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留学美国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美国探学记:缘起
热度 3 shaomingbo 2014-8-19 14:48
这里将要发表的一组随笔,大约有30篇。记录的是今年五月中下旬,本人作为留美学生家长,赴美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见闻感触的背景,是一位留美学生的父亲,近八年来对美国大学及相关资讯的了解,以及在编辑相关留美图书过程中接触到的资料和阅读的有关美国的专著等。 今年三月份,曼荷莲学院(Mount Holyoke College)发来书面邀请,邀请我们夫妻俩在五月中旬去学校参加女儿的大学毕业典礼。女儿自己在美国读书四年,今天终于要毕业了,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去看看。不但要和女儿共同见证盛大的毕业典礼,也要亲自体验一下她度过三年大学时光的校园生活(她大三去牛津大学交流了一年),曼荷莲学院可是美国东海岸第一所女子文理学院,“七姊妹女校”中的大姐,我们一直心向往之。同时,我们也想顺便去美国的东海岸看看,尤其是想到访东海岸的一些著名大学。 这次美国之行正值美东地区尤其是新英格兰地区的春末夏初。半个月的时间,我们从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入境,然后到美国的经济首都纽约市,再从纽约市转赴曼荷莲学院所在的麻省小镇南哈德利,出席女儿的毕业典礼后,转道美国文教首都波士顿,稍事停留后回国。 这次美国之行时间虽然短暂,可谓收获颇丰。一路经过美国的政治首都、经济首都和文教首都,并顺道走访了乔治 · 华盛顿大学、乔治城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曼荷莲学院和哈佛大学。十多天里,除了在波士顿到中学同桌同学家里做客畅叙兄弟情谊,算是对在美国的亲友有所叨扰之外,我们一家三口长途旅行乘坐大巴,市内交通依靠地铁和出租,景点之间走路往返,算是一次真正的平民之旅,和美国社会亲密接触了一回。旅途穿越美东平原和新英格兰地区,亲眼目睹了人类生活融入山林田野的“人化自然”景观,既亮眼,也清肺,更醒脑。 因此,我把自己记录这次美国之行的随笔,命名为《美国探学记》:探访留美的学子;探访美国大学;探访美国社会生活、历史文化和自然风物。这组随笔约有 30 篇,容我慢慢道来。不为就教于方家,只为交流于家有留美学生的博友,和正在准备送孩子去美国学习的同道中人。 是为缘起。
个人分类: 美国探学记|7022 次阅读|6 个评论
到美国上中学好吗(1)
热度 4 lily2014 2014-6-19 07:22
【博主:关于学生什么时候出国留学为好,经常有讨论,大家有不同的意见,是很正常的。最近汪晓军先生的博文“出国留学的时机选择”,其中也谈到了中学生留学的问题。我在他的博文下留言: “在美国读中学,主要是两种学校,一是寄宿中学一般学费是4-5万美元一年(包括学费、吃、住等),二是走读中学一般2-3万美元(其中包括学费1-2万,住在美国人家里10个月,约1万生活费)。当然,早来美国读中学不一定很好;但是对于经济宽裕的家庭也是挺好的选择。假如是到美国留学,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说,孩子可以更好地接触、融入美国的文化,对美国社会有深入、真正的了解,而这些学生里面的佼佼者今后无论留在美国,或是回到中国大陆,对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都会有做出贡献。从生活、教育的角度,孩子早一点到美国,空气、食品质量好许多,升学压力也小了许多,学生们也更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当然有缺点,一是过早离开父母,二是过早离开母国文化。 … … 少年留学生(假定16岁以下的)对中国现代化做出巨大贡献的有许多人,如詹天佑、唐绍仪、宋美龄等,邓小平也是16岁留法。而胡适、赵元任等是18、19岁留美。 