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李应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李应繁诗文选 (油印本):植字(2) : 读报有感 / 自序
liwei999 2011-2-27 00:53
李应繁诗文选 (油印本):植字(2) :  读报有感 / 自序
读报有感 七律二首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1985年7月15日消息,到杭州游览乘车,沿西湖花岗公园后面的山林深处驰去,可以看到掩映在万绿丛中的宫殿,这便是林彪在杭州的行宫,即著名的四一七工程。 整个工程占地三百零七亩,建筑面积二万八千立方米,耗资三千万元,用刚才三千吨,木材八千立方米,水泥一万八千吨。另一主楼,为中西结合式样建筑,分地上、地下两部分,有一个小剧场,一个舞厅和数十间会客室,地下部分建筑面积四千平方米,有大小?房四十余间,其中有一个巨大作战指挥室,其地下通道,直进后山山林,全长九百米。 四人帮倒台后,这里成为浙江高级宾馆,对外开放,游人可买票参观,还可以到温泉游泳,或在酒吧要一杯饮料小坐,现代诗人荒芜有二绝云: 《一》 行宫歌舞玉深深,半入山林半入隍, 借问西湖谁得似,半闲?里贾平章。 《二》 山南海北起行宫,地狱天堂相映红, 惭愧人民新纪世,几家得意万家愁。 大兴土木傍西湖,胜地名山敢玷污, 七四工程逾贾宅,千万广厦似郿坞, 楚王问罪思移祚,曹操献刀蓄已图, 篡党夺权成泡影,图穷匕见急奔吴。 自序 我自1980年以来,劳动之余,又复读书看报和写作,到1986年6月止,已粗制滥造杂文、文史、诗歌、词、联共十五册,名之曰晚兴集。闲文化局杨有贡同志索稿于余,因就集中各文体选其一二以进,这个选本,是写给他的底稿。 我一生乐观,自视甚微,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拳拳于生死寿夭,不以物喜,不以己忧,故虽在艰苦曲折之中,不以为奇耻大辱,不以为山海沉冤,心平气和,随遇而安,因此年近八旬而形神不衰。晚近以来,事事如意,兴趣之浓,更倍于囊时,晚兴集便在这幸福愉快环境中写成的。 是集内容,不是科技之中大成果,也不是文学中之阐微发隐,其为诗文,记我视听,抒我感想,是我个人生活中之小事,书以存之,虽是敝帚自珍而已。是为序。 1986年6月写于马坝县志办公室
个人分类: 叔爷诗词|4340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字化是抢救文化遗产的第一步
liwei999 2011-2-22 23:55
数字化是抢救文化遗产的第一步
书香门第是个蛮动听的词儿,也是个不错的吹牛资本,比起小时候夸耀我爸爸比你爸爸官大显得要高雅一些。但随之而来的是濒临灭绝的家族文化遗产,亟需抢救,责无旁贷。譬如那些祖宗留下来的手抄本油印本的诗文,一本本泛黄褪色,字迹模糊,边角磨损。夹杂眉批的诗词歌赋,随时可能灰飞烟灭,看着让人揪心。抢救运动,刻不容缓。 抢救运动的第一步是数字化。只有数字化,才好上载到互联网(或刻成光盘),以利永久保存和流传,才对得起祖宗的心血墨宝,也为民间文化遗产的整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扫描还是麻烦点儿,我的数字化手段主要是拍照,用佳能傻瓜G11,到灯火通明的洗手间,噼里啪啦就开拍了。最近这个春节没白过,在家做的就这事儿:老爸又收集了更多的善本半年前带给我,一直没顾上数字化的工作。拍照完是修剪微调,希望图片清晰可辨。先上载上来做几个幻灯,给各位显摆一下:别人家的遗产是真金白银,我家的遗产就是这些善本。 接下去的植字考证注释整理工作,就困难多了,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完工。愚公移山,一步一步来吧。 引用: 立委按:老爸从故去的大伯的收藏中找到了四大本《李应繁诗词》真迹孤本。自从我整理扫描家传孤本《李老夫子遗墨》以来,我似乎自然成为李家文化薪火的传承人,孤本交由我保管。于是,下一个文化工程就是植字上网,以利广为流传。文章千古事,可是过去很多有价值的文字失传了。如今,托现代科技之福,数字化永久保存已非难事。第一步是,拍照上网,业已完成。下一步植字编辑赏鉴,不求速进,每日一诗,持之以恒,必能功成也。关于李应凡的身世以及诗词的价值,请参见《李应凡诗词立委手抄本》以前上网的原按语。先睹为快者请看真迹孤本的拍照幻灯。 ........... 下面的旧贴是我当年自己手抄的部分诗稿上网的介绍。这次得以一睹工工整整的善本,何其幸也。我大伯生前与李应凡来往密切,推心置腹,才有应凡叔伯把自己的手稿真迹存留我大伯(他的世侄儿)处的安排。也才有我今天的继承、保管和推介。我小学的功底欠缺,自感担子不轻,当兢兢业业,勤以补拙,不负前辈。 ~~~~~~~~~~~~~~~~~~~~~~~~~ 《李应凡诗词立委手抄本》原按: 这是我的远房叔爷李应繁的诗词选集。与我爷爷三兄弟留守家乡从事乡村教育不同,李应繁年少时闯荡江湖,凭着过人才气,解放前也曾供职上层(曾任顧祝同抗日時期的秘書),有很多传奇故事。他是我见到的一个少有的乐观豁达的年迈智者。他尽管年衰背驼,但精神矍铄,态度谦和,手住拐杖,背负行囊,来去无踪,很有高僧仙道的风采。他出口成章,无处不诗,令我心折。26年前我在繁中教书的时候,从大伯处借来他的诗歌,手抄留存,现扫描上网,以为纪念。 《李应繁诗词》是他晚年生活的记录,走的是白居易的道路,差不多老妪能解,有些干脆就是顺口溜,风趣俏皮。不经意间见功力,这是叔爷风云一辈子以后返璞归真的自由挥洒。 摘自 《李应繁诗词》真迹孤本上网 以下 Picasa 幻灯链接需要翻墙(国内有象 Picasa 的可以外联的相册和幻灯的存贮地么?): https://picasaweb.google.com/liwei999/1#slideshow/5574349409610748786 https://picasaweb.google.com/liwei999/2#slideshow/5574354795975610466 https://picasaweb.google.com/liwei999/3#slideshow/5574365863518804034 https://picasaweb.google.com/liwei999/4#slideshow/5574369070996797410 https://picasaweb.google.com/liwei999/102#slideshow/5574372400434918850 https://picasaweb.google.com/liwei999/202#slideshow/5574374097801550274 https://picasaweb.google.com/liwei999/302#slideshow/5574380444133495922 【相关博文】 李应繁诗文选 (油印本):植字(1):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62400do=blogquickforward=1id=415447 1. 立委博客【夫子遗墨】专栏: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62400do=blogclassid=123455view=me 2.《李老夫子遗墨》简介: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62400do=blogid=281233 3. 《立委随笔:圣皋陶之苗裔兮》: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62400do=blogid=278723 4.《李老夫子遗墨》总目次: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62400do=blogid=281234 5. 《李应繁诗词》真迹孤本上网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62400do=blogid=278679 6. 《李应凡诗词真迹》(1)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62400do=blogid=279242 7. 《李应繁诗词》(一) 8. 《李应凡诗词》(二)
个人分类: 夫子遗墨|280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2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