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覆盖面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学网各版块(群组)活跃度分析
热度 2 JQWangIoP 2012-4-13 12:48
科学网各版块(群组)活跃度分析
总共统计了12个区,98个版块的数据(截止2012-04-13,。(http://bbs.sciencenet.cn/) ) topics:主题帖 replies:回复贴 hot rate: 热度=replies/topics 学术求助版发帖主题最多,说明大家已经将科学网当成获取科研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hot rate只有1.58,说明回帖率较低。最起码不能达到“求助 + 帮助 + 感谢”3贴基本要求。 科研经验版回帖数量最多,求助科研经验的比较多,参与更多的应该是年轻人。讨论相对比较激烈,体现了科学网在科研信息交流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科学交流求助尤其活跃体现了科学网的价值。 按大学科来说,生命科学、地球科学、数理科学科研讨论相对更激烈。而材料科学、化学科学、工程科学、医药卫生等版块讨论并不激烈,有待发展。 覆盖面宽,题目综合性强的版块(如材料综合、数学科学、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发帖量较多,而且讨论相对较多。这类版块也有利于不同小领域中的信息交流,思想碰撞。 活动中心hot rate(=264.2)最高,说明科研群体对各种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体现了科学网具有很强的娱乐性。 个人学术展示区发帖活跃,说明大家在心里很重视科学网在国内科研群体中的低位,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同行或潜在同行了解自己的工作。但是hot rate(=2.65)较低,说明大家对这个版关注不多,讨论跟帖较少,可能因为很多帖子都在专业性版块发表了,而这个版块主要是类似“民科”的观点帖子。 这三个指标的统计分布概率都不符合正态分布函数(Gauss分布),而是幂律衰减分布形式,绝大部分停留在较小的初始发展阶段。对于主题数量和回帖数量来说,这种幂律衰减分布形式体现了大部分论坛活跃度不高,或者说科学网仍然处在初始发展阶段,优秀中坚型版块偏少。 而hot rate成衰减函数分布,体现了大部分主题帖的内容不能长时间维持讨论,生命周期较短,新、快特点见长,但不够厚重。 建议: 各版块标题可以配上英文翻译,体现科学网的国际化门户网站作用。 学术求助版设置专门人员通过科学院及各高校电子资源统筹配置,达到信息交流最大化利用,但是可能会有版权问题。 如果能有精华帖、推荐贴历史数据分析能够得到更多的信息。
5180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评论:从诺奖得主的免费停车位说起
热度 1 dongzg101 2011-10-21 10:40
评论:从诺奖得主的免费停车位说起 □卢荻秋 10月4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索尔·珀尔马特教授获得201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校园山坡上,一个新的停车位被画出来。这是伯克利的传统:只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才有免费的停车位。珀尔马特教授幽默地说:“终于在学校有自己的停车位了。” 据10月1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获奖后的珀尔马特教授谢绝了不少媒体的采访请求,一如平常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甚至在获奖几个小时后还义务为另一位天文学家的课堂充当了监考老师。而学校除了为他提供一个免费停车位外,也只是为他举办了一场获奖讲座。 伯克利及其获奖教授的超级“淡定”,是众多渴望诺贝尔奖的国人无法理解的。珀尔马特教授何以如此超然?他的“单位”又何以如此漫不经心呢?这要是在中国,绝对是难以想象的。不仅媒体报道铺天盖地,鲜花掌声经久不息,而且物质的、精神的奖励也会接踵而至,获奖者应邀四处讲学、作报告更是免不了的。 这么看来,似乎在崇尚知识、尊重人才方面,咱们要比美国人“够意思”多了,不过深思之下,却又未必。这些年里,大家都在谈创新。创新人才稀缺、创新能力低下令国人心急如焚。怎样才能让创新的炉火旺起来呢?我们将突破点选在创新的物质基础上。于是,政府科研投入不断加大,科研设备更新换代不断加快,大学与科研机构内部的奖励政策也纷纷出台,争来课题有提成、发表论文有奖励、拉来项目有配套,几乎所有与业务相关的领域都与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挂起钩来。然而,当我们为实验室越建越现代、科研设备越来越新、研究条件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滋润而感到舒心、快慰的时候,我们却悲哀地发现:注水论文多了,精品力作少了;剽窃抄袭多了,潜心研究少了;学术老板多了,学术大师少了;物质欲望多了,专业兴趣少了…… 这一局面的形成告诉我们两点:一是科学创造的原动力是求知的兴趣和热情,而不是物质刺激;二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不是物质条件改善(尽管这是必要的),而是营造一种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总而言之,营造一个能够让科研工作者安心工作、潜心学术、不为外在所动的文化氛围,才是提升创新能力的真正突破口。 