数;要找出那些能给企业带来80%利润、总量却仅占20%的关键客户,加强服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领导人要对工作认真分类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决主要问题、抓主要项目上。 10、木桶理论: 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11、马太效应: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1、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   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   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   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3、责任分散效应图片上传于: 有意思吧┆U148.Net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4、帕金森定律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5、晕轮效应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6、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   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应。 实验的第一阶段是从1924年11月开始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益的关系,设为实验组和控制组。结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实验组产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变的控制组产量也增加。另外,有试验了工资报酬、工间休息时间、每日工作长度和每周工作天数等因素,也看不出这些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益有何直接影响。第二阶段的试验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领导的,着重研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被实验者在精神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参加试验的工人被置于专门的实验室并由研究人员领导,其社会状况发生了变化,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参与试验的感觉,觉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从而使工人从社会角度方面被激励,促进产量上升。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同学和老师所接受和赞赏的,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赏,也才可能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充满自信! 7、习得性无助实验   习得性无助效应最早有奥弗米尔和西里格曼发现,后来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讨。简单地说,很多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狗可以越过屏障或从事其他的行为来逃避实验者加于它的电击。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预期(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且不可控制的电击(如电击的中断与否不依赖于狗的行为),当狗后来有机会逃离电击时,他们也变得无力逃离。而且,狗还表现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等。   狗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状况,是由于在实验的早期学到了一种无助感。也就是说,它们认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在每次实验中,电击终止都是在实验者掌控之下的,而狗会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外界的控制,从而学到了一种无助感。  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成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悲哀。