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联合国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联合国

相关日志

再赴东瀛(12)---京都(续)
xuxfyuwp 2014-4-23 14:01
近年来,京都的知名度在全球范围大增,原因是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通过了旨在减缓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明确了发达国家2012年前温室气体排放量限额,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一事件使京都(Kyoto)在气候、环保领域有了特殊意义。在京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Do you Kyoto?” 可以用来表示你为环保做了任何有益的事情吗?据说在一些国际场合也有知名人士引用过这句话,如德国总理默克尔。京都市民以此为自豪,并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指标上给自己提出了很高指标。按《京都议定书》要求,日本到2012年的减排指标是6%,而京都市自行加码,定为10%。2020年日本减排指标计划为25%,京都市则提出了40%的目标。 有人问京都市的市长,在减排、环保上提出这样高的指标,是否会限制京都市的发展。市长回答:世界上只有一个京都,保持这样一个城市应不算多。 (原文写于2010-07-27 21:22:17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杂记|26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联合国为何定"水与能源"为世界水日主题?
zbt92 2014-3-24 08:09
对 水与能源 的科普探讨 张博庭, 2014 年 3 月 22 日 在《 22 届世界水日》科普论坛上的发言 概述: 影响和破坏生态环境是人们对水电开发的最大疑虑。然而,产生这种疑虑的原因,一方面是国际社会曾经历过误解水电的过程。很多那个时期出台的正式文件,至今还会误导着人们。除此之外,误解水电的另一个最大原因还在于,不能科学、全面的了解 水与能源 的关系。这种现象,在能源和环保领域中尤为普遍,并对我国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当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遭遇到了水资源短缺和能源匮乏、化石能源的污染排放严重等严重的威胁。然而,在当年的科技水平下,科学的开发水电,几乎是唯一能同时解决这些难题的有效的方式。这就是联合国把今年的 世界水日 的主题确定为 水与能源 的一个重要意义。 探讨水与能源的科普意义,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澄清影响和破坏生态的不是水电 二、 水与能源 的科普,任重道远,意义重大 三、水电开发的必要性、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一、澄清影响和破坏生态的其实不是水电 如果仔细分析,各种所谓 水电站的生态环境影响 ,并不是水力发电本身造成的影响,而是大型水库的影响。然而,只要现代的人类社会不想遭受毁灭性的洪水和干旱,就必须要接受这些所谓的影响。这就是我们存储洪水所必须的代价。这就像种粮食必须占用土地的道理一样。 对于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水资源调控来说,水电的能源作用,甚至可以认为是附加的。例如,我国的三峡工程,如果不是为了防洪和供水的需要必须建设一个大水库,完全可以采用多级开发(基本上不建设水库)。那样的话,三峡的总发电量几乎可以不受影响,而所谓 迁移了大量的居民,淹没了大面积的河流 等一系列生态影响几乎都可以没有。 我们为什么不采用分级开发三峡呢?因为我国建设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就是防洪和供水,而不是发电。而要实现这个防洪和供水的目标,就必须建设一个特大型的三峡水库。总之,三峡工程的实例应该最能说明:其实 影响和破坏生态 的不是水力发电,而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大型水库。然而,进一步看,站在人类生态的角度上看,建设大水库,不仅不是破坏生态,而且还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生态和环境保护。这其实就是,迄今为止全世界都体现出:水电和水资源开发程度越高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越发达,生态环境也越好的根本原因。 水电 ( 大水库 ) 的生态作用无可替代。 水利水电工程的防洪、供水、发电、航运作用,本质上都是它的生态保护作用。表现在: 1 、洪涝灾害,造成人类社会大量的人员财产损失,是对人类生态的极大破坏。 2 、水资源的匮乏所造成的严重的生态灾难,只能靠水库的蓄水调节来解决。 相对来说水库大坝占用土地或者水面之后,是把原来的自然生态转变为水库湿地的生态。湿地的生态环境作用非常重要,我们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的矛盾,决不是担心湿地太多了,而是湿地的不断减少。所以,关于水电大坝破坏生态环境的指责,大都是狭隘的舆论炒作的结果。事实上水电大坝和大型水库的建设是人类为数不多的生态保护工程,走遍全世界几乎没有哪一座水库大坝建成之后,不是风景秀丽的旅游度假胜地。 二、 水与能源 的科普,任重道远,意义重大 科学的解释水与能源关系,加强水与能源方面的科普宣传,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因为当前我们要科普宣传的对象,不仅包括普通百姓,而且还包括很多偏激的环保人士,甚至还包括相当的专业人士和政府官员。在能源、电力、环保,甚至我们水利领域内,都有不少高层次的专家和官员对水与能源的问题缺乏准确的理解。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水电所经历过的曲折历史。 2.1 、水电发展的曲折历史 水电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因此,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是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的水电,把尽可能多的可保存的化石能源留给后代。不过,到了 20 世纪的 80 年代,世界各国的大坝、水电工程的发展开始变缓。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用环保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很多大型水坝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很多已经建成和正在规划建造的大坝和水电项目成为了敏感的话题,一些对环境和社会负面影响较大的项目,遭遇到公众的强烈抵制,甚至于被迫停止。全球的水电建设遭遇到了重大的挫折。 围绕着水坝的利、弊的争论,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国际上的一个《世界水坝委员会》 WCD 的组建和一份《水坝与发展》报告的提出达到高潮。当时不少人甚至认为大型水电站的生态环境影响过于严重,因而,建议否认水电可以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在 1996 年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上,大型水电确实被排除在可再生能源的范围之外,会议只承认小型水电的可再生能源地位。 大小水电区别何在?当然是能否具有 水资源的调控能力 的大水库,显然,这个结论错误也在于,没有考虑大型水电开发中极其重要的水资源作用。 2.2 水电的重要作用被重新肯定 在 WCD 的《水坝与发展》报告发表之后,引起了发展中国家以及众多水利水电专业学术组织的广泛质疑和批评。人们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逐渐澄清了一些《水坝与发展》调查报告中类似 水电的温室气体排放与火电相当,甚至超过火电 等污蔑水电的错误。与此同时,面对全球又 20 亿人不能得到电力供应, 10 亿人喝不上干净的饮用水的难题,发展中国的水库大坝不可取代的作用不能不被人们重新重视。 很快, 2002 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上,由非洲国家提议,到会的 192 个国家一致。大型水电也有必要被确认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那次峰会还达成了具体的协议,承诺要加大政府间推动包括水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活动。并建议于 2004 年在中国举行一次水电高层论坛,探讨相关的议题,进一步的完成约翰内斯堡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的任务。中国的国家改革和发展委员会接受了这一建议,与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于 2004 年 10 月在北京共同召开了水电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并发表了倡导和支持全球水电开发的《北京宣言》。 会议之后,曾经停止了对水电的贷款支持的世界银行,立即恢复了贷款并加大了对水电的支持力度。世行总结指出:水电占全球电力总供应量的五分之一,曾一度带动了加拿大、挪威和美国等国的经济增长。然而,由于环境与社会方面的疑虑,以及财政支持的匮乏,导致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水电投资停滞不前。时至今日,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在吸取了历史教训之后,水电行业的角色正在被重新塑造,并出现复兴盛景。 2.3 、历史对水电误导已不可能完全消除 由于国际社会确实曾经经历过误解水电的过程。很多那个时期出台的正式文件,至今还会误导着人们的思想。例如,在 96 年大型水电不应属于可再生能源的结论基础上,我国 2000 年出台的《 21 世纪科技发展纲要》也强调只有小水电才属于可再生能源。 在 2002 年国际社会重新强调大型水电的可再生能源的地位转变了之后,虽然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法》也采用这一结论。但却未必能体现在所有 1996 年至 2002 年期间出台的各种重要文件中。因此,很多误导水电的结论至今还存在于各种正式文件中。所以,对于不了解水电所经历过的这段特殊历史的人来说,即使某些严谨的科技工作者,也难免会被那个时期的一些国际主流文件所误导。所以,某些环保组织和偏激的环保人士误解水电,就更是家常便饭了。 2.4 、反水电的环保人士不了解 水与能源 的联系 例如,某反感水电的环保组织负责人说 水电能源是江河给我们的馈赠之一,但是不要忘记江河还给我们提供着许多其他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如清洁的饮水、丰富的食物等。 