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杜甫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大“校花”-紫荆花
热度 7 rczeng 2011-12-18 09:44
科大“校花”-紫荆花
冬天色彩比较单调,今天发几张有色彩的图片,给各位网友一点颜色看看,给你们的生活增添秀色。 我喜欢紫荆花,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远看如一片片紫色的云彩,近看像一只只紫色的蝴蝶;花瓣儿层层叠叠,垒满枝头;也不像其它花儿,还要绿叶扶持衬托。 我不独喜欢她的颜色,更喜欢她 特 立 独 行的个性和高贵的品质。 紫色是最受人喜爱的颜色,紫色在色彩能量中属最崇高的色彩,代表自信与尊贵,象征祥瑞、富贵、浪漫。自然的紫色都内涵大量红色的光,触动内在热情并化为行动力,而紫中的蓝,则能带给你和谐、冷静的力量。 有关词语有:紫气东来、万紫千红、大红大紫。 图片紫荆花为我于今年春天4月30日在我校生活区拍摄的。 经博友刘立提示,题目改名为科大校花,此科大乃山科大也。 相关资料: 紫荆花,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圆心形,春开红紫色花。供观赏。树皮、木材、根均可入药。参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紫荆》。    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紫荆树》载: 田真兄弟三人析产,堂前有紫荆树一株,议破为三,荆忽枯死。真谓诸弟:“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兄弟相感,不复分产,树亦复荣。后因用“紫荆”为有关兄弟之典故。 杜甫《得舍弟消息》诗:“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 (资料来源:http://www.hudong.com/wiki/紫荆花) 紫荆花相关链接: 1. 我的紫荆怎么和曾老师的不同啊? (张玉秀) 2. 心有春天 (刘立) 1 2 3 4 5 6 7
5312 次阅读|18 个评论
草书秋兴八首
热度 2 dgjguoxue 2011-8-17 12:11
草书秋兴八首
秋兴八首 作者: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迟。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美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6192 次阅读|2 个评论
用药如用兵: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热度 1 sheep021 2011-6-17 16:45
《前出塞》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如果能制止侵略,哪在于多杀伤对方。这主要是针对唐玄宗穷兵黩武杀戮契丹、突厥、吐蕃等周边民族所发出的议论:只要制止了游牧民族的南侵,就不要多杀伤他们了。这是杜甫对战争的观点: 和平为第一要务,若得安平,不战最为上。 唐虽然最后征服了突厥,但国力由此而衰。与此相仿,汉征服了匈奴,但国力严重空虚。从此走上下坡路。去过南极的人会发现,在那里基本上不会感冒,但回来之后,必定要大病一场,因为南极的环境中没有病毒,人在那里虽然不生病,但对病毒的抵抗力会逐渐下降,长期呆在无菌环境中的人,一旦离开无菌环境,也是非常危险的。 用药如用兵。这首诗里面暗合中医用药法则。 1.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用药要得当、准确 2 .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抓主证,解决主要问题,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3 .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凡事要有度。 4 .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是药三分毒,不可滥用药物,吃药是为了治病,中病即止。滥用药物,无论中药、西药,都有副作用,都会危害健康。现在有些人,为了所谓的“健康”竟然把药当饭吃,实在是杀伤太过,有损健康啊。还有些医生让病人常年吃药,大量吃药,甚至动用物理、化学“武器”杀灭体内细胞(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一起干掉),岂不是让一个国家天天处于战争状态,炮火连天,老百姓可怎么生活哦 穷兵黩武,换不来和平。吃药吃不出健康。 疾病,三分之七分养,万万不可靠在医生身上。健康的体魄是锻炼出来的,不是吃药吃出来的。 精神病人与肿瘤细胞的相似性- 王号 的博客 - 科学网 放心 -- 癌症 不治而愈的秘密- 王号 的博客 - 科学网 相关链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2011 次阅读|1 个评论
千年杜甫诗,竟藏今日事!
热度 5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1-6-15 22:28
千年杜甫诗,竟藏今日事! 友人发来如下资料分析, 真是不可思议! 原文如下: 千年前杜甫有诗《蜀中吟》请看前八句: 八月秋高客蜀中, 刀笔修成夜未央。 追花逐燕春去也, 魂牵故园半生忙。 药囊作枕梦桃李, 家书久断搅肠刚。 鑫伶来舞正三更, 狂歌一曲竞雄强。 诸位请看, 藏头: “八刀追魂药家鑫狂” 藏尾: “中央也忙李刚更强” 真正的不可思议也!
个人分类: 其它|3299 次阅读|12 个评论
异曲而同工!!!
热度 1 jsnjjlj 2011-3-5 23:06
近日看闲书 无意中又看到了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爧如禹射九日落,矫如君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鸿洞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 玳弦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这是唐代宗大历二年,也就是公元767年,在夔州看了公孙大娘弟子李十二娘舞剑后的感慨 这种感慨就是“五十年间似反掌”和“感时抚事增惋伤” 不知如何,次是给我带来的情绪突然让我回忆起了另外一首,同样是唐朝的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倾诉生平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停。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匠心秋月明。沉吟手拨插弦中,整顿衣裳收敛荣。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色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讲话赵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是元和十年,白居易左迁司马,途中遇长安唱女感慨而作。“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就是当时 心情写照。 时光荏苒,不同的诗人,相同的感慨!!!!