另一方面,需要指出的是,令人遗憾,大学出来,特别是研究生出来的学生,待上3-5年就回国的,许多人其实对美国不了解,更不用说在文化、政治层面了。当然一些没到过美国(或只有短期出国),但善于学习的人,对美国的文化、制度等的了解,还远远比那些待了3-5年的为好。当然在唐人街的一些人,待了一辈子,也只知道唐人街。呵呵。” 汪晓军先生回复 :“建议您专门写一篇文章做这方面的介绍。谢谢!若小孩想将来留在美国发展,毫无疑问,越早去美国越好!但对他的父母来讲,有时并不一定是好事。...” 因此,我把我的一篇旧文,在美国华文网站的“留学论坛”上的一个评论, 在此贴出供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最近,在“留学生活”论坛上有两篇有关“留美中学生 将会成为中国未来的支柱人才”的讨论文章 , 两位著者“辛勤”与“Intruder”的看法很不同。近几年,我们也很关注这个问题,在这里想谈谈我们的看法。 首先,我们觉得先要分析一下小留学生群体的家庭“成份”及出国后就读的学校类别。在世界范围内, 小留学生出国后就读的学校主要为:语言补习学校,正规寄宿学校。但在美国,到现在并没有许多正式开放的语言补习学校,因此,大部分到美国的小留学生是到正规的寄宿中学学习;大家知道,美国的寄宿中学并不以盈利为目的,这些寄宿中学的质量是有保证的;而且大部分寄宿中学入学要求较高,管理也很严格。 这与其他国家(如, 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等)有较大不同,在那些国家,有许多近年来新开办的以盈利为目的的语言补习学校,许多学校的师资及管理质量都没有保证,而且有些学校几乎是只要有钱就可入学。 至于小留学生群体的家庭,一般来说可分为, 1、国内的企业主家庭,2、高薪白领 家庭,3、中高级官员家庭,4、普通工薪家庭。有些人说,有些学生是来自于腐败官员家庭,我们并没有做过在统计学上有意义的调 查研究,但是,根据我们与留美中学生的实际接触,我们看到的大多都是第一、二类家庭,当然,来自于普通工薪家庭的学生也很少。而这些学生也主要在美国较为有名的私立寄宿中学学习。 基于留美中学生这个基本情况,让我们来看“ Intruder”对“辛勤”的文章的评论,以及我们的评论。 ****************** “辛勤”的原文认为 : “家庭有经济实力,不需要打工赚学费,还可以广泛参加各种美国学生的校内外活动,如去欧洲旅游、体育比赛、学习乐器等 ” “ Intruder ”的评论 : 本人认为不需要打工赚学费在美国是缺陷。 从我本人 18 年来美留学创业安家工作的经验,半工半读是认识美国最好的机会,他能让留学生了解美国社会,了解金钱的真实价值。更能让学生通过在小企业工作了解创业的过程。这些在课堂校内是学不到的。年轻时经历过挫折和困难对成年后的发展有帮 助。正因为近些年留学生条件好了,他们才很难在毕业后在美国生存,因为他们始终没离开父母的保护伞,从很多角度看,这些小留学生比美国本土的华人子女差得很远! 没人愿意跟他们交流。到欧洲旅游只能培养孩子们追求享受的生活方式,培养国内 孩子们的优越感。了解西方文化在国内课堂就够了,最多到google earth 看看,没必要15岁就非到卢浮宫不可。美国华人企业家王嘉廉15岁还穿漏洞的鞋子上学。 我们的评论 : 我们认为两方的意见都是有正确的一面。对于“打工赚学费” 的利弊,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特别是中学生。对于中学生的课外打工赚钱,美国教育界是有争论的。但总体认为还是不能太多提倡。因为大多数中学生打工只能是做较低层次的非技术性的工作,典型的意见是一个中学校长的问话,“你认为一个学生暑假里在 McDonald 的烤炉上翻牛肉饼更能为他将来进大学作准备,还是化时间去参加数学或其他夏令营更好?” 其实,对于大多数重视教育的美国家庭 (包括华人家庭),还是很少让中学生孩子“打工赚学费”(上私校的)或过多地“打工赚零花钱”(上公校 的) 。 我们的意见是,可以让孩子多做一些义工(在美国义工 是非常多的)。实际上,我们没让我们的孩子在中学里打工赚钱,而是做一些义工。