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把自己的眼光在开阔一点,看到事件背后的真正的决定因素,不要使我们自己陷入绝望。 8、证人的记忆   证人,在我们的认识里,通常都是提供一些客观的证据的人,就是把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东西如实地讲出来的人。然而,心理学研究证明,很多证人提供的证词都不太准确,或者说是具有个人倾向性,带着个人的观点和意识。  证人对他们的证词的信心并不能决定他们证词的准确性,这一研究结果令人感到惊讶。心理学家珀费可特和豪林斯决定对这一结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了考察证人的证词是否有特别的东西,他们将证人的记忆与对一般知识的记忆进行了比较。  他们让被试看一个简短的录象,是关于一个女孩被绑架的案件。第二天,让被试回答一些有关录象里内容的问题,并要求他们说出对自己回答的信心程度,然后做再认记忆测验。接下来,使用同样的方法,内容是从百科全书和通俗读物中选出的一般知识问题。   和以前发生的一样,珀费可特和豪林斯也发现,在证人回忆的精确性上,那些对自己的回答信心十足的人实际上并不比那些没信心的人更高明,但对于一般知识来说,情况就不是这样,信心高的人回忆成绩比信心不足的人好得多。   人们对于自己在一般知识上的优势与弱势有自知之明。因此,倾向于修改他们对于信心量表的测验结果。一般知识是一个数据库,在个体之间是共享的,它有公认的正确答案,被试可以自己去衡量。例如,人们会知道自己在体育问题上是否比别人更好或更差一点。但是,目击的事件不受这种自知之明的影响。例如,从总体上讲,他们不大可能知道自己比别人在记忆事件中的参与者头发颜色方面更好或更差。   9、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   教育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同时这也给教师敲响了警钟。 10、虚假同感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   我们通常都会相信,我们的爱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如果你喜欢玩电脑游戏,那么就有可能高估喜欢电脑游戏的人数。你也通常会高估给自己喜欢的同学投票的人数,高估自己在群体中的威信与领导能力等等。你的这种高估与你的行为及态度有相同特点的人数的倾向性就叫做“虚假同感偏差”。有些因素会影响你的这种虚假同感偏差强度:(1)当外部的归因强于内部归因时;(2)当前的行为或事件对某人非常重要时;(3)当你对自己的观点非常确定或坚信时;(4)当你的地位或正常生活和学习受到某种威胁时;(5)当涉及到某种积极的品质或个性时;(6)当你将其他人看成与自己是相似时。 来自网络 http://bookmark.hexun.com/lgf166/detail.aspx?bid=9416149type=rss
个人分类: 私人空间|4445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普罗米修斯——读《奥本海默传》
热度 3 qianlivan 2011-2-27 14:44
美国普罗米修斯——读《奥本海默传》
美国普罗米修斯 ——读《奥本海默传》 钱磊 “从某种大致意义上说,每个物理学家都是罪恶的,但他们不能放弃知识。这并不是任何粗俗、幽默或是大话所能诠释的。” ——罗 伯特 ·奥本海默 从小以来就没怎么完整地读过什么书。除了不知道谁封的“四大名著”以及专业教科书以外,我从头到尾读过的书大多是人物传记,别人的故事。我看的上一本传记是《钱德拉塞卡传》,不是因为我知道有这么一本书,而是我同学在某年送我的。看这本《奥本海默传》就更不是什么计划中的事了。这是我春节回家在机场无聊的时候在书店里翻到的一本书,我知道奥本海默是原子弹之父,看了封面觉得喜欢就买下来的。要说奥本海默和钱德拉塞卡还真有一点点联系,钱德拉塞卡发现了白矮星的质量上限——钱德拉塞卡极限,而奥本海默计算了中子星的质量上限——奥本海默极限。所以接着《钱德拉塞卡传》看这本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是合适的。 这本书的英文名和中文名并不对应,叫做American Prometheus,也就是美国的普罗米修斯。 这个书名和整本书的内容契合得很好, 奥本海默的命运就和普罗米修斯一样,盗得天火,成为英雄,受难。 奥本海默是德国人后裔,家境殷实。他无疑是个天才, 除了在物理学方面超凡的洞察力,他在语言方面也很有天赋。 他曾经在没有学过荷兰语的情况下, 在抵达荷兰后六周就用荷兰语作了学术报告,这震惊了不少人。 他还在去纽约的火车上读完了德文版的《资本论》, 据说不是因为感兴趣,而可能是某人对他说:“你不知道这个啊? 你没读过啊?”他还学习了梵语,读了《薄伽梵歌》, 这部著作可能为奥本海默的心理困境提供了答案并指导了奥本海默的 行事方式:专心工作,承担责任,自我约束,坦然面对结果。 奥本海默赶上了量子力学黄金时期的末班车。 二十多岁的时候他赴欧洲学习了量子力学。他得到了海森堡、 泡利等人的指导。他洞察问题核心的能力得到泡利的欣赏, 不过他却不注重细节,计算经常出错,这让也让泡利十分恼火。 而这就是奥本海默的性格, 在之后他物理学文章中也通常是指出问题的本质,而细节不再深入, 但这足以证明他在物理学上的天赋。 