1941 次阅读|2 个评论
对下联——玄德与杜甫
yangyongtian 2011-2-7 10:02
2、致成都市志办原主任 上联 杜甫草堂喜相逢廿载谊益浓岁岁诗联广厦 下联 玄德遗冢默凭吊一次思更切天天马放南山
个人分类: 对联|19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过薛涛井
热度 3 yonglie 2011-1-22 09:32
薛涛是唐代女艺人,当然也会写诗,正如今天的艺人会唱歌。她的场子也许应该在浣花溪畔,和杜甫的茅屋是邻居。写《莺莺传》的元稹和她关系很好,写诗夸 她:“ 浣花溪畔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还夸她“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我想 是真夸奖,更是在奉承佳人。偶然看见有本书为薛涛辩护,替她摘了所谓 “艺伎”的 帽子——想起也有人为李清照改嫁的事儿翻案,不过理由似乎不如薛小姐的充分。 易安故事后人非,锦水千年绿为谁? 常记枇杷花下客,彩笺新墨画娥眉。
个人分类: 诗歌|2899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中国茶道与道家:堪称“天人和一”
hjf306 2010-11-29 22:38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一、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以及人对道的体认。具体地说,人化自然表现为在品茶时乐于于自然亲近,在思想情感上能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这种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现。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不同,中国茶道人化自然的渴求特别强烈,表现味茶人们在品茶时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元好问的《茗饮》一诗,就是天人和一在品茗时的具体写照,契合自然的绝妙诗句。宿醒来破厌觥船,紫笋分封入晓前。槐火石泉寒食后,鬓丝禅榻落花前。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邂逅化胥犹可到,蓬莱未拟问群仙。诗人以槐火石泉煎茶,对着落花品茗,一杯春露一样的茶能在诗人心中永久留香,而万里清风则送诗人梦游华胥国,并羽化成仙,神游蓬莱三山,可视为人化自然的极至。茶人也只有达到人化自然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为自己的品格,才能从茶壶水沸声中听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去契合客体的自然,才能彻悟茶道、天道、人道。 二、自然化的人   自然化的人也即自然界万物的人格化、人性化。中国茶道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的万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并能与人进行精神上的相互沟通的生命体,所以在中国茶人的眼里,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都显得格外可爱,格外亲切。   在中国茶道中,自然人化不仅表现在山水草木等品茗环境的人化,而且包含了茶以及茶具的人化。对茶境的人化,平添了茶人品茶的情趣。如曹松品茶靠月坐苍山,郑板桥品茶邀请一片青山入座,陆龟蒙品茶绮席风开照露晴,李郢品茶如云正护幽人堑,齐己品茶谷前初晴叫杜鹃,曹雪芹品茶金笼鹦鹉唤茶汤,白居易品茶野麝林鹤是交游,在茶人眼里,月友情、山有情、风有情、云有情,大自然的一切都是茶人的好朋友。 诗圣杜甫的一首品茗诗写道: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全诗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相结合,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声色并茂、虚实相生。 苏东坡有一首把茶人化的诗: 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国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中国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个人分类: 茶道感悟|2630 次阅读|1 个评论
后杜甫时代到来了
longfo 2010-10-10 13:36
杜甫那时候 没房子 但是杜甫希望每个人都有一套房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现在是 后杜甫时代了 一样没房子 但是那么高的境界没了 扫的自家门前雪 已经是高境界 望我盛唐 看我今朝 呜呼 难道就没人有所感悟 有所阐发嘛 后杜甫时代 没了杜甫 更没了李白 那还剩下些什么 只余下 那芙蓉姐姐、凤姐、小月月 还有那长长的 等待着进入宣讲会的队伍 他们在干什么 在找工作
个人分类: 呼吸生理和社会|2109 次阅读|2 个评论
“诗圣”杜甫
tianyinghehe 2010-7-7 13:14
悲情的杜甫,苦命的杜甫,众人敬你千秋万岁名,何人知你寂寞身后事。 一、杜甫一生的十大倒霉事件 1 、应举遇上李林甫这个口蜜腹剑的家伙,谁都没戏。 2 、求官十年,八品参军,管钥匙、看兵器。 3 、安史之乱,追寻肃宗,为叛军所逮,一关就是一年。 4 、好不容易逃出来,刚得一左拾遗,又替房琯(军事白痴,都唐朝了还用春秋战法)求情,差点丢了小命。 5 、兵荒马乱、大旱饥荒,四处逃难,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那叫一个苦啊! 6 、茅屋为秋风所破,这境况就不用说了,真佩服他那精神! 7 、送好友严武,一直送到了绵州,结果成都叛乱,连那破草堂都回不去了。 8 、一条旧船,不辞千里去衡阳投老友韦之晋,结果人家刚调到了长沙,于是速奔长沙,结果人家突然挂了。 9 、没办法,去郴州依舅氏崔伟,偏偏又遭受暴雨洪水,没吃没喝的在江上晃荡了好几天,真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0 、杜甫一生,穷困潦倒、颠沛流离、壮志未酬、客死他乡、在世无名、、、、、、所有倒霉的事都让他给撞上了! 