在大学第一年,孩子也是做两项义工工作,一是每周末教华人老人英语,帮助他 (她)们通过入籍考试 (入籍后,每月可得700美元的养老金,而不管在美国有没有工作过);二是到“避护所”去帮助无家可归的人;再加上暑假到中国义务教英语。我们想,打工赚钱现 在不用忙,今后一辈子工作呢。另外,我们认为,不需要让孩子过早地“了解金钱的真实价值”;其实,我们自己都不太了解什么是“金钱的真实价值”。 另外,旅游是孩子们了解世界,开阔眼界的一个很好途 径。去年,哈佛大学的一个老校友就捐了一亿美元给哈佛学院,专门资助本科生出国旅游学习。其实,私立中学组织的出国旅游还是很辛苦的,这是学习旅游(住宿,交通,饮食,零花钱,都是很节省的)与亿万富翁或腐败官员的豪华旅游的不同之处,对孩子增长见识是很有助益的。我们实在看不出来“到欧洲旅游只能培养 孩子们追求享受的生活方式,培养国内孩子们的优越感”。对谁的优越感?在美国私立寄宿学校里的学生们,很少没有出国旅游经历的。 ****************** “辛勤”的原文认为 :“在独立生活方面,他们独自来到异国他乡,不再能依靠父母家庭的关照和代劳,凡事要靠自己。长期下来,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 能力要比国内的同学们好很多。” “ Intruder” 的评论 : 15,16岁的未成年小孩独来美,由于环境,文化的不同,远离父母,他们心理会形成各种障碍。由于离父母太远,父母为他们安排的都很好,所以这些孩子除了孤独生活在美国以外,什莫都没独立。他们内心觉得既优越又孤独。因为远离父母,他们没从父母那里学到如何正确独立生活、正确独立思考、正 确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反而从电视,网上和周围学到很多坏东西。 我们的评论 :“辛勤”侧重于正面的结果,而“ Intruder”则 强调负面因素和可能的负面结果。实际上,我们认为有利也有弊,另外也取决于孩子的个性及父母的教育。有些15、16岁的孩子对父母还较依赖,独立性较弱,一下子远离父母,远去异国他乡,确实是困难的。但也有许多孩子在15、16岁时,独立性就较强了。而这些年国 内关于小留学生的负面报导不少,大多家长孩子也知道了一些负面因素;因此近些年,国内的出国热已经理性了许多。相当一部分家长孩子对困难还是有思想准备的。一般来说,现在大部分选择到国外读中学的孩子还是自立能力较强的。 就我 们所知的这些小留学生,到目前为止,来美后总体上都过得快快乐乐,问他 (她)们,到美国读书值得吗,都给了正面回答。 当然,孩子在少年时代就离开父 母,确实是一个缺憾,不过,若是很牵挂孩子,现代通讯手段之发达,也可多少弥补一些(我就知道一些小留学生的妈妈就每天与在美国的孩子通过免费的视频网络电话聊上一会儿)。 我也是不大理解,“ Intruder”所说的“他们内心觉得既优越又孤独”,比起美国私立寄宿学校里的其他学生们,他们会觉得什么优越? 另外,若说学坏,在中国学坏的机会并不 比在美国少。其实,依我看,美国的公众观看(或说校园里学生能够看得到)的网络、电视等比起中国的还要“干净”。 ******************* “辛勤”的原文认为 :“他们来到美国中学开始了寄宿生活,一直到大学毕业,经历了与同伴交往的坎坷与快乐,懂得了如何与美国学生、中国同伴和各国 留学生相处,懂得了如何与老师交流,充分提高了他们的社交能力。” “ Intruder ”的评论 : 跟老师在校园内交流不等于在社交。 校园内的美国和校园外的美国是不同的。校园是留学 生的温室,老师都是天天混饭的书呆子,吃死工资的,或是喝学生血的,校园的经验没用。到餐馆打工,到 trade show 去推销商品,到 startup 实习才锻炼社会能力。还有,与他们一起上学的美国同学和华人同学是排挤他们的 因为小留学生没有美国文化背景,别的孩子们的朋友 在美国小学,初中同一学区一起长大,他们不会像大学生那样礼貌地回避外籍学生的,你不懂,他们会笑话你,排挤你的。你自己付的学费最高,处处与别的孩子待遇不同,比如美国孩子去欧洲 不用签证,大家知道你要签证,孩子们会笑话你。这种“交流”只能让小留学生自卑。 我们的评论 : 我不同意“ Intruder”的评论,特别是“老师都是天天混饭的书呆子,吃死工资的,或是喝学生血的”,作者并没有提供事实根据。其实,私立寄宿中学的许多老师,特别是一些老教师,还是很优秀的。我们孩子原来学校的一个英语老师 还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呢。要中学生“到餐馆打工,到trade show 去推销商品,到 startup 实 习”,当然也不错,但似乎在美国中学生中也并不普遍。另外,在寄宿学校里,一般,有良好家教的美国同学和华人同学是不会故意排挤国际学生,更不会笑话国际学生到欧洲需要签证的事。许多寄宿学校的国际学生比例高达20-30%甚至更多,学费多少与待遇是没联系的(同学之间也不知道谁付多少学费),大家在校的“待遇”应该是一样的。