珀尔马特教授在校方为他举办的获奖讲座中告诫青年学生:“人生中有很多东西抓住了你的视野,但是只有很少的东西抓住你的内心,去追求它!”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弗兰克·维尔切克也曾说过:“人生的重要经验是一定要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可见,在学术大师的心目中,求知与创造是被当成内心的冲动,即生命的本来意义来对待的,而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现实利益的筹码。 努力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并有所成就,本身就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至于是否会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则是无需萦怀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淡泊之心,不为名利所累,在科学的道路上一如既往地追求。 《科学时报》 (2011-10-19 A1 要闻) 更多阅读 诺贝尔物理学奖新科得主在学校终于有了停车位
1120 次阅读|4 个评论
立委围脖:对于用户来说,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热度 1 liwei999 2011-6-24 18:16
这是从镜子的话想到的。 Re: 对乘客而言,瞬间跑多少速度无关紧要。要的是平均速度。 Quote  mirror 因为距离是不变的,花多少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是个关心的问题。 在我们这个信息抽取/搜索这个行当里,学界与业界对于覆盖面(recall)的定义完全不同。学界的定义是以一个信息的出现次数 (mention level) 做分母,测量系统抓住了多少。业界从用户使用信息的需求出发,分母是不同信息的个数(concept level)。一个学界标准覆盖面很差的系统,可以是业界覆盖面很好的优秀系统。如果一个信息以10种不同说法被媒体各重复了100次,总计1000次 mentions,一个系统只要抓住其中一个说法的一次mention,就这个信息而言,对于用户来说,就是100%,而按照学界覆盖面定义则只有 1/1000,几乎是零 。显然,对于业界,覆盖面的提升不仅是加强系统本身的深度,更重要的是增加海量数据处理能力。数据量增加了,信息冗余度必然增加,抓住耗子就容易了。 以上是把情形推向极端来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学界测量系统的指标是脱离实际的,其目的是鼓励“学问”向纵深发展,不为眼前的软硬件条件所羁绊。学界竞争出来的系统可以是不计成本的。业界则不同,深度与广度同等重要,深度广度的综合平衡,以邓小平同志的猫论为准绳: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相关博文: 【立委科普:从产业角度说说NLP这个行当】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46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有机化学类期刊点评:牛刊一览
热度 1 app1e 2011-3-13 12:14
有机化学类期刊点评:牛刊一览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Mon Sep 27 10:36:20 2004), 转信 化学类的期刊,首先当然要推美国化学会旗下的各大猛将了。2003年化学类十大引用频次 最高的文章里,ACS占了9篇,不服不行。我是一向反对影响因子决定论的,不过美国化学 会的期刊是办得不错,尤其是新期刊,出一本就是一本经典,号召力超强。 说起化学类的龙头老大,当然要推《美国化学会志》(JACS)。有些人会说美国化学会志 的影响因子不是最高,这个有点像以人均GDP来衡量国力的强大与否一样。影响因子就是 两年内的平均引用次数,很狭隘的一个评价指标。2003年JACS的影响因子是6.5,可是它 的总引证次数和被引次数是雄踞第一(远远超过第二名),这说明JACS的覆盖面、信息量 是无与伦比的。而且影响因子评价中总文章数是分母,很大型的期刊影响因子不容易显著 提高,不过也不容易波动。加上JACS既有简讯类文章,又有全文型的文章,这也是影响它 影响因子的重要原因。综合而论,JACS以其总优势可以当之无愧地执掌化学类期刊之牛耳 。 说起影响因子,那就得说《化学评论》(Chem. Reviews)。 化学评论的影响因子常年在 20以上,前几年直逼SN,为化学类的刊物争了口气。不过Review类的期刊,影响因子容易 很高,这是因为无论什么文章,在背景介绍里总是会提相应的综述,这是常理,或者说这 是格式。而且化学评论每年的文章才100来篇,分母这么小,商自然就大。还有一个很重 要的原因,是外国的综述类期刊,通常是约稿制,写文章的本身是牛人,号召力本身就大 ——不知道有多少个小组在跟踪他的工作呢,有综述还会放过? 2003年的十大引用频次最高的文章里,排第三的不是美国化学会的。我估计可能是德国应 用化学( Angew. Chemie)或者 英国的 化学通讯 (Chem. Comm.)