很大程度上,也正是这样的倒霉背时成就了这座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二、杜甫一生的十大代表诗句 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天才诗人; 2 、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高远志向; 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势; 4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年轻潇洒; 5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辛酸痛楚; 6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浑然天成; 7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清新开阔; 8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欢快活泼; 9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兴奋激动; 10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悲天悯人! 三、诗圣杜甫 你不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 你也不是 痛饮狂歌空度日 , 飞扬跋扈为谁雄的李白,你更不是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 爷 是酒中仙 的李白,你就是杜甫,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他是天上的仙,你是人间的圣! 诗圣只有你杜甫当之无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比对杜甫《客至》和路易士《傍晚的家》给学人的启示
热度 1 redspring 2010-6-15 18:27
范洪义 春节的一日,有一研究生来给我拜年,三句话不离本行,我就谈起学物理的人也要看些文学作品,以提高研究人员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这对于完成毕业论文尤其重要。生曰:可否举一例说明?我就拿出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和外国诗人路易士 ( Jorges Luis Borges) 的一首诗《傍晚的家》 傍晚的家有乌云的颜色,风来小小的院子里, 数完了天上的归鸦,孩子们的眼睛遂寂寞了。 晚饭时妻的琐碎的话 --- 几年前的旧事已如烟了, 而在青菜汤的淡味里,我觉出一些生之凄凉。 请学生做比较,并说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十分欣赏路易士的这首诗,认为它太完全,其最好的句子全是一样的洁净,凄清,用色吝惜,有如墨竹。眼界小,然而没有时间性,地方性,所以是世界的,永久的。 学生在经过一番仔细比对以后说 :这两 首诗虽然都反映了这两位诗人生活的单调和寂寞。但杜甫的诗率真脱俗,眼界大,春水漫漾的草堂南北,给人以烟波浩渺之感。成群鸥鸟不期而至,不仅点出环境的水天一色,也暗示鸥鸟把草堂的主人视为淡泊江湖、融合自然的伴侣。而路易士的诗却只给读者乌云返照下一个小小的院子,爱唠叨的女人,可数的归鸦,唯一来光顾的风夹杂着琐碎的话,眼界确实小。再者,路易士的诗只从青菜汤的淡味,感触人生之凄凉。而杜甫的诗用 春水 、 群鸥 意象,渲染出一种欣欣向荣的生活氛围,清苦中自得其乐;尽管家贫,家偏,交通不便,买不到更多的菜肴,但有旧醅可知足常乐;用隔篱呼取尽余杯表露出主人公贫而好客和慷慨质朴的惬意,在与邻翁对饮中体验古代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的豪放与逍遥;这就将日常生活的门可罗雀,与接待客人的忘忧陶醉形成对比。所以,路易士的《傍晚的家》在意境上比不上杜甫的《客至》。 我为学生有如此的鉴赏力而感到高兴,再告诉该生,杜甫既是语不惊人誓不休的诗人,也是写对称连句的圣人,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含意广翰,在科学的园地里,当我们走在未曾扫过的花径上,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发现科研的蓬门并打开它。我们搞科研写论文,也应有文不惊人誓不休的抱负。 生曰:诺,先生能把这两首历史地理人物跨度都很大的诗联想起来,本身就是慧眼独具,使我懂得了什么是想象力。我答曰,非是我有什么慧眼,只是多看多比较多联想而已。时间长了 , 就养成了习惯 , 脑子的运作便渐渐转快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11 次阅读|1 个评论
草堂武祠,沉思于冬日细雨
刘玉平 2010-1-1 01:28
曾到过几次成都,早就想拜访一下老杜的草堂,一向匆匆而过,未能如愿。在西郊金牛宾馆近一周的 两 会 结束,小有闲暇,于是成行。 时值冬至,彤云密布,游人不多,格外清静。而且多数游客和我一样架着眼镜,估计也是与老杜同病相怜的知识分子吧。许多人可能不知道他出生和安息的地方,但草堂却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千古绝唱,而永远地和他的名字连在一起,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欣喜的是,不时有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与我擦肩而过,三五成群,留下一阵阵春风般的笑声。 穿过红墙碧瓦的回廊,来到一片青松翠竹掩映下的草堂。从外观上看,经过多次的修葺,已全无卷我屋上三重茅那般破落的模样。墙上有几处露出竹木衬底,显然是后人刻意所为。但屋内的摆设,却多少显出了当时老杜的清苦寒酸。经过两三重水榭,来到展销纪念品的一处长轩。一位七旬上下的老者正在挥毫运墨,管理员介绍是陈姓的川籍国画家。看了他的两三幅作品,老者微笑着说:来一幅作个纪念,或者送给朋友。我回答说:先生的小写意很不错。他见我看得仔细,问道:您也喜欢国画?