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教育体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当今拍案138:天朝学生们杀人的近期系列新闻!
热度 7 QFL 2012-2-26 15:09
当今拍案138:天朝学生们杀人的近期系列新闻!
1 据爆料 (http://news.sohu.com/20120226/n335891698.shtml) : …合肥某官二代向其同学求爱,遭拒,于是便向 17 岁少女身上浇油并点火,致使该女孩重伤、面目全非… 2 据爆料 (http://news.sohu.com/20120226/n335913950.shtml) : … 某高二男生因不堪学习压力,用哑铃砸死其母亲、并用刀割其喉;事发后,该男生称不后悔… 3 据爆料 (http://news.sohu.com/20120226/n335912673.shtml) : … 某交通学院的两大学生因打牌而闹矛盾,一名学生用刀将另一面学生捅死… 博主批: 尽管以上案件均为个例,但从中也不难看出: 当前教育制度存在的重大弊端,致使很多学生的心理变得扭曲,最终因生活琐事而导致疯狂爆发 。 天朝早就到了该反思其教育体制弊端的时候了! 图片来自网络,仅欣赏使用。
个人分类: 当今拍案|2805 次阅读|9 个评论
组织的系统结构与限度
benlion 2012-2-8 01:30
人类作为同一个物种,不同人种、不同民族之间可以彼此通婚生育,文化、基因都存在彼此的交流与组合,人类迁徙的遗迹考古和基因组的基因测序与分析等,充分证明了人类是同一物种,也就是有同一个起源。人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明模式的东西方交替演变,经历了在不同地理区域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明模式实践,产生了社会发展和文化模式的经验、资料和数据。 从古代埃及到古代印度的区域,形成人类的第一期文明,进入希腊、犹太(波斯时期)、印度(佛教时期)和华夏文化的轴心时代,第二期文明是从罗马、阿拉伯、中华帝国文明形态,东罗马、拜占庭与奥斯曼文明的演替,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期,第三期文明是欧洲近代化文明,从英国大宪章时代到联合国总部在美国建立,形成了现代知识、实业与虚拟经济结构形态。 苏联与美国冷战结束、欧盟建立,进入第四期文明的环太平洋文明时代,如同西方罗马时期的希腊、罗马文化与中东文化的结合,也如同文艺复兴的欧洲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文化的研究,现代又将是东西方文化再度冲击与融合时期。中国在 21 世纪的文明模式发展将影响全球文明的未来,这必须是建立在对西方文明模式和发展历程的分析与研究,也必须是对中国古代文明模式的研究和文化重建,关键是个体人和社会人的人格和精神重建。 从文化城的大学教育、科技城的研究机构、工业城的新兴企业、商业城的投资金融等,以及整体社会的产业结构、城市群规范等布局,将成就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中国精神。大学宗旨和文化根底,承担创新型文化建设和产生未来文明发展的思想、哲学和文化家的使命,承担培养创新型、开拓型、实践型和应用型人才的社会责任。只有当学术创新 - 知识经济与技术发明 - 实业经济经信息流和人才流衔接,资金催生科学和艺术创新、市场驱动技术和设计创新,才能是进入了创新型文明模式。 一个自然系统,比如生物系统的分析是基础研究,一个人工系统,比如人工生物系统是应用开发,人工系统是自然系统的重构。一个系统的结构是自身的稳态也是自身的限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容量有边界。社会的组织实体或法人机构是人工系统,大学、研究所、企业等模式必须建立在对以往和国际上文化和体制的实际考察、分析思考基础上,文化或历史或国际范例可以提供研究的资源。社会的宏观管理,必须建立系统与系统之间竞争的模式,提供系统优化的环境,这是大学、研究所和企业模式创新与发展的基础。 (注:春节期间思考了些问题,坚信中国进入全面创新与发展时期,该到了将全力投入实践) ( 2012 年 2 月 8 日)
2439 次阅读|1 个评论
教育理念与教育改革
pww1380 2011-11-27 22:51
教育理念与教育改革 ——关于《 中学出台76 条“ 军规” ,您希望自己孩子完美还是个性? 》议题的思考 杨文祥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完美还是个性”这一议题的设计有必要商榷。无论是逻辑上还是教育实践上,追求完美与追求个性化发展并非鱼和熊掌的关系。与完美相对立的是残缺,而非个性化。与个性相对立的是共性,而非完美。实际上,追求完美,实现一定高度的全面发展本身,就是特定个体个性化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 另外,眼下首先应该关注的不应该是特定学校所制定的规则,而应该关注全社会是否树立了一个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否依据这一科学理念建立了一个科学合理的教育体制和相应的教育制度、教育手段以及教学与管理的方式方法,最后才是关注一下特定学校的规则是否与这一由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与教育手段、方法构建的教育体系相吻合。 ——读 冷眼观世界 的博文《 中学出台76 条“ 军规” ,您希望自己孩子完美还是个性? 》的思考 http://bbs.gmw.cn/thread-259302-1-1.html
个人分类: 千虑一得|273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教育体制并不是为了选拔人才
热度 11 outcrop 2011-8-17 23:00
首先讲一个关于寒门子弟的故事,真人真事;今天听到的,新鲜的。 今天遇到老家的一位表嫂,她很开心,因为她儿子考上了县一中(高中)。在老家这里,正规录取(俗称“正取”)县一中的话,意味着本科基本没问题;很多还是本科一类——这是喜事;然后我跟她细聊,就发现问题了。 这孩子考的分数600多分,过了601分的分数线,顺利第一批正取县一中(对,还有第二批录取的);但县城里的孩子,第一批正取的分数线是540,相差60分。即使540的分数线,仍然不够录取名额,于是为了不太影响一中的升学率(录取低分考生太多的话,自然考上大学的少),又向寒门子弟们敞开了第二次录取的机会,这次小镇初中里,590以上的,就可以一中了。 我说嫂子啊,你不觉得分数差别这么大,不公平吗?她说不觉得,只要一中招收镇里的孩子,录取分数再怎么样高,镇里总有人能上一中;我的孩子要是上不了,那是成绩不够好;就是上不了一中,还可以去打工、种地;县城里的孩子就不同了,不能上学的,地都没有种的,很容易成了地痞流氓。 她说,上了一中就好了,以后就和县城里的孩子一起竞争,不怕他们!她不知道的是,她的孩子和京城里的孩子,又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也许,她以后也会理解京城孩子不能念书的难处。 说到这里,我豁然开朗了:其实我们的教育体制,表面上看起来是教育;实际上承担着更有趣的责任。 一层层的维持,一步步的维持……相信聪明的你,此刻应该明白我们教育体制如此设计的目的。 那么,接下来呢?你还有心情去讨论寒门子弟的精神吗?还有兴趣去聊科研、职称吗? 哈哈哈~~~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4310 次阅读|19 个评论
