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大英帝国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FBI的混蛋逻辑与大英帝国的傲慢
热度 10 gaoshannankai 2017-7-3 20:37
一周禁言,我又回来了,有人离开了,我不走,我要战斗下去。 我这人被打压管了,一直如此,因此我的一句名言是 “想让我死,还没那么容易” 上次提到北大女生危险了,FBI很早就锁定了犯罪人, 却一直无所作为,理由无非就是保护嫌疑人的人权,走程序。 到现在他已经招供了,就不说人或尸体在那里, FBI依然要保护他的权力,宁可失去仅有的一点挽救生命的机会。 最后没辙就是通过法院判决减刑换取罪犯说出人或尸体在那里。 请问FBI及美国法律的制定者,当人权发生冲突时, 法律是要保护受害人的人权 还是犯罪分子的人权。 美国失联女生危险了-可惜没看我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1060736.html 我这个博文做了详细分析,这女生总看我博文就好了,起码知道假装顺从,择机逃跑, 保住小命一条。 现在中国有一些人,鼓吹把美国的类似法律引入中国,比如 废除死刑,废除刑讯逼供等,引起一些当权者的极大兴趣。废除这些,导致犯罪分子 有恃无恐,损害的是大部分普通老百姓的利益,当权者不会受到这些人的威胁,反而 在国际上可以得到保护人权的美名。 他们这些人颠倒是非,偷换概念,欺骗愚弄大部分老百姓。 刑讯逼供本身只是一个工具,它无所谓对错,对错是看如何使用, 首先要掌握足够证据,其次逼供后发现确实搞错了,要坚持实事求是。 以往出现的冤假错案,问题不是出在刑讯逼供,而是刑讯逼供后发现不对,某些人要 坚持造假结案,或者为了应付上级,或者为了自己出政绩。 这里向对犯罪分子进行刑讯逼供的公安干警表示致敬。 另外一个热门事件就是香港媒体炒作 《外交部:中英联合声明,已无现实意义》 有一些吃里扒外的中国人高喊,中国政府无诚信。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明白这么一个道理,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任何外国政府无权指手画脚。签订联合声明当时是权宜之计,也是为了稳定香港,并不是需要英国 支持,才能收回香港。一国两制等问题,也是中央政府对香港老百姓的承诺,只需要对香港老百姓负责,不需要尿你们英国。 有一些研究生和青年,对于此类基本问题看不清,看不明白,就要多看我博文,不仅政治方向正确, 而且始终顺应时代潮流。 对于一切外国政府与中国签订的,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中国都不应该予以承认,这不是诚信不诚信的问题。 一贯傲慢的大英帝国,要看清形势,你们现在连欧洲地区大国都不是,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上 没有发言权。现在的老大是美国,美国航母一动,在亚太横行,对香港指手画脚,也情有所原。 英国是没有资格的。
1186 次阅读|13 个评论
数学推进人类繁荣兴旺
热度 32 lxu2800 2017-4-21 08:56
数学推进人类繁荣兴旺 —女王陛下,你的子民要用洋人的数学课本了! 3月14日在英国伦敦的书展上,《柯林斯学习》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签署了翻译出版上海小学数学课本协议。《柯林斯学习》是世界著名的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的英国分部,他们计划从今年9月起发行英文版上海小学数学课本,全套为36册供英国学生使用。 英国教育界决定釆用中国的小学数学课本意义非同寻常,在中英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前些日子,中国要为英国修核电站,网上传出了一个段子:“女王陛下,不好了,洋人要给咱修核电站了!”现在请允许我把该段子改写如下。 1876年,英国人决定强行修建从上海闸北到吴淞口的铁路,尽管清政府万般不情愿,但弱国无外交,也无可奈何。当时中国的官员是这样向慈禧汇报的:“老佛爷,英国人来给咱们修铁路了!” 当时的大英帝国,世界第一强权。想当年,英国携坚船利炮,踹开无数国家的大门,殖民地遍布全球。那时的英国米字旗在全球各处骄傲地飘扬,人称日不落帝国,好不得意。 那时英国的女王,站在白金汉宫的阳台上,得意洋洋地喊道:“舰炮在手,天下我有!”于是天下臣民齐声高呼:“女王陛下千秋万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一百多年如白马过隙,物换星移、人事全非!时间到了2016年9月15日。年迈的女王老眼昏花地坐在白金汉宫的夕阳下,坐下的首相大臣低头汇报工作:“女王陛下,洋人要给咱修核电站了!” 女王猛然站起来,怒道:“混账,咱大英的核电品牌不是响当当的吗?什么时候轮到洋人给咱修核电站。” 首相大臣低声说道:“女王陛下,那都是过去了事了。咱大英的核电败得连家底都没了。现在要钱没钱,要技术没技术,不让洋人修核电站,全国电力缺口无法填补,您老只能再用蜡烛了。”女王听了,沉默良久。 没过几月,2017年3月14日,英国决定全套翻译上海小学数学课本供英国学生使用。大臣向女王汇报工作:“女王陛下,你的子民要用洋人的数学课本了!”女王听了,一声长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根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最新报告,中国大陆(包括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省)在数学成绩的世界排名中位列第五 。该报告显示,在新加坡、中国香港特区、中华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有四分之一的学生都是数学优秀生。相比之下,英国在排名单上列于第27位,尽管在阅读和科学方面表现更好。 数学成绩的低劣引起了英国教育家的关注,他们希望看到他们的排名能提高到与中国齐名。 2014年,英国国家数学教学卓越中心(NCETM)与上海教育机构合作,在一小部分英国学校中实施亚洲风格的教学。到2016年,英国教育部已经拨款5,030万美元资助,在8,000所小学实施数学教学改革。 英国教育部的新闻稿说,新计划将重点关注“孩子们作为一个班级接受集体的教学,加强对数学结构的深刻理解”。根据这种方法,每节课都集中于一个数学概念,反复讲解和练习,直到每个学生都有深入的理解。这种教育改革的大部分资金将用于培训教师,让他们接受和采用这种新的教学法。 强化数学教学的另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使用高质量的教科书。到目前为止,NCETM依靠中文教科书来培训英国教师,但最近出版巨头哈珀科林斯(HarperCollins)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之间的合作将让英国学生也能使用这些教材。 “据我所知,这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为中国学生制定的教科书将按原文精确翻译后出版并出售给英国学校使用。”《柯林斯学习》的常务董事柯林斯·休斯对中国日报的一份声明中如是说。 在过去几年中,将中国教科书纳入英国学校的想法在英国越来越受欢迎。英国学校改革部长尼克·吉布特别声明,他认为国际教科书是提高教育标准的关键。他在2014年出版商协会会议上说:“在这个国家,教科书根本不符合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标准,导致资源设计不当,破坏和降低了良好的教学工作。”在同一会议上,他也引用了英国教育专家Tim Oates的研究,他认为教科书而不是教师要对英国教育标准的下降负责。 但其他一些专家对英国学校采用中文教科书有所保留,认为这可能会损害英国教育的许多积极方面。圣马可大学和圣约翰大学的教授路特·梅特森(Ruth Merttens)在“卫报”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一刀切的方法不可能改善儿童的学习。 “更糟糕的是,它破坏了我们的文化和遗产中更重要的特点,它会伤害学生的创造力。” 还有一些人担心,英国的教育制度缺乏应对中国严格的课程教学的能力。例如在上海,许多学生除了在星期六参加私人辅导课之外,还可以承受平时10至12小时的课时。虽然世界各地的普通学生每周花费约5小时的家庭作业,但上海学生每周花费近14个小时完成作业。这个过程大部分是为了通过大学入学考试或“高考”。 英国翻译出版上海小学数学课本供英国学生使用具有划时代意义。国民的数学教育对于现代社会的作用怎么样强调都不为过。 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因为数学激励人们蓬勃向上,数学推进人类繁荣兴旺(human flourishing) 。 幸福的生活必须是蓬勃向上、繁荣兴旺的生活。对于繁荣兴旺古希腊人有一个词:eudaimonia,他们认为这是一切美好事物的集合。在希伯来语中有一个类似的词:shalom,用作问候语。沙洛姆有时被译为“和平”,但这个词有着更为丰富的背景。向某人说“沙洛姆”是希望他蓬勃发展,生活美好。在阿拉伯语也有一个相关的词:salaam。 亚里士多德讨论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实现人类的繁荣兴旺?什么是幸福的生活?亚里士多德认为,获得繁荣兴旺是通过行使美德。希腊的美德概念是“卓越的品格,导致卓越的行为”。这里的美德不仅仅是道德的概念,勇气和智慧也是美德。 数学的学习和实践能培养内心深处的美德,从而促进人们蓬勃向上。无论你选择什么职业,数学熏染陶冶出来的美德将为你一生服务,助你终生繁荣兴旺。 数学是通过实施人的五种基本需求来培养美德的: 人的第一个需求是玩乐。许多智力游戏和棋牌娱乐都与数学有关,数学甚至产生了“趣味数学”(recreational mathematics)这样一个分支,这在其它学科是极为少见的。在求解数学难题时,我们培养了好奇性,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同时锻炼了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 第二个需求是爱美之心。数学总是要求对命题作出最简约明确的定义和描述,对于定理的证明不仅要求正确完整、无懈可击,还特别强调证明的简练和优雅,追求完美和对称。学习数学使我们获得追求卓越的美德。 第三个需求是寻找真理。数学训练人们用严格的思维,从原始公理出发通过逻辑推演对各种定论作出正确或错误的判定。在数学证明过程中人们学会谨慎严密的思考习惯,明白每个定理都有其存在的条件和它适用的范围。隨着真理探索的深入,人们懂得越多,方才发觉自已的幼稚无知。 伟大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牛顿说过: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象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数学的确能让人谦虚谨慎。 第四个需求是追求正义。在西方国家中,特别在像美国这样的多人种移民国家里,数学界中的人种和性别的分布的失衡非常严重。