奥本海默在恒星塌缩方面的工作至今看来仍然是不过时的, 他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开启了一扇二十一世纪物理学之门。 如果奥本海默是一个纯粹的物理学家,那么他的文章必然会非常多。 他曾经在三年之内发表了十六篇文章。但如果他只是一个物理学家, 那么他传记也不会那么长,他是一个复杂的人。在大萧条时期, 他的思想偏向左翼,同情共产主义,并参加了一些活动, 资助了西班牙反法西斯运动。二战爆发后, 在得知德国纳粹有可能造出原子弹之后, 他参加并领导了曼哈顿计划。 在此之前奥本海默曾是一个不善于和人打交道的人, 可是到了洛斯阿拉莫斯几个月之后,他成为了一位卓越的领导者。 在成功领导制造了原子弹,并了解到德国人没有造出原子弹之后, 他开始思考如何阻止使用这种超级武器。他受到玻尔的影响, 认为应该公开原子弹的秘密,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核战争和核军备竞赛。他开始介入政治, 致力于让美国政府公开原子弹的秘密,阻止核军备竞赛。 他还反对研制氢弹。和氢弹工程的领导者 爱德 华·特勒相比, 他更有道德感。 奥本海默没有成功,到美苏签署核裁军协定的时候, 美国已经拥有七万枚核弹头了。相反,这些努力给他带来了苦难, 他被审判,被禁止接触美国的核机密。但是他并没有抗争, 没有去国离家,而是像《薄伽梵歌》告诉他的那样坦然面对结果。 在我看来,奥本海默的人生是悲剧的。 这种悲剧可能不仅仅是因为他参与的工作, 更多的可能是他自身性格的缺陷。 如果他是一个更善于和人打交道的人, 而不只是作为一个领导其他人,对他人高高在上的人,那么他不会给自己树很多敌人(奥本海默最大的敌人就是精心策划了对他的审判的刘易斯 ·斯特劳斯 ),他仍然会是美国人的英雄; 如果他是一个淡薄名利的人,他不会和那些同样追逐名利的人(比如 刘易斯 ·斯特劳斯 )产生过节;如果他是一个更纯粹,能坚持的人,他可能会是一个优秀的物理学家,为后世留下许多光辉的物理思想。 如果这些假设有一条成立,他的人生都将是另外一番景象。 《奥本海默传》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个人分类: 读书|8795 次阅读|6 个评论
科学的话语
h123xq 2011-2-20 08:46
看过一本书,名字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书中批判社会对科学的不公正待遇。特别是针对后现代学者对科学的批判。书中的主要论据是说,这些批判科学的人,并不懂科学。简而言之,就是批判科学必须遵循科学的规律,必须掌握科学的话语。否则就没有批判权或者话语权。 先不论是否必须懂科学话语才能批判或者评价科学。先谈谈科学话语。 早先,科学并没有自己的话语。因为科学只是对外在世界的探索,源自于人类的好奇。哲学家在思考世界的本来面目时,难免会涉及到“科学”的方面。随着这方面知识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形成一些相对固定的思考和研究方法,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开始走向一些相对固定的模式。在科学史上,近代科学或现代科学的诞生一般都以牛顿的成果为标志。其主要特点被归结为两个方面:理论的数学化(数字化)和理论的可检验性(试验方法)。在方法论上被归之于“还原论”和“机械论”。科学被认为是唯一可能的真理性认识,科学的话语及其权威性也由此而来。事实上,随着牛顿力学体系被限定在固定范围和量子力学的发展,传统科学对世界的认识的确定性就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科学为自己的辩护也由此开始。既然是辩护,就不免会有不同的路径。于是,统一的话语就开始瓦解。 另一方面,作为现代科学基础的数学和经典物理,在科学高度分化的今天,其基础性也受到了动摇。数学的真理性依据何在?数学究竟是还原世界的原貌还是人类臆造出来的幻觉?经典物理的适用范围及其可靠性如何确定和验证?能否以及如何还原世界的本来面目?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研究路径以及相互之间的分歧是逐渐缩小还是越来越大? 更为根本的是,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的科学,在解决自身的合法性问题上目前还存在着两个致命的缺陷:第一,科学的真理性来自于人类的理性,而证明理性的可靠性只能依靠理性而不能用非理性——事实上,后现代对科学的批判就是科学是非理性的运用甚至滥用理性,用理性来证明理性是不符合理性逻辑的自我论证。第二,科学无法解决意识或人类心灵的问题,更确切地说,科学无法独立地解决意识问题。认知科学是也只能是一门综合学科(这个结论有机会要单独论证)。 最后,我想说的是,尽管我也曾经是科学话语的拥有者之一,现在从事批判科学话语权的人,并不觉得科学话语在当今社会真正受到了威胁。现实反而是很多非科学话语或伪科学话语流行。原因就在于:只要披上科学话语的外衣,就可以享受更好的待遇。这恰恰证明了科学话语的威力还是十分巨大。否则,都像我一样,明白地表明自己不是科学话语,就会处于弱势地位。所以,普罗米修斯不是被别人所缚,恰恰是一种自缚。
个人分类: 哲学片断|361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