朱永新的“荒谬”
热度 3 sstone2009 2011-7-11 22:02
在上海回苏州的高铁列车上,我不小心读到朱永新、马国川的访谈文章《中国教育,从原点再出发》(读书,2011,7:17- 24.),读着读着,心情很不是滋味,朱老师是有名的教育理论家,对于教育问题的发言,常常可以引起广泛的效应,就如他的“新教育实验”一般,有“32个实验区、1148所实验学校、近140万师生参加”,怎么能够如此草率地说话?说出如此之多的荒谬言论? 我不是教育家,我却禁不住想说说自己内心的理解——朱永新是何等的荒谬? 荒谬之一在文章的标题,“原点”是什么?是回到几千年以前的孔孟教育方式?还是解放前的教育?还是80年代的教育……社会的经济文化背景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各个时代的教育,理应有它们自身的特点,为什么要回到“原点”,然后再出发??? 荒谬之二在对分数的否定。分数是什么?只是一种评价标准,不用分数评价,那么朱老师,你说应该用什么评价?体操比赛要打分才能评出高低,产品质量要有指标数据才能对比表现……用分数来评价学习的收获或优劣,有什么不对?倒是分数,才使得我国在教学资源依然十分缺乏的状况下,成了实现公平的好指标。如果分数真的有错,那是还有人在钻分数的空子,在亵渎分数,引导追求分数的方向、方法有问题。有人说,把分数改“等第”,等第不过是粗糙的分数,要比分数好钻空子得多。 荒谬之三在偷换概念。朱老师所谓的教育到底什么?是学校教学,还是人一生所有的教育?前者是你推行新教育实验的场所,是你所谈的办学自主权之类;后者却要广泛地多,包括家族教育、教廷教育、社会教育、工作实践教育、师徒带教式教育、准妈妈教育……各种教育都可以达成特定的教育目的。你现在说说,你所谓的中国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体制改革,改革的是什么教育体制?我们当前的教育真正缺乏或者需要完善的什么? 荒谬之四在“新教育”。既然“几千年的教育文明,老祖宗都说得差不多了”,那么还有什么“新”呢?其实不过是无病呻吟、吸引眼球、哗众取宠之类。更为荒谬的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教育生活,到底是教育,还是生活,还是“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生活和生活的方式是一回事吗?教育又如何幸福完整啊?教育的过程为什么不能有痛苦、折磨?又如何保证幸福?朱老师还讲,“当下的教育中,我们的教育是单向度,是畸形的,是片面的,是唯分数的教育”真的是这样的吗?如果真是这样,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无数成就,是谁完成的?他们就受的是畸形教育吗?“唯分数”能产生什么呀?就是朱老师您,您的“教育生活”一直在嘻嘻哈哈的幸福中完成吗?您是单向度、畸形、片面、唯分数的产物吗? …… 时下有很多声音,就像朱老师所言的,中国教育被“禁锢”了,出大问题了,要大改!这种背景底下,一些“新理论”、“新思维”涌现,是中国教育的大幸福。但,教育家更应该扎扎实实深入基层、广泛调查,把现实搞清楚,把问题搞清楚,然后再发言!再做改革方案!再试点、实施、推行!有几个问题是必须弄清楚,含糊不得。 首先要弄清楚的是,中国教育真的出大问题吗?没有大师、没有诺奖,就是我们的教育需要颠覆了???这实在是很可笑。 其次要弄清楚的是,中国教育应该拿什么参照?拿美国吗、拿解放前的北大、拿剑桥、还是拿我们的昨天、今天???为什么?这个问题弄不明白,肯定会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和公允性。 第三要弄清楚的是,校长到底应该说了算还是不算?教育部门、学校领导应该有权还是没权?这个问题不仅涉及教育的水平、目标、责任、考评,也涉及学校的所有权和所有权管理。不弄清楚这个问题,中国教育中的任何问题都是改不好的。 我不是教育家,朱老师完全可以把我的话不当真,我也并非、也没有智慧要否定您的理论,但我确实希望您的理论能对中国的未来起到积极的作用!那么,请您相信,如果您的理论到达今天地步,没有尖锐的批评,一定就是您的悲哀!
个人分类: 随笔|3540 次阅读|6 个评论
牛顿愚昧无知吗?
热度 13 jiangjiping 2011-5-27 07:53
p { margin-bottom: 0.08in; } 牛顿愚昧无知吗? 蒋继平 2011 年 5 月 26 日 我在科学网正式开博之前, 经常在论坛板块的个人学术园地发表一些个人的学术观点, 有时会提及有关上帝的话题。 可是,非常不幸的是,只要我一提到上帝的话题, 就会有人说我愚昧无知,不可救药。 虽然我心里也很清楚, 科学网是讨论科学的地方, 用来讨论宗教和政治似乎有些不当。 不过,在我看来,我们生活的社会本来就是宗教和政治的双重架构。 任何社会活动都是受到宗教和政治影响的。 虽然科学是用来研究和发现自然现象的,但是, 科学也不能脱离社会现实。 进一步来说,神和上帝也是自然的组成, 科学理所当然应该对此进行研究。所以,在我的思想中,对神和上帝的讨论是合乎科学的,是理所当然的。因而,当我看到这些评论时,对我的震撼是很大的。 现在我的问题是,相信神和上帝的人都是愚昧无知的吗? 哪么牛顿也是愚昧无知的?牛顿先生为科学作出的贡献是举世皆知的,他在晚年时期把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对神和上帝的研究上。 有的人会说, 那是牛顿所处的时代, 他是受到那个时代的宗教的影响才这样做的。 这种说法一点儿说服力也没有,事实上牛顿研究神和上帝是自愿的。 不说牛顿,现任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 NIH )的 Francis Collins 先生也是一位坚定的有神论者。 Dr. Collins 是人类基因测序的发起和领导人之一, 对人类基因库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 再说,世界上有那么多人相信神, 难道他们都是愚昧无知的? 我思前想后, 觉得之所以在科学网上会出现这样的评论,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的教育出了问题。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教科书中, 政治的成分太多了,即使谈论有限的科学知识,也是带有严重的政治色彩, 以至于教科书的内容非常偏激。 其结果, 教育出来的学生当然是非常偏激的。 我不想与这些学者在科学网进行无聊的辩论, 其主要原因是, 我认为这些学者也是受害者。 这些学者往往用带有政治偏见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的一切。 在他们的心目中, 他们是世界上最懂得科学的人, 那些信神的人都是愚昧无知的。 至于为什么许多获得诺奖的科学家也是坚定的有神论者,而中国 13 亿人到现在还没有一位在科技领域的诺奖得主,他们有自己的解释。 写到这里,我知道我又踩红线了。不过,憋在心里的话, 不说出来, 对自己的身体不利,也是对上帝的不敬, 所以,即使踩红线, 也得如此做。 最后,我要说的是, 中国真正缺乏的不是诺奖得主, 而是对上帝的信仰。 有了上帝的保侑,一切就顺利了!