数学能让人兴旺发达,如果数学只为某些人种和少数阶层的人掌握,那么社会上兴旺发达的只可能是一部人,而社会和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就无法繁荣兴旺,最终也无人得以繁荣兴旺。这和“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实际上是同一个道理。所以数学教学必须首先实施有教无类,对人群实行全覆盖,数学课堂上一个孩子也不能少。数学的普及教学不仅是传授数学知识和技巧,更是提升追求公平正义的道德情操。 第五个需求是爱和被爱。我们不能否认人与人之间有各种差别,实施数学教学的普及化、全民化一定会有各种困难。数学教师必须具有超常的爱心和责任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关怀和爱护是提高整体数学水平的关键。对于一些确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该有特别的照顾,也要引导优秀的学生帮助困难学生,结成帮扶对子。要让每个处于困境中的学生感到温暖看到光明。 爱是人类最大的需求。爱和被爱是人类繁荣兴旺的最高标志。因为它服务于其他需求——玩乐、爱美、寻找真理,追求正义——而且也被他们所服务的。 数学的知识和技巧有益于所有人,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离不开数学,但这决不是学习数学的全部理由,更不是最重要的理由。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通过趣味游戏培养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感受数学语言的简练和优美中追求人生的卓越完美;通过寻找真理学会谦虚谨慎;在追求正义中提升道德情操;在爱与被爱中形成团队共同进步。只有数学才能使人头脑清醒,心胸开阔,使我们成为即有理性又充满爱心的一个大写的人。 数学让人们蓬勃向上,数学推进人类繁荣兴旺。数学水平每况日下的社会,又能有什么民主和正义?美国去年的总统大选就是一个最好的反例。 这几十年来中国迅速现代化与中国的教育特别是数学教学的成功是严格同步和完全正相关的。短短的一百多年,中英两国的数学教学的前后对比太具戏剧性了,我想我们的前人无论如何不会猜到有今日之结局。一百多年前中国是一无所有,再看看今天中国自己的数学教师队伍和成套的数学教材,这个结局来之太不易了,世界历史上没有一个贫穷的人口大国能做到这一点。这是几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牺牲换来的,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一个持续奋斗发展的过程,值得全体中国人为之自豪。 https://nces.ed.gov/pubs2017/2017048.pdf p.31 数学推进人类繁荣兴旺(human flourishing)这个观点出自美国数学学会卸任主席弗郎西斯·苏(Francis Su)。他也是位华人,他有许多的故事,我有机会将另作一文以飨读者。 本文首发于观察者网 2017年3月23日, 发表时略有增删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8260 次阅读|72 个评论
苏格兰公投随便说几句
热度 6 laserdai 2014-9-15 05:21
苏格兰公投,看在眼里,虽然太政治,各国各方解读都是实用主义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让我保持沉默也说不过去,所以随便说几句,站在太空的角度旁观,超越政治。 1。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和平方式远远比武打要强。 兄弟一场,曾经积极打拼创造了日不落的辉煌,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兄弟一场早晚也要散伙。这次虽然不能彻底散成,从此以后,同床异梦,以后的以后,必然彻底散伙。欣慰的是,兄弟散伙虽然内心都有积怨,表面上和实际上还是和和气气,以后大家是邻居,还要处理好邻居关系。 2。树倒猢狲散,大英帝国更加没落。 当年的大英帝国何等辉煌,然而一场二战,大英帝国形势插水,急转直下。到现在,核心部分开始分崩离析,从几百年的过程来看,也很正常。任何一个帝国都有发生、发展、强盛、拐点、逐步下滑、最后逐步瓦解,宫阙万间成了土,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 3。苏格兰公投引起苏格兰内部两大对立阵营出现。 两个阵营水火不容,有名望的人都出来表态,我相信是形势比人强,都是被逼出来表态的。这是一场有点严酷的政治斗争,不管这次结果如果,两大对立阵营已经形成,以后蔓延数百年。 要知道北爱也是两大对立阵营的。 4。苏格兰公投之后是北爱。 北爱要求独立的阵营态度很强,苏格兰公投闹到现在的地步,对北爱的鼓舞很强,好戏在后头,慢慢走着瞧。 5。英国女王态度十分暧昧,心里怎么想不猜也知道。 表面上英国女王态度十分暧昧,超越政治,不干涉政治,实际上看看大英帝国的历史,就知道她陛下怎么想的。当年维多利亚女王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如果现任女王驾下本土都分离了,不用历史学家分析,一般人都知道怎么样。这一段,相信陛下她休息不好。富不过三代,真准啊! 英国政治上三大巨头(三党党魁)团结一起去苏格兰支持統派,最少背后也受到了御林军的指示,让我想起来当年慈禧半夜招袁世凯进宫。 6。天下大势,分分合合,合合分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有奇怪的。 汉朝末年出现了三国,折腾了很多年,后来被曹家统一,江山立刻转手到司马懿后代。英国现在的时代有点汉献帝登基前的那一段。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2633 次阅读|13 个评论
大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The East India Company
laserdai 2014-5-1 06:17
    无意中看了一个节目,大英帝国的诞生: 东印度公司   (   The Birth of Empire: The East India Company   )   。 注意 到 一位现代的英国年轻记者,重访印度,追忆当年东印度公司的建立,发展,辉煌和最后的倒塌。题目很英国味,加注了, 大英帝国的诞生The Birth of Empire。站在英国的角度的确如此,之后才有了对中国的鸦片贸易,香港上海银行(汇丰)的诞生,等等。没有这个巨大的贸易政治公司的开拓,后面的大英帝国是不可想象的。  里面绝大部分场景是现在的印度,特别是孟加拉,拥挤、依然破旧,依旧贫穷,但是人气很热闹,这些都是当年东印度公司驻足的地方。 还注意到一写小细节,东印度公司开始做的贸易是印度纺织业的印花布,对英国本土纺织业冲击很大;还有东印度公司组建的当地的军队等等。有时间会回头认真看一遍。 节目英文介绍说: Dan Snow travels through India in the footsteps of the company that revolutionised the British lifestyle and laid the foundations of today's global trading systems. 400 years ago British merchants landed on the coast of India and founded a trading post to export goods to London. Over the next 200 years, their tiny business grew into a commercial titan. Using the letters and diaries of the men and women who were there, this documentary tells the story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which revolutionised the British lifestyle, sparked a new age of speculation and profit and by accident created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empires in history. Yet inexorable rise ended in ignominy. Dogged by allegations of greed, corruption and corporate excess, by the 1770s the company's reputation was in tatters. Blamed for turning its back as millions died in the Bengal famine, and thrown into crisis by a credit crunch in Britain, the world's most powerful company had run out of cash, sparking a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有关阅读资料: http://en.wikipedia.org/wiki/East_India_Company http://zh.wikipedia.org/zh-cn/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http://www.baike.com/wiki/东印度公司     刘仰:   史上最强大的黑社会:东印度公司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59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国行----埃克塞特市
xuxfyuwp 2014-4-17 15:20
英语倒是学了不少年,英国还从未去过,11月24日启程赴英,难得有机会去见识一下大英帝国。 办事的地点位于英格兰西南部的埃克塞特市(Exeter),在伦敦以西约300公里左右,所以在希思罗机场落地后还要乘3小时的车,才到达目的地。也可以乘火车,两个多小时可以到。 埃克塞特市是德文郡(Doven)的首府,人口总共10左右,这在中国绝对算是个小城了。以前没有特别注意过。到达后才感受到这是一个环境优美、很传统也很开放的海滨旅游城市。该市被评为全英居住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可惜因为日程安排太紧,没有时间观光,不可能有深入的体验了。 据介绍,小城的历史悠久,罗马人公元三世纪时就在这里建城,在城中可以见到一些故城墙的遗迹。这里还有英格兰历史最悠久的航运运河,现在已不再是商贸航道,而成为繁忙的旅游中心,伊利莎白女王一世在位时期修建了埃克塞特港,一直是是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 埃克塞特大学 (University of Exeter),在英国属传统型的综合大学,金融等专业很出色,享有英国“最美校园”的美誉,也是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的母校。 由于时间上已接近圣诞节,可以明显感受到节日气息,特别是晚上,各类圣诞的装饰在灯光下有更多的体现和展示。 (原文写于2009-11-29 21:23:30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杂记|26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漫话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与文化