个人分类: 美国大学|3630 次阅读|5 个评论
​一个华裔美国大学教授谈当下中国研究生
热度 35 Majorite 2014-6-19 04:58
一个华裔美国大学教授谈当下中国研究生 中国学生聪明,勤奋,但也迷茫,功利心比较重,妨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中国学生的GRE 能考得很好,但我能看出来,他们写的“ 陈述” 经常几乎千篇一律,缺乏特点。 电话面试中,我希望学生是展现一个真实的自我,而不是一个过度包装的、失去了真实性的“ 加工成品” 。 中国教育从小学—— 不,从幼儿园—— 就开始灌输的狭隘的竞争意识,清楚地烙在这些留学生的身上,困扰着他们。 中国学生的基础扎实,学习勤奋,上进心强,应试能力强,成绩优秀,但缺乏探索精神,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比较弱,功利心比较强。 在美国,成绩是一个人的隐私,不会公布出来,分数就不会造成那么大的压力。他们提倡团队的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普林斯顿教授谈:我们如何选择中国学生 http://blog.creaders.net/sling1999/user_blog_diary.php?did=184021 2014 年 06 月 12 日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康毅滨先生,负责该系在中国的招生工作,因此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中国学生(其中绝大部分是清华、北大、复旦、中科大等国内知名学校的尖子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教育的扭曲给学生带来的困扰。 “ 中国学生聪明,勤奋,但也迷茫,功利心比较重,妨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 康毅滨在接受《星期日新闻晨报》访问时说。 什么样的学生被淘汰?每年一月底,康毅滨就要从系里抱回一大包资料仔细看 —— 里面是所有申请普林斯顿生物分子系的中国学生的材料。 ( 以下文字引自星期日新闻晨报) 每年,该系每年大约招收 25 名本科学生攻读博士,系里给康毅滨的 “ 中国额度 ”4 个,而他收到的申请约有七八十份。 4 %左右的 “ 成功率 ” 。每个 “ 申请包 ” 主要有这些材料:本科各科成绩单,托福和 GRE 的考分,个人陈述 , 以及推荐信。康毅滨把它们分成 “ 定量 ” 和 “ 非定量 ” 两类。分数他看得很仔细,但那些 “ 非定量 ” 的东西却能告诉他更多。 问: “ 个人陈述 ” 有什么用? 康毅滨:就是说说你为什么想成为一个分子生物学家,为什么想来普林斯顿。 问:你看过几百份 “ 个人陈述 ” ,从里面看到了些什么? 康毅滨:中国学生的 GRE 能考得很好,但我能看出来,他们写的 “ 陈述 ” 经常千篇一律,缺乏特点。 问:他们给你什么印象? 康毅滨:不清楚为什么要来普林斯顿,或者过分要求完美,不敢展示真实的自己。 问:真实鲜活的 “ 陈述 ” 是怎样的? 康毅滨:有个学生是这么写的:他以前的专业是电子工程,后来才慢慢发现真正感兴趣的是生物。他申请转了系,尽管绝大多数人反对,因为没有基础,读得有些吃力,但他还是很高兴。因为每一学期都会比上一学期进步一些。他的 “ 陈述 ” 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因为它展示了一个人在寻找和实现梦想过程中的困惑和欣喜。