个人分类: 个人学术观点|4768 次阅读|29 个评论
“中国特色”的科技体制
cqyu 2010-8-22 23:25
忽然想对我国的科研体制发一番感慨,上网一看,科技体制改革还真是个热点问题,看来我心血来潮想发感慨还是恰逢其时的。 首先,科研体制(改革)连着教育体制(改革)。目前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小学教育的目标就是上大学而且最好是重点大学,大学教育的目标就是搞科学研究。重点大学本身就是一种中国特色的不公平现象,我还没听说过世界哪所顶尖大学是国家的重点大学,或者哪所世界顶尖大学是因为被列为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而成为顶尖大学的。 中国的大学教育目标就是科学研究将来成为科学家。问题是,中国真的需要那么多科学家吗?事业单位能够容纳那么多大学生搞科学研究吗?那么多大学生有多少能够成为科学家?显然,科学家仅仅是毕业大学生中少数中的少数,那么为了这少数中的少数而不顾绝大多数人的兴趣特长和职业发展,把课程设计等都定位在培养科学家上,那就是误人子弟了,结果毕业的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科研岗位找不到,其它工作又做不来或看不上,难怪就业难了。如果我们的大学教育培养的人才只会做官或只会科研(且不说是不是能做好了),甚至只把做官和科研当成培养目标,那跟社会发展的需求就只有严重脱节。不是社会不需要人才,也不是社会不缺人才,而是社会不需要那么多科研人才(大学培养的是不是真的科研人才另论),社会需要的是更多的非科研有用人才。 中国的科学研究全部是国家事业单位,这是另一中国特色。中国的科学研究几乎全部被国有事业单位所垄断,私人几乎没有搞科学研究的权利和条件,因为没有事业单位的私人发表论文几乎是不可能的,更难以得到国家经费的支持(走走后门也许能行),甚至不进事业单位你连知识分子都称不上。科学研究被国有事业单位垄断有很多弊端,比如其不公平性,事业单位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用纳税人的钱养人的单位,大量进不了事业单位的科研人才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和资助;比如其腐败性,每个事业单位都有相应的行政单位为其婆婆,形成一定的利益共同体,事业单位往往成为婆婆的御用文人,婆婆的权利和经费也会肥水不外流,其结果就是水利部门的科研人员为水利部门说话、林业部门的科研人员为林业部门说话甚至把这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实际上,中国有搞学术研究的研究者甚至是大家,但中国缺乏真正的专家,因为中国的科研人员都是事业单位的,每个事业单位都有婆婆,科研人员往往没有作为专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那就是独立性(independent)。 中国的国有科研人员数量绝对是全球第一(甚至可能几倍于美国。事情的另一方面,中国的非国有科研人员几乎是忽略不计了),中国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数量(包括国内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期刊)估计也应该是全球第一了(事情的另一个方面,中国的非国有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数量几乎是零)。但中国真的需要这么多国有科研人员吗?那么多国有科研人员真的就能保证出效率出人才吗?我们发表的那么多论文,有多少是垃圾论文?有多少只是为了评职称或奖金地位?又有多少真正是有意义的科研成果? 所以,谈到科技体制改革,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讨研究: 加强职业技术教育而不是科研教育,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和含金量,象重视重点大学一样重视职业技术教育。一个国家的职业技术水平本身更能代表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特别是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更应该是这样。 精简事业单位科研编制,发展民营科研队伍。说白了,事业单位实际上就是非盈利性单位,只不过在我国成为国有的科研垄断性行业。我国的科技发展,必须打破这种垄断性,打破铁饭碗,民有和国有科研人员都是国家的科研队伍,都应该象发达国家一样一视同仁。具体说来,中科院、林科院、水科院等等很多研究所等都可以直接转为民营(但如果不能给予跟国营事业单位同等待遇,这种转化就难以实现),一些学会等更应该成为实实在在的民营性单位。需要说明的是,我这儿说的一视同仁仅指科研经费的申请和支持上,实际上国有事业单位往往是国家全额拨款,而民营在这方面只能是自己筹款。 打破中国科研体制的利益集团模式。这种模式的典型特点就是部门经费只给本部门的科研单位,本部门的科研单位也因此成为附庸性科研单位。另一方面,部门行政权利过大,除负责科研经费的管理外,还负责科研成果的评审甚至直接利用权利参与科学研究,以至于我们很多论文和学术专著的作者就是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以全国大熊猫调查为例,这本来是一项科学调查活动,但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从方法论证到监督检查再到结果分析全面参与,最后的专著也成了领导们的专著,真正的科学调查者反而找不到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悲情(又一位)钱老
热度 1 蔡斯 2010-8-12 23:15