业余爱好,自学过一点工笔花鸟,已经很久没有习练了,于是就与他聊了起来,对他展示的几幅作品点评了几句,他听我说得还算中肯,感叹道:作为业余爱好就很好嘛,靠这个吃饭有点累哟。我接着他的话头说:兴趣作为谋生的主要手段,有时是比较痛苦的。停了片刻,见他点了点头,接着又说:经典多在有意无意间,往往是不可强求的。 他点头说:嗯,是这样又边看边谈了几分钟,便与老者道别。 这时,天色更暗了,风也紧了些,不一会就飘起了牛毛般若有若无的细雨,草木也在交织的风雨里不时轻摇出唏唏唰唰的声音。诗史堂、工部祠等其余不少景点,均是后人为纪念老杜而立。与草堂相比,都显得堂皇大气,不知生前清苦潦倒的老杜在九泉之下可知? 在微寒的冬雨里,任由脚步与思绪一起徜徉。老杜是不幸的,生逢乱世,一生颠沛流离,最后客死异乡;空怀忧骨,最高却只做过 享受处级待遇的从六品闲职检校工部员外郎。老杜又是幸运的,可以畔锦江望邛峰结庐而居,蒙成都尹严武的关照而免受强行拆迁之苦,寓居成都的两年多时光更是其创作生涯的高峰,留下两百多篇千古传诵的佳作。草堂所在地,现在算得上成都的繁华地段,四周高楼林立。广厦早已千万间,可欢颜的又有几人是寒士 七律冬至草堂拾零 锦江南迤黛邛峰,碎玉彤云北陆隆。 浣水桥头修竹绿,茅轩院畔傲花红。 草檐不再秋风破,泥壁犹经冷雨攻。 留有雄诗千古赞,谁知旧日阮囊空。 * * * * * * 游完草堂,已至中午,在街边的店铺品尝了一些可口的当地小吃,便赶往武侯祠。 虽然不是旅游旺季,天公又不作美,但与清静的草堂相比,这里还是要热闹了许多。一则地处闹市区,与繁华的西蜀第一街锦里商业街毗邻;二则尽管诸葛亮没能实现汉室可兴,但经上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渲染包装,已 成为忠 君辅国、名垂宇宙的臣子典范,俨然半人半神,远非仕途寥落、空怀忧骨的老杜可比。 进入二门是汉昭烈刘备殿,内墙上篆刻着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碑文,两厢立着蜀国文臣武将的彩色塑像,他们中的一些家喻户晓,而另一些则淡忘于后人的记忆。接着是武侯诸葛亮殿,几幅对联颇见深意。主轴线上最里边是祭怀桃园结义这一佳话的三义祠。作为 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 ,人们多忘记原本这里是汉昭烈庙,而因诸葛亮之盛名称其为武侯祠。整个中轴景点的布局,也许暗含了君、臣、忠、义之意。 中轴旁边的孔明苑,陈列着诸葛亮的生平和后人仿制的木牛流马等。诸葛亮从入川前负责粮草、后勤等内务的军师中郎将(相当于集团军后勤部长助理),到蜀汉建国后位极人臣的丞相领司隶校尉。作为外来集团的代言人,不但在与川中群英的博弈中站稳了脚跟,而且揽军政大权于一手,想必一定具有老到的政治手腕。穿过一个小巧的盆景区,便是刘备遗冢昭烈陵。虽然占地不小,但游客多半只在此稍作逗留。环廊丛草繁荫已是十分幽僻,霏霏细雨中偶尔一两声若有若无的鸟鸣,就更显得寂寥了。接着的三国文化陈列馆,史料文物颇为丰富。许多文物的制作水平和艺术成就,也足以让今天的后人们惊叹。在三国疆域和人口概算图前,驻足良久。经过连年的战乱,当时总人口不到八百万。蜀国作为三国最弱小的一方,虽拥有美誉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以及诸葛亮、法正、费祎、赵云、魏延、姜维等能臣强将,但以人丁 不到 95 万,对抗接近 450 万人口的魏国和 200 多万人口的吴国 ,在冷兵器时代无异于以卵击石。由于连年的南征北伐,人才不济,民不聊生,国力日渐殚薄,在诸葛亮去世后苟延了 29 年,于公元 263 年便被实力最强的魏国所灭亡了。难怪清末 四川臬台赵藩 留下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一中肯之千古名联。感喟之余,油然而生 为换一名垂宇宙,却将千骨掩黄沙 之句。 步出陈列馆,志敏恰在此时打来电话,走马观花般看过其余一些次要的景点,便赶回宾馆。 七律游武侯祠随感 2009 年岁末,赴成都参加会议,顺于冬至游武侯祠,偶得 为换一名垂宇宙,却将千骨掩黄沙 之句,乃补为七律一则,是以为记: 旧日楼台此日花,王侯古冢寂寥洼。 纶巾赤壁烽烟烈,羽扇祁山栈道斜。 为换一名垂宇宙,却将千骨掩黄沙。 沧桑岂任几人定 ,本应江山姓百家。 (原句更能表达意趣,姑且留一拗句吧。改为 沧桑休任几人定 ,觉得亦可) 祝各位博友和斑竹元旦快乐!
个人分类: 思考与品读|10051 次阅读|31 个评论
客至---杜甫
zjzhang 2009-7-29 13:36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个人分类: 文学|3437 次阅读|0 个评论
【渔樵闲话】 星垂平野阔
等离子体科学 2009-4-23 14:04
4 月 20 日 ,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捍卫夜间星光日。武老师重发了博文我们的夜空也是向后代借来的。 也发一篇旧作: 还是谈星星。 杜甫有名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传诵千古。有评家说: 星垂平野阔的垂及月涌大江流的涌便可知道杜甫的用心炼字。垂写出了在空旷平野看星的独特感受,而涌就犹如江涌一般的磅礴。而这两句诗也是全诗的经典之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还借景间接抒情来表达孤独的心境。虽然和李白的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暗合,但杜诗的意象更丰富,气象更阔大。 虽然指出杜甫的用心炼字,可是对垂字评语,也不过就是写出了在空旷平野看星的独特感受而已。到底独特在哪里?却不曾细说。究其原因,大概是评者并没有真正到空旷平野里看过星空。即使去过,也因为现代环境的灯光污染,体会不到夜幕垂星的真实感受。 那年和朋友去海岛度假,晚上在沙滩上听浪。闲谈之余,略感困乏,就躺倒在海滩上休息。谁知刚一仰卧,就不由得惊呼:天!星星掉下来了!只见满天星斗,突然变得灿烂明亮,如同从天幕上悬垂下来,近在咫尺!略一定神,才想到,海岛远离大陆,空气格外清新。周围有没有一丝光亮。看星星自然又大又亮,显得格外近!而且过去看惯了遥远的星空,突然看到这么近、这么亮的星星,顿时会有星星从原来印象中的位置掉下来的感觉。 这一动感,只能用群星悬垂来描述。古时的天空,没有任何工业污染,远比海岛上空的空气更清澈透明。所以古人看到的星星一定更大、更亮、更近。特别是到野外,自然会有星垂平野阔的佳句。 如果杜甫到过海滨,一定会写星垂平海阔。 所以,凡事非亲临不能体会其细微之处。苏东坡在《石钟山记》说: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李渤之陋也。 信焉!
