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历史反思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文化建设的历史反思与使命: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历史转型与民族复兴
热度 1 pww1380 2017-12-23 10:08
信息文明之光(137) 今日中国文化建设的历史反思与历史使命: 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历史转型与民族复兴 —— 博文网文微信阅读与思考札记(68) 杨文祥 近年来,我先后在多篇文章里反复强调这样一个历史文化认知, “ 没有中华文明由古典文明向现代文明的成功转型,就没有民族文化的复兴。而没有民族文化的复兴,也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历史复兴 。 ” 要 成功 实现 中华文明由古典文明向现代文明的历史转型 ,同时实现 民族文化的复兴 ,首先需要明确实现这一 转型与复兴 所必不可少的 历史前提 。而这一 历史前提 就是今日中国 实现 中华文明由古典文明向现代文明的历史转型 ,实现 民族文化的复兴 的 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 。 本人始终认为,今日中国 实现 中华文明由古典文明向现代文明的历史转型 ,实现 民族文化的复兴 的 历史条件 ,就是人类社会进入到 20 世纪中叶以来,尤其是进入到 21 世纪之后,所逐渐形成并不断迅速深化的 社会信息化 和 社会全球化 的历史进程,以及与这一进程相对应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 。 尽管最近几年 国际社会的全球化进程 , 由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诸多矛盾与利益冲突 , 世界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 反全球化的逆流 ,但就国际社会的 整体现实 和 未来的长期发展趋势 而言, 全球化 毕竟是 世界发展的主流 。 而今日中国 实现 中华文明由古典文明向现代文明的历史转型 ,实现 民族文化的复兴 的 现实基础 ,则是 与人类社会信息化、全球化历史进程同时起步、 同步 发展与深化的世界范围的 信息文明建设 的社会实践与历史实践 。 长期以来, 关于 信息文明 与 信息文明建设 的 理论与实践 , 始终是本人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 。 明确了 今日中国 实现 中华文明由古典文明向现代文明的历史转型 ,实现 民族文化复兴 的历史前提—— 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 ,也就明确了今日中国 文化建设 的 历史使命 。 这一历史使命,毫无疑问,就是 站在 21 世纪世界史的历史高度上 和 信息文明建设 的 文明高度 上 ,充分利用当前 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有利国际环境 , 对我们这个具有数千年文明史的 古老民族 进行广泛深入的 现代文明启蒙 。与此同时,对我们这个历史同样悠久的 民族文化 , 做一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与剖析 , 分别对其中的 优秀文化传统和优秀文化成果 与 腐朽没落的历史糟粕 做出 科学的扬弃 。 民族文化中的 优秀传统与成果 , 就是那些 与人类现代文明内在相通 , 并具有相应 历史联系 的 人性关怀、人道传统、 人文精神 和 价值理念 。 而民族文化传统中的 历史糟粕 , 就是那些在 数千年 封建专制度 下所形成的,以“ 法、术、势 ”及相应的谋略( 阴谋 )为基本内涵的“ 统御群臣 ”的“ 帝王之术 ”为核心内涵,以宣扬厚颜无耻,专门研究对封建帝王进行谄媚和逢迎之道的“ 厚黑学 ”为外延的 封建政治文化 。 回首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所遭受的深重苦难 , 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族所遭受的 一次又一次罄竹难书的历史劫难 ,中国 民族文化史上的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悲剧 ,其背后的 元凶与黑手 ,就是 作为 历史糟粕 的 封建政治文化 。 我们中国共产党 , 在理论上坚称并坚持自己是一个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可是在取得国家政权之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政治实践中,我们却始终无法在高度的历史担当和清醒的文化自觉的精神思想基础之上,对荼毒贻害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甚巨的 封建政治文化历史遗存 进行彻底的清理与批判 。 显然,这与我们 中国作为农业社会 , 农民 长期是 社会的主体构成 这一 具体国情 密切相关。 根据 马克思主义的原理 , 在封建制度和封建社会生产方式下从事社会生产的农民,在生产关系的角度上,并不具备某些主流理论家为迎合政治领袖个人的个别论断而极力主张的“革命性”和 “ 历史先进性 ”,因为 农民 是封建生产关系不可或缺的一环 ,因此,他们所能拥有的历史文化意识,与封建统治阶级的历史文化意识的同构性,不仅是必然的,而且也只能如此,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 。 数千年来, 尽管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农民战争,可是,战争过后,即使起义农民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也不过仅仅是完成了一次新旧封建王朝的更替 , 而作为中国的历史,从未因此而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历史进步 。其历史原因,就在于此。上面所谈到的建国后,我们始终没有对 腐朽没落的封建政治历史文化 展开 全面系统和深入地清理与批判 ,恐怕 其深层的历史原因也在于此 。 而另一方面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 官场中某些经济上贪腐,政治上品质恶劣的人,对深得封建政治文化“思想精髓”的 厚黑之学 却情有独钟, 悉心研究,反复实践,不仅不以为耻,反而常常会由于屡屡得手而自鸣得意 ,而 普通民众中的大多数人,对深谙帝王之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政治人物,不但没有在现代文明的历史条件下所应有的那种具有足够的理性清醒的历史认知,反而顶礼膜拜,奉为神明,这说明 封建政治文化 的 历史遗存 这些 历史糟粕 ,在今日中国这块土地上,仍然是一股强大的 习惯势力 ,仍然具有十分顽强与坚韧的生命活力 。 20 世纪 50 年代“ 反右斗争 ”所造成的我们这个民族 整整一代知识文化精英的 整体蒙难 ,文革十年的 整个民族的 全面浩劫 ,文革结束对“ 四人帮 ” 的 抓捕和审判 ,以及近几十年来, 每逢国家领导层换届交接,总要伴随一位或几位高层政治精英,因经济、政治等问题而 锒铛入狱 。 上述罗列的种种历史现象 尽管 事由与性质大相异趣 ,然而其背后的 深层原因却并无二致 。应该说,如果没有 腐朽没落的封建政治文化历史糟粕 对党、国家和社会机体的长期浸染和侵蚀,我们的国家本可以避免这些不必要的动荡,我们这个民族,本可以减少和避免这些无谓的苦难,而这些长期受到党和国家培养重用的政治精英,不应该,也不会得到这种全然背离其本人初衷和社会期待的悲剧性的人生结局 。 所有这一切都在在说明, 当年温家宝总理所念念不忘的政治体制改革,首先是国家领导制度的创新和重构,不仅仅是 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政治保障 ,也是 国家长治久安 ,构建 法治中国 的必由之路 。 自然也是民族复兴和中华文明走向现代化,走向未来的 最根本的政治保障 。 而所有这一切工作的前提 , 就是 全民族的现代文明启蒙 和对 封建政治文化历史遗存 这些 历史糟粕 的认真清理与彻底扫荡 。 对上述这一 重大历史课题 的认知,目前还远远没有形成 全社会的共识 ,更没有上升为 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议题 。如果 这一历史课题继续这样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当下 长期困扰今日中国的 唯利是图民族精神萎靡问题 、 理论困惑思想混乱问题 、 浅薄虚狂 民粹暴戾 问题 、 信仰缺失道德滑坡问题 等一系列日益突出的现实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就无从得到根本上的——釜底抽薪的解决与缓解 。 建国之初,由于我们缺乏 战略层次的历史考量 ,更缺乏 在民族文化由古典文明走向现代文明历史转型的历史高度上的远虑 ,而终于酿就了 如今的诸多乱象与近忧 。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 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的历史成就 ,毫无疑问是伟大的,辉煌的 。同样毫无疑问的是,对 现代文明的全民族启蒙 如若始终进入不到 高层决策的工作视野 ,就是 全国理论界、思想界的整体失责 。 在 21 世纪 的历史条件和 以创新为基本特征 的 信息文明建设 的背景下,经济上的单兵突进,而不是社会的全面发展与整体发展,这种发展就难以长期持续 。而 一时所取得的经济成就 , 也不可能自动地转化为 民族文化复兴的历史成果 与 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历史转型 。没有 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历史转型 和 民族文化的历史复兴 ,文化学意义和文明进步层次上的 民族复兴 , 也就只能变成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长三角民间智库论坛 2017-12-14 姚复监 《一个关于文革的超级笑话》 阅读思考札记 2017-12-20 日 22 :31 定稿时间 017-12-23 日 10 : 05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1924 次阅读|2 个评论
温故知新:穿越93年时间隧道的历史透视——五四运动回顾与反思
pww1380 2014-5-3 23:10