著名力学家、上海大学终身校长钱伟长去世,媒体一片悼念之声,也引发了又一次钱问题大学教育体制。去年年底本家钱学森去世的时候,提出了钱学森三问,如今,钱伟长去世从另一个方面重新提出了这个问题。 去年跟一位上海大学毕业的朋友吃饭聊天的时候,他说起了他们的教学体制和其他大学的种种不同之处:小学期的设置,课程教育以研讨班为主,本科生也要写大量的调研报告。当时感觉到这里很有文章,朋友谈到他们这一切都来自钱伟长。后来建议南周和科学新闻去关注一下这个事情,但没有得到回应。或许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大师正在离我们远去,而我们却在固步自封,眼睁睁看着事情败坏但束手无策。 钱伟长和一直风光的钱学森是两种不同的遭遇: 钱伟长,以历史和中文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第三天抗日战争爆发,为科学救国而改学物理,1946年回国,并在1955年协助钱学森成立力学所,钱学森任所长,钱伟长任副所长(三钱于此时闻名天下,时人戏言天下科学共一两,本家占三钱)。 但好景不长,1957年反右开始,中科院为了保护科学家获得毛特许,50年代回国的科学家不划右派,可惜钱伟长一不是50年代回国,二主要关系在清华,于是成为右派典型,被拉着到处做报告我是如何被改造好的,非人的待遇一直持续到文革结束。科学家何辜,知识何辜,只因多读了几年书。 钱伟长平反后,无处可去,邓劝他说,你在北京待不下去了,树敌太多,去上海吧,你可以一直当校长。于是钱伟长孤身一人从此住在上海。所幸的是,邓的指示让他可以保有一块儿自留地上海大学,在这里他可以施展自己的教育理想,实验自己借鉴国外经验所设立的教育体制。钱伟长为上海大学费尽了晚年的所有心血,从校园设计到教育模式,都亲历亲为。头儿的女儿还在上海大学上学,学生们遗憾的说,他们的毕业证书上不会再有钱伟长的签字了。 文汇报记者写道,钱95岁生日最后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时会冒出一句为什么不听我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所指的,是关于当今流行的教育体制。钱伟长所不知道的是,不仅他作为院士没有什么发言权,所有人都没有发言权,体制这个怪兽成长起来之后,具有了自己的独立意志,这是当年的一大悲剧。 教育官僚们对钱学森之问讨论了也半年多了吧,会议不知开了多少,论文不知道发表了多少,但这些都仍是如影帝一般地作秀。 手机报上,跟钱伟长去世的新闻放在一起的,是某领导慰问朱光亚的消息,这消息真不吉利,不过也是宿命。 等这些人都死了,有能力提出问题而受关注人的人都死了,教育部的压力也就都没有了,所以去世也不失为一件幸事。
个人分类: 科学新闻|4653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要一步
龚胜生 2010-5-18 01:16
近日,教育部发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工作重点》,指出教育部将制定逐步缩小高等学校入学机会区域差距的政策措施。 对于这条消息,我的评价,一个字:好!虽然是否还是雷声大,雨点小,但终究是有声了。我作为一个教育大省的教育工作者,乐观其成! 中国的教育不公平由来已久,在有些省份连专科都上不了的分数线,在某些城市却可以上全国重点大学,招生制度上的这些地区差距(还有民族差距),虽然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但其实是不便于提高国民素质的,而且也不便于公平竞争,高考移民、民族变更等现象还容易滋生腐败。我有一个同事,为了自己孩子的高考和将来的前途,不惜牺牲自己到京城的二流学校去教书。 其实,在维护教育公平方面,缩小区域差距只是涉及到冰山的一角。比如民族地区考生加分、奖励加分、特长生录取其实都变了味,成了特权和金钱的天下。还在还有更可笑的,有教授的孩子,小学快毕业时随其出国若干年,拿了外国籍,回来考中国的留学生,居然成了北大、清华的外国留学生。 新教育部长的改革路子看来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走,我们叫好的同时也希望步子迈的更大一点,措施能更全面一点。
个人分类: 时政经济|269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教育学家和经济学家对话:免费全民全程教育:创新教育体制的倡导与尝试
hucs 2010-5-16 17:31
与教育学家和经济学家对话 免费全民全程教育:创新教育体制的倡导与尝试 南昌大学医学院 胡春松 (注:本文作于 2007-5-23 ,有修改,首次发表。作者观点,仅供参考。) 中国需要建立创新型国家。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期间提醒党代表们注意一句话: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这是这次党代会报告中含金量极高的一句话。 教育是国家对国民的智力投资。授民以鱼(福利), 不如授民以渔(智力与技术)。免费教育是国家对国民全额智力投资。智力投资,一本万利;谁投资,谁受益。因此,若国家实行免费全民教育,即国家为国民提供全额全程智力投资,将大大提高全民教育 、 科学素质和智力 、 技术水平,国家必将受益无穷。因为,全民皆人才,而人才就是 GDP ,即全民创造高效优质 GDP 。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将大大提高。 如果国民在 30 岁前享受免费全程教育, 30 岁后必将为社会创造至少 30 年财富(按 60 岁退休计算);若按人均寿命 70 岁计算,将为社会创造 40 年财富。这种免费全民教育,是国家智力投资的新型前移战略。换句话,国民 30 岁前由国家承包教育, 30 岁后为国家打工。也可理解为:国民 30 岁后将偿还 30 岁前享受的全部教育费用。这对于确保家庭贫困的孩子不因贫困而辍学和失去受教育机会尤其有重要意义。而全民科学素质 、 智力与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国家的最大收益。免费全民全程教育,国家难道不是受益无穷吗?确保人人享受高等教育,拥有一技之长,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体现。 个人举例: 我通过外语考试和同行专家评审,获得 1998 年度国家留学基金委( CSC )公派赴美留学机会,于 2000 年 6 月 -2001 年 6 月赴新泽西医科牙科大学( UMDNJ )和波士顿 Tufts 大学圣 伊丽莎白医学中心做访问学者。国家为此花费了 10 万元。回国后,我从事心血管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再生医学领域(基因治疗、细胞移植等)和心血管治疗 、 预防与保健领域有所贡献和创新。虽然回国后的发展令自己很不满意,但就个人留学后回国服务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而言,可以说不枉国家花费的 10 万元。这充分说明高层次教育机会(例如海外留学或攻读博士学位)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注 1 .胡春松,等。人才就是 GDP ,健康报; 2005-6-27 注 2 .免费教育是指只要国民愿意受教育,即提供免费教育服务。 注 3 .全程教育是指从 0 岁教育 、 幼儿教育 、 小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高中教育到大学教育,直至研究生教育(硕士 、 博士),还包括继续教育。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高考零分作文看我国教育
longfo 2010-5-3 18:09
