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放大镜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小事与大事
qiutiecheng 2017-3-8 05:06
遇到烦恼的小事,就容易被其困扰,从而这小事就会被放大,这时候,要多开阔眼界,将该小事不断地缩小、再缩小,进而将之处理掉、忽略掉。相反地,遇到开心的事,就要将之放大,这至少有利于心理健康并促进 好心态的养成。 同样地,如果遇到人生中重要的事,或者关键的细节等,就要用好放大镜,将之不断地放大、再放大,不断地分析、研究、实践,从而将重要的事、关键的事做好、做精。
个人分类: 问题与研究|2007 次阅读|0 个评论
怎样看二王师徒两人的战争?
热度 2 silane 2014-1-19 15:57
最近王正敏与 王宇澄 师徒两人的斗争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中央台的插入对这个事件基本上有了一个定性作用。作为学生的王宇澄在这事件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先是亲密的学生与助手,为老师的评选院士费心费力,贡献自己的关系资源.功成名就后,本来想如同谷俊山部长一样,一人得道,全家飞升。可王学生在劳苦功高后,感觉所得没有付出一样多,就反身一变,成为了正义的化身,开始了漫长的与老师的斗争历程。这中间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在这里面对学生的认同与赞扬的比较多,对老师的批评比较多。如果仅从现在学生所批露出来的一些东西来看,作为现阶段的发展中的中国的现状,也不能对于王院士过于严苛。书籍中插图的引用,如果在文中有说明,只不是没有在图下面作一标注,算不上抄袭,最多是引用不规范。按中国以前所编书中资料的引用,如果按 现有标准去要求,在这种放大镜下去看,上世纪写过书的院士们,都有可能算上抄袭者了。中国写书的人所编的科学书籍应大都是翻译过来的,因为这东西本来就是外来的,以前也没要求你要在书中标注,最多在书后加一参考文献、参考书目就行,没必要讲清楚在哪引用了哪本书。 至于王院士防造的澳洲的人工耳涡,大家也不要太奇怪,中国现在的科研项目,真正原始创新的有多少,像袁隆平平空搞出的杂交水稻的人是少数,大到航空航天,小至IT产业,分子原子的研究,大都还是一些跟踪与仿制的研究,只要王院士仿得好,加上少量自己的东西,这就是中国科研的现状了,没必要要求人家全创新,全发明了。只是上海这地方还真是开化之地,以前出过中国芯的打造,现在又冒出一个人工耳涡来,都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大家。这也与政府天天喊着创新引导结出的好果,没有长久的埋头工作,没有一定的科研基础,昨天才给米,今天就要下出创新的蛋来,急功近利,全社会的通病。中央台等文科的记者们,不太理解中国的科研现状,就以为发现了惊天大事了,就要追问不已,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出科研的皇帝新衣。
307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Windows放大镜快捷键大全 
yadon1983 2013-1-12 09:59
    Windows 键 + 符号键“+”   调用Windows7放大镜,并且放大局部内容     Windows 键 + 符号键“-”   调用Windows7放大镜,并且缩小局部内容     Windows 键 + Esc   退出放大镜     Ctrl + Alt + F   切换到全屏模式(Full screen mode)     Ctrl + Alt + L   切换到镜头模式(Len mode)     Ctrl + Alt + D   切换到停靠模式(Dock mode)     Ctrl + Alt + I   反色     Ctrl + Alt + 箭头键   按照箭头键方向平移(就是键盘控制移动方向)
1748 次阅读|0 个评论
热牛挨拍的(The New iPad):不用放大镜也可以看到苹果的皱纹
sunsong7 2012-3-9 11:30
热牛挨拍的(The New iPad):不用放大镜也可以看到苹果的皱纹
乔布斯走后苹果发布了两款新品: 一款是乔布斯纪念版“爱疯死哀思”(iPhone 4S),她用中国人听不懂的语音软件Siri向世人倾诉苹果丧失创新能力的哀怨; 另一款是“热牛挨拍的”(The New iPad),它那需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到的“高分辨”更透露出苹果已随摩尔定律一同老去... 多亏苹果工程师“创新”出了“the new ipad”这样一个“挨拍的”好名字,想象下一个产品或许可以命名为 “the NewiPhone, The New iMac or The New iPod, the double new ipad”?甚至还可以生出个“The New Apple”! this is “惹牛挨拍的!” 分辨率:2048x1536像素 CPU:四核图形芯片 新功能:无 牛牛踩上挨拍的 狗狗玩上挨拍的人类无法阻止 【转帖】 新 iPad 无创新 苹果老矣? 