。他显然是想当然的把水电与其调节河流水资源的生态功能对立起来了。为了达到污蔑、诋毁水电的目的,这个组织曾资助过一个《 2013 年长江上游联合考察》,在这个考察报告的新闻发布会上,考察的负责人居然公开的炒作说 长江生态系统已经崩溃 。这一爆炸性的新闻,立即成为社会争议焦点。事后查明,这完全是环保组织想利用金沙江水电的投产之际,故意组织的一次造谣宣传。 因此,他们不仅把梯级水电开发之后,水库连成串的遐想当成了考察的发现来骗人,而且还敢大言不惭的宣布他们根本没有去考察过的长江的生态系统已经崩溃。人民日报的记者调查时,他们终于承认,他们所组织不是什么科学考察,而是一次针对水电的 科普宣传 活动。事实上,把水与能源割裂开来的环保组织,经常会组织这种借考察的名义,专门造谣污蔑水电的活动。 2.5 、水利专家对 水与能源 的认识偏差 去年的科技活动周,我们在这里举办过一次 水电开发与防灾减灾 的科普论坛,一位到会的著名水利专家,在发表了水利水电的开发有助于防灾减灾的精彩演讲之后,却提出了不要建高坝大库的建议。某报纸还对此观点专门作了报道。后来,我们当时就在会上就提出来,高坝大库是水资源调控所必须的,并不是获取水电所需要的意见。此后,这位专家才开始意识到 水与能源 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为何如此高层次的水利专家,居然也会对 水与能源 的认识产生偏差?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国际社会的主流曾经对水电产生过误解。那个时期产生的文件,可能经常会误导严谨的学者和官员。 2.6 、能源电力专家对水电的误解更普遍 不少了解我国能源困局的电力专家,他们往往非常支持水电的发展。因为,他们知道水电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不仅价格上有优势,而且还具有很好的可调性,也是其它可再生能源入网的重要保障。但是,他们却常常会认为水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巨大。这里面,不仅包括国内的一些顶尖的能源电力专家,甚至也包括一些国际上的知名专家。 例如,笔者前不久在科普活动中接触到国际能源署的一些可再生能源的专家,开始他们还是只承认小水电是联合国所倡导的。听到了笔者的一些水资源开发不可替代的解释之后,他们才意识到,大型水电不仅应该属于可再生能源,而且还应该作为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优先开发利用。 最近,亚洲能源研究组织 Crenatiec 的一位负责人,也曾在《能源》杂志发表过一篇文章【水电:亚洲的未来巨型蓄电池?】。文章的内容虽然非常支持水电的开发,但是,却存在大型水电严重破坏生态的错误认识。文章中曾说到 值得强调的是,水电比煤炭更为清洁,但是相对风能和太阳能造成的环境问题却要严重一些。因此,水电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同样有着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弊端。例如,三峡工程的建设迁移了大量的居民,淹没了大面积的河流,也因淤泥堆积、腐烂植物引起的沼气外泄、破坏渔业的现象而受到批评。 。 与这位亚洲能源专家一样,不少电力能源工作者,只喜欢从电力能源方面评价水电的作用。然而,事实上水电的作用,并不仅仅是提供清洁的能源和在电网中的调节,而且还有巨大的水资源调控作用。如果水电仅仅是为了发电,我们完全可以想办法不建设水库或者尽量少的建设水库。但是,为什么很多水电站非要建设被一些能源工作者认为是 生态环境影响巨大 大水库呢?当然是因为天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去,人们调控水资源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建设大型的水库进行调蓄。把洪水期的洪水留下来,等到枯水期再使用。或许是由于一些对我国的政府决策有影响的能源电力专家对水电存在误解。我国的电力工业的发展,始终没有像其它发达国家一样,把水电放在电力工业中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并且,水电开发的滞后是造成我国的能源结构严重恶化的最重要原因。 2.7 、水电开发不足严重影响我国的发展 至今为止,我国的能源、环保专家和官员中,由于不了解 水与能源 而认为水电破坏生态的还大有人在。因此,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的几个五年规划的措辞中,就经历过水电从 积极开发 到 有序开发 后又回到 积极发展 的变化。为此,十一五期间,我国就曾有一些大型水电站建设被搁置、叫停。更为痛心的是,我国的十一五、十二五的水电开工规划,都远远没有完成。 这种水电发展受阻的结果,大大刺激了我国火电建设和煤炭需求的增速。以至于在本世纪初的那些年,我国的火电比重增速过快,能源结构急剧恶化,并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有一段时间由于我国火电厂的增速过快,煤炭供不应求、价格飞涨、矿难频发、煤电矛盾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国家煤炭的消耗量,大大超过了实际的开采和运输能力。特别是 08 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前的那一阶段,我国遭遇了严重的煤电危机。 到 2012 年底,我国燃烧的煤炭已经超过全世界其它所有国家的总消耗量。与此同时大面积的雾霾污染,也已经非常严重。大家想想看,全世界的煤炭有多一半都烧在了中国东部的狭小区域内,空气污染的问题能不严重吗?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受到经济能力的局限,我国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的建设虽然进展缓慢。但是,那种由于整体经济能力不足无能开发利用水电、核电的情况在全世界非常普遍。同时也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社会的能源需求量也限,因此,过度依赖化石能源的现象在欠发展国家中,似乎也并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但是,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腾飞以后,如果仍然不能及时地开发利用水电和其它清洁能源,那么其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必然要靠燃烧更多的化石能源来解决。难免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总之,所有这一切,都与我们的社会对水与能源的关系认识不准确有关。 三、水电开发利用的必要性、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3.1 、水电开发的必要性(水与能源的双赢) 水与能源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之间既有相互矛盾的一面,也有相辅相成的一面。例如,人们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一些重要方式,就是提水灌溉和海水淡化。显然提水灌溉和海水淡化都是一种用消耗能源换取和管理水资源的方式。而水电则是在管理和使用水资源的同时,获取能源的一种(双赢)的方式。 另外,火力发电也与水资源的供应密切相关(火力发电往往需要大量的耗水)。如果没有充足的水资源,火力发电也很难顺利的实现。可见,能够在水与能源的关系中,能实现双赢的绝对是 水力发电 。可见,面对当前人类社会关于水资源和能源的双重难题,加速水电的开发绝对是非常必要的。 3.2 、水电开发的重要性(能源作用) 3.2.1 人类可持续发展遭遇减排难题 在人类的工业化之前,人们还没有能力大规模开采煤炭、石油。因此,人类活动对地球碳循环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但当我们学会了开采利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之后,大量的化石能源被燃烧,不断排放出二氧化碳和其它温室气体。使得原来沉积在地下的碳元素,大量地被释放到空气中去。 这必然会导致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升高,带来强烈的温室效应,最终可能会产生冰山融化、海水上涨、淹没大陆、气候环境变化异常等一系列可怕的后果。当前,过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当前人类社会最大的生态难题。 不同性质的碳排放,化石能源是元凶 3.2.2 、科学证实,过量碳排放威胁地球 2009 年美国加里佛尼亚大学科研人员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指出 地球 3 亿年前曾发生过大规模温室效应 . 。研究人员分析了发生在二叠纪初、 4000 万年时间段内的二氧化碳含量与气候和生物进化的情况。通过对该图的分析发现,在古生代晚期时代的千百万年里,就曾发生过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性温室效应, 而且这一现象不仅仅在人类出现之前,甚至在哺乳动物出现之前 。 研究人员还指出,今后,一旦人类将地球上所有的化石能源耗尽,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恢复到 3 亿年前古生代晚期时 2000ppm 的水平。总之,那样的空气含量是否能让人类存活下去,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3.2.3 、水电是替代化石能的第一主力 表现在: A 、在全球的范围内,水电的作用远大于核电。很多人认为核电的作用大于水电,其实不然,根据对全球历年发电量的统计。核电的比重从来都没有超过水电。不仅如此,从福岛核事故之后,核电的比重跟是大幅度下降。目前仅为水电的 60% 。 B 、水电在全球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中,比例高达 85% 。根据 2011 的统计数,水电是全球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水力发电的比重占到了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的 85% 。 C 、我国的水电在非化石能源发电中的比重高达 85% 。数据显示 2012 年我国水电仍远超其它清洁发电。我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加上清洁的核电,总共只占非化石发电的 15% 。而我国的水电则占到了 85% 。可见,水电绝对是全球替代化石能源第一主力。这就是水电对于当代人类文明的重要性。 3.3 、水电开发的不可替代性(水资源作用) 3.3.1 、水资源调控的重要性不可替代 自然界中的水资源量总是随着时空不断的变化着的,然而,人们对水资源的要求则是非常苛刻的,太多了不行(产生洪水泛滥),太少了同样也不行(干旱少雨,甚至危及生命)。目前,人们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手段只能靠蓄水和调水。