去年我们还录取了一名学生,她在 “ 陈述 ” 中坦率地指出了母校的问题:她很遗憾本科四年没有接受更为全面的教育。你可以看到她的渴望。第一轮筛选,从 80 份申请材料中挑出 10-15 名左右的 “ 候选人 ” 。 2 月初,康毅滨开始电话面试。虽然并不直接和学生面对面,但大洋彼岸传来的声音,会告诉他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 问:你会问些什么问题? 康毅滨:主要是看看英文口语能力、科研经历、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一些背景状况。 问:接到电话的学生,会很紧张吧? 康毅滨:电话面试大约一个小时, 45 分钟说英语, 15 分钟用中文。就算英语不是特别好,学生还是可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但大部分中国学生会把它看作一个 “ 考试 ” ,而不是一个 “ 对话 ” ,所以有些会很紧张。 问:你听出了什么? 康毅滨:有些学生听得出来他(她)事先在纸上写好回答,照着念,或者是背出来。还有是 “ 排练过度 ” ,说得非常溜,像演讲一样,但并没有针对我的提问。 问:他们会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康毅滨:那些答非所问的学生,我想可能没有自己做过真正独立的研究,或者对自己没对信心。我希望学生是展现一个真实的自我,而不是一个过度包装的、失去了真实性的 “ 加工成品 ” 。 问:或者是我们的教育没有告诉他们,说实话是最好的回答。 康毅滨:我们要挑选的,是真的热爱科学、而且诚实的人。去年,我几乎是在申请截止前的最后一刻才收到了一个学生的材料,条件很好,我就给他打电话。他老老实实 , 告诉 我 , 虽然他很早就进实验室,工作也很努力,但不知道为什么,实验总不是很顺利。但他可以很清楚地描述他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为解决问题所作出的种种尝试。表面上看,他的科研并不成功,但我能感受他的认真、诚实、努力,这已经具备了一个科学家、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 电话面试并不是最终的决定。之后,康毅滨要在候选人中反复地掂量、比较。在这个过程中,分数高低往往不是决定因素,而是从细微处看到的非智力因素。 问:分数不重要? 康毅滨:分数很重要,但不是一个绝对因素。申请普林斯顿的学生都是国内名牌大学的尖子,经过高度选择过的人,智力都没有问题。我会仔细看每一门的成绩,但并不是分数高就能入选,相反,我认为第一名和第七八名的实力并不相差太远。录取与否,智力以外的因素很重要。我们系录取过一个河南的学生,家在农村,初中就独自在县城 , 住校读书,吃过不少苦。在电话和电邮里,我感觉到她为人谦和,没有一些被宠惯的尖子生的趾高气昂。还有个学生,他会和老师 “ 套瓷 ” ,但不是恭维,套近乎,而是自己的确做过研究,对老师有真正的了解,提问很专业,很深入。这样的学生,不油嘴滑舌 , 让人感觉到懂得认真负责,尊重机遇。但有的学生过于自信,甚至有些傲慢,觉得自己不是去普林斯顿,就能去哈佛,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很难给人留下好印象。 进入普林斯顿后,他们会遇到什么样的困扰? 来上海之前,康毅滨在福建老家待了十多天。每天陪父亲、侄子去爬山。读五年级的侄子告诉他,在他们学校,老师让每个学生都要在班上找一个 “ 对手 ” 。每次考试 下来,赢得多的同学受表扬,输得多的要被批评。在这样的氛围中,班上学习好的同学也不大愿意花时间帮助成绩不好的同学。让康毅滨震惊的是,目前中国基础教育到处可见这样的 “ 激励 ” 方式。普林斯顿是金字塔尖上的精英学校,但对最终被普林斯顿录取的中国学生来说,与其说已经攀登到了金字塔尖,不如说真正的竞争刚刚开始。 而这时候,中国教育从小学 —— 不,从幼儿园 —— 就开始灌输的狭隘的竞争意识,清楚地烙在这些留学生的身上,困扰着他们。 