作者:磐石之心 3 月 8 日凌晨消息,苹果公司今天在美国旧金山推出新一代 iPad ,新款 iPad 采用 Retina 屏幕,分辨率大大提高,售价保持不变。根据苹果公司安排,新款 iPad 将于 3 月 16 日上市销售,首批上市地区包括中国香港。 与 iPad2 相比,新 iPad 最大提升在于 Retina 屏幕,而大小、外形设计均与 iPad2 一样,而且由于支持 4G LTE ,因此厚度还比 iPad2 略厚出 0.6 毫米。对此,我想很多果粉都没有扔掉 iPad2 换新 iPad 的想法,毕竟手中的 iPad2 已经足够快,足够使用。 从 iPhone4 到 iPhone4s ,同样没有多少革命性的改变,但是却获得了非常不错的销量,原因很简单因为 iPhone4s 相比 iPhone4 发布时间上长于 1 年,积累了大量的换机需求,加之售价与 iPhone4 相同,已经 iPhone for Steve jobs 的寓意,因此刺激了销量。 如果说 iPhone5 没有如期上市是因为乔布斯去世,那么新 iPad 无新意就没有什么借口,这或许印证了苹果公司创新乏力。其实,何止苹果公司呢?在手机、平板电脑行业,其发展遵循摩尔定律,硬件与软件同步升级是其发展轨迹,一旦硬件达到双核之后,继续升级就非常困难,而且增加到 4 核甚至多核,只是一场无意义的军备竞赛,用户几乎不需要。 在 iPhone4s 发布的时候,我曾经表达了这一观点,但是遭到很多人的反对,认为苹果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iPhone 和 iPad 仍会继续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事实上,我们不能用非理智的思维去评判苹果的发展轨迹,任何企业都无法逃脱抛物线发展轨迹,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规律是无法打破的。更何况苹果处在 IT 行业,其高速发展得益于移动互联网、 IT 的融合,而又难以逃脱硬件发展达到极限的现状。 未来 IT 产业的金矿应该不在消费品市场,因为我们已经看到 PC 市场增长已经大幅放缓,这也是因为硬件发展达到了极限导致的。而智能手机市场也将在几年内达到一个极限,其发展也必将放缓。而更大的市场则是移动互联网、游戏、应用市场,以及企业级市场、云计算、数据中心等,这些市场将蕴含着更丰富的金矿。 最后,提醒那些还没有 iPad 的用户,可以考虑购入港版 iPad2 了,因为不足 2600 元的价格实在是非常超值。 http://pifanews.blog.163.com/blog/static/1038775620122885819673/ 新iPad并无颠覆性创新 苹果放慢前进步伐 2012-03-08 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 陈泉   就在北京时间2012年3月8日星期四凌晨,全世界再一次聚焦苹果发布会。因为就在今天,全新的iPad的即将发布。作为乔布斯去世后的第一款苹果产品,无论是消费者还是业内专家都期待苹果能再次改变世界。但当答案揭晓时却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没有看到iPad3的出现,出现的只是一款 “new iPad”。这款硬件全面升级的换代产品,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苹果创新步伐已经放慢。 就在北京时间2012年3月8日星期四凌晨,全世界再一次聚焦苹果发布会。因为就在今天,全新的iPad的即将发布。作为乔布斯去世后的第一款苹果产品,无论是消费者还是业内专家都期待苹果能再次改变世界。但当答案揭晓时却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没有看到iPad3的出现,出现的只是一款 “new iPad”。这款硬件全面升级的换代产品,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苹果创新步伐已经放慢。    外形与功能不变 仅硬件全面升级   苹果为什么没有启用iPad3这样的名称?苹果公司也明白,这一次新iPad的升级仅仅是在硬件参数上进行了升级。CPU内核从双核A5处理器升级到了A5X双核处理器,并加入了4核心GPU处理器。屏幕升级成iPhone4开始采用的Retina视网膜屏幕,带来了2048*1536的超高分辨率。iPad2采用的摄像头一直被人所诟病,这一次新iPad采用了500万像素的背部摄像头。3G网络也升级为4G-LTE网络。触摸操作仍然是触摸操作,我们期待的取消HOME键设定也并没有成真。从功能角度来看新iPad并没有实质改变。硬件升级为新iPad带来不少负面影响,新iPad相比iPad2要厚和重一些,这是因为硬件造成的耗电增加,为了保证续航所以必须加大电池容量。   iOS 5.1体验并无根本变化 中文输入无改观   iOS 6并没有出现,新iPad搭载的是之前已经发布过BETA版本的完整iOS5.1版本。这一次新iPad的发布会上对iOS5.1并没有过多的介绍。在4S上受到用户喜欢的Siri同样也移植到了新iPad上。新iPad的输入体验仍然没有对中文进行优化,相比国内的中文输入法相比差距非常远。如果我们想用新iPad来处理大量文字工作,如此低效率的中文输入功能会给你带来很糟糕的体验。    