蓄水能解决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的矛盾,调水可以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矛盾。到目前为止,受到人类的科技水平的局限,人为大规模蓄水的方式只有建造水库这样一个方式,所以,大型水库的建设就是现代人类社会文明,必不可少的内容。 3.3.2 、解决水资源难题需要大水库的国际共识 联合国每三年发布一次的《水资源报告》中不仅每次都要提到水电的重要作用。而且,在联合国的水资源报告中,多次提到过 世界的水资源本来是够用的,世界的水危机主要是由于设施不足,管理不善造成的 。能够解决水资源短缺的设施主要就是储水设施。这里所谓的储水设施最主要的是大型水库。 3.3.3 、水资源开发离不开水电的机理 水电站泄洪时的巨大能量,会对大坝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外行人可能不了解,但搞工程的人都知道,水电站汛期泄洪的结构,需要采取大量的消能措施。除了建有必要的消力池之外,什么挑流效能、水跃消能、孔板效能、窄缝效能等等。总之,很多重要的工程研究都是要解决水库在泄水的过程中,对水坝和整个水电站的工程结构的威胁。即便如此,泄洪的时间也不能太长。尤其是是对于水量大的水库,如果不发电只泄洪,对大坝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3.3.4 、水力发电能让水库大坝更安全 曾经有不少人士,喜欢用河南板桥 758 垮坝所造成的数万人的死亡,作为反对水电开发的重要理由。而实际上,假设当年我国河南的板桥水库,如果真的建有水电站的话,恐怕也就不会发生那次垮坝事故了。因为一方面,具有水电站的水库,安全性更高。而且另一方面水电站的管理者,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而且随时都会对水库大坝的安全高度关注,及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所以,水电大坝发生意外的概率比起完全公益性的水利大坝,会有大幅度的降低。 据统计全世界已经的大小垮坝事故, 90% 以上都是没有水电站的水库大坝。 3.3.5 、社会文明与储水能力成正比 根据 2007 年联合国的一项调查,一个国家拥有的大坝数量及人均水库库容量,与该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紧密联系。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指数被定义为一个介于 0 和 1 之间的数值。该数值越接近于 1 ,表示人类发展水平越高。如果我们以每个国家水库指标(即:每百万人口水库数和人均库容这两个参数表示)与人类发展指数对比分析,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各国水资源开发状况与人类指数紧密相关。 根据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的评价结果,按发展水平可将国家分为三类:即高度发展( HDI ≥ 0.8 )、中度发展国家( HDI ≥ 0.5 )、低度发展( 0hdi0.5 )。调查数据表明,除了极个别的特例一个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与该国的人均水坝数量和人均水库库容几乎成正比。 /hdi0.5 总之,当前全世界的现实几乎都是,水资源开发程度越高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越发达,生态环境越好。例如,美国的国土面积和水资源总量,都与我国相似。目前中国虽然水坝数量名义上比美国还多,但是水库总有效库容仅为美国的一半﹐如果以人均水库蓄水量来比较﹐中美差距在十倍以上。但由于缺乏水库的调蓄能力,我国一方面洪涝灾害频发﹐另一方面又是干旱严重﹐从本质上说﹐这些都是由于可控制的水资源总量不足造成的。相比之下,美国的绿水青山,自然灾害少,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他们的水库库容大,可以吸纳更多的洪水,抵御更大的干旱。我国生态环境上的巨大差距,恰恰体现在水库的蓄水能力上。 3.3.6 、国际社会呼吁储水设施建设 2012 年 7 月,由国际大坝委员会联合国际灌排委员会、国际水资源协会和国际水电协会起草的《储水设施与可持续发展》世界宣言在日本京都隆重发布。该宣言呼吁全世界共同努力,采取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和建设和保护储水基础设施。 《宣言》披露世界每年淡水资源总量约有 40 万亿立方米,目前人类可利用量每年只有 9 万亿立方米,其中大约 4 万亿是需要由储水设施调节的。《宣言》还强调: 21 世纪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人口增长对水、粮食和能源的需求,为了应对这个挑战,我们非常需要加强储水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从而能优化利用水资源,包括洪水管理与抗旱、粮食生产灌溉、发电、饮用水和卫生、工业用水、航运、环境等方面。 总之,今年的世界水日,联合国再次确定 水与能源 为主题。我们可以认为是再次强调 2012 年的这个储水设施宣言。因为,根据现实中水与能源的关系,我们要加速储水设施的建设,就必须要加速水电的开发。而加速水电的开发利用,则是解决当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遭遇到了水资源和能源难题的一个最佳选择。
38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世界水日"中国水电学会举办水与能源科普论坛
zbt92 2014-3-23 18:29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根据联合国《21世纪议程》第18章有关水资源保护、开发、管理的原则,1993年1 月18日,联合国第17次大会通过了193号决议,决定从1993年开始,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决议提请各国政府根据自己的国情,在这一天开展一些具体的宣传活动,以提高公众意识。  2014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二届世界水日,3月22—28 日是第二十七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2014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能源(Water and Energy)。我国纪念2014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加强河湖管理,建设水生态文明。 3 月22日 ,在第22届世界水日到来之际,为响应联合国确定的水与能源活动主题,向公众更加全面、客观地介绍当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水电开发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回应社会热点、回答公众质疑,增强各界对水利水电行业发展的科学认识,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和中国大坝协会联合在北京召开了水与能源科普论坛。 出席论坛的专家有:国务院发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亦楠,国际大坝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贾金生,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社长汤鑫华,国家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隋欣,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与会专家就水电在我国能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水电对生态文明的积极贡献、水电开发的巨大综合价值、如何促进水电可持续发展和做好水电科普舆论宣传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专题报告。(详细内容参见活动专题: http://www.hydropower.org.cn/zt/20140322syny/ ) 为扩大世界水日科普论坛的宣传效果,本次论坛的现场参与对象主要是媒体记者。来自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中国能源报、中国改革报、中国电力报、中国水利报、《财经国家周刊》、《工程研究》、《中国三峡》、《能源》等杂志以及香港卫视等20余家行业内外的媒体记者参加了论坛的现场交流。与会记者踊跃把当前社会关注的对于水库大坝以及水电开发的疑问提出来,与专家一起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答记者问中几位专家分别就我国水利水电开发的水资源调控、灾害防治、生态环保、移民安置、技术水平、综合效益和对经济社会的重要贡献等有关问题进行了客观的阐述和解答,并希望通过媒体记者的理解和传播,加大我国水利水电科普宣传的力度。 参会代表一致认为:本届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之所以被联合国确定为水与能源,旨在提高人们对水与能源之间相互关联的认识,倡导科学的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呼吁通过可持续利用水资源和寻找既能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又能满足人类需求的系列节能措施,推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1926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联合国的建议:对世界各国的每个个人统一编码
热度 3 zhangxw 2014-3-11 16:57
给联合国的建议:对世界各国的每个个人统一编码 张学文, 2014/3/11 标题: 给联合国的建议:世界各国的每个人统一编码(初稿, 21 位编码?) 核心内容: 为地球上的每个国家的活着的每个个人给一个唯一的个人编码( 0-9 )。即把中国的身份证号码制度扩展到全世界范围统一编号。 好处: 便于各国的人员往来、外流、反恐中的查对、统计、分析、管理 背景 1. ( 2014.3.8 马航 MH370 航班飞机失联 + 假护照事件)的启示; 2. 中国的身份证号码制度已经对中国的社会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全球的人员交往、以及反恐进入了新阶段; 4. 人类进入了云计算 + 大数据时代; 5. 90 年前(大约)全世界的每个气象站已经统一编号了(称为气象站号,纯数码),这对世界各国统一使用世界气象情报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乌鲁木齐的气象站世界统一编号是 51463 ); 6. 40 年前(大约)全世界的每一本图书已经统一编号了(称为国际统一书号,如 空中水文学初探 一书的统一书号 ISBN 是 078-7-5029-4936-6 )。 于是 ,现在出于对各国公民的护照的统一识别、战争难民的管理、国际联合反恐行动等等的需要。就应该在世界范围内为每个国家、地区的活着的人给予全球唯一的数字编码。这也大大简化和提高了各国的海关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出国飞机乘客的安全检查的效率(自然每个国家是否参加这个活动也不能强迫)。 具体格式等等: 有 13 亿人口的中国已经推行身份证统一号码 30 多年,目前其数码是 18 位,考虑到世界的国家少于 1000 个,所以这种世界统一编码的个人身份证最多是 21 位。而且现在可以考虑用二维码。 这个工作可以参考中国的身份证工作的经验,由对应国家的民政、公安等部门请有关专家共同拟定统一标准、全球则在各国逐步推行。 以上是个人初步考虑,欢迎大家补充,再设法把它提交给联合国 …