原文和评论: http://news.sohu.com/20100503/n271891205.shtml 不管原文是什么意思,我们看看评论都把矛头指向了教育,好像正统的教育都有问题,我们不应该引导小朋友爱祖国、爱父母、做好事、爱科学。 好像这些东西在现代教育里面慢慢应该淡化去,那么我们教育孩子做什么,去做犀利哥还是去作凤姐。我承认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尤其像我是个受害者,我的作文向来得分不高,这和我对社会不满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 正统的教育是我们的必须 。 我再看美国的中小学教材,他们里面除了一些科普性的知识,里面也充斥着很多关于国家和民族的东西,如果说我们要学习西方的话,我们的教育本身就没出什么大的问题。 我认为学习雷锋、爱护红领巾、从小立志做科学家这些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很高兴看到孩子们去帮助别人,全世界的教育都是这样的,从来没有一个国家教育自己的孩子不去帮助别人。所以雷锋教育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是听着雷锋和赖宁的故事成长起来的,我没觉得对我有什么多么坏的影响。如果自己的孩子整天在外面做坏事,不知道家长会是什么态度。 从小立志做个科学家也是没有什么坏处的。 我从小就有理想,想做一个建筑师,造一种很现代化的房子,到现在人们还没有研究出来,我都是感觉那个设计真的很美妙,直到我高考失败,我才放弃了这个理想,不过他跟了我5年多,我一直都在改进。我觉得挺好,生活很充实。 我不排除零分作文有很多好作文,但是他们不能代替社会主体。 我觉得孩子们的价值观还是有问题的,社会有很多不公平,我们在意气奋发的时候,会想到很多事情,但是有没有用才是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都去做鲁迅显然不合情理,如果医生都成了鲁迅,不知道大家对于教育又有什么评论, 社会需要各个层面的人才,包括零分作文这一批人,但是我们也不能抹煞了哪些真有崇高理想孩子们的真心话,难道说,想做科学家都是吹牛骗人的嘛。就我所知很多大科学家一直怀有济世救国的理想的,从小。 从作文联想到教育,这也是无奈的,现在的教育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仅仅是说改变不乐多少的。 我们很难改变一个现实那就是千篇一律,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很简单,那就是孩子们的见识太少了,换句话就是教育有问题,再跟进一步就是老师水平太低了。在这里, 我强烈反对仅仅是师范类毕业生当老师 , 师范类毕业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那就是知识面太狭窄 , 打个比方,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接触的知识多还是北京大学的学生接触的知识多,这是显而易见的问题,北京大学拥有更多资源,他们的见识更广阔,知识应该更丰富,前段日子有个新闻, 中科大数学博士回母校当老师,我觉得这就是很好的事情啊,最起码博士比本科生最大的优势就是博士的思维更具有逻辑性,更能培养孩子的基本素养。 孩子们的见识就那么一点点,比如说每天都在教室里面,你让他们有什么不同呢,我就感到好奇了,如果有不同的话,还就是出了问题了。单一的教学环境必然带来单一的思维模式,这个无法避免,怪教育,怪孩子都不对。怪就怪体制带给人们僵化的思维。 在补充一句,老师整体都没组织过大活动,没有过科学思维的培训,没有组织经验,他能教给孩子们什么啊,引入见多识广的老师是必然的。 强化周末活动。周末孩子们干什么去了,做作业还是什么。我认为周末的时间要好好把握,很多孩子去学英语,去学音乐等等,这些都是好的,除了这些, 周末也要组织多到户外去,多接触自然,孩子教育离不开土地,家长们都是在网上唠叨,自己对于孩子教育又作了多少工作呢,应该深刻地反省自己,除了教育带给孩子的枷锁,你有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呢。所以,孩子本身就是社会和家庭的复合体, 除了埋怨教育,我们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自己学习教育,和学校联手把孩子教育好。 孩子的模仿能力(复制拷贝)很强,而且很顽强 。我曾经给孩子们上课,要求他们讲述自己的妈妈,当他们讲到妈妈做好事的时候,无一例外的讲到了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我认为一个原因是孩子的妈妈没有做过好事,或者是做过了,孩子也会去模仿别人,这里面原因很多,我就注意引导,还是难以解决。 所以说,作文和孩子本身有很大的联系,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求得到的是高分数,不是一个完整的孩子,这就是教育和教育的区别,我认为这有待于大家认真思考。 总体来说,我认为正统教育没什么问题,有问题的是在正统教育下的老师和孩子。我提出几个解决方案,在重申以下, 第一、引导高学历、著名学府的毕业生到中小学教育系统里面来;第二、师范毕业教师比例要小于百分之六十,大量引进非师范毕业生,孩子需要的是原生态的知识,不是矫揉造作的教学技能。第三、提倡家长介入教育,不要整天怨天怨地,你自己的事情都没做好;第四、多组织活动,引导孩子们在活动里面学习知识,比如团结合作的精神,奉献精神;第五、教育要真教育,不要应付教育;第六、从来不要有零分的孩子,0分作文不该出现,除非孩子没写作文。
个人分类: 未分类|252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专业英语考试引发的思考
hjf306 2010-5-1 11:59
昨天下午两点半,专业英语(科技英语)考试。考前两天的课上才通知的。虽然复习时间不多略显急迫,但想到五一将至,不如在节前考完,好能尽情放松。 考试内容为十个句子和两个段落的英译汉翻译。老师则提供了七十几道题目,其中有九个句子和一个段落为考试内容,如此说来只要背下所有题目,考试自然不成问题。只是同学无不抱怨题目太多,难以背诵。任何学科的知识都需要一定的积累和练习后方能牢固掌握,短期内根本难以真正掌握。为了应对如此仓促的考试,大部分考生只能选择强背了。研究生的考试仍逃不出这一局限,到底是谁造成的呢?种种无奈,一言难尽。 所幸,自己的英语水平尚可,且对其也多少有些兴趣。读研后对待英语的态度还算端正,无论是普通英语还是专业英语,几乎都很少逃课,老老实实地坐在前排,抱着平和的心态专心听讲(可能是过了六级,没有直接的压力吧)。只要记住某些专有名词,把握住科技英语独特的表达句式,多看几遍材料,考试应该不成问题。因此,也就没考虑过小抄。 然而,那天中午无意间看到同学们拿着一份浓缩版材料,五六页的篇幅被哪个有心人精心制成一页,并且一分为二,乃至更多,方便携带和查阅。