温故知新:穿越93年时间隧道的历史透视——五四运动回顾与反思 杨文祥 题记: 两年前的今天,我写下了《 穿越93年时间隧道的历史透视 ——五四运动回顾与反思 》这篇文章。 一年前的今天,由于中国社会和中国改革的局面依然,于是对这篇文章进行了重温与回顾。 两年后的今天,尽管中国改革的深化正在蓄势待发,可是所面临的问题依然如是。于是,感到有必要对这篇文章再次予以回顾,以收温故知新之效。 信息文明之光( 39 ): 穿越 93 年时间隧道的历史透视 ——五四运动回顾与反思 杨文祥 20 世纪初,古老的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的两面大旗——科学与民主,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检验,历久而弥新。可是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这场运动的科学、民主这一历史方向被波诡云谲的现实政治所扭曲,致使这场对未来中国的历史走向影响深远的社会运动在其历史使命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就过早地停下了自己的脚步。 当时,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农业文明的中国,面对的是一个不断遭到列强瓜分,民族命运危在旦夕的严峻局面。面对这一民族危机,救亡图存自然就构成了当时压倒一切的现实政治任务。 列强的瓜分和旧中国的丧权辱国割地赔款,这一严峻局面之所以形成,其最根本的历史原因就是具有上千年历史传统的封建专制势力的根深蒂固和科学民主这一现代精神在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缺位。而形成这一严峻局面的直接原因和现实原因就是这一根本历史原因所导致的古老中国长期以来的积贫积弱。 显然,扫荡封建专制势力,提倡科学精神,展开社会的民主建设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实现民族振兴这一历史任务的根本途径。 当时领导五四运动的民族精英和政治领袖们十分敏锐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及时地高举起科学和民主这两面大旗准备把这一运动引向深入。 然而,当时政治现实的吊诡之处在于,伴随救亡运动的兴起和深入的,既不是科学意识的觉醒和理性精神的确立,也不是社会民主思潮的勃兴,而是不乏盲目的民粹情绪和民族主义伴随爱国热潮的高涨而高涨。 于是,在炽烈的爱国热潮、民粹情绪与民族主义的重重烟幕的掩护之下,形形色色的封建专制余孽不但得以全身而退,而且以一种十分时髦的新面孔——极左思潮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而人们对科学与民主的理性追求在爱国热情和民族主义大潮面前却不得不偃旗息鼓,悄然弥散。 这正是后来中国大地上一次又一次地发生与科学与民主这一现代文明成果和时代精神相悖的社会运动的历史根源之所在 。 20 世纪初期所形成的这股科学理性阙如而不乏盲目的民粹情绪为后来极左思潮的形成和发展积蓄了巨大的历史能量。这股历史能量在文革时期把极左思潮推向其极盛阶段,一时间,极左思潮在全国全面泛滥,荼毒当代,遗患后世。 文革结束后,这股在文革时期空前高涨的极左思潮虽然一度消沉,可是至今仍暗流涌动,余脉不绝,并不时地兴风作浪,试图重新主导当代中国的历史走向 。 与此同时,民粹与极左思潮的合流,不但为封建观念和封建专制残余势力提供了避风港和保护伞,而且为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回光返照,以新的面孔和颇为时髦的社会形态粉墨登场,进行垂死之前的最后一搏提供了现实上的可能。 正因其如此,中国社会 20 世纪中后期所出现的一切社会动乱和民族灾难无不源于这一历史隐患 。 于是,在中国当代史上,代表人类文明成果和科学精神,对社会民主具有内在追求的知识分子群体,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被赋予“臭老九”这一侮辱性的称谓。可以想见,在这种毫无人格尊严所言的严重的人身侮辱和政治歧视之下,当时的知识分子该是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他们不要说以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业务专长对社会有所贡献,即使是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和人身安全也是朝不保夕。更有甚者,大批知识分子群体的佼佼者或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被动用专政工具进行政治迫害和人身侮辱,甚至在百般折磨中被夺去了生命,或在难以承受的政治高压之下噤若寒蝉,屈辱终生。 最能够见证这一社会现实的是, 文革十年这场全面的民族浩劫把这股反民主、反科学,封建专制色彩极强的历史逆流推向了高潮 。在文革动乱这场“史无前例的”民族灾难中,遇罗克和张志新是当代中国在理性与盲从、科学与迷信(尤其是个人迷信——极端个人崇拜)、民主与专制、光明与黑暗的思想较量中,中华民族的两只穿透黑暗寻找光明的眼睛。在历史最沉重的一页,在长夜深沉之际,他们燃尽了自己的生命,为他们所深爱的祖国和人民留下了一线理性、民主和希望之光。 与此同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即使在执政党内部,尤其是上自中央,下至基层支部的各级领导干部中间,也曾滋生了日益严重的凌驾于组织之上,不受党的纪律和责任约束的封建特权思想和家长制作风。这种封建专制思想遗毒不仅严重腐蚀了执政党健康的机体,而且形成了负面的精神遗产,至今难以彻底肃清。 由此我们就可以搞清楚,为什么长期以来,我们对造成中国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长期积贫积弱,被动挨打,丧权辱国,不停地割地赔款,不断被列强瓜分最终酿成亡国亡种的民族危机的反动黑暗的封建专制势力,在理论上没有进行全面深刻的理性批判,在思想观念和社会意识上从未进行彻底的扫荡和肃清,在社会实践上,不但没有从制度建设和社会管理层面通过民主法制建设使之没有藏身之地,反而以种种名目,通过各种具体的规章、制度保留并在相当的程度上强化了封建等级意识和封建特权现象。 由于全社会性的封建观念的残存、极左与民粹思潮的作祟,在无意识地充当了封建残余势力的保护伞的同时,我们又把警惕和反对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资本主义复辟”的“阶级斗争这根弦绷得紧紧地”,似乎我们在 20 世纪中叶通过革命所推翻的并不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而是一个早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的历史任务并存在一个稳定、成熟并已经走向腐朽没落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资本主义强国 。 上述这种理论上的荒谬和社会实践上的荒唐,就是 长期以来直至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才告结束的这一段历史时期 的中国国情。 由此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年我们以极左的意识所进行的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警惕和反对所谓的“资本主义复辟”,并非由于我们站在比资本主义要先进得多,进步得多的历史地位上,而是下意识地站在我们所既有的封建意识和相应的既得利益的立场之上,维护我们在事实上所拥有的不被我们称为封建特权的封建特权 。 当年我们所极力批判的资本主义,以极高的“革命警惕性”所警惕的所谓的“资本主义复辟”,其实是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历史进步所绕不开的市场经济 。 而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现实基础就是相应社会的科学精神与民主法制 。 科学精神与精神自由是同一个社会精神现象的一体两面 。没有精神自由便不可能保证科学精神对实事求是这一认识论原则的落实和具体实现,而全社会科学精神的确立,则进一步为精神自由提供了社会政治文化环境方面的现实保障,并由此构成了相应社会的一种公正平等、积极进取、开放民主的精神风貌。而相应社会的民主法制建设,则从社会制度和社会管理实践上,为这种良性健康的精神面貌提供了制度上和管理实践上的现实保障,并和科学精神一道,构建起具有现代文明历史高度的政治文明环境。 显然,在这种现代文明的社会政治 - 经济 - 文化环境中,是绝不可能有腐朽没落的封建特权和封建专制势力的容身之地的。这就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那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 一方面是对所谓的“资本主义”的反复批判——名为批判资本主义,实则为站在封建意识的立场上拒绝工业文明的历史成果,另一方面则对在历史上长期阻碍中国历史进步的封建思想和封建势力在理论上暧昧不清,在实践上则甘之如饴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 因此说,中国的国情,一个真实的中国,她所面临的真正危险并不在于一个虚幻的“资本主义复辟”,而在于早就该退出历史舞台但在当代中国特殊的国情之下死而不僵的封建专制残余势力以极左的面目和激进、革命的意识形态为掩护的卷土重来。 五四运动以来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年代, 30 年左右的战乱, 60 几年的和平时期。可是就在这 60 几年的和平时期,竟有将近 30 年的时间,知识分子群体始终处于一种被极力压制,并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反复进行残酷打击的悲惨生存状态。 这种在现代社会所不应该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与科学精神和民主法制精神相悖的现象竟然能够在当代中国社会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其根本的历史原因就在于五四运动的科学民主方向被扭曲,历史任务未能完成,封建社会的专制传统从观念形态到相应的社会文化模式和社会行为模式不但被大量地保存和“继承”了下来,若干核心要素甚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新的形式和面貌被大大地“发扬光大” 。 上述这种与现代文明相悖的反常现象,直至文革结束后,经过中央从理论和实践上的全面拨乱反正,情况才有所好转。 即便如此, 由于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历史惯性作用,这些问题并不会在中央的一声号令之下就令行禁止,也不可能在一夕之间就完成历史性的从思维到实践的根本转变 。因此, 科学精神和民主意识在全社会的确立仍需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即使是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尽管中央已经部署多年,但从目前的实施效果上看,要达到我们所预期的那种通过执政党党内民主的实现逐步实现和深化全社会的民主法制建设这一改革发展目标也是遥遥无期,任重道远。 历史回顾, 90 多年前五四运动的科学、民主这两面大旗,曾激励了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投入到救亡图存和社会变革的洪流之中。可是反观这一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历史轨迹的扭曲和今日中国现实生活中封建余毒的祸水不绝,民族灾难此伏彼起,我们不知道这究竟是一场历史的误会,还是历史进步的曲折性与复杂性在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一次现实呈现? 不过有一点是确信无疑的,这就是: 五四之后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一切革命与变革,无不与五四运动所激发的爱国热潮密切相关。而五四之后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一切与科学 - 民主这一现代文明方向相悖的民族灾难,同样无不与五四运动的科学民主方向中途转向,使命未达这一历史悲剧内在相连。 为此,我们在纪念五四运动的科学民主精神及其历史与现实意义的同时,也不能不为这一历史的误会而痛感纠结与遗憾。 温家宝总理在不久前举行的记者会上曾说过这样的话,“ 这些年我多次谈到政治体制改革 ,应该说已经比较全面和具体了。如果问我为什么关注这件事情,我出于责任感。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党虽然作出了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行了改革开放。但是‘文革’的错误和封建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清除 。”“随着经济的发展,又产生了分配不公、诚信缺失、贪污腐败等问题。 我深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 。每个有责任的党员和领导干部都应该有紧迫感。” 在纪念五四运动 93 周年之际,我对温总理对政治体制改革的高度关注和大力倡导是这样理解的: 开展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其历史目标必然定位于确立与现代文明相一致的当代中国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应的政治体制。