个人分类: 灾害问题|3729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中印为什么应停止在雅鲁藏布江的水电竞争
热度 1 zbt92 2014-3-10 16:49
原文来源:《中外对话》杂志 转载者按: 《中外对话》一直持有反水坝、反水电的观点,所以,他们的心态可以理解。然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都不应该停止在雅鲁藏布江开发水电。因为,发展中国家积极开发水电,以应对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和能源危机,这是联合国的号召。水电开发的作用主要是替代化石能源,减少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雅鲁藏布江的水能开发之后,全球每年大约可以因此减排3亿吨二氧化碳。不仅如此,水电开发之后,还可以对雅鲁藏布江水量的丰枯进行调控,以便中国和印度更有效的利用好宝贵的水资源。至于,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水量分配问题,完全可以根据国际法的普遍原则协商解决。 作者所担心的地震问题,可能是由于作者不懂地震科学。日本曾爆发了9级的地震,但是,日本同样可以建设高楼大厦。因为,当代的科学技术已经能够科学的抵御地震。只要躲开同震错动的活动断裂,并让建筑物具有一定的抗震强度。有了这两条,强地震的高发区,同样可以建高楼大厦。既然相对单薄的高楼大厦都能建设,粗大的水坝安全性还用但心吗? 不仅如此,目前雅江流域的自然灾害主要是由山谷中的洪水造成的,水电开发之后,洪水得到了控制,山洪灾害自然也就会消失。总之,《中外对话》的作者,不过是用自己的无知和偏见,杞人忧天的进行反水电炒作宣传。关于地震的作用,大家请参看《地震高发区水坝的抗震安全有保障》一文。 http://www.hydropower.org.cn/showNewsDetail.asp?nsId=7966 中印为什么应停止在雅鲁藏布江的水电竞争 作者:普雷姆尚卡尔杰哈 来源:《中外对话》 中印两国争相推进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水电计划,此举无疑是引火烧身。 中外对话子网站第三极(thethirdpole.net)推出雅鲁藏布江系列文章特辑,雅鲁藏布江是世界上最大的跨界河流之一,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印度和孟加拉国。 2012年10月,印度人听说中国已经开始在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上修建一座发电量70万千瓦的大坝。这个消息引起了巨大的担忧,印度担心中国不仅要利用河水发电,还要把这里的水调往干旱的北方地区。这一可能性早在1986年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的全球基础设施基金首次国际会议上就提出了。尽管中国官员对此说法不屑一顾,因为实施起来的预期代价实在太过高昂,但他们并没有排除在雅鲁藏布江上修建大坝发电的可能。中国的这种摇摆引发了孟加拉国和印度可以理解的警惕,但中国也努力减轻两国的忧虑,向其保证将要修建的大坝是径流式的,只会改变河水的流动,决不会阻挡其流入印、孟两国。 但是,中国的一再保证并未能阻止中印在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不宣而战,开始水力发电竞争。中国决策者在2005年开始制订开发雅鲁藏布江水电资源的计划,但印度的计划可能开始得更早,即在2003年李伶的《西藏之水救中国》一书出版后就开始了。作为下游国家,印度希望能够确立其所声称的对水流不受干扰的布拉马普特拉河的最优使用权。在国际法中,最优使用权的确立要依赖一项完工的工程,因此印度要在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修建的工程数量迅速增加,从印度中央电力局2007年公布的一项十年水电规划中的146座猛增到目前的约200座。此外,印度正在用多头并进的方式,尽可能多地开始这些工程的建设。 中国的规划和落实也毫不落后。在从2012年开始的十二五规划中,中国强调为了削减碳排放,重新将焦点放在了大型水电项目上。中国水电建设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开发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水电资源。中国总共打算在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上修建40座大坝,其中20座位于雅鲁藏布江干流上的水电站总发电量将达到6000万千瓦,而另外20座位于支流上的总发电量为500万千瓦。雅鲁藏布江干流上的20座中,有11座将修建在从源头到大拐弯之间。所谓的大拐弯是指雅鲁藏布江到此出现了一个巨大的U形拐弯,河水折向北流,同时从3500米的青藏高原迅速下落到海拔700米的印度阿鲁纳恰尔邦(译者按:原文如此,该地区实为中国藏南领土,现被印度侵占)。这11座电站的发电量将达到2000万千瓦,剩下的4000万千瓦都将依靠大拐弯处的发电。雅鲁藏布江的这些大坝均由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承建,该公司计划在分开大拐弯的山脊下建一个巨大的隧洞,这样每年可以让500亿立方米流向西北的河水转道东南,在其上的9座大坝总共就可以发电4000万千瓦。而印度方面则计划通过位于阿鲁纳恰尔邦(藏南)布拉马普特拉河上的两座巨型大坝发电2200万千瓦,通过支流上的电站发电1000万千瓦。因此,中印两国在各自境内的计划发电量总共达到9700万千瓦。 中印这种雄心勃勃且相互冲突的建设计划必然会引发政治反响。首先是在胡锦涛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前几天中国驻印大使的一次讲话,其中声明印度东北部阿鲁纳恰尔邦全境都是西藏的一部分。这是中国一贯立场的再次重申,这些立场在1994年以来的一系列中印双边谈判中被不断强调,中国准备对现有临时边界,即实际控制线的某些部分进行重大调整。中国的这项声明让印度政府大吃一惊,并且造成了接下来三年中边界紧张的不断加剧。中国开始将阿纳鲁恰尔邦称为藏南,并将位于达旺的达旺寺列为仅次于拉萨大昭寺的西藏第二大寺庙。中印边界紧张一直持续,直到中国总理温家宝和印度总理辛格 2009年10月在泰国华欣专门举行的会晤后才缓解,避免了其外溢成为军事冲突。 近在眼前的灾难 这些计划是让工程师们发狂的梦想。如果让他们放手去干的话,在斜度达到60度的陡峭山坡上将会出现360座大坝,而这里是三座世界上最年轻、也最不稳定的山脉的汇合点。但是,无论中国还是印度政府甚至没有对其水电计划的地质影响进行基本的评估。这里要挖出数十亿立方米的石头和泥土来修建大坝、隧道和公路,而且将要蓄水数百万、甚至数十亿立方米,将对该地区地壳的稳定产生影响。 这就是无视自然一意孤行。中印两国政府必须清楚喜马拉雅地区在有记录以来经常发生世界上最严重的地震。仅仅从1897年到1950年的53年中就发生了四次里氏7.8到7.9级的地震。其中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就发生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南边和西边。1897年的地震为里氏7.8级,强度相当于760万吨炸药或者一颗中型氢弹爆炸,造成了所谓上阿萨姆地区的巨大破坏和大量死亡。这次地震是由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相互挤压造成的。 1950年地震是喜马拉雅山区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这次的震中位于西藏察隅,距离1897年地震点不远。此次地震强度高达8.7级,被列为世界有记录以来的十大地震之一。它的震源仍然位于印度板块冲入亚欧板块的裂纹线上。震区的幸存者报告说,泥石流阻塞了河流,造成了巨大的洪水,当堰塞湖决口时,大量的沙、泥、树木、巨大的砾石和各种碎块被一冲而下。 这些既非孤立事件也非特例。喜马拉雅地区的地震常常引发泥石流,从而阻塞河道,造成河水上涨,直到所积蓄的水的压力突破阻塞,形成一场巨大的山洪,给行洪道路上的村镇带来巨大破坏。1950年地震造成的山体崩塌阻塞了好几条布拉马普特拉河的支流,在迪邦山谷的一个堰塞坝很快决口,造成的损害相对较小。但苏班西里的另一个堰塞坝在八天后才决口,形成了高达7米的大浪,淹没了好几个村庄,造成532人死亡。包括对在表面发现的沙子的放射性碳年代测定在内的地质研究表明,在同一个地区至少发生过1548年的一次大地震,在喜马拉雅中段还发生过另外两次严重地震,其强度足以让地表断裂。其中第一次发生于1255年,第二次则是毁灭性的1934年比哈尔邦地震。 1934年地震为里氏8.1级,震中位于珠穆朗玛峰以南10公里处。它毁灭了印度比哈尔邦的北部和尼泊尔东部的大片地区,造成3万人死亡。在没有大坝的时候,地震造成的死亡尚且如此众多。泥石流形成的堰塞坝是由泥浆和砾石堆成的,几天后就会崩决。但如此强度的地震几乎毫无疑问会对混凝土大坝造成严重破坏,要知道,里氏是一个对数级别。 也就是说,8.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7.8级地震的3倍,而8.7级则是其27倍。如果中印两国正在考虑建造的巨型大坝发生断裂的话,由水、泥和砾石形成的巨浪将造成数百万人的死亡,冲毁下游西藏、印度和孟加拉国数万平方英里的土地。而其中绝大多数的死亡者都将是印度和孟加拉人。 印度已经吃过上游雅鲁藏布江流域山洪暴发的苦头,山洪一下就彻底冲毁了布拉马普特拉河中的整个岛屿,住在上面的人几乎死光了。中国的水文学者们知道会发生这次洪水,但并没有警告他们的印度同行。就在2013年6月,印度还吃过另一次山洪的苦头。6月中旬,连续三天的淫雨造成了泥石流,阻塞了恒河两大支流之一的帕吉勒提河,第三天堰塞坝决口时,作为朝圣之地的达尔纳特镇整个被毁,在短短几小时内5000到10000名朝圣者死亡。如果帕吉勒提河两侧的山坡不因特里水电站的大坝和隧道建设而遭到破坏的话,这场灾难可能就不会发生。 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9座巨型阶梯水电站相比,特里水电站可谓小巫见大巫,因为其发电能力仅有100万千瓦。由此算来,这些巨型大坝一旦断裂,造成的死亡人数就会达到数百万之众。如果中印两国政府通过在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流域大修水电站的规划,整个地区将面临随时发生的灾难。
1749 次阅读|1 个评论
“可持续发展教育”还是“教育为了可持续发展”?