。最有可能是德国应 用化学。 想想看放眼综合类期刊,能够跟美国化学会志一较长短的,也就只有它了。德 国应用化学的规模是JACS的一半不到,而且只有简讯类文章(有时有小型综述),这是它 影响因子很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它的影响因子波动比较大,2001年8.2,2002年7.5, 2003年又回到8.5。我觉得Angew. Chemie上的简讯,主要分布在有机化学、生命有机化学 、材料学、高分子化学这几块,比较冷门的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基本没有,这也是它的一 个办刊方针。 我自己是学有机的,自然要说说有机类的老大,《有机化学》(JOC)了。可能又有人要 诟病JOC的影响因子,不错,JOC的影响因子这几年是在下降,去年前年持平回稳。这是因 为JOC裁掉了所有的Communications,因为ACS成立了《有机快报》(Org. Lett.)。要看 到JOC在ACS的地位——2002年Peter. Stang由JOC的主编升任JACS的主编,而Org. Lett. 的主编升任JOC的主编。2003年的十大引用频次最高的文章里,排第一的不是JACS,是 JOC,第二才轮到JACS呢。JOC上的全文,很多工作做的很漂亮,相比之下它的Notes要弱 一些。不过前一阵Corey在JOC上发了一篇文章,专门讲他的自传的——我觉得比较恶心, 看他一付自诩天才化学家的样子,谁能够想象他是化学界有名的周扒皮呢。 有机除了JOC之外,就是它的姊妹篇《有机快报》(Org. Lett.)了,Org. Lett.是ACS办 得非常成功的一个刊物,99年创刊,2001年有影响因子,从3.4, 3.7,一路稳步成长到 4.1。而且它的规模一开始就非常不小,双周刊,文章数跟Angew. Chemie,JOC相当。虽 然只有简讯类文章,但是简讯的质量相当不错,可以说Org. Lett.是JOC的影响因子下降 的直接原因。不过肥水不流外人田,都是自家兄弟,弄来弄去还不是在ACS家里混跶。 当然除了美国和德国,自然得说说英国的化学通讯(Chem. Comm.)。Chem. Comm.这个期 刊呢,我个人认为是有点片面追求新意了。虽然说一个简讯类的期刊应该以新意为第一要 务,但是不能不及其余。看Chem. Comm.上的文章,大部分就是新而且怪,说实际用途, 说句实在话说不上来。说工作做的漂亮,也说不上来。就有点象“意外反应收购站”的感 觉。 欧洲的期刊,有一个我觉得是很值得推荐的,那就是《四面体》(Tetrahedron)。 Tetrahedron影响因子不高,不过我觉得上面的工作比《四面体通讯》(T. L.)高半个档 次。Tetrahedron和T. L.是姊妹篇,应该说水平差不多,看看人家KCN,文章基本是 JACS, Angew. Chemie。什么Chem. Comm, JOC,OL都看不上的,可是很有一些文章在 Tetrahedron 上。T. L.上垃圾很多,重复T. L.上的文献基本上没有满意的。有人开玩笑 说是中国人的文章降低了T. L.的水平,可是这两个期刊亚洲区(除日韩)现在都是上海 有机所的林国强执行副主编,按说他应该卡关标准是一样的,这个理由说不通。主要还是 一个办刊方向和审稿人群体的问题。 说了半天,其实还有一个是超级大牛刊,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好比说高校化学学报和化学学报在争谁是中文化 学刊物的老大,忽然有一个声音大吼:争什么争!老子还没有说话呢!——这个声音就是 中国科学(B)。呵呵。PNAS上的化学文章比SN多得多(SN一年也就三四十篇化学或者相 关化学的文章),上面的文章我个人觉得比JACS要强,高半个档次左右。离SCIENCE半个 档次。这个期刊中国人投稿不多,值得国内的牛人大力关注。 其他的比如 欧洲化学(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也是不错的,就是规模太小 ,Angew.Chemie的全文类文章基本在欧洲化学上。JCC 是ACS 的又一成功典范,不过规模 实在是小了一点,毕竟专门关注组合化学这一小块的。 Synlett, Synthesis什么的,跟 T. L. 一个档次的, 规模也不大,不说也罢
2732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免费下载2010年美国化学会址论文全文
jinhejiang 2011-2-20 11:05
2010年美国化学会址论文全文免费下载 http://www.mediafire.com/?f3fwpqkm5gcq0 JACS可以说是每个化学人梦寐以求的能发一篇论文的地方。可以说是化学类杂志的龙头。有些人会说美国化学会志的影响因子不是最高,这个有点像以人均GDP来衡量国力的强大与否一样。影响因子就是两年内的平均引用次数,很狭隘的一个评价指标。2003年JACS的影响因子是6.5,可是它的总引证次数和被引次数是雄踞第一(远远超过第二名),这说明JACS的覆盖面、信息量是无与伦比的。而且影响因子评价中总文章数是分母,很大型的 期刊影响因子 不容易显著提高,不过也不容易波动。加上JACS既有简讯类文章,又有全文型的文章,这也是影响它影响因子的重要原因。综合而论,JACS以其总优势可以当之无愧地执掌化学类期刊之牛耳。 http://baike.baidu.com/view/2050622.htm
个人分类: 云师大研究|330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2: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