而这一具有现代文明历史高度和文明高度的中国社会管理体制和政治体制的确立,实际上就是继续完成当年五四运动的未竟事业。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这一重大的历史性举措,不仅仅是为了确保当代中国改革大业的前进方向不被逆转,更在于防止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这一重大历史进程的全面倒退。 当代中国一旦出现改革方向的逆转和历史的倒退,必然表现为一种极左思潮当道,在“革命”、激进的意识形态主导之下的文革灾难的历史重演。 在这一民族灾难和历史悲剧的社会表象之下,其实质就是把当代中国的历史人为地拉回到五四运动之前的那种封建专制势力一统天下的漫漫长夜 。 于是,当年五四运动没有完成的历史任务,必然同时也十分现实地落在了当代中国人的肩头。而 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首先就要进行具有根本意义的划时代的思想解放和在此基础之上的全民族的现代文明自我启蒙 。 根据我个人的理解,现代文明启蒙应该包含四个方面同时也是四个层次的启蒙——⒈ 以尊重人和博爱精神为内涵的 人性启蒙 ;⒉ 以真、善、美、自由为内涵的人类共同的价值和精神追求的 价值和精神诉求启蒙 ;⒊ 以尊重知识、尊重科学为内涵的 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启蒙 ;⒋ 以自由、民主和法制精神为内涵的 社会民主启蒙 。 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启蒙,是实现中华文明由古典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历史起点。而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与民族复兴历史伟业的建设进程是同为一体的。 这样,作为民族复兴和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的 逻辑前提和历史起点 的中华民族全民族的现代文明启蒙,同样是任重而道远。 互见: http://blog.gmw.cn/home.php?mod=spaceuid=136083do=blogquickforward=1id=417881 参见: 1 .《温家宝总理答记者温(全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3-14 14:18:41 2 .《网海泛舟寻幽境 波光摇处是仙乡——博文佳作阅读心得笔记 ( 2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64618 重温版参见: 1 .杨文祥: 穿越93年时间隧道的历史透视 ——五四运动回顾与反思 2012-5-319:27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quickforward=1id=566593 2 .杨文祥: 穿越93年时间隧道的历史透视 ——五四运动回顾与反思 2012-5-319:30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17881.html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1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甲午战争的历史反思 重要反思文章的郑重推荐
热度 2 pww1380 2014-5-3 00:20
甲午战争的历史反思 重要反思文章的郑重推荐 杨文祥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发生在1894年,距今120年的这一场战争,是中日两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战争,同时也是一场对中日两国的历史命运产生深刻影响的战争。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近现代化进程——洋务运动(1861咸丰十年底开始~1894,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被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所打断。具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中国,从此一蹶不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被深深打入苦难深重的渊薮长夜难明,而日本则迅速步入了世界列强之列。 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命运的历史影响不止于此,它还为后来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声的第二次中日战争的爆发,即日本军国主义妄图全面侵吞中国的侵华战争预埋了历史伏笔。 在第二次中日战争中,自1931年918事变直至1945年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前后坚持了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付出了惨烈的民族牺牲和巨大的历史代价。就这样,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再一次被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所打断。 这两次中日战争,日本军国主义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屠刀,不但一次又一次地割断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造成了中日两国难以消弭的民族仇恨,同时也以一种 扭曲和罪恶的方式 ,深刻影响了日本民族自己的命运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 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里先后爆发的两次中日战争,不但中华大地生灵涂炭,日本民族自己也饱受战争之苦 。可是,由于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逆转,在美国的庇护之下,日本军国主义的残余势力得以保全。日本军国主义残余势力通过伪造历史,对青年一代进行长期误导,形成错误的历史观, 致使日本民族难以认清历史真相,对日本军国主义所犯下的滔天战争罪行缺乏足够的认识,更谈不上以史为鉴,吸取教训,永不再战 。 当代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举世瞩目,不但超越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与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的差距也在急剧缩短。可以说,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成真,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美丽梦幻。可是就在中国的改革、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正在进入关键时刻,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利用美国围堵、遏制中国的重返亚洲战略的实施死灰复燃,不但在突破和平宪法,解禁集体自卫权等复兴军国主义的危险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且肆意制造东海的紧张局势,罔顾事实,伪造历史,妄图将其在甲午战争期间对我国领土钓鱼岛的窃取合法化。 21 世纪的人类社会,处于一个信息化、全球化历史进程不断深化的时代。 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享是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历史主题 。 显然, 目前美国在冷战思维主导之下所形成的围堵、遏制中国发展的全球战略,是一种逆时代潮流而动,损人不利己的错误战略 。美国 如果执迷不悟坚持这一错误战略,不仅不利于中美两个大国的国际合作,而且只能加速深度依赖中国资金和市场的美国经济的持续衰落。而充当美国重返亚洲战略马前卒的 日本 ,显然不可能独善其身。 在这样一个全球化、信息化历史进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断深化的形势之下, 中国的出路 在于改革的深化,通过深化改革实现自己的强国之梦,与此同时,在推进亚洲共同体,首先是东亚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责无旁贷的枢纽作用 ; 美国的出路 则在于摒弃冷战思维,与中国携手构筑新型大国关系,共同推进世界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而 日本的出路 就在于,而且只能在于,彻底铲除军国主义残余势力,奉行睦邻友好的亚洲政策,在深刻反省近现代史上所犯下的战争罪行的基础之上,与亚洲各国,首先与中国真诚合作,通过推进亚洲共同体的形成,为人类社会的全球化进程的深化作出自己应有的历史贡献,并通过这一历史贡献赢得自己的未来 。 不过在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死灰复燃,东海局势日益紧张的情况之下, 今日中国必须在坚持和平发展战略的同时,做好应付最坏局面的军事准备,决不能让发生在120年前的历史悲剧重演 。 这就是说, 在美国不放弃冷战思维,日本军国主义再次挑起战争,试图以军事手段阻止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情况之下,我们中国必须坚决以战止战,用捍卫和平的正义之战,彻底扫荡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彻底打消美国干扰和阻滞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战略图谋,迫使其回到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享的正确道路上来 。 实际上, 彻底消灭日本军国主义势力,铲除战争根源,清除破坏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发展的社会基础,不但是中国人民的责任,同时也是日本人民,首先是那些坚持和平反对战争的人们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在战争尚未爆发的和平时期,尤其如此 。 为此,在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中日两国都需要站在21世纪的历史高度上,对发生在中日两国之间的这场战争作出具有足够历史深度的反思。而 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能否成功,中华文明能否对当今时代全球化进程的深化做出应有的历史贡献,中日两国的国家关系能否持续地正常发展,中日两国未来的国家前途和历史命运,以及中日两国人民的幸福,就完全取决于今天这一反思的历史深度和基于这一反思的历史抉择 。 以上所述,既有本人长期以来对 信息时代 、 知识社会 和 信息文明 的理论研究所形成的社会思想,也有近日来阅读有关甲午战争的文章的阅读心得。为有助于各位关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朋友对甲午战争的反思,本人对自己近来所阅读的几篇相关文章做一郑重推荐。 反思甲午战争重要文章推荐: 1 . 甲午战争120周年祭 彭光谦:反思与警惕 http://www.crntt.com/doc/1031/3/8/7/103138741.html?coluid=151kindid=11515docid=103138741mdate=0420002826 2 .甲午战争120周年祭 刘亚洲:民族之幸 http://www.crntt.com/doc/1031/3/8/7/103138755.html?coluid=151kindid=11515docid=103138755mdate=0420002436 3 . 刘亚洲反思甲午:国家之败 不只怨军队无能 http://www.crntt.com/doc/1031/3/2/1/103132150.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3132150 4 . 甲午战争文化沉思:清军战斗精神总体较差 http://www.crntt.com/doc/1031/1/6/5/103116509.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3116509mdate=0408102016 5. 中国专家:日本军国主义会卷土重来吗? http://www.crntt.com/doc/1031/5/1/9/103151949.html?coluid=218kindid=11713docid=103151949mdate=0427000709 6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马勇: 不要让日本第三次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 2013-01-22 13 : 55 : 5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97de870101g7lx.html 另外,参见: 日媒: 中国战略人士反思甲午战争 参考消息网 http://ed-china.stnn.cc/China/2014/0419/88186.shtml