Talky 2014-2-12 12:38
“可持续发展教育”还是“教育为了可持续发展”? 突然想起,今年是联合国号召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 DESD ~ 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5 - 2014)” 活动 的最后一年。 ESD~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是翻译成“可持续发展教育”还是“教育为了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 1972 年在斯德哥尔摩人类发展会议上号召开展环境教育( EE ),在 1992 年里约热内卢环发大会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 ESD ),在 2002 年约翰内斯堡全球峰会上号召在全球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活动( DESD 2005-2014 )。 中国的 DESD 启动仪式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东北亚办公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亚太地区办公室、中国教育部支持下,由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和同济大学共同组织,于 2005 年 9 月 10 日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召开的。承办的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UNEP-Tongji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个人分类: 可持续发展|40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农业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成立
njauliuqizhen 2014-1-20 16:59
1月16日,农业部在京成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农业、资源、生态、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相关领域25位院士、专家组成。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出席成立大会并致辞,为与会专家颁发聘书。   据了解,农业部从2014年1月起,将聘请中国科学院生态学专家李文华院士为农业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任继周、刘旭、朱有勇院士以及生态学专家骆世明、农业史专家曹幸穗、茶学专家宛晓春、农业遗产专家闵庆文为副主任委员,专家委员会全体委员实行任期制,秘书处设在农业部国际合作司。25位专家委员将在接下来的5年内,对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资源、文化和经济等方面开展研究,为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发展提供专家咨询和技术指导,参与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评审及相关政策制定等工作,参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科研合作和技术交流。   我国是最早响应并积极参与联合国倡导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项工作的国家之一。牛盾指出,自2004年以来,农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密切合作,积极探索开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已经有8项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约占世界总数的1/3,居各国之首。我国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国际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为我国农业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为此迫切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家队伍,以科学高效的决策,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天成立专家委员会目的就是汲取专家的经验智慧,全面提升遗产工作的科学水平。(来源:农业部新闻办公室)
23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贝贝: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国鼓王
ffjjaa 2014-1-15 01:29
她是中国文化部“东方快车”项目资助留学的最年轻的女打击乐独奏家。她是香港“鼓王争霸赛”荣获“鼓王”称号的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第一位中国大陆选手。她是登上纽约联合国联大会议中心舞台演出独奏的第一位中国打击乐独奏家。她是爱丁堡国际音乐节音乐会演出中最年轻的打击乐独奏家。英国卫报这样评价,“她的演奏光彩夺目!”泰晤士报更具煽情,“她仅用手就在水面艺术性地抚摸出美妙节奏。”—— 王贝贝: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国鼓王 范建 王贝贝从孩提时代直到上大学,读研究生的16年间,是从“苦水”中泡大的,而投身这“苦水”,又是她心甘情愿的。所有的过五关斩六将,又都是这“苦水”成就了她。 1986年11月出生的王贝贝,在黄梅戏和花鼓灯之乡的安徽合肥长大。6岁起学习打击乐,15岁在全国比赛中获得爵士鼓比赛少年组金奖。 2004年,她以专业第一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民族打击乐本科生并获全额奖学金。2008年,王贝贝获得学士学位并被评为优秀毕业生,获专业优秀奖学金。同时,再次以专业第一,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民族打击乐研究生。2011年7月毕业,获硕士学位。去年9月,她获得英国皇家音乐学院(ROYAL ACADEMY OF MUSIC)Matthew and Martin Knight Award奖学金,去伦敦攻读西方打击乐硕士暨双硕士学位。 从小学到硕士研究生的16年的求学生涯,她在飞快的时光流逝下,如饥似渴地学习打击技艺。而她的勤奋刻苦,是她走向成功的真谛。 在7年中央音乐学院本科和研究生的生涯中,她没日没夜地刻苦练习着。夜半两点,她会在悄无人声的顶楼琴房里练习。在学期间,她离开父母,远行异国数十次,应邀与国外乐团演奏。从没有一点女孩娇气的味道。她甚至为了从合肥来京看望她的妈妈,一边上课,一边演出来贴补家用;用自己的劳动果实来付房租。 2012年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 她是一位漂亮的女孩,可她从来不去刻意打扮自己。她静静地坐在我们面前,一件红色T衅,一双球鞋,朴素而整洁。在如花似玉的年龄,她顾不上花前月下。惟有的是一个信念和决心,技不压人练练练! 她文静的笑着,得体大方的说着。在贝贝身上,我看到了一位80后女孩吃苦耐劳的感人闪光点。 今年26岁的贝贝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去年10月,她又告别父母,来到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开始了西方打击乐硕士专业学习的新的征程。“今天在刚刚结束的Collin大师课上,全身汗透。16个专家学者怒目圆睁地挑刺儿。我以最高分胜出。平时不搭理我的美国胖子和高傲不羁的英国天才纷纷来向我道喜。”她似乎有些得意。从他们嘴里听到大师的评价她有些意外。“我最近练琴不多,主要在学习音乐心理学。其实并不在乐理而在骨髓。战胜自己方可傲视群雄。我的劲敌就是自己!” 在成功的背后,贝贝比其他同学和同行最大的幸运和机遇是,在艺术求学的道路上,她师从了尊敬的导师王建华。尤其是遇到了指挥家谭盾大师。谭盾像发现宝贝一样,精心培养、呵护有加。为她的成功创造了条件。难怪谭盾对这个女弟子多有偏爱。称她为“‘伟大的艺术家’,给中国人争了脸。” 新时代打击乐的一代天娇 去年4月14日,在中央音乐学院,她邀请我们全家观看了她的硕士毕业打击乐独奏音乐会,我们欣赏了她的美妙而又激越的击打声。指挥大师谭盾专门为她指挥。演出将这一新时代的鼓乐,推上了极致。她超越了那个过往的特定年代,成为新时代打击乐的一代天娇。 打击乐通常由男性担纲,是因为力度决定了男性角色的主流地位。然而,新世纪出现的新气象,让我们看到了固有的性别角色定位所发生的转移和变化。一个小女子王贝贝竟然成了中国“鼓王”,也使女性鼓手步入了鼓乐的时尚主流。 尽管女打击乐手在今天的乐坛仍不为多见,但女性在力度的把握上所表现的棉里藏针以及细腻柔情,甚至在打击的力度,张力的延展上,也能有一种出神入化的表现。 女打击乐手要比男性乐手在力度的把握上,具备粗中有细的顿悟和柔中带刚的表达。正像语言的摹仿,往往男性弱与女性一样。女打击乐手除了在力度的把握有她独特的个性外,另一个是她的打击架式具有独到的观赏性。女性身躯的线条、发型、肢体动作,会随着节奏的变化,有一种表现的体态美。而体现在舞台上的动姿,又有舞蹈所不可比拟的美态。相比于阴柔的女性指挥而言,打击乐手的那种大跨度动作,更要先胜一筹。 穿越千年中华艺术的时空隧道 为了掌握好打击乐的力度,一个二十几岁的少女,还常常不辞辛苦地练习拳击。这既锻炼了她的臂力、肌力和意志,也为她表演的力度增添了厚重的基础。 《好一个安徽花鼓灯》是安徽的民间锣鼓,也是一种喜庆娱乐的表现形式。由王贝贝精心设计编曲。她和她的乡亲,在音乐会上表演的锣鼓获得了满堂喝彩。花鼓灯的领奏王贝贝,在众男鼓手的簇拥下,欢快地敲锣打鼓。她和请来的家乡淮北农民鼓手一起,身着当地的红色服装,手拿铜锣,击打着悦耳的鼓点,成为舞台的“领打”。贝贝还时不时地踩着鼓点,昂首跳脚,和众乐手一起,构成一幅农村喜庆的“群雕”。 从花鼓灯激越的鼓点声中,我们熟悉而又沉重地穿越千年的中华艺术史。尤其难以忘怀的是中国60多年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从震耳的锣鼓点中,我们听到千军万马解放的炮声;从欢快的锣鼓点中,我们看到了翻身的喜悦;从铿锵的锣鼓声中,我们感受到农民的威风和凛然;从奏鸣的锣鼓声中,我们又忆起文革中报喜队伍的可笑与辛酸;从激越的锣鼓钗钹中,我们看到了今天幸福生活的迷人和灿烂。 经久不息的锣鼓,唤来了观众此起彼伏的掌声。这种民间的欢快曲调将前半场音乐会推入了高潮。王贝贝把一个山寨版的锣鼓点,完美地演绎成学院版的经典。使观众真正体味到民族、原生态的乡村文化的魅力。 为了学好花鼓灯,王贝贝作为一个当代的时尚女青年,不以为土,反以为洋。她主动下到贫困的安徽淮北农村,向农民请教,吸取民间营养,编创了这个节目。她说,“我为我的家乡而自豪!” 成功艺术家的内心悟道 王贝贝的导师王建华编曲的《闹天宫》,是由京剧锣鼓的形式表现的,而领奏的王贝贝,将其演绎得锦上添花,完美无缺。著名艺术家刘汉林作曲的《楚汉决战》是由排鼓独奏,似乎使人越过时空,重温千年之前的血战和智斗。 