个人分类: 燕园夜话|6470 次阅读|1 个评论
【连城记】:锦官城“外”
等离子体科学 2009-2-18 11:23
(2001年的一篇旧文。) 笔者曾写过不少关于四川的文章,以至于一些网上的朋友,见面后先问你是四川什麽地方人?其实笔者上一次到成都已经是 84 年的事情了。时隔近十七年再到成都,已难辨蓉城旧容颜。 过去的成都市区,界限大致在今一环路一带。比如天下闻名的武侯祠、杜甫草堂过去地处南郊。杜甫曾有诗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可如今之武侯祠已经地处闹市,不仅外边又圈了二环路,现在的城市界限三环路之城南一线也已基本完成。映阶碧草虽仍自春色,隔叶黄鹂确已好音空了。尽管祠前照壁挡住了门前武侯祠大街上的车水马龙,但毕竟挡不住外边世界的人声喧哗。且诸葛祠堂后面新起的三义庙和大戏台与原来相祠帝陵的庄严肃静格格不入。不仅破坏了文化氛围的协调(三义庙和大戏台朱栏彩绘与原来祠堂的青砖灰瓦造成强烈反差),而且改变了原来中路一线(不包括刘备墓的主体部分)所突出丞相祠堂的主题。由纪念两朝开济变成了渲染桃园结义。这不能不说是近年来武侯祠改建的一大失败。 相比之下,杜甫草堂的命运要好得多。 大概因为是与诗人有关的历史遗迹吧,不同于帝王将相祠堂陵墓的富丽和招摇,草堂的文化味还是完整保留下来了。当然,当年的武侯祠也并非富丽堂皇,而是突出历史感和文化感。白墙灰瓦环抱的简陋庭院,给人的印象是从南阳茅庐到定军山大营的艰辛创业和出世未捷身先死的鞠躬尽瘁而非位极人臣的威风八面。只是如今管理者未能领会而造成现在的四不象。而杜甫草堂毕竟为草堂二字所限定,作不出太出格的文章。 如今的杜甫草堂,中路基本维持了本来面貌。附加的展览集中在原来梵安寺改建而成的东路展区,而且颇有分寸,并非像武侯祠后部桃园结义景区那样喧宾夺主。而西部的梅园圈在草堂展区之外,是游完草堂之后休息、品茶的好地方。整个园林的安排布局很合理,基本没有改变多年来形成的格局。事实上,一个文化园林的形成,集中了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智慧。在短时间内大加改建,常会弄巧成拙。许多古迹甚至因此失去了原来的面目。海内外许多人抱怨国内的主要旅游区都充斥铜臭味。尽管这些年各地、包括国家在文物古迹及旅游方面的投资超过过去的历朝历代,但对文物古迹及自然文化遗产所造成的破坏也是很不得了的。这里不仅包括经济开发对文化遗产的破坏,也包括改建、扩建这种好心的破坏。十年文革,文物古迹惨遭一次浩劫,文革之后,再由那些在文革中失去文化传统的一代主持的恢复中再来一次改造。加上发展经济时不顾及文化与环境。比如原来处于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武侯祠和杜甫草堂如今圈在闹市的高楼长街之中,就像似高山岩石之松移植到花园盆景之中,渐渐失去了挺拔苍劲的生命力,空有其表,内里却镂空了。 2001 年秋,于蓉城
个人分类: 天南地北|50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唐诗怀古
杨学祥 2009-2-4 13:16
读唐诗怀古 李白醉里叹轻狂, 杜甫泣中惜衣裳。 随风飘转非常身, 不尽江河万古长!