个人分类: 天地悠悠(Lasting Forever Heaven and Earth)|2664 次阅读|5 个评论
旧作的重温 五四的纪念与反思:穿越93年时间隧道的历史透视
热度 1 pww1380 2013-5-4 22:59
旧作的重温 五四的纪念与反思: 穿越 93 年时间隧道的历史透视 ——五四运动回顾与反思 杨文祥 题记: 这是去年的今日所写的一篇纪念与反思五四的文章。 五月四日,不但应该是每一个 清醒的中国人 每一年都要认真纪念的日子,更应该是当代中国每一年都应该更加深入地进行历史反思的日子 。 九十四年前的五四运动, 不但是 一场高举科学、民主两面大旗的新文化运动 ,同时也是 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宰割瓜分,反抗反动腐朽的封建主义专制统治的爱国救亡运动 。 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不断前进的今日之中国, 在价值多元,不同的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不同的利益群体相互博弈的今日之中国 , 尤其有必要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对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会运动进行不断深入地历史反思和实践检验 。 为此,将这篇文章重新组织,旧作重温,作为对五四的纪念与反思。 20 世纪初,古老的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的两面大旗——科学与民主,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检验,历久而弥新 ,尽管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这场运动的科学、民主这一历史方向被波诡云谲的现实政治所扭曲,致使这场对未来中国的历史走向影响深远的社会运动在其历史使命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就过早地停下了自己的脚步。 当时,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农业文明的中国,面对的是一个不断遭到列强瓜分,民族命运危在旦夕的严峻局面。 面对这一民族危机,救亡图存自然就构成了当时压倒一切的现实政治任务 。 列强的瓜分和旧中国的丧权辱国割地赔款 ,这一严峻局面之所以形成, 其最根本的历史原因就是具有上千年历史传统的 封建专制势力的根深蒂固 和 科学民主这一现代精神在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缺位 。而形成这一严峻局面的直接原因和现实原因就是这一根本历史原因所导致的古老中国长期以来的积贫积弱。 显然, 扫荡封建专制势力,提倡科学精神,展开社会的民主建设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实现民族振兴这一历史任务的根本途径 。 当时领导五四运动的民族精英和政治领袖们十分敏锐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及时地高举起科学和民主这两面大旗准备把这一运动引向深入。 然而,当时政治现实的吊诡之处在于, 伴随救亡运动的兴起和深入的,既不是科学意识的觉醒和理性精神的确立,也不是社会民主思潮的勃兴,而是不乏盲目的民粹情绪和民族主义伴随爱国热潮的高涨而高涨 。 于是, 在炽烈的爱国热潮、民粹情绪与民族主义的重重烟幕的掩护之下,形形色色的封建专制余孽不但得以全身而退,而且以一种十分时髦的新面孔——极左思潮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而人们对科学与民主的理性追求在爱国热情和民族主义大潮面前却不得不偃旗息鼓,悄然弥散 。 这正是后来中国大地上一次又一次地发生与科学与民主这一现代文明成果和时代精神相悖的社会运动的历史根源之所在 。 20 世纪初期所形成的这股科学理性阙如而不乏盲目的民粹情绪为后来极左思潮的形成和发展积蓄了巨大的历史能量。这股历史能量在文革时期把极左思潮推向其极盛阶段,一时间,极左思潮在全国全面泛滥,荼毒当代,遗患后世。 文革结束后,这股在文革时期空前高涨的极左思潮虽然一度消沉,可是至今仍暗流涌动,余脉不绝,并不时地兴风作浪,试图重新主导当代中国的历史走向 。 与此同时,民粹与极左思潮的合流,不但为封建观念和封建专制残余势力提供了避风港和保护伞,而且为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回光返照,以新的面孔和颇为时髦的社会形态粉墨登场,进行垂死之前的最后一搏提供了现实上的可能。 正因其如此,中国社会 20 世纪中后期所出现的一切社会动乱和民族灾难无不源于这一历史隐患 。 于是,在中国当代史上,代表人类文明成果和科学精神,对社会民主具有内在追求的知识分子群体,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被赋予“臭老九”这一侮辱性的称谓。可以想见,在这种毫无人格尊严所言的严重的人身侮辱和政治歧视之下,当时的知识分子该是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他们不要说以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业务专长对社会有所贡献,即使是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和人身安全也是朝不保夕。更有甚者,大批知识分子群体的佼佼者或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被动用专政工具进行政治迫害和人身侮辱,甚至在百般折磨中被夺去了生命,或在难以承受的政治高压之下噤若寒蝉,屈辱终生。 最能够见证这一社会现实的是, 文革十年这场全面的民族浩劫把这股反民主、反科学,封建专制色彩极强的历史逆流推向了高潮 。在文革动乱这场“史无前例的”民族灾难中,遇罗克和张志新是当代中国在理性与盲从、科学与迷信(尤其是个人迷信——极端个人崇拜)、民主与专制、光明与黑暗的思想较量中,中华民族的两只穿透黑暗寻找光明的眼睛。在历史最沉重的一页,在长夜深沉之际,他们燃尽了自己的生命,为他们所深爱的祖国和人民留下了一线理性、民主和希望之光。 与此同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即使在执政党内部,尤其是上自中央,下至基层支部的各级领导干部中间,也曾滋生了日益严重的凌驾于组织之上,不受党的纪律和责任约束的封建特权思想和家长制作风。这种封建专制思想遗毒不仅严重腐蚀了执政党健康的机体,而且形成了负面的精神遗产,至今难以彻底肃清。 由此我们就可以搞清楚,为什么长期以来,我们对造成中国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长期积贫积弱,被动挨打,丧权辱国,不停地割地赔款,不断被列强瓜分最终酿成亡国亡种的民族危机的反动黑暗的封建专制势力,在理论上没有进行全面深刻的理性批判,在思想观念和社会意识上从未进行彻底的扫荡和肃清,在社会实践上,不但没有从制度建设和社会管理层面通过民主法制建设使之没有藏身之地,反而以种种名目,通过各种具体的规章、制度保留并在相当的程度上强化了封建等级意识和封建特权现象。 由于全社会性的封建观念的残存、极左与民粹思潮的作祟,在无意识地充当了封建残余势力的保护伞的同时,我们又把警惕和反对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资本主义复辟”的“阶级斗争这根弦绷得紧紧地”,似乎我们在 20 世纪中叶通过革命所推翻的并不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而是一个早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的历史任务并存在一个稳定、成熟并已经走向腐朽没落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资本主义强国 。 上述这种理论上的荒谬和社会实践上的荒唐,就是 长期以来直至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才告结束的这一段历史时期 的中国国情。 由此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年我们以极左的意识所进行的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警惕和反对所谓的“资本主义复辟”,并非由于我们站在比资本主义要先进得多,进步得多的历史地位上,而是下意识地站在我们所既有的封建意识和相应的既得利益的立场之上,维护我们在事实上所拥有的不被我们称为封建特权的封建特权 。 当年我们所极力批判的资本主义,以极高的“革命警惕性”所警惕的所谓的“资本主义复辟”,其实是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历史进步所绕不开的市场经济 。 而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现实基础就是相应社会的科学精神与民主法制 。 科学精神与精神自由是同一个社会精神现象的一体两面 。 没有精神自由便不可能保证科学精神对实事求是这一认识论原则的落实和具体实现,而全社会科学精神的确立,则进一步为精神自由提供了社会政治文化环境方面的现实保障,并由此构成了相应社会的一种公正平等、积极进取、开放民主的精神风貌。而相应社会的民主法制建设,则从社会制度和社会管理实践上,为这种良性健康的精神面貌提供了制度上和管理实践上的现实保障,并和科学精神一道,构建起具有现代文明历史高度的政治文明环境 。 显然,在这种现代文明的社会政治 - 经济 - 文化环境中,是绝不可能有腐朽没落的封建特权和封建专制势力的容身之地的。 这就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那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 一方面是对所谓的“资本主义”的反复批判——名为批判资本主义,实则为站在封建意识的立场上拒绝工业文明的历史成果,另一方面则对在历史上长期阻碍中国历史进步的封建思想和封建势力在理论上暧昧不清,在实践上则甘之如饴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 因此说,中国的国情,一个真实的中国,她所面临的真正危险并不在于一个虚幻的“资本主义复辟”,而在于早就该退出历史舞台但在当代中国特殊的国情之下死而不僵的封建专制残余势力以极左的面目和激进、革命的意识形态为掩护的卷土重来。 五四运动以来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年代, 30 年左右的战乱, 60 几年的和平时期。