热度 2 Wuyishan 2012-11-12 16:44
漫话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与文化 刘钝 (科普研究,2012年第5期) 维多利亚女王活到82 岁,在位64 年,是 世界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之一。她在世的 时候,大英帝国的实力达到巅峰,不独是经济 和军事力量,科学和文化也都走在世界前列。 今天这个短小的演讲,肯定会挂一漏万。这 里先借用英国著名传记作家斯特拉齐的一句 话来为自己的冒失辩护,那就是“谁也写不 出一部维多利亚时代史,因为我们对它知道 得太多了” (《维多利亚名人传》前言)。由于 内容过于丰富庞杂,下面我只能为大家提供 一些万花筒式的图像,尝试从几个不同的角 度将19 世纪下半叶英国的科学与文化拼接在 一起。 第一个话题,场:恩格斯漏掉了什么? 大家都知道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 到了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即细胞学 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演化论。作为一 位非学院出身的政治人物,他的认识是相当 深刻的,以上三项发现确实是当时人类在认 识自然规律方面达到的顶尖成就。其中两项 属于生命科学,一项属于物质科学。 那么是否有所遗漏呢?或者说,在19 世 纪后半叶,还有那些科学成就,在影响人类 对世界本原的看法上堪与以上“三大发现” 相比呢? 就生物学领域而言,还有一个极为重要 的发现,虽然没有达尔文的演化理论那么大 的影响,但至少要比施莱登和施旺等人开创 的细胞学说重要得多,那就是由孟德尔所开 启的对生命遗传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说是一 场直到今天还没有划上句号的生物学革命的源 头。从1856 年到1863 年,孟德尔在今属捷克 摩拉维亚的一个修道院里进行了8 年的豌豆杂 交实验,从而发现了生物遗传的一些规律。他 于1865 年完成报告,1866 年正式发表文章, 但长久没有人认识到其发现的意义。直到 1900 年以后,他的工作才被重新发现并引起 遗传学家们的重视。总之,当时的孟德尔只是 一个默默无闻的修道院里的小“和尚”,没有 足够的影响力,恩格斯不知道他毫不为奇。恩 格斯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没有上过大 学,更没有接受过严格的科学训练,但他十分 关心19 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技术 创新。 在恩格斯时代的物质科学领域,可以与他 所归纳的“三大发现”意义相当的还有门捷列 夫发现的元素周期律(1869 年),恩格斯也提 到这是黑格尔量变到质变学说的一个光辉例 证。不过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议题。 这里我们转到物理学,其中的一个重大进 展就是在19 世纪后半叶的英国完成的。1831 年,法拉第通过实验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又 借助直观的力线概念加以解释。法拉第的继承 人麦克斯韦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知识英雄,他于 1861 年提出了磁力线的直观模型,到1865 年 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将法拉第的力 线概念数学化,又引入场的概念,以一组漂亮 的微分方程将电与磁的关系表达出来。 统一的电磁场理论的最终完善,是培根所 提倡的实验传统与伽利略为代表的将自然数学 收稿日期:2012-07-30 作者简介:刘钝,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科学文化评论》主编,本刊编委,Email: liudun@ustc.edu.cn 。 * 本文系根据刘钝先生2012 年5 月24 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与人文论坛”上的演讲及随后讨论的现场录音整理而成。 化的完美结合,它标志着蒸汽时代向电力时代 的过渡,也导致了后来人们对时空场结构与电 磁场量子化的进一步认识。麦克斯韦是横亘在 经典物理学与现代物理之间的一座大山,他的 电磁关系方程式堪称物理学中的“神曲”。如 果人们要在牛顿和爱因斯坦之间选择一个人 作为物理学家代表的话,我将把票投给麦克斯 韦。而他的电磁学理论和“场”的观念逐渐得 到科学界的承认并被实验证实的时间,正好是 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的时代。 第二个话题,科学中心:汤浅光朝有点“浅” 日本神户大学的科学史家汤浅光朝在英国 人贝尔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科学技术编年 表》等文献资料,采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于 1962 年提出了一个“科学中心转移论”。其大 意是:16 世纪世界科学的中心在意大利,即 文艺复兴之后伽利略的祖国;17 世纪科学中 心转到了英国,也就是早期工业革命、皇家学 会与牛顿等人登场的舞台;之后是启蒙运动之 后直到大革命时代的法国;从1810 年至1920 年德国开始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一战”直 到今天则是美国科学执世界之牛耳。 然而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科学的天际群星 璀璨,在数学和自然科学的众多领域,19 世 纪的英国(包括当时尚未独立出去的爱尔兰) 都有杰出的科学家和重要的科学成果,下面 只列出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 数学家:皮考克、巴贝奇、哈密尔顿、 德·摩根、西尔维斯特、布尔、凯莱、J.维恩、 W.K.克利福德、亥维赛、皮尔逊、怀特海; 物理学家:法拉第、W. 惠威尔、焦耳、 G.G.斯托克斯、丁铎尔、J. K. 克尔、W. 汤姆 生(开尔文勋爵)、J. W. 斯特拉特(瑞利勋 爵)、G.F.菲兹杰拉德、J.J.汤姆生、C. T. R. 威 尔逊; 化学家:道尔顿、H. 戴维、W. 克鲁克 斯、W.拉姆塞、W.谛拿尔娄; 天文学家:J. F. 赫歇尔、W.拉塞尔、J. C. 亚当斯、N. 普森、G.H. 达尔文、E. W.蒙德; 生命科学家:R.布朗、胡克父子、R.钱伯 斯、高尔顿、华莱士、利斯特、贝特森; 地学家(含地质、古生物、地理、探险 等):赖尔、塞吉威克、欧文、D.利文斯通、 R.伯顿等。 特别是还有达尔文与麦克斯韦这样超一流 的科学巨星,超一流是世不二出、独领风骚数 百年的人物。借用天文学家普森对可视星亮度 的分级标尺,将肉眼能看见的最暗星定义为6 等,最亮的星是1 等,前者的亮度仅相当于后 者的1%;而1 等星与2 等星之间的亮度比是 2.5。苏联物理学家朗道的标尺间隔更大,他 认为第一流物理学家的贡献比第二流多10 倍, 而爱因斯坦那样的超一流与二、三流物理学家 的差距则非比寻常。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出了个绝世无双的 达尔文,又有足以继承牛顿交椅而开启爱因 斯坦圣殿的麦克斯韦,很难说它不是世界科 学的中心。 第三个话题,绅士科学家:高尔顿们 古希腊的“爱智者”多是不愁生计的自 由民,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究主要出于好奇而 无今人那样强烈的功利目的。英国历史上出 现过一些特别的人物,有人把他们叫做“绅 士科学家”。按照一位美国学者的描述:“他 们对所有门类的知识都感兴趣:考古、地质、 天文……没有一种科学在外。他在柴房里有 一个化学实验室,他的妻子在寒冷的冬夜里发 现他衣着单薄地在室外用望远镜凝视星空。他 的兴趣也许是发现早期居民的坟场,或堆积在 当地荒丘上的印第安人的骨骸。” 英国最有名的“绅士科学家”是卡文迪 什,但他不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人。卡文迪什出 身贵族,年轻时是剑桥大学彼得豪斯学院的学 生,但是他不好好念书,父亲因此很生气,只 给他一点糊口的钱。后来卡文迪什周游世界, 回来后就在自己家里建立了一个实验室,进行 了大量物理、化学方面的研究,发现了水的组 成和氢气的性质,预言了稀有气体的存在,发 明了测量地球密度和引力常数的方法,还发现 了电学中两个最著名的定律:库仑定律和欧姆 定律。但他不与人交往,终生未娶,从不理 财,也不屑于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直到维多 利亚时代,麦克斯韦将他的研究成果整理出来 以后,人们才知道这位隐士般人物的成就。 另一位有趣的人物是托马斯·杨。他是一 名医生,也很富有,几乎会演奏当时的所有乐 器,擅长骑马,会耍杂技,走钢丝。同时他广 泛涉猎光学、声学、流体力学、数学等科学领 域,还自己动手制造天文仪器,研究保险问 题。更令人惊奇的是,他是最早解开埃及象形 文字秘密的两位学者之一(另一位是法国人商 博良)。我把他叫做“玩主”,他也是前维多利 亚时代的人。 维多利亚时代“绅士科学家”的代表是优 生学的提倡者高尔顿,他是达尔文的表弟,家 庭富有,衣食无虞。在对遗传规律感兴趣之 前,他的主要成就是在地理探险、气象学、心 理学和人类学方面,他也是指纹学的开创者。 他有一句名言:“无论何时,能算就算。”高 尔顿是伦敦生物统计学派的创立者,但从不在 大学或研究机构任职。他对生物统计学的最大 贡献是引进了两个重要的概念:相关与回归。 特别是后者,被人称为“生命常青系数”。 再来看看年轻的达尔文,说他是“纨绔子 弟”并不夸张。他出身高贵,父系和母系前辈 中不乏闻人。先在爱丁堡大学医学院学习,但 他讨厌解剖学教室里的血腥气息。从当时他与 家庭的通信来看,父亲对他的学习成绩和生活 态度很不满意;后来只好把他送到剑桥基督学 院学习神学,在老人眼中牧师也是一个令人尊 敬的职业。2009 年为了纪念达尔文诞生200 周年与《物种起源》问世150 周年,这所学院 在庭院的一个角落安放了一尊雕像,年轻的 达尔文斜坐在长椅的扶手上,风流倜傥的样 子完全不是人们印象中那个老成持重的形象。 其实达尔文也不喜欢神学,在剑桥的多数日 子他都忙于参加博物学小组的活动和野外考 察。1831 年机会来了,达尔文以博物学家和 舰长伴侣的身份参加“贝格尔”号的环球考 察。舰长是贵族出身并热爱自然科学的费兹罗 伊,但那个“伴侣”身份是要自付食宿费用 的,而且价格不菲。幸运的是另一位竞争者 后来放弃了。这一去就是五年,回来后达尔文 娶了比他大一岁的表姐为妻,这是一块真正的 “金砖”,因为女方(也是达尔文的母系方面) 是皇家瓷器商的后人,嫁妆颇丰。之后将近 20 年的时间里,达尔文都在家里整理考察搜 集到的标本和资料,关于生物演化的想法他只 对少数密友讲过。