个人分类: 诗词|2475 次阅读|2 个评论
戏为六绝句 -- 杜甫
wkzhang 2008-11-20 06:54
http://baike.baidu.com/view/155888.htm 其一 庾信文章老更成1,凌云健笔意纵横2。 今人嗤点流传赋3,不觉前贤畏后生4。 1.庾信: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文章:泛言文学。老更成: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 2.凌云健笔:高超雄健的笔力。意纵横:文思如潮,文笔挥洒自如。 3.嗤点:讥笑、指责。 4.前贤指庾信。后生,指嗤点庾信的人。畏后生:即孔子说的后生可畏。但这里是讽刺话,意谓如果庾信还活着,恐怕真会觉得后生可畏了。 这组诗大约写于宝应元年(762〕。在我国文学史上,用绝句这种体裁论诗,这是首创。杜甫在这组诗中评点作家,批评当时文人相轻的风气,谈自己的学习和创作体会。由于他见识精确,因而不仅他的观点深为后人认可,而且这种以诗论诗的形式也常为后人效仿。 关于这组诗的创作意图,宋张戒《岁寒堂诗话》云:此诗非为庾信、王、杨、卢、骆而作,乃子美自谓也。方子美在时,虽名满天下,人犹有议论其诗者,故有嗤点、哂未休之句。《杜诗镜铨》引蒋云:公每以庾信自比,殆亦兼遭时言之。 组诗第一首论庾信。杜甫评庾信曾有清新庚开府之语,此又言老更成;又云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咏怀古迹五首》其一)。明杨慎《升庵诗话》云:庾信之诗,为梁之冠绝,启唐之先鞭。史评其诗曰绮艳,杜子美称之曰清新,又曰老成。绮艳、清新,人皆知之;而其老成,独子美能发其妙。余尝合而衍之曰:绮多伤质,艳多无骨;清易近薄,新易近尖。子山之诗,绮而有质,清而不薄,新而不尖,所以为老成也。 其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1,轻薄为文哂未休2。 尔曹3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4。 1.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人都是初唐时期著名的作家,时人称之为初唐四杰。当时体:意谓四杰诗文的体裁和风格在当时自成一体。 2.轻薄:肤浅轻薄者。哂:讥笑。这句说一些轻薄的文土们对四杰的诗文不断讥笑。 3.尔曹:即你们。这是不客气的称呼,犹言尔等、你们这些人。 4.不废:不影响。这里用江河万古流比喻包括四杰在内的优秀作家的名字和作品将象长江黄河那样万古流传。 四杰之名最早见于与四杰同时代的诗人宋之问的《祭杜学士审言文》:后复有王、杨、卢、骆,继之以子跃云衢。王也才参卿于西陕,杨也终远宰于东吴,卢则哀其栖山而卧疾,骆则不能保族而全躯。人也不幸而则亡,名兮可大而不死。这个评价既不是依年齿,又不完全是以诗文成就论高下,但以后人们沿用了这一说法。《旧唐书》卷190上云: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以为然。 四杰诗名虽在其生前已显,但杜甫此诗的推重无疑是很有力度的。诗的后两句比喻恰切有力,深为人们称诵。 其三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其四 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其五 不簿今人爱古人1,清词丽句必为邻2。 窃攀屈宋宜方驾3,恐与齐梁作后尘4。 1.薄:小看,看不起,轻视。 2.必为邻:一定要引以为邻居,即不排斥的意思。 3.窃攀:内心里追攀。屈宋:屈原和宋玉。方驾:并车而行。这是对轻薄文士说的:你们想与屈原、宋玉齐名,应当具有和他们并驾齐驱的能精神和才力。 4.齐、梁文风浮艳、重形式轻内容。这句紧承上句说:如若不然,恐怕你们连齐梁文人还不如呢! 杜甫针对当时文坛流行的厚古薄今现象,提出不论对屈、宋、汉、魏、齐、梁文人,初唐四杰或者同时代的诗人,都应该给予合理的评价和应有的尊崇,只要其作品有清词丽句就应该肯定。杜甫的文艺观既不随流俗、求真求实,又富于卓越的识见。他对屈、宋、汉、魏文学的推重和对齐、梁文学的批评,都符合文学史的实际,因而深得后人赞同。 其六 未及前贤更勿疑1,递相祖述复先谁2? 别裁伪体亲风雅3,转益多师是汝师4! 1.这句说那些轻薄之辈不及前贤是毋庸置疑的。 2.递相祖述:互相学习,继承前人的优秀传统。复先谁:不用分先后。 3.别裁伪体:区别和裁汰形式内容都不好的诗。亲风雅:学习《诗经》风、雅的传统。 4.转益多师:多方面寻找老师。 杜甫主张认真学习前人的优秀文学传统,同时代人也应互相取长补短。他信奉传统的诗教观念,认为《诗经》之风诗和雅诗是典范,应该好好学习。 《唐宋诗醇》云:以诗论文,于绝句中又属创体。此元好问《论诗绝句》之滥觞也。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055162.html 清人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话》里有段评论杜甫绝句诗的话: 七绝乃唐人乐章,工者最多。李白、王昌龄后,当以刘梦得为最。缘落笔朦胧缥缈,其来无端,其去无际故也。杜老七绝欲与诸家分道扬镳,故尔别开异径。独其情怀,最得诗人雅趣。 他说杜甫别开异径,在盛唐七绝中走出一条新路子,这是熟读杜甫绝句的人都能感觉到的。除了极少数篇章如《赠花卿》、《江南逢李龟年》等外,他的七绝确是与众不同。 首先,从内容方面扩展了绝句的领域。一切题材,感时议政,谈艺论文,纪述身边琐事,凡能表现于其他诗体的,他同样用来写入绝句小诗。 其次,与之相联系的,这类绝句诗在艺术上,它不是朦胧缥缈,以韵致见长之作;也缺乏被诸管弦的唱叹之音。它所独开的胜境,乃在于触机成趣,妙绪纷披,读之情味盎然,有如围炉闲话,剪烛论心;无论感喟歔欷,或者嬉笑怒骂,都能给人以亲切、真率、恳挚之感,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朴质而雅健的独特风格,是耐人咀嚼不尽的。 《戏为六绝句》(以下简称《六绝句》)就是杜甫这类绝句诗标本之一。 以诗论诗,最常见的形式是论诗绝句。它,每首可谈一个问题;把许多首连缀成组诗,又可见出完整的艺术见解。在我国诗歌理论遗产中,有不少著名的论诗绝句,而最早出现、最有影响的则是杜甫的《六绝句》。 