可是就在这 60 几年的和平时期,竟有将近 30 年的时间,知识分子群体始终处于一种被极力压制,并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被反复进行残酷打击的悲惨生存状态。 这种在现代社会所不应该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与科学精神和民主法制精神相悖的现象竟然能够在当代中国社会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其根本的历史原因就在于五四运动的科学民主方向被扭曲,历史任务未能完成,封建社会的专制传统从观念形态到相应的社会文化模式和社会行为模式不但被大量地保存和“继承”了下来,若干核心要素甚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新的形式和面貌被大大地“发扬光大” 。 上述这种与现代文明相悖的反常现象,直至文革结束后,经过中央从理论和实践上的全面拨乱反正,情况才有所好转。 即便如此, 由于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历史惯性作用,这些问题并不会在中央的一声号令之下就令行禁止,也不可能在一夕之间就完成历史性的从思维到实践的根本转变 。因此, 科学精神和民主意识在全社会的确立仍需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即使是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尽管中央已经部署多年,但从目前的实施效果上看,要达到我们所预期的那种通过执政党党内民主的实现逐步实现和深化全社会的民主法制建设这一改革发展目标也是遥遥无期,任重道远。 历史回顾, 90 多年前五四运动的科学、民主这两面大旗,曾激励了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投入到救亡图存和社会变革的洪流之中。可是反观这一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历史轨迹的扭曲和今日中国现实生活中封建余毒的祸水不绝,民族灾难此伏彼起,我们不知道这究竟是一场历史的误会,还是历史进步的曲折性与复杂性在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一次现实呈现? 不过有一点是确信无疑的,这就是: 五四之后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一切革命与变革,无不与五四运动所激发的爱国热潮密切相关。而五四之后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一切与科学 - 民主这一现代文明方向相悖的民族灾难,同样无不与五四运动的科学民主方向中途转向,使命未达这一历史悲剧内在相连 。 为此,我们在纪念五四运动的科学民主精神及其历史与现实意义的同时,也不能不为这一历史的误会而痛感纠结与遗憾。 温家宝总理在不久前举行的记者会上曾说过这样的话,“ 这些年我多次谈到政治体制改革 ,应该说已经比较全面和具体了。如果问我为什么关注这件事情,我出于责任感。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党虽然作出了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行了改革开放。但是‘文革’的错误和封建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清除 。”“随着经济的发展,又产生了分配不公、诚信缺失、贪污腐败等问题。 我深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 。每个有责任的党员和领导干部都应该有紧迫感。” 在纪念五四运动 93 周年之际,我对温总理对政治体制改革的高度关注和大力倡导是这样理解的: 开展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其历史目标必然定位于确立与现代文明相一致的当代中国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应的政治体制。而这一具有现代文明历史高度和文明高度的中国社会管理体制和政治体制的确立,实际上就是继续完成当年五四运动的未竟事业。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这一重大的历史性举措,不仅仅是为了确保当代中国改革大业的前进方向不被逆转,更在于防止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这一重大历史进程的全面倒退。 当代中国一旦出现改革方向的逆转和历史的倒退,必然表现为一种极左思潮当道,在“革命”、激进的意识形态主导之下的文革灾难的历史重演。 在这一民族灾难和历史悲剧的社会表象之下,其实质就是把当代中国的历史人为地拉回到五四运动之前的那种封建专制势力一统天下的漫漫长夜 。 于是,当年五四运动没有完成的历史任务,必然同时也十分现实地落在了当代中国人的肩头。而 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首先就要进行具有根本意义的划时代的思想解放和在此基础之上的全民族的现代文明自我启蒙 。 根据我个人的理解,现代文明启蒙应该包含四个方面同时也是四个层次的启蒙——⒈ 以尊重人和博爱精神为内涵的 人性启蒙 ;⒉ 以真、善、美、自由为内涵的人类共同的价值和精神追求的 价值和精神诉求启蒙 ;⒊ 以尊重知识、尊重科学为内涵的 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启蒙 ;⒋ 以自由、民主和法制精神为内涵的 社会民主启蒙 。 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启蒙,是实现中华文明由古典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历史起点。而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与民族复兴历史伟业的建设进程是同为一体的。 这样,作为民族复兴和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的 逻辑前提和历史起点 的中华民族全民族的现代文明启蒙,同样是任重而道远。 互见: http://blog.gmw.cn/home.php?mod=spaceuid=136083do=blogquickforward=1id=417881 参见: 1 .《温家宝总理答记者温(全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3-14 14:18:41 2 .《网海泛舟寻幽境 波光摇处是仙乡——博文佳作阅读心得笔记 ( 2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64618 延伸阅读与参考: 1 .杨文祥 . 穿越93年时间隧道的历史透视——五四运动回顾与反思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66593.html 2012-5-319:27 2 . 杨文祥 . 信息文明之光(5):自由意志——人猿相揖别的基本价值尺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385203.html 2010-11-1900:22 3 .中时:回归“五四”原点 扫除民主盲点 .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5-0410:09:44 http://www.zhgpl.com/doc/1025/2/5/9/102525984.html?coluid=5kindid=22docid=102525984mdate=0504100945
个人分类: 天地悠悠(Lasting Forever Heaven and Earth)|1528 次阅读|1 个评论
“清明时节雨纷纷” 旧作回眸泪沾襟 —— 又是清明 又落泪雨
热度 2 pww1380 2013-4-4 01:57
“清明时节雨纷纷” 旧作回眸泪沾襟 ——又是清明 又落泪雨 篱风 (杨文祥) 题记 : 清明是春雨潇潇的时节,清明是中华民族祭奠先人,缅怀逝去的亲人的时节。 可是在当代中国,我们这个曾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的古老民族,却经历了一段不可思议的荒唐而又荒诞的历史。在那寒彻透骨,既没有星光,更没有明月,唯有卷地的狂风和漫天的暴雪的漫漫长夜,我们曾似一群在这暴风雪的雪夜里迷途的羊群,忘记了自己究竟是从哪里来,更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向何处去,只能够任凭暴风雪的肆虐与裹挟惶惶然不知所终。 如今,风消雪歇,于是有了本人那篇《大梦初醒,我们又想起了清明》的博文的写作,更有了去年的今日,在此基础之上改写的散文诗《清明忆旧 温故知新:想起了清明,又是清明 》的发布。 为了让那段难以言说的无比沉重的历史不被忘却,更为了使那场荒诞无比的历史悲剧不致重演,使那场旷世的民族灾难不再重现,在这春雨潇潇,泪雨如丝的时节,我再一次翻检出往日的旧作,回眸那如泪的诗行…… 清明忆旧 温故知新:想起了清明,又是清明 ——想起了“破旧立新”那个数典忘祖毁灭传统禁止扫墓的荒唐且疯狂的岁月 (旧作新编) 引子 明天是清明。 清明是寻根祭祖的时节,清明是追寻生命源头的时节,清明是杨柳临风杏花沾雨,为世界送来生机与活力的时节。 总之,清明是饮水思源,回归本真的时节。 久违了,这自然的真,生命的真,情感的真。 于是,在这 饮水思源, 回归本真的清明,我又回想起当年那数典忘祖,毁灭传统,禁止扫墓的行径。 今天的年轻人绝对想象不到的是,那种亵渎文明的荒唐,泯灭人性的疯狂,当年竟然是 “破四旧,立四新”的“文化革命”的革命行动! 忆旧 往事不堪回首。 那曾是一个推翻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火红年代。也曾是一个“激情燃烧”充满理想的年代。可又是一段误入歧途举国疯狂的岁月。 中国的近现代史,一个多世纪的漫漫长夜,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古老中国的千年国策,一以贯之的“上智下愚”,“成就”了旧中国积重难返的积贫积弱,更“造就”了中国社会普遍的蒙昧。 而伴随贫弱与愚昧的,必然是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亡国亡种的民族危机。 生死存亡的危机,唤醒了东方的睡狮。睡狮醒后的怒吼,唤醒了革命的豪情,同时也留下了激进躁动的阴影...... 于是,半世纪的激情演出,演尽了一幕幕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历史悲欢。 当年的民族危机,点燃了革命之火;革命的烈火,激发了理想之光;理想之光,又燃起了激情的烈焰,而激情的烈焰,最后烧红并烧透了失控的狂热。 由于历史曾经的巨创与屈辱,我们由痛苦而麻木。 更由于现实进行中的狂热与激情,我们无暇他顾,更无心自省。 于是,我们忘却了清明,背弃了先祖,以为只要高举旗帜,我们就是世界当然的主人。 可是,对清明的淡忘,意味着对先祖的背叛,对自然的疏离,对生命的冷漠,对情感的麻木。 于是,由于数典忘祖,我们远离了自然,背离了生命,背弃了情感。 于是,列祖列宗 也就抛弃了我们。 自然、生命、情感 也不再属于我们 这一不知道文明为何物的物种。 失去自然的弃儿,背离祖宗的游魂,没有生命,没有情感 的行尸 走肉,这就是我们当代中国人可悲的命运…… 当狂热终于燃尽了理想最后的一道闪光,火后余烬,随风飞舞。一时间,弥天漫地的,就是这一团团躁动不安的浮尘。 面对这一团团躁动不安,随风飘逝,不知所终的浮尘,我只能说,这是中国的悲哀,更是民族的悲剧。 背叛了祖宗,何以为人? 远离了自然,何以生存? 背离了生命,何来生机与活力? 背弃了情感与精神,又将在何处安放这些不安的灵魂? 唯有, 阳光下那白茫茫的虚空,宇宙中那黑魆魆的黑洞,就是我们当代中国人,这些没有灵魂的灵魂的归宿…… 知新 如今,我们终于大梦初醒,又想起了清明。 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想必是感极而悲。 拂面的春风,是他们那无言的感叹与唏嘘。 潇潇的春雨,是他们那潸然滴落的清泪。 尽管他们这无限的悲欣无人能解,却也唤醒了回春的大地,催生了新的生命,勃发了新的生机。 听,天边那沉沉的春雷,该是列祖列宗那百感交集的动地悲歌。 在这滚滚不息的春雷声中,我听到先祖的呼唤。 在这迟来的绵绵细雨里,我感受到大自然的关爱。 在这吹面不寒的春风里,我触摸到了生命的力量。 先祖的庇护,大自然的垂顾,春日里不断催生的生命,所有这一切,最后汇成了一个声音,满含深情地呼唤着我们这些迷途的羔羊,回头的浪子,无怨无悔地又为我们又送来了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激情—— 大梦初醒,我们又想起了清明。 尾声 当代中国回想起清明的这一刻,是苍黄翻覆的一刻。 究竟是苦,是悲,还是欣喜?令人百感交集。 还是把这一历史的时刻交付给历史吧,让它作为中国的故事,让它作为中华民族永恒的记忆…… 原作参见: 1 .《 大梦初醒, 我们又想起了清明 》 作者 : pww1380 2008-04-07 11:46 星期一 晴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74749PostID=13315073 2 .《 清明忆旧 温故知新:想起了清明,又是清明 》 2012-4-3 19:3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54984.html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现代诗歌集|4060 次阅读|4 个评论