还有同学更是在手机上大作文章。将文档储存为文本格式,然后由专用手机软件打开,方便全屏浏览。部分智能手机更是具有搜索功能,只需输入几个单词,即可快速定位到所对应的题目中。无不佩服同学们的聪明才智,看来研究生果然是不同凡响,极具创新性。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看着同学们个个万事俱备成竹在胸,自己反倒担心起来。 原本的自信也不知不觉消失了。无论自己理解得多透彻,总是不如对原文的复制。众人皆醉,清醒反倒显得另类。一番挣扎之后,还是选择了随波逐流。趁着午休时间赶紧去复印了一份浓缩版材料,而且把材料直接发在 QQ 空间上,需要时上网一查即可。若有意外,轻轻一按,不留下蛛丝马迹。真是佩服自己的技高一筹,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 由于专业英语并非学校统考,而是学院考试,所以监考也没有那般严格。想不到监考的竟是我的两个师兄。老师也就开考时来了会,强调了一点:一定不能放空白。其实这点谁人不知。开考试时还有些忐忑,掖掖藏藏的似乎做贼一般。到后来也就慢慢放开了,环顾四周,无不如此。师兄毕竟也是过来人,怎么为难我们呢?整份卷子无非就最后一个段落没有参考译文,需要自己翻译,也因此花了点时间。做完后提前交卷,走出考场时发现大部分考生还在挣扎。 其实那天中午,躺在床上辗转难眠,以自己的水平何须如此,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驱使着我去作弊呢?恐怕不只是道德的问题。我想应该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待: 1、 心理暗示。早在考前就问过师兄师姐,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一样可以带小抄进去。无意间就给了自己这样的一个心理暗示:之前的师兄师姐都是这么过来的,可见小抄的合理性。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潜规则吧。于是乎,一切都习以为常了,只要不过分张扬即可。 2、 从众心理。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之前看过一篇描述从众心理的文章,文章认为从众心理与人类的早期生活有关。当时人类劳动力低下,很多活动都得通过群体合作才能完成,如捕捉猎物。若不跟随多数人的方向,可能连基本的生理需求都满足不了。其实简单说就是人是有社会性的,社会性就是群性,所以人会从众。 3、 博弈。譬如占道现象。原本宽敞的一条道路,然后某个人先吃螃蟹了,其余的人就会想,既然他都占了,也没有人来管,为什么我不占呢,不占白不占。于是便有了第二个、第三个最后的情况便是道路堵塞,交通拥挤。大家都深受其苦,但就是没人愿意退出,总是期待着对方。应该也可以用博弈的角度去理解集体作弊的现象。至于博弈的理论,本人水平有限,无法详细阐释。还望各位博友多多指点。 4、 自组织系统。一个系统在对外界发生事件的响应中,有自组织能力者,称之为自组织系统。自组织系统能从无组织的混乱状态中自动产生,并且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秩序。目前整个宇宙的存在都是基于自组织系统。老子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作为宇宙中的一个系统,自然也要遵循自组织系统的规则。人类系统中的每个变量人,也都是相互耦合互为因果,相互联系的。这就不难解释为何大家都会选择作弊了,因为刚开始的出头鸟带动了其他人的改变,经过一定的时间后系统形成了稳定的状态集体作弊。 5、 教育体制。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恐怕不是一篇文章可以解释清楚的。也算是一个比较直接的因素吧。如果没有学分的要求,恐怕对分数也不会如此在意。当然,问题也没有这么简单。 6、 个体因素。虽然自组织系统的自组织性使得系统中的变量朝着共同的方向发展。但仍会存在个别变量,由于其自身具有超强的稳定性,因此可能不会受整个系统的影响。譬如,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就是典型的例子。换句话说,如果我有足够的信心和稳定性,可能就不会为了作弊而挣扎和妥协了。 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英语水平,因为没什么可以炫耀的,水平十分有限。更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技高一筹,无论怎么说,作弊都不是光彩的事情。只是出于个人对这件事情的一点思考,并希望能和各位博友讨论讨论。道德的力量有时候是很薄弱的,不能指望只依靠它来约束一切。圣人贤人也许存在,但毕竟是凤毛麟角。再说,影响一件事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并非简单的单输入单输出。 希望各位博友能不吝赐教,但愿能有更广更深入的认识。
个人分类: 我思我在|3791 次阅读|2 个评论
令人痛心的金牌反差
甘永超 2009-7-21 14:25
一个拥有 13 亿人口的中国缺乏人才吗? 据媒体报道: 2009 年 7 月 20 日 ,第 40 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颁奖仪式在墨西哥梅达里市举行,有来自世界 80 多个国家的 317 名选手参赛。 中国队有 5 名选手参赛,均获得金牌,其中世界第一是我国江苏选手, 第五则是我省荆州中学的选手。 (引自 http://news.cnhubei.com/ctdsb/ctdsbsgk/ctdsb15/200907/t749164.shtml ) 另据媒体报道: 2009 年 7 月 18 日 ,第 20 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颁奖仪式在日本举行,有来自世界 56 个国家和地区的 221 名高中生齐聚日本。 中国代表队 4 名学生全部获得金牌,是各参赛队中唯一全部参赛学生皆获金牌的队伍。 (引自 http://news.qingdaomedia.com/shownews_a.asp?ArticleID=191082 ) 我们的奥林匹克体育金牌就更不用说了,那可是世界第一! 可是,我们的诺贝尔科学奖金牌呢?为什么不能把这些出类拔萃的孩子培养成为科学界的精英呢? 科技与教育可是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呀 我们的教育、科技体制怎么了?该如何传承金牌? 可怕的人才战争 中国成全球最大人才流失国 荆楚网消息 ( 楚天都市报 ) 图为:第六届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日前开幕,国外近 500 个教育机构参展。图为加拿大展台。 