由唐建平编曲的打击乐协奏曲《圣火—2008》, 打击的力度时而如狂风聚雨,时而似潺潺小溪,又把我们带到恍惚还在眼前的北京奥运“更快、更高、更强”的世界体育竞技比赛的火热场面。 一曲过后,当观众全神贯注的注视舞台时,却见我们的“鼓王”突然间从观众席的后面出现,她手拿金属器具,有节奏地擦动出声响,微微的金属声,使静谧的大厅发出了天籁一般的美妙乐音。她一步一步地挪动着脚步,以一次次地360度转身,缓缓从右侧观众席过道走入。在朦胧的灯光下,观众与她形成近距离无言的互动和交流,真切地看清了她的面容,感受到她韵律般的气息。她手中的器件发出的轻微而又晶莹的鸣响,在夜晚虚幻的色彩中,构成了另一种美妙意境。 在近两个小时的演出中,王贝贝长时间不停地在乐曲的“打击”下,消耗了大量的体力。由此,她深深体会到,“做演奏家不易,做老师更难。”这正是一个成功艺术家发自内心的悟道。 音乐天才和妖怪 由谭盾作曲的《水乐》是打击乐协奏曲。也是音乐大师谭盾为她量身定做的“乐礼”。然而,在戛然而止的音乐过后,片刻的静场,只能听到水声的细语。水在述说着人间的温情,水在述说着自然的爱情,水也在讲述着明天憧憬。而表现在水声的节律和音韵,自然来自贝贝那一双灵巧而又流动的纤手。她的手,忽而高举,忽而放下,我们似乎看到,她将柔美的水高高地推上蓝天,缓缓地送入地下。我们还能听到稻麦在夜晚的拔节声,田野里的蛙鸣以及蹦跳在水面上鱼儿的啪啪声。随着她双手掬水的动作,飘逸流动的长发也舞动起来,构成了一种力的线性的几何图案,使人叹为观止。 诚然,用水声的轻重缓急,来表现音乐的节奏和韵律,表现音乐的起承转合,可谓匠心独运。这种中外音乐的杂揉,也表现了洋为中用的民间音乐的民族特色。难怪这个节目到了国外,受到许多音乐大师的赞许和民众的喜欢。 她演奏的《纸乐》、《水乐》深沉灵动热情,与乐曲本身有着自然的默契,飘逸的长发,年轻的体态又都与作品达成一种和谐,好似她本人就是一页纸一滴水。难怪谭盾称她为“音乐天才和音乐妖怪。”时尚女孩的“吃苦是福”。天天在英国看BBC,在那上面她看到了自己的演出并没有觉出什么,但是,当她回到祖国演出,打开CCTV看到了自己,她竟高兴地笑出了声。 她在中国被业界称为“中国鼓王”。被谭盾大师称为“当今乐坛最优秀、最年轻的伟大打击乐手”。在这一评价的背后,不知花费了她多少辛勤的汗水和智慧。 有人说,学艺术的倾家荡产,而倾家荡产的却未必能学出名堂。可对贝贝而言,宁愿倾家荡产,也一定要学出名堂。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就知道辛苦的付出将有很好的回报。而她更理解和读懂了爸爸、妈妈为她的前程所付出的一切。 在当今世界,在时尚的女孩中间,“吃苦是福”像一阵久已远去的清香,又重新飘了回来。“吃得苦中苦,方能人上人”这句名谚,被音乐新生代王贝贝牢记在心。正因为此,她一步步向着辉煌的顶点走去。这,是给每一个想成功的青年学子的启示,也令家长们思索。
10735 次阅读|0 个评论
祝贺郝平当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主席
xupeiyang 2013-11-7 06:13
热烈祝贺郝平当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主席! 郝平(1959年-),山东青岛人,1978年,进入 北京大学 历史系,后留校工作。1992年,考入美国夏威夷大学历史系硕士。1995年,担任北京大学外事处处长、校长助理等职。2001年,升任北京大学副校长。2005年,改 北京外国语大学 校长。2009年,担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副部长,兼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2008年,当选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代表教育界,分入第四十二组。并担任外事委员会专委。 2013年11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代表选举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为第37届大会主席。 http://news.cntv.cn/2013/11/06/VIDE1383747721031645.shtml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22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得过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的余姚这段时间可不宜居了
热度 6 jiasf 2013-10-12 05:02
2011年4月8日,第六届全球人居环境表彰活动在联合国总部举行,余姚市与全球其他三座城市一起,喜摘“全球绿色城市”这一号称“人居环境奥斯卡”的桂冠。 但是很不幸,这次的台风菲特特别关照余姚市,是本次台风降水最多的地区,两天的单站最大降水达到518.8毫米,致使余姚超过70%的城区被淹,而且一淹就是4天,水很长时间退不下去,自来水停了,电停了,通讯中断,很多人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一下在把这个“宜居”的桂冠给打湿了! 虽然余姚市长说当地政府行动及时、应对得当,但一个得到联合国表彰的宜居城市,在台风袭击下瘫痪这么长时间,还是让人觉得有些不十分正常。 不可否认,这次灾害主因是天气。菲特、丹尼斯双台风和南下的冷空气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当地的特大暴雨;而农历月初的天文大潮与台风推动的风暴潮的叠加所形成的高海潮,阻挡了内河来水的入海,因此形成了长时间的内涝。但是,一个疑问是被余姚市更靠海、更下游的宁波市区和慈溪市,为什么内涝没有余姚市那么严重? 余姚市的地理位置确实有比宁波市区、慈溪市更易涝的特点。余姚市西边是四明山,城区位于四明山下的姚江平原,东边与海之间还有山丘,即使平原也存在比姚江平原高的分水岭。四明山刚好拦截、抬升海上来的暖湿气流,使余姚下了最多的降水。而夹在四明山和东边小山之间的姚江平原海拔很低,只有七八米,河边只有四五米,势如锅底。姚江是甬江的两条主要支流之一。在自然情况下,海潮最远可以回溯到余姚以上上虞市境内的丰惠镇通明。历史上姚江灾害频繁,大潮来时受涝,十天不下雨就干旱。为了治理姚江,1959年7月在宁波西郊建成了姚江大闸,从此挡潮蓄淡。2004-2005年,结合杭甬大运河配套的蜀山船闸工程,又建了蜀山大闸。 姚江大闸(位于姚江汇入甬江的三江口附近) 蜀山大闸 在这次台风暴雨中,因为甬江特高潮位的顶托,姚江大闸既要排涝,又要防潮,时开时闭,排涝速度严重受限,而特大暴雨后的洪水还从四明山蜂拥而下,造成了姚江平原长时间被淹的局面。 虽然余姚的内涝主要是自然灾害,但也还是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是排涝能力明显不足,使得受淹时间过长。在姚江大闸用于挡潮不能排水的时候,应该有配套的抽排能力,不能完全被动等待。即使不修建永久性的排涝泵站,也应该有及时组织临时性抽排的能力。 二是暴露出的水淹后的通讯中断、信息不畅等方面的救灾通讯、组织能力不足。电视台被淹,通讯基站被淹,网络设施被淹,尤其是电力设施在台风、暴雨、水灾中受损而造成大面积停电,使得现代常规的通讯手段失灵,以致很多灾民得不到及时的灾情和救灾信息,造成了恐慌、甚至哄抢救灾物质等不应有的现象。
个人分类: 水是杂谈|4378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联合国粮食机构报告称全球有数亿人长期挨饿
热度 1 lxj6309 2013-10-2 18:04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步晶晶);当地时间10月1日,联合国粮食机构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指出,全球饥饿人口与过去相比有所减少,但仍有数亿人处于长期挨饿状态。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以及世界粮食计划署每年发布的《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报告,在2011年至2013年期间,全球大约有8.42亿人口,也就是相当于全球八分之一的人长期处于挨饿状态,得不到积极健 康生 活所需的食物。这一数字与2010年至2012年期间的报告数字相比有所减少。报告指出,在全球饥饿人口中,1570万人生活在发达国家,其他绝大多数饥饿人口生活在发展中地区。 报告指出,虽然进展情况存在差异,但是作为整体,发展中地区在实现到2015年将饥饿人口比例减半的目标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这项目标是千年发展目标的一部分。如果饥饿人口自1990年以来的年均下降速度能够延续到2015年,那么食物不足发生率将下降到非常接近这一目标的水平。 报告强调,经济增长是促进减少饥饿的关键所在。但经济增长不一定能够保证为所有人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收入,除非政策能够明确将贫困人口作为目标群体,特别是农村的贫困人口。报告指出,在贫困国家减轻饥饿和贫困的唯一途径是实现持续并且惠及大众的增长。粮农组织、农发基金和粮食计划署敦促各国立刻加大力度,采取更多的行动来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以及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制定的目标。 How many people in the world are malnourished? There is no single estimate of the number of people in the world who are malnourished because the different types of malnutrition overlap. An estimated 868 million people in the world (12.5 2 percent of the population) are undernourished (SOFI 2012). 160 million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five (28 percent) are stunted . About 2 billion people suffer from micronutrient deficiencies . About 1.4 billion people are overweight; 500 million of these are obese . The persistence of stunting and micronutrient deficiencies in countries that are on track to achieve the MDG target on reducing undernourishment illustrates the key point that good nutrition requires more than just consuming adequate levels of dietary energy. SOFA Exec-2013-E.pdf SOFA 2013 Questions and Answers_final.pdf 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3_10/01/30042277_0.shtml
个人分类: 未分类|172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毛泽东逝世后发生一神秘事件:惊呆十四亿中国人!