穿越93年时间隧道的历史透视——五四运动回顾与反思
热度 1 pww1380 2012-5-3 19:27
信息文明之光(39): 穿越 93 年时间隧道的历史 透视 ——五四运动回顾与反思 杨文祥 20 世纪初,古老的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的两面大旗——科学与民主,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检验,历久而弥新。可是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这场运动的科学、民主这一历史方向被波诡云谲的现实政治所扭曲,致使这场对未来中国的历史走向影响深远的社会运动在其历史使命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就过早地停下了自己的脚步。 当时,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农业文明的中国,面对的是一个不断遭到列强瓜分,民族命运危在旦夕的严峻局面。面对这一民族危机,救亡图存自然就构成了当时压倒一切的现实政治任务。 列强的瓜分和旧中国的丧权辱国割地赔款,这一严峻局面之所以形成,其最根本的历史原因就是具有上千年历史传统的封建专制势力的根深蒂固和科学民主这一现代精神在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缺位。而形成这一严峻局面的直接原因和现实原因就是这一根本历史原因所导致的古老中国长期以来的积贫积弱。 显然,扫荡封建专制势力,提倡科学精神,展开社会的民主建设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实现民族振兴这一历史任务的根本途径。 当时领导五四运动的民族精英和政治领袖们十分敏锐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及时地高举起科学和民主这两面大旗准备把这一运动引向深入。 然而,当时政治现实的吊诡之处在于,伴随救亡运动的兴起和深入的,既不是科学意识的觉醒和理性精神的确立,也不是社会民主思潮的勃兴,而是不乏盲目的民粹情绪和民族主义伴随爱国热潮的高涨而高涨。 于是,在炽烈的爱国热潮、民粹情绪与民族主义的重重烟幕的掩护之下,形形色色的封建专制余孽不但得以全身而退,而且以一种十分时髦的新面孔——极左思潮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而人们对科学与民主的理性追求在爱国热情和民族主义大潮面前却不得不偃旗息鼓,悄然弥散。 这正是后来中国大地上一次又一次地发生与科学与民主这一现代文明成果和时代精神相悖的社会运动的历史根源之所在 。 20 世纪初期所形成的这股科学理性阙如而不乏盲目的民粹情绪为后来极左思潮的形成和发展积蓄了巨大的历史能量。这股历史能量在文革时期把极左思潮推向其极盛阶段,一时间,极左思潮在全国全面泛滥,荼毒当代,遗患后世。 文革结束后,这股在文革时期空前高涨的极左思潮虽然一度消沉,可是至今仍暗流涌动,余脉不绝,并不时地兴风作浪,试图重新主导当代中国的历史走向 。 与此同时,民粹与极左思潮的合流,不但为封建观念和封建专制残余势力提供了避风港和保护伞,而且为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回光返照,以新的面孔和颇为时髦的社会形态粉墨登场,进行垂死之前的最后一搏提供了现实上的可能。 正因其如此,中国社会 20 世纪中后期所出现的一切社会动乱和民族灾难无不源于这一历史隐患 。 于是,在中国当代史上,代表人类文明成果和科学精神,对社会民主具有内在追求的知识分子群体,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被赋予“臭老九”这一侮辱性的称谓。可以想见,在这种毫无人格尊严所言的严重的人身侮辱和政治歧视之下,当时的知识分子该是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他们不要说以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业务专长对社会有所贡献,即使是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和人身安全也是朝不保夕。更有甚者,大批知识分子群体的佼佼者或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被动用专政工具进行政治迫害和人身侮辱,甚至在百般折磨中被夺去了生命,或在难以承受的政治高压之下噤若寒蝉,屈辱终生。 最能够见证这一社会现实的是, 文革十年这场全面的民族浩劫把这股反民主、反科学,封建专制色彩极强的历史逆流推向了高潮 。在文革动乱这场“史无前例的”民族灾难中,遇罗克和张志新是当代中国在理性与盲从、科学与迷信(尤其是个人迷信——极端个人崇拜)、民主与专制、光明与黑暗的思想较量中,中华民族的两只穿透黑暗寻找光明的眼睛。在历史最沉重的一页,在长夜深沉之际,他们燃尽了自己的生命,为他们所深爱的祖国和人民留下了一线理性、民主和希望之光。 与此同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即使在执政党内部,尤其是上自中央,下至基层支部的各级领导干部中间,也曾滋生了日益严重的凌驾于组织之上,不受党的纪律和责任约束的封建特权思想和家长制作风。这种封建专制思想遗毒不仅严重腐蚀了执政党健康的机体,而且形成了负面的精神遗产,至今难以彻底肃清。 由此我们就可以搞清楚,为什么长期以来,我们对造成中国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长期积贫积弱,被动挨打,丧权辱国,不停地割地赔款,不断被列强瓜分最终酿成亡国亡种的民族危机的反动黑暗的封建专制势力,在理论上没有进行全面深刻的理性批判,在思想观念和社会意识上从未进行彻底的扫荡和肃清,在社会实践上,不但没有从制度建设和社会管理层面通过民主法制建设使之没有藏身之地,反而以种种名目,通过各种具体的规章、制度保留并在相当的程度上强化了封建等级意识和封建特权现象。 由于全社会性的封建观念的残存、极左与民粹思潮的作祟,在无意识地充当了封建残余势力的保护伞的同时,我们又把警惕和反对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资本主义复辟”的“阶级斗争这根弦绷得紧紧地”,似乎我们在 20 世纪中叶通过革命所推翻的并不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而是一个早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的历史任务并存在一个稳定、成熟并已经走向腐朽没落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资本主义强国 。 上述这种理论上的荒谬和社会实践上的荒唐,就是 长期以来直至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才告结束的这一段历史时期 的中国国情。 由此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年我们以极左的意识所进行的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警惕和反对所谓的“资本主义复辟”,并非由于我们站在比资本主义要先进得多,进步得多的历史地位上,而是下意识地站在我们所既有的封建意识和相应的既得利益的立场之上,维护我们在事实上所拥有的不被我们称为封建特权的封建特权 。 当年我们所极力批判的资本主义,以极高的“革命警惕性”所警惕的所谓的“资本主义复辟”,其实是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历史进步所绕不开的市场经济 。 而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现实基础就是相应社会的科学精神与民主法制 。 科学精神与精神自由是同一个社会精神现象的一体两面 。没有精神自由便不可能保证科学精神对实事求是这一认识论原则的落实和具体实现,而全社会科学精神的确立,则进一步为精神自由提供了社会政治文化环境方面的现实保障,并由此构成了相应社会的一种公正平等、积极进取、开放民主的精神风貌。而相应社会的民主法制建设,则从社会制度和社会管理实践上,为这种良性健康的精神面貌提供了制度上和管理实践上的现实保障,并和科学精神一道,构建起具有现代文明历史高度的政治文明环境。 显然,在这种现代文明的社会政治 - 经济 - 文化环境中,是绝不可能有腐朽没落的封建特权和封建专制势力的容身之地的。这就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那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 一方面是对所谓的“资本主义”的反复批判——名为批判资本主义,实则为站在封建意识的立场上拒绝工业文明的历史成果,另一方面则对在历史上长期阻碍中国历史进步的封建思想和封建势力在理论上暧昧不清,在实践上则甘之如饴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 因此说,中国的国情,一个真实的中国,她所面临的真正危险并不在于一个虚幻的“资本主义复辟”,而在于早就该退出历史舞台但在当代中国特殊的国情之下死而不僵的封建专制残余势力以极左的面目和激进、革命的意识形态为掩护的卷土重来。 五四运动以来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年代, 30 年左右的战乱, 60 几年的和平时期。可是就在这 60 几年的和平时期,竟有将近 30 年的时间,知识分子群体始终处于一种被极力压制,并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反复进行残酷打击的悲惨生存状态。 这种在现代社会所不应该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与科学精神和民主法制精神相悖的现象竟然能够在当代中国社会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其根本的历史原因就在于五四运动的科学民主方向被扭曲,历史任务未能完成,封建社会的专制传统从观念形态到相应的社会文化模式和社会行为模式不但被大量地保存和“继承”了下来,若干核心要素甚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新的形式和面貌被大大地“发扬光大” 。 上述这种与现代文明相悖的反常现象,直至文革结束后,经过中央从理论和实践上的全面拨乱反正,情况才有所好转。 即便如此, 由于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历史惯性作用,这些问题并不会在中央的一声号令之下就令行禁止,也不可能在一夕之间就完成历史性的从思维到实践的根本转变 。因此, 科学精神和民主意识在全社会的确立仍需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即使是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尽管中央已经部署多年,但从目前的实施效果上看,要达到我们所预期的那种通过执政党党内民主的实现逐步实现和深化全社会的民主法制建设这一改革发展目标也是遥遥无期,任重道远。 