《六绝句》作于上元二年(761),前三首评论作家,后三首揭示论诗宗旨。其精神前后贯通,互相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绝句》第一首论庾信。杜甫在《春日忆李白》里曾说,清新庾开府。此诗中指出庾信后期文章(兼指诗、赋),风格更加成熟: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健笔凌云,纵横开阖,不仅以清新见长。唐代的今人,指手划脚,嗤笑指点庾信,适足以说明他们的无知。因而前贤畏后生,也只是讽刺的反话罢了。 第二、三首论初唐四杰。初唐诗文,尚未完全摆脱六朝藻绘余习。第二首中,轻薄为文,是时人讥哂四杰之辞。史炳《杜诗琐证》解此诗云:言四子文体,自是当时风尚,乃嗤其轻薄者至今未休。曾不知尔曹身名俱灭,而四子之文不废,如江河万古长流。 第三首,纵使是杜甫的口气,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则是时人哂笑四杰的话(诗中卢王,即概指四杰)。杜甫引用了他们的话而加以驳斥,所以后两句才有这样的转折。意谓即便如此,但四杰能以纵横的才气,驾驭龙文虎脊般瑰丽的文辞,他们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这三首诗的用意很明显:第一首说,观人必观其全,不能只看到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第二首说,评价作家,不能脱离其时代的条件。第三首指出,作家的成就虽有大小高下之分,但各有特色,互不相掩。我们应该恰如其分地给以评价,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向前人学习。 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三首诗的意义,远不止这些。 魏、晋六朝是我国文学由质朴趋向华彩的转变阶段。丽辞与声律,在这一时期得到急剧的发展,诗人们对诗歌形式及其语言技巧的探求,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而这,则为唐代诗歌的全面繁荣创造了条件。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来,六朝文学又有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倾向,特别到了齐、梁宫体出现之后,诗风就更淫靡萎弱了。 因此,唐代诗论家对六朝文学的接受与批判,是个极为艰巨而复杂的课题。 当齐、梁余风还统治着初唐诗坛的时候,陈子昂首先提出复古的主张,李白继起,完成了廓清摧陷之功。务华去实的风气扭转了,而一些胸无定见、以耳代目的后生、尔曹之辈却又走向好古遗近的另一极端,他们寻声逐影,竟要全盘否定六朝文学,并把攻击的目标指向庾信和初唐四杰。 庾信总结了六朝文学的成就,特别是他那句式整齐、音律谐和的诗歌以及用诗的语言写的抒情小赋,对唐代的律诗、乐府歌行和骈体文,都起有直接的先导作用。在唐人的心目中,他是最有代表性的近代作家,因而是非毁誉也就容易集中到他的身上。至于初唐四杰,虽不满于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但他们主要的贡献,则是在于对六朝艺术技巧的继承和发展,今体诗体制的建立和巩固。而这,也就成了好古遗近者所谓劣于汉魏近风骚的攻击的口实。 如何评价庾信和四杰,是当时诗坛上论争的焦点所在。杜甫抓住了这一焦点,在《六绝句》的后三首里正面说了自己的看法。 不薄今人爱古人中的今人,指的是庾信、四杰等近代作家。杜甫之所以爱古而不薄今,是从清词丽句必为邻出发的。为邻,即引为同调之意。在杜甫看来,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清词丽句不可废而不讲。更何况庾信、四杰除了清词丽句而外,尚有凌云健笔、龙文虎脊的一面,因此他主张兼收并蓄:力崇古调,兼取新声,古、今体诗并行不废。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当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 但是,仅仅学习六朝,一味追求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一类的清词丽句,虽也能赏心悦目,但风格毕竟柔媚而浅薄;要想超越前人,必须恢宏气度,纵其才力之所至,才能掣鲸鱼于碧海;于严整体格之中,见气韵飞动之妙;不为篇幅所窘,不被声律所限,从容于法度之中,而神明于规矩之外。要想达到这种艺术境界,杜甫认为只有窃攀屈宋。因为《楚辞》的精采绝艳,是千古诗人的不祧之祖。由六朝而上追屈、宋,才能如刘勰所说: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则顾盼可以驱辞力,咳唾可以穷文致(《文心雕龙。辨骚》),不至于沿流失源,堕入齐、梁轻浮侧艳的后尘了。 杜甫对六朝文学既要继承、也要批判的思想,集中表现在别裁伪体、转益多师上。 《六绝句》的最后一首,前人说法不一。这里的前贤,系泛指前代有成就的作家(包括庾信、四杰)。递相祖述,意谓因袭成风。递相祖述是未及前贤的根本原因。伪体之伪,症结在于以模拟代替创造。真伪相混,则伪可乱真,所以要加以别裁。创造和因袭,是杜甫区别真、伪的分界线。只有充分发挥创造力,才能直抒襟抱,自写性情,写出真的文学作品。庾信之健笔凌云,四杰之江河万古,乃在于此。反之,拾人牙慧,傍人门户,必然是没有生命力的。堆砌词藻,步齐、梁之后尘,固然是伪体;而高谈汉、魏的优孟衣冠,又何尝不是伪体?在杜甫的心目中,只有真、伪的区别,并无古、今的成见。 别裁伪体和转益多师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别裁伪体,强调创造:转益多师,重在继承。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转益多师是汝师即无所不师而无定师。这话有好几层意思:无所不师,故能兼取众长;无定师,不囿于一家,虽有所继承、借鉴,但并不妨碍自己的创造性。此其一。只有在别裁伪体区别真伪的前提下,才能确定师谁,师什么,才能真正做到转益多师。此其二。