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收到一位 年轻博物学家华莱士从印尼寄来的长信,发现 其中已含有类似的想法。达尔文的第一反应是 烧掉自己的手稿并向林奈学会推荐华莱士的 文章,只是在知晓内情的朋友赖尔与胡克的坚 决劝说下,他才同意将自己的成果与华莱士的 文章一道发表。 第四个话题,应运而生的大侦探:福尔摩 斯的科学素养 财富分配不均引起犯罪率增长,这一点构 成了侦探小说流行的社会基础。达尔文的后辈 校友柯南道尔塑造的福尔摩斯,是一个通晓多 门自然科学知识、精于观察和逻辑推理的侦 探,他的助手华生则是实验与分析的高手。科 学深入维多利亚时代普通民众的生活这可以 算一个佳例。 柯南道尔从爱丁堡大学医学院毕业后,一 面开业从医,一面开始写小说,1887 年出版 《血字的研究》一炮打红,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到1893 年写《最后一案》时,他已感到疲倦, 于是让福尔摩斯殉职了。结果引起读者的强烈 不满,柯南道尔只好继续写下去,一生共写了 120 种小说,其中一半是福尔摩斯探案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作者经常强调福尔摩斯的化 学、地质学、解剖学、植物学知识对于破案的 作用,并屡屡通过助手华生之口,说明逻辑推 理的力量,宣传福尔摩斯不同于苏格兰场警员 的是“科学探案”。 在《血字的研究》一开头,作者就借助华 生的一个老熟人小斯坦弗之口说道:“我看福 尔摩斯这个人有点太科学化了,几乎近于冷血 的程度。我记得有一次,他拿一小撮植物碱给 他的朋友尝尝。你要知道,这并不是出于什么 恶意,只不过是出于一种钻研的动机,要想正 确地了解这种药物的不同效果罢了。平心而 论,我认为他自己也会一口把它吞下去的。看 来他对于确切的知识有着强烈的爱好。” 随着福尔摩斯探案故事的走红,许多仿作 也纷纷出笼,一部名为《神秘的中国船》的作 品杜撰了一个以所谓“电力移位”为依据的科 学骗局,内中提到许多重要的科学史实和重要 的当代科学进展,涉及的人物包括爱迪生、法 拉第、约瑟夫·亨利、本杰明·富兰克林、德谟 克利特、丁铎尔、康拉德、伦琴、居里夫人及 皮埃尔·居里等。 值得注意的是,比柯南道尔稍迟,英国又 出了一位叫做切斯特通的作家,创造了一个不 同于福尔摩斯的侦探形象,名叫布朗神父。这 些作品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强调心理分析与 灵感,与福尔摩斯注重物证和推理完全相反。 布朗系列的侦探小说只有很少几个短篇被翻 译成中文,但在维多利亚时代之后的20 世纪 初与福尔摩斯系列一样流行,真是“萝卜青 菜,各有所爱”。 第五个话题,文学与科学:从狄更斯到威 尔斯 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坛也是人才辈出:狄更 斯、萨克雷、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哈 代、王尔德、华兹华斯、丁尼生、勃朗宁夫 人、马修·阿诺得、卡莱尔等人的名字,对每 一位英国文学的爱好者都是耳熟能详的。那 是一个崇尚科学与进步的时代,也是科学与 宗教的矛盾、科学与人文的冲突逐渐激化的 时代,这些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映。 比如说哈代《塔楼上的两个人》就描写了 主人公们在天文台上探索太空的情景,作者在 再版序中提到写作此书的动机是“试图通过两 个渺小生命面对宏大星际世界的对话来建立 他们的感情史,从而向读者传递一个具有鲜 明对比意义的观念:微小的可能成为伟大的, 就像人类一样”。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契》以 进化论的观点考察人生,内中塑造的大约150 个人物被安置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再 现了一个完整的英国乡村社会结构,这一结 构服从生物生存的规律。狄更斯称“科学让我 们摆脱迷信,也让我们认真思考更好更美的事 物,提升灵魂,更加崇高”。他在《艰难时 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和《小杜丽》中都 创造了与科学有关的形象,既有正面的也有反 面的。更令人称奇的是,狄更斯还以他的生物 学家朋友欧文和计算机先驱巴贝奇为原型创 造书中的人物。 1983 年,剑桥大学的英国文学教授毕尔 出版了一本名为《达尔文的密谋》的专著,内 中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达尔文的生命演化理论 对艾略特、哈代等人的影响。她认为,在维多 利亚时代存在着一种共识,使得“科学家与非 科学家之间能够自由而迅速地”交换思想、隐 喻和叙事模式。美国人莱文则在5 年后出版的 《达尔文与小说家们》中讨论了狄更斯和其他 一些英语作家与进化论的关系。在莱文看来, 维多利亚小说不过是维多利亚科学的“文化孪 生子” (cultural twin):维多利亚科学思想的 要素———真理、超然和自我克制,在维多利亚 作家的伟大美学思想中都有回应。 维多利亚时代最富战斗精神的自然科学家 是托马斯·赫胥黎,他与牛津主教关于生物进 化的辩论早已脍炙人口,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与 “英伦大儒”阿诺德还打过一场恶仗,后者是 当时英国最有名的文学批评家。他们的辩论事 关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的冲突,可以说是 20 世纪中叶斯诺演讲(1959 年) 之前有关科 学与人文关系的最高水平论战。 威尔斯是赫胥黎的学生,后来成为科幻小 说的鼻祖。他的几部有名的科幻小说都出现在 维多利亚时代晚期。今天我们读到的形形色色 的当代科幻小说,或看过的根据前者改编的科 幻大片,基本元素都可在威尔斯的作品中寻到 踪影。如《时间机器》(1895 年) 中的超越时 空和返回过去,《莫洛博士岛》(1896 年) 中的 兽人,《隐身人》(1897 年) 中利用自己的发明 危害社会的科学家,《星球大战》(1898 年) 中 人类与外星文明的接触等。 第六个话题,徒弟盖过师傅:赫胥黎与丁 铎尔 赫胥黎号称“达尔文的斗犬”,丁铎尔是 法拉第的高足。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二位在 维多利亚社会上的名气比其导师还大,这与他 们热衷于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大有关系。 达尔文是不喜欢与别人争论的,由于宗教 的原因,他的学说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代替他出场应战的是赫胥黎,后者不但因为 与牛津主教辩论而名声大噪,而且不遗余力地 以各种方式宣传和捍卫进化论。中国人得知进 化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阅读了严复翻译的赫 胥黎的《天演论》,尽管此书和中译本与达尔 文的原始思想都有较大的偏离。 赫胥黎还与不少科学界的同行斗过嘴,包 括与数学家西尔维斯特就数学的本质,以及与 物理学家开尔文勋爵就地球的年龄,后者也与 进化论和《圣经》的“创世纪”传说有关。 法拉第倒是重视与公众交流。不过到了维 多利亚时代他已垂垂老矣,承袭他衣钵的人就 是丁铎尔。今天看来,丁铎尔不过是位二三流 的物理学家,然而在当时社会上的声望却如日 中天,绅士淑女们都以听过丁铎尔的科学演讲 为时尚。顺便说一下,国际知名刊物上最早发 表的中国人的科学研究成果,就是以传教士傅 兰雅给丁铎尔的一封信的形式出现的,那是 1881 年3 月10 日《自然》杂志上一篇题为 “声学在中国”的短文,内中介绍了明代朱载 堉对律管校正的方法及当时中国学者徐寿的 实验工作。 赫胥黎、丁铎尔等人还组织了一个X 俱 乐部,其宗旨之一就是向公众传播科技知识。 这个俱乐部的另一名重要成员是斯宾塞,他 自学成才却无事不通,后来成了社会达尔文 主义的提倡者。 最后一个话题,君子动口也动手:开尔文 勋爵 承续培根传统的英国科学一向重视实验 与归纳推理。法拉第之外的另一名角是威廉· 汤姆逊,后来因为科学贡献被王室授爵,遂以 “开尔文勋爵”行世。科学上有许多以他命名 的事物,最有名的当然是表示绝对温度的开 尔文温标,其他还有开尔文循环定理、开尔文 方程、开尔文公式、开尔文波、开尔文水滴、 开尔文—亥姆赫兹不稳定性、开尔文—亥姆 赫兹发光度、开尔文—焦耳效应、开尔文—斯 托克斯定理、开尔文电桥、开尔文测试、开尔 文探针等。 他的主要理论贡献在热力学和电磁学方 面,特别是本演讲一开始提到的“三大发现”, 其中的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后来被称作“热 力学第一定律”,就是由他加以数学化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建立也有他的很大功劳。 值得指出的是,开尔文还是一位优秀的实 验物理学家与工程师,由他主持完成的大西洋 海底电缆敷设工程是19 世纪末的一项工程奇 迹。晚清时代的许多西学著作和出洋人士的笔 记中都提到过这一成就。1896 年夏天李鸿章 作为钦差大臣访问格拉斯哥时,两人之间还发 生过一场有趣的对话,这里就从略了。 最后总结一下,看看能否从这些七零八碎 的图景背后找到什么有意义的东西? 现在我要把万花筒换成聚光镜,同大家一 道观察和思考:所有这些美妙的图画为什么属 于英国和维多利亚时代?而这一切对于我们今 天的科学文化建设又有什么启发? 维多利亚时代总体上是进步向上的。政治 上君主立宪制已很成熟,国内相对稳定,对外 经过一系列的海外战争获得大量殖民地,成了 真正的“日不落帝国”。贸易立国的国策与海 外资源的保证,加上工业革命的胜利,使英国 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另一方面,由于经 济的快速增长,在表面的欣欣向荣背后,也隐 含着大量的社会问题,特别是财富分配的不 公,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参照维 多利亚时代英国的现状去考察与批判资本主 义的。19 世纪中叶,整个欧洲到处都爆发了 革命,法国、德意志、奥地利、匈牙利、意大 利都出现流血斗争。英国也发生了持续多年的 “大宪章运动”,社会上曾产生过激烈的动荡, 但是基本上没有发生流血事件。1851 年,英 国成功地举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博览会,为此兴 建了水晶宫,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 王亲自领导组织工作。博览会的盈利用作文化 建设的资本,伦敦南肯辛顿一带的许多科学文 化设施,如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阿尔 伯特厅(国家音乐厅)、皇家音乐学院、自然 历史博物馆、科学与工业博物馆等,都是在这 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思想指导下得以 建成的。 