历史回顾, 90 多年前五四运动的科学、民主这两面大旗,曾激励了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投入到救亡图存和社会变革的洪流之中。可是反观这一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历史轨迹的扭曲和今日中国现实生活中封建余毒的祸水不绝,民族灾难此伏彼起,我们不知道这究竟是一场历史的误会,还是历史进步的曲折性与复杂性在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一次现实呈现? 不过有一点是确信无疑的,这就是: 五四之后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一切革命与变革,无不与五四运动所激发的爱国热潮密切相关。而五四之后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一切与科学 - 民主这一现代文明方向相悖的民族灾难,同样无不与五四运动的科学民主方向中途转向,使命未达这一历史悲剧内在相连。 为此,我们在纪念五四运动的科学民主精神及其历史与现实意义的同时,也不能不为这一历史的误会而痛感纠结与遗憾。 温家宝总理在不久前举行的记者会上曾说过这样的话,“ 这些年我多次谈到政治体制改革 ,应该说已经比较全面和具体了。如果问我为什么关注这件事情,我出于责任感。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党虽然作出了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行了改革开放。但是‘文革’的错误和封建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清除 。 ”“ 随着经济的发展,又产生了分配不公、诚信缺失、贪污腐败等问题。 我深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 。每个有责任的党员和领导干部都应该有紧迫感。 ” 在纪念五四运动 93 周年之际,我对温总理对政治体制改革的高度关注和大力倡导是这样理解的: 开展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其历史目标必然定位于确立与现代文明相一致的当代中国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应的政治体制。而这一具有现代文明历史高度和文明高度的中国社会管理体制和政治体制的确立,实际上就是继续完成当年五四运动的未竟事业。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这一重大的历史性举措,不仅仅是为了确保当代中国改革大业的前进方向不被逆转,更在于防止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这一重大历史进程的全面倒退。 当代中国一旦出现改革方向的逆转和历史的倒退,必然表现为一种极左思潮当道,在“革命”、激进的意识形态主导之下的文革灾难的历史重演。 在这一民族灾难和历史悲剧的社会表象之下,其实质就是把当代中国的历史人为地拉回到五四运动之前的那种封建专制势力一统天下的漫漫长夜 。 于是,当年五四运动没有完成的历史任务,必然同时也十分现实地落在了当代中国人的肩头。而 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首先就要进行具有根本意义的划时代的思想解放和在此基础之上的全民族的现代文明自我启蒙 。 根据我个人的理解,现代文明启蒙应该包含四个方面同时也是四个层次的启蒙——⒈ 以尊重人和博爱精神为内涵的 人性启蒙 ;⒉ 以真、善、美、自由为内涵的人类共同的价值和精神追求的 价值和精神诉求启蒙 ;⒊ 以尊重知识、尊重科学为内涵的 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启蒙 ;⒋ 以自由、民主和法制精神为内涵的 社会民主启蒙 。 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启蒙,是实现中华文明由古典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历史起点。而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与民族复兴历史伟业的建设进程是同为一体的。 这样,作为民族复兴和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的 逻辑前提和历史起点 的中华民族全民族的现代文明启蒙,同样是任重而道远。 互见: http://blog.gmw.cn/home.php?mod=spaceuid=136083do=blogquickforward=1id=417881 参见: 1 .《温家宝总理答记者温(全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3-14 14:18:41 2 .《 网海泛舟寻幽境 波光摇处是仙乡 —— 博文佳作阅读心得笔记 ( 2 )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64618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3288 次阅读|2 个评论
温故知新:历史的记忆与反思
热度 1 pww1380 2011-11-27 22:27
温故知新:历史的记忆与反思 —— 是坚持真理的成功经验,还是走向荒谬走向倒退的误入歧途? 杨文祥 历史不能忘记。不仅需要时时回顾,更需要深刻反思:何以如此?如此的后果如何?这是坚持了真理,赢得了胜利的成功经验,还是走向荒谬,走向倒退的误入歧途? 如果是坚持真理的成功经验,就应继续坚持这种内斗不已的“成功经验”,不可动摇;如果是走向荒谬,走向倒退的误入歧途,就应该痛定思痛,并且深挖根源,痛改前非。 ——读一夜心雨的博文《 文革朱德批判会会议记录:陈毅发言最激烈 》的思索 http://bbs.gmw.cn/thread-257778-1-1.html
个人分类: 栏杆拍遍(Facing the Distressing Landscape)|27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文短评两则——对社会管理领域的反思、研究和变革刻不容缓
pww1380 2011-8-7 17:31
博文短评两则—— 对社会管理领域的反思、研究和变革刻不容缓 杨文祥 1 .我们在社会管理上过度关注的是眼前的政绩,严重缺乏的是着眼于长期发展和全球战略的宏观思维。 根据历史的经验和长期的观察,不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社会管理领域进行全面深入的历史反思、全面系统的科学研究和全面深刻的社会管理改革就无以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更不可能根本扭转目前这种在社会管理实践上——即事实上而不是仅仅在文字上——缺乏宏观思维及相应的长期发展战略和全球战略的被动状态。 显然, 在社会管理上没有宏观思维,在管理实践上没有长期发展战略和全球战略的国家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世界大国的。当然,更不可能成为具有现代文明的世界强国。 ——阅读杨学祥《 中国原油对外依存首超美国: 7 年前的警告被忽视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71595 2 .社会和官场中 报喜不报忧 这一恶劣风气源自于中国官场长期以来 急功近利好大喜功 的主流心理。这一 病态心理和官场歪风伴随左倾思潮 已经在中国官场狂吹了半个多世纪之久,给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上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导致全国非正常死亡数千万人的天灾人祸和灾难深重的文革内乱是这些灾难的极端形式。由于我们对产生这些灾难的社会原因反思不力,导致产生这些灾难的社会病灶至今犹存。 最近 温州动车事故绝非孤立的和单一的个别事故,而是这一具有普遍性质的官场痼疾不时发作的典型病例。 因此,温州动车事故 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对社会管理领域的全面反思、系统研究和深刻变革已经刻不容缓。 ——阅读杨学祥《 温州动车事故暴露铁路管理漏洞:只听喜报不听警报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72081
个人分类: 栏杆拍遍(Facing the Distressing Landscape)|2609 次阅读|0 个评论
革故鼎新(26):从科研管理弊端到社会管理的历史反思
pww1380 2011-2-22 14:37
革故鼎新(26):从 科研管理弊端到社会管理的历史反思 杨文祥 引言: 近来有朋友讨论是“促进全民科研还是精英科研”的问题。 这一讨论的实质是在为处于管理困境中的科技管理寻求消除弊端的解困之道。 科技管理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脱困思路 :科研管理是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部分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上看,问题虽然表现在部分和局部,病根却隐秘在全局与整体。 如果不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上入手,对症下药,恐怕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科技管理的缘起与中国科技管理的历史条件: 在世界史上,现代社会的科学研究事业是伴随工业文明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而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中国,几千年来,整部中国历史所记录的就是一部农业文明的历史发展过程。于是,我们这个国家无论是民族文化意识形态还是社会系统的组织结构,都深深地打上了农业文明的历史烙印。 尽管辛亥革命终结了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帝制, 1949 年以后又逐步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但这只是为工业文明的建设、发展和完善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物质基础,当代中国社会不但远未完成工业文明深入完整的历史洗礼,而且面临着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信息化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的严峻挑战 。 当代中国科技管理弊端根源: 这样,每当我们为现实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难以解决的社会弊端困扰不堪的时候,总会发现 造成这些弊端的根本原因往往就存在于当下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系统结构及其内在运行机制与数千年来传统社会的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系统结构及其内在机制的藕断丝连之中 。 当代中国社会管理弊端的社会表现及其发展: 在当下中国社会生活的现实语境中,对此类种种社会弊端,不是用“中国国情”或“中国特色”等语汇不求甚解更不负责任地一言以蔽之,就是用愤世嫉俗的“潜规则”一词来表达自己的无奈甚至是诅咒 。 除此之外,让这些社会管理弊端所造成的各种社会问题更加复杂也更加纠结的是,我国的管理干部组织制度完全不考虑所用人员在组织管理方面的专业素质。几十年来,不知道管理和管理科学为何物,不具备最起码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这几乎构成了我国各级管理人员的共性和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如何违背常理和科学理性的宏微观管理决策在当代中国都必然是见怪不怪的“题中应有之义”了。 