热度 3 wangxh 2013-9-13 15:50
【作为一个资料,保存一下,引自 http://zghdth3.home.news.cn/blog/a/0101007CE4960CE092578DD7.html 】 1976年,中国的一系列突发事件吸引了世界的眼球。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7月6日朱德委员长也以90岁高龄与世长辞。7月28日,一场举世震惊的大地震将唐山夷为一片废墟。9月9日下午4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万分悲痛的心情对外宣布,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导师毛泽东主席于当天凌晨0时10分在北京逝世。 消息公布后的15分钟内,包括路透社、美联社和法新社在内的世界主要通讯社便报道了毛泽东逝世的新闻。紧接着,世界各大媒体发表和转载了大量赞扬毛泽东和介绍毛泽东革命事迹的评论和文章,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报纸甚至用十多个版面刊登介绍毛泽东的文章和照片。世界各国政府、各国际组织也纷纷对此做出反应。 毛泽东逝世后,世界各地对他的赞扬和哀悼如潮水般涌来。曾有记者这样写道:“9月9日下午4时这一悲痛时刻,似乎地球也停止了转动。”在他逝世后的10天里,共有123个国家的政府和首脑向中国政府发来了唁电或唁函,105个国家的领导人或他们的代表到中国使馆吊唁,53个国家降半旗致哀,许多国际机构和国际会议上也开展了悼念活动。 联合国总部以历史上罕见地快速度在毛泽东逝世的当天就降半旗致哀。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在联合国全体大会上发言时盛赞毛泽东的丰功伟绩:“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和诗人”,“他实现自己理想的勇气和决心将继续鼓励今后的世世代代。” 联合国大会主席高度评价毛泽东是“我们时代最英雄的人物”,“他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毛泽东逝世后,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政府都给了毛泽东极高的评价。美国总统福特在9日的唁电中称赞毛泽东的著作给人类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认为“毛主席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巨人,他对历史的影响将远远超出中国的国界。”国务卿基辛格以他特有的风格说:“我的孩子们谈到流行音乐歌手身上有一种‘颤流’,我承认我自己对此浑然不觉。 但是毛泽东却发出了力量、权力和意志的‘颤流’。”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对毛泽东也赞赏有加,他称“毛泽东主席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创造者之一,是给中国人民指出走向新的未来的道路的人。”澳大利亚总理弗雷泽认为,“新兴的中国就是他永久的纪念碑”。 日本首相三木武夫说:“毛主席作为世界的大政治家在历史上留下了巨大的业绩”,外相福田纠夫则用带有崇拜的口吻评价说:“无论对他做多么高的评价,都是不过分的。”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评价毛泽东时还引用了后者的诗“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认为“历史学家将会对毛泽东的事业和他对中国人民和世界的影响做出估价。”此外,英国首相卡拉汉、法国总统德斯坦等各国政要都发来唁电对毛泽东大加赞赏。
2374 次阅读|4 个评论
联合国?---这个世界是弱肉强食!
热度 7 lin602 2013-9-10 23:18
有不止一位博友评论说: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打朝鲜是联合国的名义,中国志愿军去朝鲜没有联合国授权,非法。因此中国向朝鲜派出志愿军是非法的。 哈哈! 美国打伊拉克联合国授权了?他们搜出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武器了?美国打利比亚联合国授权了?如果不是俄罗斯顶一下,美国早就打叙利亚了,他们得到联合国授权了吗?这次要动武是化学武器的事情,但看一下媒体,美国最早要对叙利亚动武的时候,根本没有叙利亚化学武器的事。 再往前面说一点,八国联军烧中国的圆明园是那个国际社会授权的?八国联军中就有美国、法国与英国。 再往前说一点,美国的版图原来是印地安人的土地,那里没有白人。是上帝派欧洲人去杀印地安人占他们土地的吗?他们的民主在那里,他们对印地安人保障人权了? 我就不说希特勒与东条英机了。也不说中国的甲午战争了。 联合国,近几十年才出现的产物,经常是美国的一个木偶而已。只不过俄罗斯与中国有点调皮而已。 世界,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动物园’! 世界的民主,是靠世界人民以权力制约权力的!不是某个国家想打谁就打谁的。看看中国古代的皇帝,他们就是想杀谁就杀谁。现在美国是世界的皇帝?美国想打那个国家就打那个国家? 在世界上消灭独裁,实现民主,应该有一个全球为体系的民主管理体系。
3388 次阅读|16 个评论
参观联合国小学教学活动感想
duke01361 2013-8-29 21:56
我曾经有机会参观了一所联合国小学。观摩了一堂非常有意思的课。这所小学包括1到6年级,早晨,校长和各年级老师和同学们在学校内的草坪集合,很壮观,学生们都穿着一样的校服,海蓝色的那种,直接座在绿色的草坪上...特好看!各年级的教师围绕在学生们四周...我们和教师一样站立在这群学生们的外围...看着校长讲话... 这位女校长看上去很干练,也很自负。她告诉大家,我们今天要认识世界上的不同国家,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并要求学生们第二天向各自的老师汇报至少所了解的一个不同于自己国家的情况... 在这期间,校长花了很长时间询问学生们都是来自哪些国家...她在那里提问...学生们听到自己的出生国家就举手...这一幕特别欢快...因为很多小学生不止一次举手....特别是有的小学生坚持自己在两个国家出生! 我因为特别在乎那种热闹的氛围,也没有记住究竟这些学生都是来自哪些国家,反正我印象中各大洲好像都有...好像没有中国大陆,但有澳门... 和我一样,每每听到和看到有的学生坚持自己出生在两个国家,在周围观摩的人都会哈哈大笑,但学生和老师们都不笑... 这样的过程大约持续了一个小时,之后,校长和老师们开始给每位学生发一个“护照”,人手一本... 之后为了便于管理,校长决定把学生们分为两拨儿,一拨儿由1到3年级,一拨儿为3年级到6年级... 之后各年级的老师纷纷组织自己的学生,帮助学生排队.... 事先,在整个学校的不同角落布满了各个国家的展台,每个展台有一拨儿相应国家的年轻人(好像是大学生)守在那里,每当小学生转到那些展台,那里的工作人员都要对这些小学生“介绍”自己国家的风土人情... 并在最后要求这些学生通过问答考试...之后加盖一个“签证”! 真的很好玩儿!特别生动.... 我的一点感想: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从小重视开拓孩子们的国际视野,强调文化多元化....这真的是培养国际人才所必需的... 我对同行的人讲:谁知道这群学生里有谁会成为各自国家的领袖?有谁会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大家都认同这样的教学模式... 我差不多也了解一些国内的小学生教育... 我觉得这两种教学模式真的非常不同。
个人分类: 先哲也闲着|26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实际行动支持开放获取政策
OPENRESOURCES 2013-8-15 17:17
原文地址 : http://www.unesco.org/new/en/media-services/single-view/news/unesco_to_make_its_publications_available_free_of_charge_as_part_of_a_new_open_access_policy/ UNESCO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数字出版物在开放许可下对世界各地的人们免费使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成为第一个为其出版物采纳开放获取政策的联合国成员。从 2013 年 6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字出版物将通过一个新的开放获取库与一个多语言界面提供给用户。所有新的出版物将在开放许可下发布。而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寻求方法将它追溯性地应用到已发表的作品。此外,除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出版合作者签订特殊协议,否则合作出版商将被强烈鼓励坚持新政策的要求。 新政策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够下载,翻译,修改、分配和转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出版物和数据,不用付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沟通与信息助理总干事 Janis Karklins 于 5 月 13 日在日内瓦的信息社会论坛世界峰会开幕式期间宣布了新政策。 Janis Karklins 说,所有国家的研究人员,尤其是来自发展中和最不发达国家的人们将会受益,并利用开放获取知识。他们的新政策将会增加出版物的能见度、可访问性和快速传播。 通过采用这个新的出版政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实践调整到宣传工作来支持开放获取,并加强对信息与知识全球获取的投入。
个人分类: 新闻类|2174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明的体制转型
热度 1 benlion 2013-8-5 21:46