说到启示,我在这里归纳出四点:第一, 合格的现代公民应该具备均衡的知识结构和 与时代相适应的终身学习的热情,在学习过 程中要尽量做到科学、人文并驾齐驱;第二, 社会和谐要求进步成果的合理分配;第三,在 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要善于寻找平衡点,在 诸如公平和效率、国家和个人、尊严和职守、 信仰和理性、激情和冷静、斗争和妥协、权威 和多元等问题上维系必要的张力;第四,现代 化不仅意味着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还应该体现 在一个国家在社会生活、政治制度、市场环 境、教育水平、公民意识和人民精神面貌发生 根本变化这些方面。 (以下进入问答交流阶段) 问:您在最后提到的启示对我的触动比较 大。众所周知的是英国在维多利亚时期能够成 为世界的超级大国,正如老师所说的其背后肯 定有软实力的支撑,软实力支撑包括斗争与妥 协。在英国17 世纪中叶发生过暴力革命之后, 就再也没有过类似的流血斗争了,遇到严重 的问题时也会有谈判与妥协的余地。英国会 产生这种软实力、或这种文化的土壤是什么? 它对中国解决当今的社会矛盾又有什么启示? 答:这个问题很好。我觉得是个传统问 题,英国是有民主传统的。19 世纪中叶的大 宪章运动可以追溯到1215 年一群小贵族逼迫 约翰国王签订的法律文件,其要害是限定国 王的权力并对骑士及自由农民的利益提供一 些保障。所以,尽管英国社会上的阶级界限比 较其他欧洲国家更加鲜明,但统治者的权力是 有所制约的。 另外我讲过英国的政治制度比较成熟,也 可以说统治者比较开明。举个例子,1848 年 欧洲革命之后,马克思先后被普鲁士与法国政 府驱逐而流亡伦敦,当普鲁士警察局要求引渡 时,却遭到英国政府的拒绝,从而他可以在这 个资本主义的心脏从事批判资本主义的活动。 英国内战杀了查理一世之后,许多人觉得 太残忍了,因此克伦威尔的名声很不好。他死 后曾被保皇党掘墓鞭尸,又有人觉得残忍,于 是将他的头颅偷走埋起来,据说就在他的母校 剑桥大学苏塞克斯学院里,但是没有人知道到 底在哪个地方。 1688 年的“光荣革命”,就以非暴力宫廷 政变的形式,解决了冤冤相报的宗教问题。这 是大智慧。 问:请教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您 的报告中主要谈到了维多利亚时期取得了一 些成果,执政的维多利亚女皇究竟采取了哪些 措施来促进英国科学的大发展?第二个问题, 您刚才谈到汤浅朝光有点“浅”,您个人认为 究竟有没有科学中心,如果有科学中心,科学 中心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答:英国的政治制度叫做君主立宪代议 制,女王只是国家荣誉的象征。维多利亚女王 以及今天的伊丽莎白二世在民间都有很高的 威信,但是没有真正的决策权。决策权来自议 会,内阁和首相则负责执行。当时的英国议会 已经形成两党竞争的局面,无论哪个党上台, 他们都会尊重王室,但国王或女王没有决策 权。关于汤浅的理论,我只举一个例子,统一 的德意志民族国家是1870 年以后才有的,怎 么能说从1810 年到1920 年德国都是世界科学 的中心呢?至于什么是世界科学中心,可能见 仁见智。汤浅是根据统计数字来考虑的,他参 照了几本辞典类的读物,对研究机构、重要成 果、代表人物、出版物等进行打分,最终归纳 出那个科学中心转移律。 问:今天这个讲座使我感到维多利亚时代 大家辈出,当时的科学家都是相当全面的人 物。但是我有这样一个错觉,大学毕业以后, 随着学历的增高,反而觉得自己的知识面越来 越窄了。您在启示部分也说到科学与人文应该 并驾齐驱,怎样做到这一点呢? 答:我的忠告是多读好书。现在信息发 达,上网搜寻东西很方便,但我反对沉迷网 络,更不主张通过网络来做学问。我的思想可 能落伍了,但我发现许多学生的知识太零散, 太杂乱,没有经过消化,“看”和“读”是不 同的文化体验。一些经典的东西还是要读一 读,包括本专业之外的书,刚才我问有多少人 读过《血字的研究》,也许你们过于谦虚,也 许是害羞,我看举手的还不到五分之一。 问:我想问一下关于汤浅朝光的科学中心 问题,它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答:最大的影响就是很多人幻想中国马上 会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的中心。我不这么看, 还差得远呢。科学这个东西不是诞生于中国 本土的事物,相关的社会文化基础都太薄弱。 目前,尽管科研上的投入增长很快,但是像样 的成果并不多,这与我们的文化有关。文化不 是一蹴而就便能解决的,一切都还有待时日。 就像中国人何时拿诺贝尔奖一样,与其空泛 议论,不如踏踏实实地改造我们的文化,最重 要的是抛弃对权贵的盲从,科学精神的实质就 是求真。 问:维多利亚时代科学技术进步在日不落 帝国扩张和殖民掠夺当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是 帮凶还是起到了传播先进科学技术的作用? 答:这要看讨论的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就 殖民扩张而言,外来者是掠夺性的,坚船利炮 就是他们的帮凶。就世界范围的知识传播而 言,早期的殖民活动和海外贸易无疑促进了传 播的过程;反过来,航海、探险、战争等活动 又刺激了相关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问:我的问题是关于优生学的,从科学与 社会的观点怎样看待这一门知识呢? 答:早期的优生学名声不好,特别是在 20 世纪30—40 年代被种族主义分子和纳粹所 滥用。但高尔顿的初衷是要推翻时人的宗教 武断,而代之以进化的信仰,以便人类这个种 群能有更好的未来。现今的我们对于遗传学和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有了更健全的认识,优生学 作为一门科学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关 优生学的一系列临床和实验成果还在发展完 善之中,相应的伦理和法规也陆续被讨论和 出台。在这样的环境下,对高尔顿全面了解和 公正评价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问:有一个现象请您简单分析一下,在 古代有很多博物学家,而现代社会很少听到 和看到有这个名词或者是这种人,很多都是 一些专门家。请您简单分析一下,除了科学 发展以外,有没有其他层次原因导致这个问 题。您觉得在现代社会中博物学家有没有它 存在的价值。 答:我不能确认您指的“博物”是什么意 思。如果是指类似于自然史一样的东西,也就 是老普林尼、蒲丰以及中国《尔雅》中说的那 些知识的话,现今研究者确实不多,但是也有 人大力提倡。但我个人认为这种语境中的“博 物学家”,更像中古时代的“绅士科学家”;这 样的“博物学”可以作为通识教育的良好题 材,具有陶冶情操提升个人文化品位的功能, 然而决不能取代科学教育,“科学”的内涵更 为丰富。如果您指的是与“专”相对的“博”, 那当然对社会有用;不过由于科技发展的迅猛 和专业分工的精细化,在“博”的追求下还想 成为“家”就不可能了。 参考文献 Bernard Lightman ed. The Dictionary of Nineteenth-Century British Scientists . total 4 vols. Bristol:Thoemmes Continuum,2004. G. M. Young. Victorian England: Portrait of an Age . Oxford:OUP,1973. James Paradis Thomas Postlewait eds. Victorian Values: Literary Perspectives . New York: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1981. Gillian Beer. Darwin’s Plots: Evolutionary Narrative in Darwin,George Eliot and Nineteenth-Century Fiction . Cambridge:CUP,1983. George Levine. Darwin and the Novelist . Chicago: UCP,1988. Bernard Lightman ed. Victorian Science in Context . Chicago:UCP,1997. 汤浅光朝. 解说科学文化史年表 . 张利华,译. 北 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4.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责任编辑 谢小军
个人分类: 换一个角度|7152 次阅读|3 个评论
英国皇家公主Zara亲自出马,御驾亲征,率队得银牌
laserdai 2012-8-1 01:19
咱们当年抗日的时候,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 , 全国上下一片空前团结,老蒋亲任抗日总司令,协调各党各派各军阀,最终赢得了抗日的伟大胜利! 2012伦敦奥运会,东道主英国也是豁出去了,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贵贱 ,全民动员,全民出动,能出人的出人(运动员和志愿者),不能出人的帮人场(拉拉队和场内外观众),拼命捞奖牌,期待再次大赢PK对手澳大利亚队,告诉他我大英帝国皇恩浩荡,叫你丫的总是想脱离英联邦。 现在奖牌榜数已经拉平,今后几天还要把金牌拿。 回头表一表这 金枝玉叶 , 英国皇家公主, Zara ,亲自出马,御驾亲征,率队拿下一枚银牌的故事。 这让人想到咱们的穆桂英挂帅一出戏。 扎拉公主(Zara Phillips)是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孙女,在英国王位继承排行榜上列第13位,是地地道道的皇亲国戚!英国女王的丈夫 Phillips亲王也是姓 Phillips的。 威廉王子夫妇和哈里王子都赶到比赛现场为扎拉公主助威。大敌当前,前线战事吃紧,英国王室家庭真团结。 现年31岁的扎拉公主不仅是皇家血脉,也出自堂堂正正的赛马世家。母亲安妮公主曾参加1976年的奥运会马术比赛,父亲菲利普斯上尉在1972年的奥运会上获得马术团体比赛的金牌。 扎拉公主个人曾获得2006年世界马术锦标赛的个人马术赛金牌和团体比赛的银牌,但是,2004年和2008年奥运会,扎拉均因坐骑玉兔马受伤而与奥运会失之交臂,这一次换乘坐骑黄彪马( High Kingdom ),实力大增,三军气势大振,辕门外三声鸣炮,率众出兵,直扑奥运会场, 向夺标热门德国队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挑战。 公主亲自出征,带来民众极大热情,英国观众们冒着霏霏细雨,在伦敦东南的格林尼治公园为英国队擂鼓呐喊,加油助威。 当扎拉公主参加障碍跳跃时,观众屏住呼吸,当她跳过“纳尔逊雕像”、“红邮筒”等模型做成的障碍后,公园内爆发出阵阵欢呼。 但是,最终金牌还是被德国队摘取,新西兰队获团体铜牌。 Olympic Equestrian: Princess Royal awards GB medals Zara Phillips and the Great Britain eventing team have their medals presented to them by the Princess Royal after earning a historic silver at Greenwich Park . Phillips, world number one William Fox-Pitt, Nicola Wilson, Tina Cook and Mary King, competing at her sixth Olympics, pipped New Zealand to second place with Germany taking gold. Speaking before the medals were decided, Phillips said that despite her difficulties, her experience at London 2012 has been "amazing". Zara Phillips was supported by her mother HRH Princess Anne, who competed at the Montreal Olympics in 1976 and Prince Phillip at Greenwich Park.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42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精彩:男双人10米跳演绎不列颠经典之蠢