CFP 图   据《广州日报》报道高中大学留不住尖子生、企业研究所要不到一流人才,国内还能留住青年一代精英吗?不久前刚刚出版的《人才战争》一书大声疾呼:中国已经是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大、损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国之一。   中国成美国顶尖人才供应国   中国社科院《 2007 年全球政治与安全》中承认: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在世界居于首位。   自 1978 年改革开放至 2002 年底,中国已有超过 58 万人出国留学(不包括公私出国经商和旅游的中国人),其中公派留学生为 6 万多人,目前共有 15 万多人回国工作(其中公派生为 5 万多人),另外 16 万多人毕业后在国外就业,约 27 万人正在海外就读。那么,就这个数字来说,我国留学人员流失比例达到了近 50% 。    这几年留学人数激增,今年有可能突破 30 万人。截至 2008 年,中国已经派出接近 140 万留学生,居世界之最。目前,留学生累积总数达到了 150 万人。 日前出版的《人才战争》一书的作者、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不无担心, 去年的数据显示,归国留学人员却只有 39 万,滞留在海外的留学生已经超过百万,无论数量还是比例都是世界罕见。    2007 年,被美国高校研究生院录取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居世界各国留学生之首。中国逐渐成为美国最大的高科技人才供应国。 2004 年《中国统计年鉴》称,当时中国出生而移居美 国的 博士约 62500 人。截至 2006 年,中国公立研究机构博士总数才不过 18493 人。   王辉耀说,人才流失是以削弱自己的方式增强了对手。   北大清华毕业生大量去美国   下个月,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 Alex 将启程赴美攻读 MBA 。工科出身,一毕业就进入全球 500 强中排名前三的跨国公司转行做管理,几年来辗转广州、北京、马来西亚等地。   将来是否回国,他还没有想好, 国外不论在科研设备和研究环境上,都要优于国内。在国内,你很难想象不去拉项目就能拿到科研经费。在浮躁的心态之下做研究,不太可能。   前几年数据显示,自 1985 年以来,清华大学高科技专业毕业生 80% 去了美国,北京大学这一比例为 76% 。 基本上也能反映现在的情况。 王辉耀表示。   青年精英的外流与流失背后,反映了国内科研、企业机构吸引力的匮乏 从科研机构用人机制、科研环境到薪酬标准,国内外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外国抢中国人才手法繁多   各国争抢我国人才手段变幻多样。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王通讯曾总结了人才大战的 10 种武器,比如在华设立研究机构、合作办学设奖等隐形手段。据了解, 2003 年左右,清华大学近百种奖学金里,外企公司占了一半,北京大学总额 400 多万元的奖学金中,外企占了 300 万元。而商务部公布的 2006 年统计表明,外国公司在华投资设立的研究中心将超过 800 个,而 6 年前这些研究中心仅为 100 个。 国外一方面能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另一方面加大了对中国人才的吸引力度,在移民政策方面制定了很多优惠措施。国外在 拉 ( Pull ),而国内教育、用人、移民制度改革缓慢,等于是在 推 ( Push ),在 推拉因素 双重作用下,留学人数这几年激增。    吸引中国留学生,实在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广州留学服务中心出国部项目主管张国华感慨地说。    一旦留学生不回国,此前在学生身上的教育投入就无法收回,以每人为外国每年贡献 2 万美元计算,中国仅留学一项就为国外贡献 100 亿美元外汇。 王辉耀说。   现在只提 为国服务   尽管连日来都在接待源源不断的学生家长,并且赞同学生出国开阔眼界、学有所成,张国华仍难掩心中焦虑: 我们到了真正思考为什么这么多学生想出去、为什么留不住青年一代精英的时候了,到了全民讨论下一步该怎么做的时候了。   王辉耀有很多大胆的想法, 我国在留学政策方面一直提倡八字方针:支持出国,来去自由。以前我们主张 回国服务 ,后来改成了 为国服务 ,提法的改变也意味着观念的变化 。   而什么时候回归?或者说什么时候人才流入会大于流出?国内知名留学机构启德教育集团总裁李朱的结论很简单: 当中国超过美国的时候,人才自然回归。 根据以往经验,当一个国家人均 GDP 达到 4000 美元时,人才将大量回归。这是一个转折点。 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王通讯说。   网友热议   留住金凤凰还须梧桐树    ● 中国是人才的摇篮,美国是人才的职场    ● 要想留住凤凰,就得有梧桐。现在是梧桐让老鸹占了,凤凰只有另寻高枝了 ● 留学的大多不是平民 ● 别说留学的人是忘恩负义的人。地震和奥运时我们一直在支持祖国。非要我们回去拿一个月 2000 多元钱的工资,才是爱国? 引自 http://news.sina.com.cn/o/2009-07-22/055115991445s.s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89 次阅读|6 个评论
毕业的些许感受
dplin2000 2009-6-2 23:55
今天第一次在如此感觉正规的博客里面写一些东西,心情是可想而知的!胆怯、羞涩、试探、向上、、、、、、也是第一次评论了一位老师的文章,以此来写下属于自己的第一篇文章! 说起大学的教育,我这个刚刚毕业的小子是没有多大资格的!但是,对教育我由一些感受! ( 1)图书馆在大学的重要性 历来都说,图书馆是一个大学的象征,是整个学校文化氛围的核心! 图书馆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学术气氛!这里的建设强调的不是硬件建设,而是软件!所谓软件包括了馆藏的图书量,图书馆的有效管理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在我的大学图书馆,这样的工作做的不太好!它将图书分二、三、四层存放,这都没什么说的,可是它却在每个屋都装了检测仪器!这样做的坏处就是限制了图书的流通,浪费了资源,同时也给大家带来了不便!应该把仪器装在图书馆的入口处,大家平时可以在图书馆里自己把书拿来看就行,不需要借阅!也可以省人力,最后只不过要一两个人把大家拿下架的书重新放上去行!另外就是开馆的时间问题了!我的图书馆时间安排大概是这样的: 8:0011:00 13:0017:30 晚上开不开馆还是个未知数!