问:中国学生到了普林斯顿后,会遇到哪些问题? 康毅滨:有些学生进入普林斯顿后,心态急,享受不了科学研究的乐趣,而把实验看作 “ 计件劳动 ” ,急于求成,一旦不如意,就垂头丧气。有些学生进来后发现,自己辛辛苦苦读了那么多年书考上来,但这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很迷茫。还有,他们往往在人际关系上会遇到问题,觉得不受欢迎,孤单。 问:为什么会这样? 康毅滨:普林斯顿相信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找到自己想要什么、热爱什么的过程,但国内教育系统出来的学生,常常是另一种心态:最好一进学校,就有人指定给他(她)一个课题,而且是一个保证可以做出来成果的课题。就像解一道数学题,一定会有答案,做出来了就能拿高分。然后呢,就想靠这个课题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他们基础扎实,学习勤奋,上进心强,应试能力强,成绩优秀,但缺乏探索精神,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比较弱,功利心比较强。 问:其实这是成年人的典型心态。 康毅滨:我们系有过一个中国学生,来普林斯顿不久,我发现他并不真正喜欢研究。后来他告诉我,其实早就发现自己并不热爱科研,但从小学到大学,他都是第一名,所有的人都指望他考上美国一流大学。他是为了别人的期待考普林斯顿的。其实这个学生小时候对生物很有兴趣,只是后来成人世界把他的实验成功与否过早地和名利、和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而在这一行业真正成功的人,往往并不以出人头地为目的(如果只是为了这些,还有其它很多更简捷的路可走),而是享受探索的过程,包括其中许许多多的失败和得来不易的成功。 问:你刚才说的中国学生在人际关系上的麻烦,也是功利心造成的? 康毅滨:你看,我小侄子从小就被这么 “ 教育 ” ,从这样的思维里出来的学生,对竞争的理解会很狭隘,认为把别人踩在脚下就是胜利,把别人压下去就是成功。实验室是一个团队工作,有人发表论文,本来是大家一起高兴的时候,但一些中国学生往往有些闷闷不乐 , 似乎别人的成功就意味着自己的失败。有时科研项目八字还没一瞥,就想 “ 分家 ” ,好算作自己一个人的成果 …… 有些中国学生特别想快速成名。这样的心态,学校和家庭教育要负很大的责任。在美国,成绩是一个人的隐私,不会公布出来,分数就不会造成那么大的压力。他们提倡团队的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问:两种意义上的竞争,就会产生矛盾。 康毅滨:这样的竞争意识过强,就会缺乏团队精神,以自我为中心 , 容易在工作和生活中造成和他人关系的紧张。比如 , 老生周末带新生开车购物,晚到了几分钟会被人埋怨,而新生却可以理所当然地在超市慢条斯理地货比三家,让老生在外面等几个钟头。还有学生问我:为什么去年邀请他去家里过节的那些美国人今年不再邀请他了呢 …… 有时候我会想,他们恐怕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从小到大,玩完的玩具,吃完饭的碗筷,换下来的脏衣服 ……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帮他们处理好了,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自然会觉得理所当然。而多数美国学生的确比较有 “ 公共意识 ” 。实验室的垃圾通常他们处理得比较多。生物系有许多做后勤工作的员工,包括老鼠房负责日常喂养的工人,运送实验用品的搬运工和收发员,打扫实验室的清洁工等。每年到了圣诞节,我实验室的美国学生会牵头一起凑份子,每人出个五块十块,买个小礼物送给那些工人,以表示对他们平时工作的感激。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往往反映出一个学生从小所受的教育,以及将来他在事业上能走多远。 ​
个人分类: 论大学|36909 次阅读|37 个评论
谁是全美国最聪明的大学生?