热度 1 laserdai 2012-7-31 04:59
英国人思维比较敏捷,也就说鬼点子比较多,因此大英帝国离开的地方,都给你留下很多遗患,这是优点,以前利用来发展财经金融银行业,效果很好,坑蒙拐骗,糊弄了很多钱。 但是,严重缺点就是,英国人做事情不够认真,马马虎虎,差不多就行,因此精细的 理工科和高技术根本不行,结果连汽车都造不好(罗孚汽车2005年倒闭),更别说潜艇等高科技行业了。前不久英国的核潜艇在大西洋底和法国相撞,新出海的核潜艇在苏格兰马上触礁,让世界各国笑话。 这就是著名的不列颠之蠢! 这次10米跳水,就是这样的。两位神童素质很好,但是平时的训练中不够严肃刻苦,结果当场出现严重失误,金牌没有争取上,银牌也没们,什么牌都没有得到。 照实演绎了不列颠经典之蠢 。 英国“跳水神童”十米台失利感叹 英国队的托马斯·戴利和彼得·沃特菲尔德在伦敦奥运男子双人十米跳台的决赛中名列第四,“ 感觉沉痛 ”。 有“跳水神童”之称的戴利和沃特菲尔德在赛后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的采访表示,感谢观众对他的支持,很让他们感动。 18岁的戴利说,因为 赛前的刻苦努力和训练,仅获得第四名让人“感觉沉痛” 。 这也叫做刻苦努力 戴利评论他们在这次比赛中的总体表现说,前三轮的表现都很好,只是第四轮失误,但和前一名差距并不大。 他说,已经尽力,在体育比赛中,有时你的运气好,有时候你的运气差,这是没有办法的 。 这应该怪罪老天爷 但戴利说,下个星期还有个人单项的比赛,他希望届时能有更好表现。 前两轮,戴利组合一度比分领先于最终获得冠军的中国队,但他的队友沃特菲尔德在第四轮一跳中动作幅度过大,失去夺牌的希望。 更多细节分解如下: 因有英国体育代表性人物、人气选手戴利出阵,这场比赛吸引了大批英国观众前去现场观赛。今年18岁的戴利已是第二次参加奥运会,而他的搭档沃特菲尔德已是奥运会四朝元老。两人实力不容小觑,戴利15岁便夺得过男子单人十米台世锦赛冠军,其搭档沃特菲尔德也曾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与泰勒合作获得双人十米台的银牌。 戴利/沃特菲尔德组合开局顺利, 首轮 与先出场的中国组合同拿到56.4的高分, BBC解说员认为:第一轮和中国持平,是个好的开始。 第二跳 中国组合发挥出色,拿到55.8的高分。不过此轮戴利/沃特菲尔德继续向中国选手施加压力,以几乎完美的动作拿到56.4分排名首位。 BBC解说员也激动一番,在等待出分过程中呼吁裁判听听观众的喝彩:“太完美了!来吧裁判,来个高分吧!” 第三轮 开始是自选动作,也是选手们真正的挑战。中国组合首先出战难度系数3.2的5253B,其向后翻腾动作的同步性做的非常出色。 BBC解说员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真的很棒,他们精彩的表现诠释了什么是双人跳台,虽然这只有3.2的难度,却拿到了89.28的高分!” 戴利/沃特菲尔德则凭借难度系数3.3的207C动作拿到了91.08分,在完成动作后 BBC解说员激动的说:“太棒了!这就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是我们想展示的。太完美了,他们一直训练的那么努力。” 观众席上,英国观众挥舞着国旗欢呼,连 英首相卡梅隆 也出现在镜头中,为这对承担起为英国夺取首枚奥运会跳水金牌重任的组合加油 。 此时,英国队和中国队两对组合以领先第三名德国10几分的优势进入后3轮比赛。 转折在第四跳 比赛转折点出现在 第四跳 。中国选手出战难度系数3.3的307C,并拿到93.06的高分。 BBC解说评论道,同步分和动作完成分都有10分的高分,他们的确表现的非常好。 戴利/沃特菲尔德也是307C动作,可惜 两人动作展开未能同步,压水花也出现失误,结果只得到71.28分,跌落到第四位。BBC解说员明显非常失望:“我不知道说什么好了,这就是困难的地方了。展开不同步,这个入水效果应该让我们排名跌落不小。这不是他们想要的。希望后面有机会弥补。” 不列颠之蠢出现了! 第五跳 曹缘/张雁全选择了难度系数为3.6的207B,得到了92.88分。 BBC解说员评论道,这虽然不是最棒的,但他们完全没有失误,也肯定不会影响其领先优势。这真是非常高的分数。 戴利/沃特菲尔德则通过难度系数3.7的动作拿下87.69,继续列在墨西哥加西亚/桑切斯和美国鲍迪亚/麦克罗里之后,排名第四。 BBC解说员分析道:英国队只有在最后一轮发挥特别出色才可能超越第三名的美国,这不是不可能,但难度非常大。 解说员一点都不蠢! 第六轮金牌落入囊中 第六轮开 始,曹缘/张雁全通过难度系数3.6的5255B动作获得99.36分,总成绩达到了486.78分。 刚入水,BBC解说员便总结道:“毫无疑问,金牌又是他们了。看他们跳水总觉得一切轻而易举。我们还没看到100分,但这已经足够他们获得金牌了。” 随后 美国队和墨西哥队的组合出场,都拿到了90多分的分数。BBC解说员略显失望:“美国队他们的稳定性非常好,现在也没有给我们英国选手任何机会。啊,他们拿了95.04,这不是不可能,但是我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上帝保佑女王,现在可不一定保佑跳水之二 戴利/沃特菲尔德在 全场观众加油助威中完成了最后一跳,中规中矩,以总成绩454.65分,排名第四,与奖牌失之交臂:“他们做了他们能做的了,”BBC解说道:“同步完美,有一点水花,啊,最后是91.80。” 这样,中国第三次在此项目中夺得冠军。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3632 次阅读|2 个评论
经济危机加深凸现英国深层次社会问题:1/3英国人承认“种族歧视
laserdai 2012-6-1 00:05
想当年,大英帝国称雄于世,众多殖民地和英联邦国家的居民来到英国,寻求皇恩浩荡下的幸福生活。伦敦大概70%为有色人种,去过伦敦的人都承认,伦敦是个"彩色的城市"(colorful city)。难怪,媒体甚至有些议员,称东伦敦为“伦敦斯坦”( Lodonistan )。 2008经济危机造成世界经济逐日下滑,英国的日子也一天天难过下去, 患难见真情!现在,英国的种族歧视已经凸现出来了。 “我不是种族主义分子,但是......” 这样的开场白听上去耳熟吗?如果耳熟,那也不奇怪,因为 一项最新调查发现40%的英国人承认在谈论涉及种族的话题时用过这句话。 同一项调查还发现 至少三分之一的英国人承认自己曾有过种族歧视言论,或者参与可以被归类为种族歧视的讨论、交谈 。 据英国《每日邮报》(Daily Mail)报道,这是对2000名英国成年人的调查得出的结果。 他们被要求“坦诚地”描述自己对在英国工作和生活的外国人的看法和感受。 结果,每3个人里就有1人承认自己经常发表属于种族歧视的言论,或者参与这类交谈。 而且每10个人里有不止1人承认自己身边亲近的人曾指责他们种族歧视。 政府的政策诱发 至于上面那句大家耳熟能详、脱口而出的开场白,有将近40%的被访者承认在涉及种族问题的交谈中曾用过。 许多承认自己有种族歧视倾向的人还表白说,他们这种心态是从前辈那里“继承”的。 不过, 调查也发现英国现行的移民政策是激发种族主义情绪的导火索之一 。 被访者里有71%的人认为英国政府对外国人奉行“开门政策”,是促使英国种族歧视现象加剧的重要因素之一。 反种族歧视团体Hope Not Hate说,它对这样的调查结果毫不意外。 颇感失望之余,这个致力于权利平等、消除歧视的团体指出,从积极的角度看,调查也显示大多数英国人没有种族歧视的言行。 民调公司OnePoll的这项调查访问的2000人中,88%自称是“英国白人”。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47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英国经济学家缘何向女王道歉
热度 1 WuchangZhang 2012-5-12 19:09
转自 http://news.qq.com/a/20090731/000067.htm 英国经济学家们仔细研究和论证金融危机的起因和蔓延,终于在数月之后,以书面形式正式向女王作了道歉。从这一点上看,他们的道歉是一次郑重其事的道歉,是一次学界的集体反省。   近日,数位英国顶尖经济学家联名致信女王陛下伊利莎白二世,就没有预测到金融危机的“时间、幅度及严重性”作出诚恳道歉,称这是许多“智慧人士的集体失察”。有经济学家坦言, 所谓研究项目,要么就是给钱才做,要么就是按资助者之授意往错误观点上研究, 这次智者“集体失察”,看似意外,实属必然。(7月28日《新京报》)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英国遭受重创,经济持续衰退,英镑大幅贬值,国民财富年缩水5.6%,其GDP世界排名跌落到法国之后,甚至有可能屈居于意大利之下。昔日大英帝国,今朝情何以堪?   初看,经济学界那些目空一切、傲视万物“智慧人士”的道歉,是回应女王年初访问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时一句不经意的责问:“为什么当初就没有一个人注意到呢?”但从道歉的形式、对象及选择的时机上看,它已经超出了简单的回应。   研究“道歉心理学”的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森瑟·弗朗兹博士认为,最佳的道歉时机就是意识到失误后的48小时内,错过后,最好不要“旧事重提”。笔者相信,在年初女王面责这些充满智慧的经济学家们之时,他们肯定面露愧色,用形体语言已经表达了歉意,女王也应该注意到了。然而,之后,经济学家们仔细研究和论证金融危机的起因和蔓延,研究危机前后经济学家判若两人的表现,终于在数月之后,形成于文字,以书面形式正式向女王道歉。从这一点上看,他们的道歉之时机,并不属于简单的“旧事重提”,而是一次郑重其事的道歉,是一次学界的集体反省,因而具有特别的意义。   在英国,女王是国家元首,是三军统帅,是超脱于竞争政治体制下党派之争的中立、公正的代表。金融危机袭来,女王与民众同甘共苦,出访斯洛文尼亚时穿的是一件20年前的旧晚礼服,而王室公主婚礼上,女王所穿的衣服竟然是1981年参加查尔斯王储和戴安娜王妃婚礼时穿过的礼服。经济学家向这位亲身感受经济危机苦难的女王道歉,某种程度上说,相当于向全英国人民道歉。   美国心理学家盖瑞·查普曼说过:“在你的生命中最重要的关系里,有一种东西是你必须付出的,而且需要勇气和真诚才能实现的,它就是道歉。”在讲究政治伦理和政治美学的国度里,我们才能频频看到道歉者通过电视、媒体等正式场合向公众鞠躬致歉,或泪流满面,或哽咽难语,甚至有人以死谢天下。忽然想到我们,从房价、油价到股价,经常看到经济学家们言之谆谆的结论,但还从来没有见到哪个经济学家向公众道过歉,或许他们的判断从来没有失误过?