苹果放慢创新步伐 其他厂商能抓住机会么?   新iPad虽然没有颠覆性的创新,但仍然会在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苹果创新的步伐稍有放缓,就给了其他厂商尤其是安卓平板厂商一丝曙光。在硬件上,华为已经宣布自己即将推出4核心的平板电脑,从硬件上拉近与苹果的距离。而一直和苹果咬的最紧的三星也在提升自己平板电脑的显示技术。2012可能成为其他厂商围剿苹果的关键一年。可话又说回来,一直注重硬件忽视软件体验的安卓阵营厂商,光凭借着硬件能真正挑战苹果么?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http://mtest.cena.com.cn/a/2012-03-08/133117695265663.shtml 新ipad发布,苹果命名实在“高” 不得不说,苹果对唯冠的官司实在头疼,不过,难道只是因为这段小小的插曲就要推迟新ipad的全球上市?当然不会 新ipad的发布会照常举行,看完昨天的发布会,我不得不佩服苹果人的聪明才智,那么新ipad的名字到底叫什么名字呢?ipad3还是ipadHD,又或者是ipad2s?这些命名都不奇怪,不过,直到发布会的最后,好像苹果都没有公布新ipad的名字,会议当中苹果始终只是称呼新产品为the new ipad,其实这就是苹果的高明之处,在和唯冠的官司打完之前,苹果不想放弃ipad的商标,但同时又不想再让新ipad的上市让唯冠捉住把柄,所以,以the new ipad命名新产品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同时这种解决办法也是最折中,留有后路的,如果将来,苹果赢了和唯冠的这场官司,赢得大陆的商标权,就可以正大光明的公布产品的新名称ipad3或者ipadHD之类的,即便是苹果输掉了这场官司,不要接受高价购买唯冠的这商标,the new ipad这个命名也是最好接受的,在前面加上the new的字样,既没有放弃ipad的使用权,又巧妙的回避了和唯冠的正面交锋,一举两得!! 不过,zoey想说了,苹果的解决办法虽然很巧妙,不过一款产品的寿命不是只靠商标名字就可以维持的,目前苹果就已经步入肯老阶段,不管是iphone4s的发布还是the new ipad,新发布的产品都少有创新,缺乏新鲜感,不过是新瓶装旧水而已,当初乔布斯能够让苹果起死回生,并且如日中天,主要就是因为产品的创新,**的颠覆,用他良好的用户体验吸引顾客,并使iphone成为时尚的潮流,不过,任何潮流都将褪去,曾经以良好用户体验的ios慢慢的让用户开始习惯,逐渐腻烦,所谓的每一次升级,改变并不大,反而他的强劲对手Android,更新的速度不仅快,而且每一次都给用户带来新的口味 虽然iphone4s中有个新玩意,叫siri,不过只靠这一点改变难以久撑,单从外观来说,iphone4s和the new ipad都保持了上一代的形象,甚至是一模一样,对于那些审美疲劳和满怀期待的果粉来说,苹果这样的持续打击无疑让很多人失望 不过,苹果虽然没有好好抓住这次的机会,却还是有机会的,但是如果苹果在今年秋季发布的新品仍不能突出大家的意料之外,没有突破性的创新和改变,就真的很难止住苹果衰退的脚步了。 至少目前,我感受到了苹果帝国的潜在危机! http://tieba.baidu.com/f?kz=1445705644
48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旭日阳刚 和 西单女孩 为何能登上春晚——基于博弈论的思考
热度 5 jsnjjlj 2011-2-24 22:39
春晚从来是一小撮人的舞台,这是有目共睹 尤其是那几张老脸,我少年时代他们就在台上蹦跶 如今我人到中年,依然还是这几张老脸,真难为了他们的身板。 其实不难理解,其实每年的春晚就是中国娱乐圈的浓缩版 谁在这个版本中,是娱乐圈各帮派长期力量博弈的结果 春晚——作为中国娱乐界最大的蛋糕,当然是不轻易让外人染指的 可问题是,旭日阳刚和西单女孩 是不折不扣的草根,不隶属于任何帮派 怎么就分了这份蛋糕呢? 原因就是: 一切尽在掌握 春晚具有放大镜的作用已是妇孺皆知,任何一个人上了春晚 立马天翻地覆 所以,各帮派必须严格把控春晚,以防有竞争实力的小帮派 通过春晚成长成名门望派 对自己形成竞争 郭德纲总也上不了春晚就是这个原因 但是 这几个大帮派是在是人才凋零,几十年了,不仅人不推新,连节目也没有新意 这让世界上耐心最好的中国观众也忍受不了了 推陈出新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在民意的重压下,又不能动摇自己的江湖地位,这是一种博弈思考 思考的结果就是,既要符合民意推出新人、新节目,又决不能动摇自己的江湖地位 利益分配格局 所以这样的人 必须具有大众娱乐性,但在娱乐圈有翻不起波浪 一句话:一切尽在掌握的 人 才可以上春晚 所以 旭日阳刚 西单女孩这就这么走来 网络人气很高,但又不属于娱乐圈,在娱乐圈没有任何势力 甚至没有受过高等教育 所以即使春晚捧红了他们 也不会形成任何实质性的帮派竞争力 所以这样的歌手的出现,既平息了民怨, 有不影响各大帮派利益 双赢啊!!!!
3548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8: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