要做到无所不师而无定师,就必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别人的成就,在吸取的同时,也就有所扬弃。此其三。在既批判又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熔古今于一炉而自铸伟辞,这就是杜甫转益多师、别裁伪体的精神所在。 《六绝句》虽主要谈艺术方面的问题,但和杜甫总的创作精神是分不开的。诗中窃攀屈宋、亲风雅则是其创作的指导思想和论诗的宗旨。 这六首小诗,实质上是杜甫诗歌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诗论的总纲;它所涉及的是关系到唐诗发展中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在这类小诗里发这样的大议论,是前所未有的。诗人即事见义,如地涌泉,寓严正笔意于轻松幽默之中,娓娓而谈,庄谐杂出。李重华说杜甫七绝别开异径,正在于此。明乎此,这诗之所以标为《戏为六绝句》,也就不烦辞费了。
个人分类: 古诗词|4491 次阅读|0 个评论
春望 -- 杜甫
wkzhang 2008-11-20 06:42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http://mot.xzcn.com/subject/06997f04a7db92466a2baa6ebc8b872d.html 1、国破山河在:言山河依旧,而人事已非,国家残破。春到京城,而宫苑和民宅却荒芜不堪,杂草丛生。 2、这两句有两种解说:一说是诗人因感伤时事,牵挂亲人,所以见花开而落泪(或曰泪溅于花),闻鸟鸣也感到心惊。另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二说皆可通。 3、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两个春天过去了。抵万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4、浑欲:简直要。不胜簪:头发少得连发簪也插不住了。 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忧民的五言律诗《春望》。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字句浅释】 题解:此诗表现了诗人爱国念家的深厚感情,是唐诗中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春望:春天所望之所见。国破:指安史乱军攻下唐都长安。惊心:心神为之震撼。烽火:战争中的警报信号。家书:家信。白头:头上白发。浑:简直。不胜:禁不起。簪:即簪子,古人用来束发或作装饰。 【全诗串讲】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不改。城郭春景,遍地树长草深。 感伤时势,花儿也都落泪;怅恨别离,鸟儿也会惊心。 春来三月,战火仍然未断;消息阻隔,家信价值万金。 发愁搔头,白发越搔越短。稀疏寥落,簪子都难别紧。 【言外之意】 公元756年六月叛军攻下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只身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获,带到长安,但因官职卑微而未被囚禁,次年三月写下此诗。 春望所见何物?大好河山未改而国破家离,都城残败、遍地乱草、树木空自凄青。首联寄情于物、托感于景,诗情曲折、工巧自然,出手不凡。次联进一步把感时恨别而堕泪惊心的感情寄托于本来是喜心悦目的花鸟身上,更显出作者心中情感之强烈。战争连续到次年三月,造成音信不通、消息断绝,此情人人能解,因此家书抵万金极易引起读者共鸣,宜其成为千古名句,流传至今。心中愁闷便频频搔首,乃至发落稀疏、新发短浅,连簪子都几乎要别不住了,足见忧愁之深长不断。且于家国之恨外,又见白发衰落、老之将至,更增一层垂暮之哀。 杜甫留下的诗作中,为后人推崇、传诵的有许多是感时伤乱的作品,特别是那些表现作者仁爱之心和真挚之情的名篇。仁爱与真情永远是产生优秀诗歌的源泉,也是历史用以造就圣贤和明哲的两大元素。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个人分类: 古诗词|26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落寞诗客
dewyeyed 2008-10-26 19:15
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 --《旅夜书怀》 这首诗是杜甫无奈离开成都之时的途中之作,恰如孤身漂泊的作者,全诗都透出一种无法排遣的落寞之情。 夜里的微风拂动着岸边的细草,疏落的草叶更衬出夜凉如水的静寂。孤独的小舟与高高的细桅伴着作者漂流,连舟下的江水都是无言的。这是怎样的一种孤寂啊!就连原本灿烂的星辰也只是更显出四野的空旷,一向皎洁的月光也只徒增夜色的清凉。夜已深,几乎整个世界都已沉浸于安然的睡眼,唯有作者携着不得不与之告别的美好时光的回忆,在无人之境独自品尝落寞的滋味。 孤独并不都是悲苦的,因为无拘无束的自由毕竟难求。但当孤独的人感到落寞时,他感受最深的一定是悲苦多于自由。在少有知己的世界中,久负盛名的文章无法带来温暖;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官场中,年老多病的藉口也难以掩饰诗人的不平。曾经胸怀壮志的鸥鸟,如今只能在天地间独自飞行;翅膀上的希望光泽不知何时已黯淡成了无奈的希望。诗人再有才华,也不愿以孤芳自赏来代替与人分享;旅客纵然热爱山水,也不愿让家的安宁只成为回忆或是奢望。落寞的诗客只得与沙鸥同病相怜,希望广阔的天地也可以帮他排遣。 然而挚友仙逝、官场失意等种种的打击折损了这天地一沙鸥的太多羽毛,他的落寞也只能是一种注定。《旅夜书怀》不仅仅是这一个静寂之夜的心情,更是那一段心灵漂泊的日子里作者难以排遣的落寞情怀。
个人分类: 书为平生添花锦|3666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7: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