个人分类: 我的科研|1904 次阅读|1 个评论
经济危机导致大英帝国大量涌现铁道游击队
热度 2 laserdai 2012-2-5 05:53
2008 经济危机是西方世界开始衰败的一个信号,导致了普遍的严重经济衰退,希腊的破产、葡萄牙和西班牙努其后尘,正在走向破产之路途中,意大利也岌岌可危,甚 至连大英帝国也紧随其后,根据 最新公布的官方数字, 英国政府的债台不断加高,2011年底首次突破万亿(兆)英镑大关。 这是有史以来英国首次加入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以兆为单位计算国债的国家的行列,其中包括美国、意大利和日本。2011年最后一 个月,债务总量从一年前的8830亿英镑升破1万亿英镑这个心理大关。 总共10004亿英镑的政府债务净额占英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4.2%。 伴随着失业率快速上升,社会治安快速下滑, 导致大量涌现铁道游击队,请看下面 腾龙 的综合观察: 电缆、撬井盖,偷铜盗铁之风劲吹英伦 从空中的高压输电线,到地下的天然气管道;从网络通讯枢纽,到交通运输动脉,英国的基础设施正在遭受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从未见过的大破坏! 这不是什么基地组织的“圣战”、恐怖分子的袭击,而是本乡本土鸡鸣狗盗之徒所为。 小毛贼眼里只有一样东西:金属。教堂的烛台、墓碑的围栏、花园的塑像、地沟的井盖,只要是金属做的就偷! 好铜好铁偷来当破铜烂铁卖给回收废旧金属的,小毛贼得不了几个钱,可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以亿英镑计,给人们的生活工作造成的不便更是难以用金钱衡量。 这股偷盗金属的犯罪浪潮来势凶猛,短短两三年间刮遍英伦三岛。 铁道 游击队大量涌现 如果是两三年前,上班坐火车路上停下来,半天不动窝,司机说是出了信号故障,可能真的就是信号出故障了。今天,司机说出了信号故障,多半可以翻译成“又碰上信号电缆被割了”! 英国交通警察局说,盗割铁路信号电缆的作案,两年前在英格兰东北地区出现,现在,他们平均每天接到6-8起割电缆的报案。 警方说,割电缆的时间和地点没有规律,很难预防和迅速反应。英国交通警察局目前不得不抽调110名警官专职对付盗割铁路信号电缆的案件。 割电缆,当然是为了 剥取电缆里的铜芯线,卖给收废旧金属的。割一段电缆,毛贼或许能卖得50英镑,可东海岸线的一次信号电缆被割,就造成108列火车取消或误点,数万名乘客被堵达17个小时。 英国铁路运营公司,Network Rail说,信号电缆哪怕就割断一英寸,也会导致重大延误,因为一条信号电缆里包含多达48股细线,割断了,要一股一股的接上。Network Rail说,过去两年中电缆被割给它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超过4千万英镑。 高压电线煤气管道,被铁道游击队玩命地割 当然,用优质铜做芯线的不光是铁路信号电缆。从架在空中的高压输电线,到埋在地下的输气管道,都被贼盯上了,有铜就割! 英国的天然气管道,从主管道分流进入住户的支流管道间的连接阀,是铜管,这也成了盗贼下手的目标。英国能源网络协会(ENA)的菲尔德(T Field)说,偷走一段铜管,小偷也就能卖得个几英镑,因此造成的煤气泄漏,则危及居民的生命财产。 仅举两个最近的例子。西约克郡的Castleford发生的一次煤气爆炸事故,导致一排房屋被毁,30人被迫紧急疏散。警方认定导致煤气泄漏的原因是连接铜管被盗。 在剑桥郡的Wisbech,高压输电线和变压器成了盗贼下手的目标,导致1700户居民断电,当地政府不得不求助红十字会协助照料老弱病残者。 割高压线、煤气管,铁道线上割电缆,也是玩命的活。去年,盗割电缆导致4 人死亡,31人受伤。 金属饥渴,塑料铜像塑料仿制品代替青铜雕像,以防被盗。 当然,小偷并不追求“高难度作业”。实际上,用警方的话说,偷盗金属是“低风险、高回报”的犯罪。 从墓碑上的铜牌,到大门上的信箱盖,从屋顶的铅皮,到教堂里的烛台,从地沟井盖到街道路牌,只要有铜、铁、铅、锡等值钱的金属就偷,连公园里的铜像也不能幸免。 在发上了多起铜像像被盗贼当废铜烂铁卖掉后,一些地方政府不得不换上用塑料或玻璃钢做的替身。 偷铜盗铁成了英国增长最快的犯罪,平均每月达7千至1万起,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政府预测去年估计达10亿英镑。 管管铁道游击队与废铁收购? 偷铜盗铁之风猖獗的背后,是国际市场对金属的饥渴,新型国家等国对金属材料的越来越大的胃口。 当然,要把英国的井盖被撬归咎于新兴国家对金属的需求,就有点不讲道理了。国际市场上金价也在疯长,大家都去砸金矿抢金库吗? 说到底,是一些人想发财想疯了,利欲熏心,不择手段。而英国收购废旧金属的行业管理不善,给偷铜盗铁的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有些收废铁的本身就在幕后操纵和销赃。 在英国,任何人都可以申请个执照收废铁。无照经营的野鸡收废铁的更多。英国废旧金属回收协会自己估计,至少有900多个黑户在收购废旧金属。按照现行的行规,卖废铁的不需要出具任何身份证明,收废铁的不需要出具收据,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全是现金交易。收购的铜线铁管一化了之,来无踪去无影,一切尽在不言中。 英国内政大臣上周宣布,要对有关法律进行修改。今后,收购废铁将禁止现金交易,并加大违章罚款的金额。 要修改法律,可不像割电缆那样顺手,得走程序。修改后的法律能否刹住偷铜盗铁之风,也要等着瞧。看来,坐火车还得准备碰上“信号故障”。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3344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文化落后,必然愚蠢,蠢人当家,必然挨打。
tianyalang 2011-12-21 15:55
大战略家往往是本民族最优秀的知识分子。而往往被大家所推崇的所谓战略家,常常都是一些可悲的战略白痴。举例,鼎鼎大名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应该属于战略家了吧?中国人极少有人会认为他是战略白痴。但是,就是这位机敏过人的战略规划者,没有读懂马汉的海权理论,搞什么花里胡哨的无敌舰队,生生拖垮了正在转型的英国经济。凯恩斯曾经深刻地指出丘吉尔的愚蠢,他说正是丘吉尔的无敌舰队摧毁了大英帝国。 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规划部
0 个评论
大英帝国更加衰退:永别了,格林尼治时间!
laserdai 2011-11-4 07:00
大英帝国 曾经真正实现了日不落帝国,然而从在非洲的布尔战争开始由盛而衰,直到二次大战结束时候完全失去了内在的实力,被美国掐住了卵子,之后只好完全听命于美国,号称‘同志加兄弟‘的特殊关系。 这几年的经济危机,这套老房子更是摇晃得厉害,这不,房顶上当年树立的一面彩旗掉下来了。请看下面有关节选的新闻报导。 ********************************************************************************************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 或成为历史 2011年 11月 3日 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深科学家本周四(3日)聚会英国,讨论是否应该停止使用已有120多年历史的英国伦敦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GMT) 。 受英国皇家科学院邀请,约50名世界各地计时专家汇集在伦敦西北郊一座乡村别墅中,用两天时间讨论废弃格林尼治标准时间的利弊。 自从当年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的强盛时代起,格林尼治标准时间一直被确认为国际计时标准。 不过,有科学家介绍说,其实这个长期所谓的“标准时间”早已不准,因为如今地球时间已不再是以地球自转为准而是以原子钟计时为准。 据悉,尽管有来自英方的反对,国际电讯联盟仍然决定2012年1月在瑞士日内瓦召集大会,届时各国代表将投票表决是否以原子钟计时替代格林尼治标准时间。 对于普通英国人来说,废除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是对自己文化尊严的又一次打击;不少人认为推动废黜格林尼治标准时间的“幕后黑手”就是隔海相望的千年老对头法国。 法国的“黑手” 推动投票表决是否继续保留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正是总部设在法国的国际法定度量衡组织的总干事。 据介绍,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是以太阳越过位于伦敦东南格林尼治村皇家天文台内的0度经线或子午线定时的;1884年在美国华盛顿的一次会议期间被定为国际标准计时。 在当年的会议上,法国代表就曾大力为“巴黎标准时间”作宣传。 专家介绍说,格林尼治标准时间的主要问题是,原子钟和地球自转速度之间的微小差别已经影响到眼下越来越普遍使用的各类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全球手机漫游联网的可靠性。 国际法定度量衡组织总干事阿丽雅斯女士表示,这些全球性系统需要“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秒的同步运行”。 “继续使用格林尼治时间,就等于允许世界上同时存在两个时间,”阿丽雅斯说。“现在已经很难想象人们会允许世界上有两个不同的‘公斤’标准存在。” 据称,如果同时保留格林尼治时间和原子中时间,那么两者之间每60到90年就会相差出一分钟,每600年一小时。 格林尼治时间或成历史 http://www.people.com.cn/h/2011/1104/c25408-2514575202.html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381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1[转载]太大胆了,所谓的美女教授,真是无耻
热度 1 sf751106 2011-6-29 20:29
1偶然在小木虫上看到这个链接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3347056fpage=1 内容如下: 偶然看见南京的“紫金人才”里有位年轻有为的美女教授,本想仰望一下名校毕业的,入选“紫金人才”的牛人。 http://www.njrc.gov.cn/zjrc/admin/Wbrcxx.aspx?id=5c80d79b35304cad9c5c5b16c3ac890e 只是谁能给咱科普一下,大英帝国的这个“终身制博导级讲师”和“兼职副研究员”是什么东东?人家已经是教授了,俺还只是个不兼职的“research fellow”和带若干博士生的“teaching assistant“,情何以堪啊? 顺便搜了一下,历届春晖杯创业大赛,没有找到陈教授的名字,别说一等奖,二三等奖里面也没有。中英创业大赛历届名单里面也没有找到她的名字,甚至剑桥的论文库里也没有找到她的论文。作者名字里包含chen的学位论文只有一个,但作者不是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2002年南京工业大学就没有获奖的,给大家一个链接: http://www.cuaa.net/cur/zhuanti/news_5066.html 也可能有疏漏,但至此我已经没任何兴趣查了。这样的材料也敢公示,再次情何以堪啊。 2010年第五届“春晖杯”创业大赛获奖名单: http://www.cscse.edu.cn/tabid/738/InfoID/13341/Default.aspx 哎 没办法 人家已经把钱忽悠到手了,请看: http://life-phar.njut.edu.cn/view.asp?id=4755class=883 还有一个: 近5年来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SCI收录6篇。现任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教授、院长助理、生物物理与化学合成研究所所长。 http://life-phar.njut.edu.cn/view.asp?id=4571class=828 5年才发6篇SCI,4片国内核心。。还是院长助理。。 http://life-phar.njut.edu.cn/view.asp?id=4583class=828 不知道这些是真是假,我是看不懂,请内行分辨。 陈教授号称446万的经费,可笑,我们从事科研那么多年,我们学校副校长也无法一年获得如此之多的经费,一个不满30的所谓教授怎么可能?如果是清华颜宁我相信,是所谓的陈叫兽,哼,我不相信。如果让这种人活跃在学术圈,那我宁可退出。希望大家行动起来,戳穿这个人的伪装,还学术一个净土。这种人羞辱了教授的“头衔”。拜托大家行动起来。
1588 次阅读|3 个评论
福泽渝吉“政学分离”观点的启示
热度 3 techne 2011-6-3 01:37