哪有这样的啊?开馆的时间恰好是大家上课的时啊,谁能分身去借书啊!晚上刚好有时间,可是它却不确定了!员工实行倒班制,让图书馆全天开着!另外,图书馆应该是考研学生最理想的学习环境,但是,我的学校图书馆简直就不适合学习!整天都被大学里专注恋爱的朋友们占着谈笑风生!不管人在不在,占座的书总是到处在!09年考研的学生最后无奈之下竟然向学校申请学习的专用教室,可最后还是没有被批准!可悲! ( 2)不能忽视对大一新生的开学教育 备受高考压力,带着心中多年的美好憧憬,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对大学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在这个时候就得重视对其的雏形教育,形成良好的大学开端!我的学校同时在这方面不是太好!a 去食堂吃完饭就应该主动将餐盘回收,但是经过有关方面四年的努力,到现在还是一无所获的。大家依然是吃了拍拍屁股就走了!b 期末考试简直就是记忆力、小抄的技巧应用!当时我就听上一级学长语重心长的叮咛:平时你就玩吧,到考试时找老师划划题,背一下就行了!是吗?怎么能这样啊?大学就这样上吗?如此下去大学还有什么创新力可言啊!如果能在大一开学时就能给予他们以良好的教育,那么学校的教育就不会这么进步迟缓!值得我们深思!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74 次阅读|1 个评论
“短命”的校长如何成就常青的大学
张显峰 2008-11-19 14:50
关于北大换帅的消息传了很久,近来终于成了事实。老掌门许智宏唱着隐形的翅膀悠然谢幕,从媒体报道的字里行间看得出,这个和蔼老头和北大师生的相互依恋之情。 许 先生是终究要卸下重担安享晚年的,所以我以为不必太过留恋也罢。内心更为纠结的,应该是那些因为 许 先生的起身离开而不得不面对新的境遇的一些大学和师生们。 因为 许 先生的卸任,因为有人要接任北大,吉林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的掌门人好似排座次一般,次第前移一位。这种移位几乎是在瞬间完成,而且是在行政命令之下。其中在位最长者也不过七八年。 这倒让我想起一年前的一项调查来。说是我国大学校长的平均任期为 4.1 年,北大、清华等著名研究型大学校长任期稍长一点,平均为 5.9 年。很多大学校长往往在年富力强的黄金时期就离开了岗位。 我们一直在神往着世界一流大学,呼唤大学精神的回归。但名闻世界的大学没有哪个是频繁换校长换出来的,相反是因为有了长任期的校长才成就了常青藤 的大学。有调查表明,美国著名的大学的校长平均任期为 12.2 年。 早在六年前,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劳伦斯萨莫斯在北京大学演讲时就说,我坚信,哈佛大学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学,原因之一就是实行校长长期任期制,由颇具魄力的领导长期任职能使学校更为适应变化的新时代的需要,而在现有体制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和改进,这是哈佛办学的悠久传统。 哈佛大学的 26 任校长平均任期达 13.9 年,其中查尔斯更是将哈佛大学校长的位子占了 40 年之久,这正是哈佛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原因之一。 抛开国外的不说。清华大学最辉煌的时期是在梅贻琦治下,有史家评价,在此期间清华大学一跃成为一所国际闻名、国内一流的大学,极大地缩短了我国大学与国外著名大学之间的差距,标志着我国的学术与教育开始走向独立。而他的任期是 17 年。北大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是蔡元培和蒋梦麟在任时,他们也是北大历史上任期最长的两位校长,一个是十年零八个月,一个是十五年零九个月。 教育 家陶行知 先生曾经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但是每个人的理念、秉性和人格终究有所不同,三五年一个校长,短命的灵魂怎样成就得了一所常青的大学? 这样说的意思自然不是要复古,要反对合理更迭。但太过短的任期,会有几人愿意而且来得及为一所大学的未来计议?既如此,还不如好好侍弄头上的红顶子,这站到点儿了好往下站去。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6334 次阅读|6 个评论
拔苗助长
xiaoborui 2008-10-13 11:07
Borry的班主任武老师来俺家家访,不经意我和她聊起了她的女儿,正上初一。武老师说女儿每天早上五点多就起床,晚上写作业写到午夜十二点多。 我说有个同事的孩子也上初中,每天作业写到半夜,当大学教师的父母实在看不过去,就帮着写一部分。 武老师偷偷地和我说(不要让Borry听见),她也已经开始帮女儿写作业了。 Borry爸爸听完我们的对话后,一向活泼开朗的他脸上也不免升起淡淡的愁云,他开始心疼自己的儿子了:唉,现在的教育怎么这么BT! 当年我们那个一心想让女儿考上重点初中的同事,如今在女儿面临初升高时,却不愿意让她去考重点高中了。他淡淡地说,考个一般Normal的高中或许更好,要不然孩子太累了。 6月14日,我们去亚洲电视城参加了《鲁豫有约》节目的录制,节目主题是《恢复高考后的少年大学生访谈》。 三位当年的少年大学生,谈到自己的过去都是神采飞扬,意气风发。可是当鲁豫问正在中国科技大学当博导的那位少年大学生,他孩子的学习情况时,他却选择保持沉默。按说他和夫人都是当年的少年大学生,孩子的资质和水平肯定不会差,但是从这位博导眉宇间言谈中所表达出来的欲言又止,我读出了他对中国当前教育的无奈。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时,那位在美国生活的少年大学生,虽然访谈过程中不如那位中国科技大学的博导健谈,还稍带些许羞涩,却敢于将自己的夫人和两个儿子一同show将出来,一家四口闪亮登场。虽然儿子并不一定学习成绩出色,但是他们却一直对孩子透以关注和欣赏的目光。那眼神似乎在告诉着我们,他们的孩子就是独特的,Special的! 明显的对比。 车迷一族都懂得:新车初驶时要中速行驶,这样才能保证它在中青年时可以高速行进。如果在汽车的儿时就提速,它到了中青年就跑不动了。 虽然人的潜力无限,但是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一味和时间赛跑,和同伴追逐,赢得的是整体智力水平的提高,输了的却是整体身体素质的下降。一根弹簧,尽管弹力无限,但一直紧绷着,弹性也会失效,甚至可能被折断。 时刻与自己和孩子共勉。
个人分类: 教育心理|145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2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