于是,忽视甚至否认管理规律,忽视甚至否认社会发展的固有规律,十分天真而且十二分固执地认为,仅仅依靠自己的热情、干劲、愿望、理想这类主观意志就可以完成一个现代社会的管理和现代国家的建设任务的主观空想和形式主义便大行其道。在“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豪情壮志的激励下,我国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就已经提出了“超英赶美”的“振奋人心”的口号。尔后又进一步提出了“半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这样令人激动万分的动人口号。甚至粮食亩产 20 万斤的“卫星”也“放上了天”。而几十年来连续不断的运动:反右、大跃进、人民公社、阶级斗争、四清、文化大革命,这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在那些政治挂帅的年代里,即使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这些经济建设内容也统统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政治内涵,并以政治运动的形式,通过政治的高压来强力推行。 这些连年不断的政治运动,每搞一次都把当时的社会管理系统彻底搅乱,给国家、社会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而且随着时间的推进,每一次灾难都比前一次灾难都来得更为深重,而首当其冲深受迫害的就是本来应该为民族复兴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历史贡献的各领域的民族精英和社会精英 。对此,有意研究这段历史的朋友可以找来最近 由中央授权、中央党史研究室组织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1949—1978) 一读。 于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社会管理与现代化转型、建设与发展遭遇到来自主客观两个方面的现实阻力和障碍。 客观方面是历史发展条件的先天不足,即没有经过深入、完整的工业文明建设和发展的历史洗礼;主观方面是自上而下全社会性的缺乏作为现代文明核心要素的尊重科学的精神素养和保证科学精神在社会实践上得以落实的社会民主意识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主观盲目甚至是蛮干。 而这一主观盲目与蛮干不仅是历史条件先天不足这一客观因素在主观方面的表现形态,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客观条件这一不利因素对社会管理、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造成的阻滞作用与现实危害。 长达十年的文革之乱,不但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社会灾难,也彻底暴露了社会管理旧体制和旧机制的根本危机。正是由于看清楚了这一点,当年的国家政治领袖和全社会的有识之士形成了“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社会管理共识和政治共识。经过三十年的改革探索,尽管目前的改革主要还局限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就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使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伴随改革和发展,尽管衍生了诸如腐败、两极分化、社会不公等一系列问题,但如果本着严肃的科学精神和客观态度加以分析而不是出于一时的情绪、义愤,更不是出于对特殊利益集团的曲意维护,不难看出,这些问题的出现并非改革开放的结果,恰恰相反,是由于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明显滞后的政治体制改革不到位的结果。 就是说,上述问题的出现和日益尖锐化,不仅仅是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整体改革整体推进的呼唤,同时也是对构建一个适应中国作为现代国家进行现代社会管理的科学合理的社会管理系统结构的历史呼唤。 既然我们有能力取得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成功,我们必然也有能力不断取得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整体改革以及现代社会管理整体结构构建的成功 。 显然, 目前这种政经改革未能实现相互促进、同步发展、协调发展和整体推进的良性发展局面,实际上是改革前三十年的后天失调现象在今天经济体制改革单兵突进、不断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的折射。换言之,就是社会管理领域的后天失调在今天新时期的历史条件下的新的表现形式。 结论: 先天的客观历史条件不足和后天的主观空想导致社会管理系统严重失调是造成当代中国前 30 年社会管理领域灾难丛生的现实原因。而这种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两方面因素的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和互相强化,则最终形成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管理领域弊端丛生、多症并发,综合感染,恶性循环,日益危重的痼疾。这一顽症既是前三十年的历史后遗症,也是今日中国改革所必须面对的现实。 积重尽管难返,必有解救之道。何以解救,唯有深化改革——立足于历史反思与科学理性的社会管理系统的整体改革和现代社会管理系统结构的整体构建。而 中国科研管理的最终出路,就寓于这一现代社会管理系统结构的整体构建之中 。 参考文献: 1 .陈安. 促使全民科研,还是鼓励精英科研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14951 2 . 2011 年 02 月 21 日 09:05  来源:北京日报.中共党史《二卷》新意 : 客观记述文革等严重错误.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2-21/2855853.shtml 3 .杨文祥. 革故鼎新 (1) :关于国家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学术思考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84362 4 .杨文祥. 革故鼎新( 3 ):面对上海火灾的公共安全问题思考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85299 5 .杨文祥.革故鼎新( 4 ):痛定思痛 —— 上海火灾对我社会管理与执政能力的严重警示.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86063 6 .杨文祥. 革故鼎新( 8 ):从单纯经济管理和行政事务管理到对现代社会的科学管理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87873 7 .杨文祥.革故鼎新( 9 ): 人事管理迷信、腐败、不公等社会问题简析:病因、危害与根治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89801 8 .杨文祥. 革故鼎新( 10 ):瞻前顾后议改革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89900 9 .杨文祥. 革故鼎新( 11 ):博文阅读一得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quickforward =1id=391391 10 .杨文祥.革故鼎新( 12 ):博文佳作点评一则.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quickforward=1id=392063 11 . 杨文祥. 革故鼎新( 13 ):小议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与公共管理体制构建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quickforward=1id=392091 12 . 杨文祥. 革故鼎新( 14 ):博文佳作点评一则 —— 中国科学研究与管理如何突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quickforward=1id=392163 13. 杨文祥. 革故鼎新( 15 ):中国教育忧思录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quickforward=1id=392663 14. 杨文祥. 革故鼎新( 16 ):关于科技、教育等诸领域专业管理问题的对话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quickforward=1id=392726 15. 杨文祥. 革故鼎新( 17 ):为各级政府的急躁病把脉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95163 16 .杨文祥. 革故鼎新( 18 ):改革 —— 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小议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quickforward=1id=395426 17 .杨文祥.革故鼎新( 19 ):严重的现实灾难,沉痛的历史反思 —— 丁甜老师博文引发的理论思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98331 18 .杨文祥. 革故鼎新( 20 ):略论大学精神和一流大学建设 —— 读杨学祥教授诗作《地狱和天堂》感怀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quickforward=1id=403737 19 .杨文祥. 革故鼎新( 21 ):关于精英群体和精英教育问题的深度对话( 1 )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quickforward=1id=403889 20 .杨文祥. 革故鼎新( 22 ):关于精英群体和精英教育问题的深度对话( 2 )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quickforward=1id=403901 21 .杨文祥. 革故鼎新( 23 ):再论当代中国的精英群体和精英群体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quickforward=1id=404127 22 .杨文祥. 革故鼎新( 24 ):盛世危言:辉煌成就面前勿忘民族危机 —— 当前改革面临的复杂局面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quickforward=1id=404980 23 .杨文祥. 革故鼎新( 25 ): 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科学、理性和健康的社会民主建设应该是一种三层次结构构成的整体进步.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12740
个人分类: 天地悠悠(Lasting Forever Heaven and Earth)|394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8: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