经历 20 世纪 80-90 年代的科学哲学研究, 90 年代 -21 世纪初的系统生物学探索, 21 世纪初中西文化和宗教的思考,以及 21 世纪 10 年代中国科技与经济的社会考察,得出的结论:近现代欧洲文明,建立在对古代东西方文明研究的基础上,从地理发现到联合国成立,人类走向了全球文明。 中国近现代化,从古代文明模式向现代文明模式转型,这个转型过程中,存在几个关键问题没有理清,从而,导致依然未能成功走向科技和经济发达国家。 其一、文艺复兴不是复古,而是重建文化,建立大学和欧洲文化中心。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阿拉伯兴起,不但,收集了希腊 - 罗马文献,而且,大量中国的工程、技术等资料,在十字军东征和蒙古帝国的攻击下,阿拉伯帝国瓦解。 其二、宗教改革,不是否定基督教,而是通过印刷术,使百姓阅读不到的《圣经》得以普及,将科学从宗教分离,将大学与政治分离,奠基教育学和德国建立研究型大学和学术独立。 其三、数学方法与工程技术结合,体现为科学仪器发明和实验科学建立,法国启蒙运动奠基了法学和权力制衡体制,发展了人本主义和文官考核体制,而后,实证主义的社会学。 其四、从佛罗伦萨到鹿特丹的商业和海上贸易发展,荷兰建立股市交易所和国际海事法庭,英国与荷兰的合作导致政治与经济分离,奠基了自由市场的经济学,同时,意大利和荷兰成为东方的工程、技艺和文化等传播到欧洲的港口。 其五、英国的纺纱与织布导致动力机的发明,引发工业革命,荷兰、法国和西班牙成为印象派等现代艺术的发源地,近现代哲学建立,英国物理学 - 化学、法国的数学和社会学 - 语言学、德国有机化学 - 心理学等奠基。 其六、科学院和工程院、政治和法律的议院制度,延续的是希腊 - 罗马的研究院、司法辩论等传统,而文官体制、大学教育与考试等源于中国的古代书院和科举体制等。 近现代欧洲 5 百年,建立了近现代科学和工业文明,文明根基的伦理学、逻辑学和美学属于哲学,管理体制是法律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应用,而物理科学和生物科学的应用是农业、工业和医学等。 如果说,中国古代文明是诸子百家的分科教育、考核与实践,体制是儒 - 释 - 道文化分立的模式;那么,近现代欧洲的建立,整合了东西传统要素而重建的全球文化,体制是政治 - 教育 - 经济管理分立的模式,以及百家分科的科学教育、研究与应用。 附: 公元 500 年 -1500 年唯独是中国领先世界的一千年,而希腊以拜占庭文明延续并未发展,印度也未能超越公元 500 年前的文明。 中国古代发明,随意就可举出许多,比如,计算机科学教程,必然提及中国的算盘,计算机软件发明必然提及织布的提花机,蒸汽机发明必然提到水车和鼓风机等,中国的农业的稻谷脱粒机,火箭烟花、风筝、孔明灯,再如,煤炭、石油都是中国人发现,雪花六角形结构的发现,纸币的发明等,天文仪器发明,星座发现等。本草纲要的生物学分类方法,炼制药物的实验方法,麻醉剂、牛痘和针灸等发明。 相比,近现代,可以数出多少是中国人发现和发明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方法呢? - 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可参见 - “中国古代科学史纲” ( http://baike.baidu.com/view/266389.htm ),除了“古代科学”是特定概念,或可称为“经验科学”以之区别实证科学之外,非常值得作为普及读本。 - (全球化文明 5 百年) -
个人分类: 社会|230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杰出女科学家安妮·德让-阿瑟马:科学需要女性
热度 2 slqseu 2013-8-4 15:15
2010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2010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授予了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女教授安妮·德让-阿瑟马(Anne Dejean-Assémat),以褒奖她为揭示人类肿瘤分子与细胞构成作出的贡献。 自2003年起,安妮就领导巴斯德研究所的细胞核组织与肿瘤形成组织研究小组和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Inserm)的肿瘤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小组的工作。为战胜癌症,这位法国科学家从穿上白大褂那一刻起,就时刻准备着战胜癌症并弄懂机理。在癌症发病初期,有一些健康细胞转化或成为癌细胞,而转变的原因至今仍是未知数,正是这一谜团促使安妮竭尽全力去破译。为此,她不知疲倦地俯身于实验室的显微镜前,观察无比小的人类细胞,几乎所有的遗传信息都存在于细胞核中。经过研究安妮发现,在白血病患者的癌细胞中,类维生素A酸感受器的结构存在差异,而这一发现意味着,类维生素A酸对一类白血病的研究可能产生重大进展。继而,她又发现同一感受器在某些肝癌中也发生变异,并由此证明了病毒感染与健康细胞向癌细胞转变存在直接联系。 为取得这些成果,安妮不知付出了多少努力,但她强调:“ 科研职业就是一个失败多于成功的职业,要有坚强的毅力,不能有太强的自尊心。要知道,我们平均约两年的实验结果才能获得一次成功。 ” 对安妮来说,从事科研工作是自己从童年时代以来就萌生了的理想。“我的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数学老师,从小他们就带我进入植物和动物的世界,让我学会独立思考。”在她看来,女性完全可以在科学领域取得出色成绩,但传统观念却使她们对这一行业望而却步。她说:“ 人们无需强迫女性从事科研事业,而是应该给予她们信心和鼓励,让她们发现科学的乐趣,我想对所有的女性传递这样的信息,‘科学需要你们’。 ”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232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驳斥“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转基因食品对人体不安全”的谣言
热度 1 bioxncai 2013-7-21 17:24
方舟子:驳斥“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转基因食品对人体不安全”的谣言 7月14日,国内各大门户网站都在头版刊登了一则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转基因食品对人体不安全》的报道( http://news.sohu.com/20130716/n381688136.shtml )。联合国粮农组织是国际上关于农业问题的权威机构,如果真有其官员这么声称,那可真够耸人听闻的。 这则报道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金微在北京发出的。金微是网上著名的“反转控”,以发布妖魔化转基因技术的假新闻闻名。在他还在《国际先驱导报》当记者时,在其报社主管的支持下,发布过一系列妖魔化转基因的假新闻。近年来国内媒体上关于转基因技术的原创谣言,几乎全出自此人之手。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一则假新闻,是在2010年9月他在《国际先驱导报》造谣说国内广泛种植的玉米品种“先玉335”是转基因玉米,种植它导致山西、吉林部分地区出现大老鼠消失、母猪爱生死胎、狗肚子里都是水等等动物异常现象。这是非常低级的谣言,因为很容易查证“先玉335”是杂交玉米而不是转基因玉米,那些所谓动物异常现象也根本经不起推敲。当时农业部曾经辟谣,我也写过驳斥文章,见:《转基因恐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0m9he.html )。但该报没有任何澄清,金微也继续在该报造谣,而那则谣言直到现在还在广泛传播。 现在这个专职造谣记者跳槽去了《每日经济新闻》,继续从事其造谣妖魔化转基因技术的职业,在同一天发布了两则报道,一则是法国科学家发现转基因玉米让老鼠长肿瘤的旧闻,我在《全面驳斥郎咸平、石述思散布的转基因谣言与谎言》( http://fangzhouzi.blog.hexun.com/86938265_h.html )一文中对此已做了驳斥,在此不赘;一则就是所谓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称转基因食品对人体不安全的报道。 几天前,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另一个网上著名“反转控”顾秀林任职的云南财经大学、国际东学研究会(研究毛泽东的)组织开了一次以妖魔化转基因技术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请了国外一些反对转基因技术的头面人物参加。这些人物的学术背景大多很可疑。例如,从美国请来的杰弗里·史密斯(Jeffrey M. Smith)以前是个舞蹈教师和瑜伽教练,教人如何练瑜伽“腾空术”的,后来改行变成了造谣攻击转基因技术的“活动家”;从英国请来的香港出生的英籍华人何美芸(Mae-Wan Ho),以前国内音译成侯美婉,在十几年前从大学辞职自创反科学组织,专门从事反对生物技术以及推销“顺势疗法”、“水记忆”等伪科学的活动,我在十几年前就揭露过她。在金微笔下,这个草台班子成了一次有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参加的高端会议: “7月13日,转基因与食品安全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等在内的国内外专家从不同角度均确认转基因既不高产,也不环保,更不安全。” 那么究竟是哪个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参加了这个会议呢?报道是这么写的: “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教授杰克·海尼曼任职于联合国粮农组织,他同样不认同转基因增产的说法。” 这就是金微所说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了。但在报道中此人只是不认同转基因增产的说法(事实上,目前也没有种植转入增产基因的转基因作物),并没有说到“转基因食品对人体不安全”。但更关键的问题是,这个人真的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官员吗?我们来看看此人(Jack Heinemann)自己登在其任职的大学网站上的英文履历: http://www.biol.canterbury.ac.nz/people/heinemann.shtml http://www.canterbury.ac.nz/spark/Researcher.aspx?researcherid=86245 从其履历可知,他实际上是该校生物科学学院一名讲授遗传学的讲师(Lecturer in Genetics),其研究领域极其广泛,甚至连地震研究也列在其研究领域里头。在其列出的兼职中并没有“联合国粮农组织”一项,而只是说自己在2005-2009年间曾经名列联合国专家花名册里(UN Roster of Experts) ,可知此人绝非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官员,其言论与联合国粮农组织毫无关系。 联合国粮农组织对转基因作物的官方态度,见于其在2004年发布的报告《2003-04粮食及农业状况》中文版第58页: “人们认为食用当前存在的转基因作物及其食品是安全的,检测其安全性所采用的方法也是恰当的。这些结论反映了国际科学理事会(2003年)所研究的科学证据的共识,而且与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的观点一致。若干国家的管理部门(尤其是如阿根廷、巴西、加拿大、中国、美国和英国)应用其国家食品安全程序对这些食品是否增加人类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估。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尚未发现可验证的、因食用由转基因作物加工的食品而导致的有毒或有损营养的情况。数以百万计的人食用了由转基因作物加工得来的食品——主要是玉米、大豆和油菜籽——但未发现任何不利影响。” 此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文件都没有改变过这个立场。正因为所有的国际权威机构、科学机构都认可目前已有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反转控”才要捏造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的言论混淆视听、吓唬中国公众。金微又撒了个弥天大谎,一个一贯造假的专职造谣记者,不仅没有受到任何处罚,还能一再靠谎言把中国媒体玩得团团转,中国媒体之缺乏职业道德,之无力自我净化,由此可见。 引自:基因农业网 http://www.agrogene.cn/info-358.shtml
105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2: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