热度 1 lily2014 2014-6-14 06:53
博主:美国大学有一个很有名的数学竞赛,那是威廉•洛厄尔•普特南数学竞赛 (William Lowell PutnamMathematical Competition)。有很高数学天赋的大学生可以试试。 转载一篇文章供大家分享。 谁是全美国最聪明的大学生? 作者 : 白露为霜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 -- 贝壳村 美国 2,000 万在校大学生中,谁是最聪明的?这样的问题通常是无解的,因为人的智能分为多种类型,很难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按照霍华德•加德纳 (Howard Gardner) 的多元智能理论,人有 8-9 种不同的智能,比如音乐节奏,视觉空间,语言,数学逻辑等而非单一的通用型智能。但如果你把命题收窄,把“聪明”定义为数学逻辑方面的才能,这个题目就有解了。 美国数学最好的大学生在哪里?他们当然不是均匀分布,而是集中在一些名校的数学系,也有一些散落在物理,应用数学,计算机,运筹学等科系和专业。但如果他们是真正的优秀,他们会参加一项数学比赛 -- 威廉•洛厄尔•普特南数学竞赛 (William Lowell PutnamMathematical Competition) 。 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老牌和最负盛名的大学校际数学竞赛,从 1938 年起,普特南数学竞赛每年举行一次,对所有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学生开放。参加的学校可以组成一个 3 人的数学校队,没有进入校队的学生可以以个人的身分参赛。近年来每年都有 2-3 千人参加。 普特南数学竞赛历时 6 个小时。每个参赛者试图解出 12 道题,这些题目通常只需用大学数学的基本知识就可以解出,但它需要很多的创造性思维。每道题 10 分,所以最高可得 120 分。这项考试有多少难?在这些自认为数学很好的学生中,最常见的分数是 0 分。以 2003 年为例, 3600 人参加,只有 1024 人得了 10 分或更高, 42 分就可以进前 100 名了。考试成绩进入前 5 名的参赛者不再分先后,他们被授予“普特南同伴” (Putnam Fellows) 的称号。这 5 位也可以算是当年最聪明的美国大学生了。 参加这项竞赛,除了冲着声望和奖金而来之外,很多学生把它当成一个天然的排序机器。我是不是当数学教授的料子?如果我在普特南竞赛上名列前茅,我也许应该申请数学系的博士生。如果成绩不大好,也许可以转读统计,计算机,金融的研究生。 2013 年三月时美国数学学会宣布,哈佛大学在普特南数学竞赛荣获第一 ( 比赛是 2012 年底举行的 ) 。 由艾伦•袁, Eric Larson , Evan O'Dorney 组成的哈佛队击败众多老牌劲旅,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 和卡内基梅隆大学,连续第二年捧回普特南奖。 2012 年哈佛也是 30 次在这项比赛中获得胜利。 哈佛队获得 $25,000 奖金,三名队员个人可得 $1,000 的奖金。除此之外哈佛还有特别的鼓励:进入普特南前 10 名的可以免除学费。 2012 年哈佛拥有五名普特南同伴中的两位: Eric Larson 和 Evan O'Dorney 。袁同学获得 honorable mention 。另外三位普特南同伴出自麻省理工。应该说哈佛是险胜,麻省理工的三位普特南同伴中有两个非正式队员,他们的个人成绩不能算进校队成绩。 哈佛和麻省理工在这项比赛上是棋逢敌手。麻省理工胜在战将如云,哈佛则更加拔尖一点。在过去 10 年里哈佛赢得 5 次第一,麻省理工则有 3 次第一,普林斯顿和加州理工各有 1 次第一。 Eric Larson 和 Evan O'Dorney 不但在哈佛数学系广为人知 ( 当然数学系很小 ) ,在美国中学奥数圈子里也是赫赫有名 ( 奥数圈子也不大 ) 。如果你家有 USAMO 或 MOSP 级别的“极客”,你多半听说过这几个名字。因为两人都曾经代表美国参加国际奥数比赛 (IMO) 并获得好成绩。 Larson 在 2007 和 2009 年代表美国出赛,获得一枚金牌一枚银牌。 O'Dorney 四次代表美国出赛 (08 , 09 , 10 , 11) ,获得两面金牌两面银牌。他们的对手当然也不含糊,三位来自麻省理工普特南同伴均是昔日的国际奥数比赛金牌获得者。 美国奥数的水平是相当不错的。最近几年的成绩超越俄罗斯,东欧的传统强国而名列世界第二三位。中国队大多数年头都是第一。最引人注目的新现象是韩国强势崛起,有些年头排在第一二位。中国和韩国基本上是一路的,国家投入,层层选拔,长时间高强度训练。相比之下,美国的奥数要“天然”的多。美国参加奥数的人数不多,除了少数地区之外,也没有什么补习可上,学生主要靠自学和一些网上课程。