福泽渝吉“政学分离”观点的启示 王 键   对近代史的重新梳理   近现代中国的形成,无论从地缘还是从文化上来看,基本上有四个国家的影响最大。它们分别是:英国,美国,苏联,日本(以上排名不分先后)。作为统领世界的“日不落”大英帝国,英国最早侵入中国大陆地区。并向中国输入商品、技术和文化。但此后随着英国全球扩张能力的衰退,以及俄国、日本、美国先后兴起之后,东亚地区的地缘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英国逐渐淡出东亚,对中国的影响力也渐渐衰落。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苏联、日本和美国是塑造中国大陆的地缘格局和文化形态的三个主要的外部参与者。在这一过程中,日本一度在地缘和文化两方面都对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无论中国国民党方面的孙中山、蒋介石、汪精卫、戴季陶等人,还是中国共产党方面的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都和日本有很深的渊源。但由于日本在1920年代到二战期间的一系列战略失误,导致日本走上危险道路,最终其东亚霸权功亏一篑,遭到彻底瓦解。实际上,日本在二战后已经彻底丧失了曾经具备的对中国地缘格局和文化形态两方面的较强影响力。   另一个重要的外部参与者是美国。美国曾经在文化形态上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由于美国坚持的“门户开放”政策,客观上制衡了英国、俄国和日本称霸东亚甚至吞掉中国的战略设想,因此在地缘上对维持中国的统一起了重要作用。然而,在二战的残酷较量中,日本的大规模外部入侵强烈地刺激了中国内部的政治激进主义,并促成了激进力量的快速成长,最终造成美国早期的门户开放政策走向了彻底的失败。此后,尤其在朝鲜战争之后,美国也基本上丧失了对中国的影响力。   从这一过程来看,苏联(俄国)是近代中国的地缘格局和文化形态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和建构者。尽管在1960年代之后,短暂的蜜月期过后中苏联盟也开始走向瓦解,但毕竟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的最重要的开创阶段,包括此前中国内部漫长的内部头争和革命准备阶段,苏联可能都是参与这一建构过程的最重要的外部参与者。因此,中国在1949年之后建立的国家基本框架,包括文化形态和思想观念,都深深地打上了苏联的烙印(在建国阶段和此前阶段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尤其在将这种影响加以制度化之后,它将会具有非常强大的惯性)。   只是在1970年代中美重新建交关系正常之后,中国才开始逐渐“去苏联化”,但由于1949初始阶段的架构设计就是“苏联化”的,这种“去苏联化”显然只能是表面的和有限的,否则毫无疑问将会诱发国体动摇,引起不稳定的危险和震荡。无论如何,在1949之后形成的大量限制因素之下,中国基本上不再有任何可能去实现“美国化”。因此,尽管美国模式对中国仍然是非常富于启示力的,但其具体可行性却非常有限。   “回到明治”   但近现代中国的这一过程具有一定偶然性,抛开本是源于欧洲的苏联特色不谈。其实,相对于苏联,也相对于美国,另一近邻日本的近代改革经验(也包括教训)更值得中国借鉴。首先,从整个亚洲的演变过程来看,明治维新就开了先河,无论如何也是绕不过去的。如果说,一种变革和重建在它的开端时期总是最重要的,若以亚洲的整体视角来理解中国问题,那么必须重视日本和明治维新。   近年来,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逐渐步入“深水区”,除了大批好话说尽、惯于歌功颂德的御用文人之外,也不乏很多富于危机感的有识之士高呼“回到五四”,重新理解面临的诸多问题,甚至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现阶段跟清末的改革一样,已被套上设定轨道难以调整方向。   上述学者的观点自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本文认为,要真正理解中国问题,回到“五四”仍是不够的,而重审清末的历史也还够不到位。要更好地理解中国问题,就绝不能囿于“苏联化”的单一视角,不但应当超越1949前后的历史阶段,甚至应当逾越20世纪的历史,而从一个亚洲整体的维度思考。因此,应当“回到明治”——即回到亚洲变革的开端——事情在它的开端,总是充满着最多的变化和可能性,也是最值得思考和富于启示力的。   福泽渝吉论学   明治思想界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就是福泽渝吉。接下来,笔者就引用一下这位日本近代思想之父,福泽渝吉的“政学分离”观点,看看他是如何表达对“学问独立”的看法的。福泽的阐述实在是非常精彩,非常到位。还需要提醒的一点是,福泽发表这些观点,早已是迄今128年之前的事情。然而,非常遗憾的是,这些在日本早已不是问题的问题,在今天的中国却还仍然是些成问题的问题。   在福泽渝吉看来,学问同政治完全不同,其作用各异。他用比喻来形容这种区别:政治像是医生给人治病,追求尽快见效;而学问则起平日传授养生之道的作用,重在持久。这二者各司其职,作用都非常重要。政治着眼于现实,日常人事;而学问则要防患未然,警示社会。   但在实质上,政治是灵活变化的,而学问是深沉静止的。因此,福泽渝吉认为:学问应当同政治相分离,这对国家和社会而言都非常重要且有宜。福泽认为,尤其应当避免短视的行政官僚系统对学校和教育的控制,同时,也应当避免由负责子弟教育的学者来担任官员职务。   福泽的上述观点,明显有违中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在传统中,中国一向推崇内圣外王的士大夫精神,也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不断让新生代知识分子进入高级官僚阶层。但福泽渝吉认为,混淆政治和教育,让学者担任政治职务,非常容易出现中国宋代的朋党政治局面,导致政府内部不和。而学者的作用并不在于参政,而是在政界之外通过教育和学问,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并影响社会。学者担任政治职务,还会造成学问性质的改变,本来不同学问之间的正常观点冲突,由于学者担任政治职务,就会演变成为学问之外的政治分歧,造成不可估量的恶果。   而政府官员对学问的干扰,同样贻害无穷。福泽渝吉认为,假如所有的学校都附属于教育部,而教员都由政府官员来担任,那么只要政府的方针、路线有所变化,学风也就会在顷刻间改变。然而,教育和学问应当是百年大计,不会以一时一府的变动而动摇,如果政治与学问如此密不可分,那么政治的变动就必然会引起学问的动摇。   因此,福泽认为:政府应当同学问和教育分开。而且,在福泽渝吉的设计下,学校要交于帝室而非政府来保护,由帝室负责学校和学者的开支。日本天皇应当承担起为学者授勋和提供生活保障的责任,学问源于闲暇,只有避开了政治和官僚的干扰,年轻人能够借学问在社会中安身立命,将毕生精力投入学术领域,学问才有可能发达。   福泽的上述观点,颇类似于“政教分离”,但此处这个“教”并不指宗教,而是指教育和学问。因此,不妨称之为“政学分离”。福泽的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值得中国借鉴:一个是这种“政学分离”改革的起因,也就是说,明治时期在最初为何没有实现“政学分离”?日本为何会形成“政学合一”的局面?福泽认为,在明治维新之初,由于百废待兴,很多事情处于创业阶段,对于公私区分问题没有明确,导致一切新兴的事业都由政府管理,甚至包括工商的细微事务。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学校设置在文部省和工部省之下。这个起因,同中国的情况有相似之处。   另一个值得借鉴的方面,则是福泽最后关于“学校要交于帝室而非政府来保护”的设想。这一设想是深刻的:既然学问同政治要分离,学校不能依赖于政府,那么学校怎么获得支撑而存在下去呢?毕竟,不同于欧美的自由社会,甚至相较于印度的多元传统,近代以来的日本仍然属于儒教圈的范围,也同中国类似,具有较为强大的政府权力和弱社会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和科研系统缺乏支撑力量,无法脱离政府。因此,唯有求助于天皇的力量(重要的背景在于,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君主立宪,天皇作为国家的象征,有别于政府的权力)。   到了明治后期,日本的国立大学(帝国大学)的校长和下级学院院长的资格是通过天皇的敕令来加以任免(当时日本大学的教职员都是政府官员,类似于公务员),虽然具体操作仍然要通过内阁和文部大臣的代理,但这些行政官员本身只有执行权,而没有最终决定的权限。这样看来,福泽渝吉的上述“政学分离”观点,以及通过天皇帝室的保护来保证学问的独立的设想,部分地得到了实现。   对中国的启示   尽管福泽渝吉发表的看法,已经是一百多年前的观点。而且明治维新的时代,同现今时代的时差同样很大,情况也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从中国的现状来看,明治思想界却仍然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首先,尽管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但下属描述仍然是相当客观的:同明治之前的时代类似,中国面临着未能实现宪政的难题,同时中国还面临着另一个与明治时期类似的权力的结构性问题:作为国家最高象征的权力来源(在明治时代是日本天皇,在今天的中国则是作为一个庞大组织的中国共产党),还有作为国家权力的具体掌握者(一个庞大的科层制官僚体系,也就是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这两者的协作构成了今天中国的政治现实。   从福泽渝吉的观点来分析,让学问和研究依附于政府,是个很差劲的选择。所以他提倡将学问和研究依附于日本天皇,以实现同政府相分离,避免官僚体系的干扰。日本此后建立的高等教育体制,部分地实现了福泽渝吉的设想,虽然以今日视角来观察,当时日本的高校仍然存在“行政化”的现象。但无论如何,日本当初的这种高等教育改革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和学术的繁荣,也提高了科研人员的话语权。   而且进入日本的大正民主时期之后,由于日本的教授和学者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威望,以往通过天皇敕令来进行任免的校长和学院院长制度,出现了新的变化:有一些学校(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开始通过教授团来选举校长和院长。天皇和文部省也认可了这一变革。尽管日本近代的教育体系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在鼓吹“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方面过激,在公民自由教育方面具有不足,但从明治到大正的这种改革方向仍然是良好和正确的(此后的错误转向另当别论)。   因此,在汲取和借鉴近代日本的经验和教训的前提下,中国政府可以考虑一些类似的改革方案。比如由于中国共产党的特殊地位,可以考虑通过类似的制度设计,提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级别,由党中央最高层级(总书记)直接任免国家级大学的校长资格,以提高科教地位,避免下级官僚体系对教育和科研系统的过多行政干扰。尤其在同近代日本的情况相类似,中国科研体系的“行政化”顽疾挥之不去的情况下,这也许是福泽渝吉的观点所提供的有效启示。
个人分类: 科技政策|1724 次阅读|1 个评论
A new Journal, edited by DWC Macmillan, Chem. Sci.
热度 1 jianweihan 2011-2-24 08:34
一本新的杂志,Chemical Science, Hosted by RSC(英国化学会), Macmillan主编,虽然我也读过他的发刊词,而且几乎每一篇的文献我都读过;都非常精彩,就像发刊词所言,给化学作者充分的自由,题材不限和篇幅不限。当然Macmillan作为主编,定格了这本杂志的严谨和内容的创新性;或许英国化学会感觉自己旗下的杂志(曾经寄托Chem. Comm.?) 一时半会追不上 Angewandt chemie 和 JACS, 作为三强(德国化学会GDCh,美国化学会ACS,英国化学会RSC)之一,也是渊源很深的大英帝国面上无光,于是乎创新刊,邀请英吉利半岛在Princeton的侨胞Macmillan举旗,作 Chem. Sci.; 当我读到一网友评论Angewandt chemie 和JACS的优秀和难投,建议投chem sci,貌似认为新刊其容易发表? 那估计就大错特错了。。。 不过今天,如果德国化学还可以勉强支撑ACIE的话,英国化学显然势微,最近跟中国,日本互动较为频繁,从rsc系列国际会议经常在中国举办可见一斑 Chem Sci中国区Advisory Editorial Board:Xinhao Bao,dalian, Chi-ming Che Hong Kong, China; Buxing Han Beijing, China ;Shengming Ma Shanghai, China ;He Tian Shanghai, China ;Zhong-Qun Tian Xiamen, China ;Vivian Yam Hong Kong, China ;Shu-Hong Yu Hefei, China ;Qi-Lin Zhou Tianjin. 可惜真正的编委会没有华人,可能也是当前对我们的不信任吧~!加油,同志们
567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