有兴趣的孩子都可以参加 AMC , AIME 以及 USAMO 考试。成绩最好的几十位学生会被邀请参加数学奥林匹克暑期训练营 (Mathematical OlympiadSummer Program 或 MOSP) ,在那里他们集训 3-4 个星期。在训练营结束时根据成绩选出 6 位优胜者参加国际奥数比赛。 美国奥数队的总教练叫冯祖名 (Zuming Feng) ,天津人, 15 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 18 岁时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JHU) 读数学博士。毕业后在美东著名私立高中 Phillips Exeter Academy 做数学老师,从 2003 年起他一直担任美国奥数队的领队和教练。美国从来不缺少有天份的学生,但在他的调教下,美国奥数队成绩的稳定性有了很大提高。 Larson 和 O'Dorney 都是他得意门生。 冯祖名自己显然是非常有天份的,我一直在想他为什么不去当教授从事研究,或到华尔街赚大钱,而是甘当人梯,在中学里教书。这个问题只有他自己才能回答,也许参加比赛同数学研究需要的是很不一样的技能,也许他自己就是喜欢教这些有天份的孩子。但不管怎样,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或许是个人的损失,却是美国的福气。 注: Eric Larson 在 2013 年从哈佛毕业,进入麻省理工读数学博士。 Evan O'Dorney 和艾伦•袁现在是大三的学生,他们还可以参加普特南数学竞赛
个人分类: 美国大学|2728 次阅读|4 个评论
留学美国,暴雪来袭
热度 2 linshibin 2012-12-23 00:04
现在看来世界末日没啥事,不过末日前的暴雪倒是给生活增加了不少麻烦。一直没有下雪,突然一个晚上下了12inch。贴几张图吧。 下雪了,美国人还是要遛狗。 高速公路成这样了。发生了不少事故,连CNN都报道了,Iowa可不经常上CNN啊。 前一天还是生机黯然,枝繁叶茂。 车开的慢,人走的也慢。连续两天出门都看到交通事故。 我的车被雪埋了。2个小时没弄出来,轮胎打滑的厉害。最后,找个两个朋友推出来的。第二天上路,上坡停住后启动又是打滑,吓死我了,还好上坡打滑,下坡容易,倒车下来,走其他路。马上找个地方换了两个前轮胎,250刀啊。冬天还是四驱车好使啊,当然更换新轮胎和雪胎可能是比较实际的解决办法。
个人分类: |2695 次阅读|1 个评论
留学美国学生物技术的好机会
热度 3 SNPs 2012-2-4 01:28
我在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兼课( 相关内容见另一篇博客 ),这个硕士班是一个生物技术专业的“速成班”,仅需要一年时间,秋季入学,夏天毕业,就能拿到伯明翰大学的生物技术硕士学位。入学要求也不高,GRE 500分。点击链接下载。 BT2012.pdf 这个硕士班的特点是培养生物技术公司和科研院校都需要的实验室人才,以实际实验室操作和相关理论为主,对生物技术的市场化,生物技术的产品开发等更重视。 他们每年招收二十几个学生,毕业就业机会很多。系主任是我的朋友,我也是该系的客座教授和顾问。 在这个硕士班讲课的内容,我整理出来了一分精简版的幻灯片,计划在二月下旬回国时在重庆,北京等地做讲解。重点是谈谈分子诊断技术平台的演变进化,现在市场上各种技术平台的优缺点;我们搞分子生物学的何去何从?是做吃皇粮的(搞发现的)科学家?还是(开拓市场)自己创业当技术匠?如果做产品开发,应该从哪里入手?给谁开发产品?开发什么样的产品?当然,还要谈到在iCubate2.0开放平台上开发产品的一些技术细节和技巧问题。 等详细日程出来我会在博客中公布,希望能在国内有机会和更多的同行交流生物技术创新创业的经验和体会。 如果你对UAB的这个课程感兴趣,我可以代表他们在国内做简单的面试,合适的我会尽力推荐。
个人分类: 生物技术创新创业|6436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德文·夏尔马:撼动全球经济的印度面孔
dongzg101 2011-11-24 13:23
德文·夏尔马:撼动全球经济的印度面孔   本版撰述:本报记者 董立林   美国当地时间8月5日晚,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标准普尔公司将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由长期的AAA下调为AA+,且评级前景展望为负面。全球股市和油价应声下挫,悲观情绪顿时席卷全球。一时间,向来低调的标普总裁德文·夏尔马也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8日,作为夏尔马娘家人的印度媒体用自豪的口吻写道,“印度加克汉邦男孩撼动了世界”,但美国人充满愤怒的抨击和来自部分投资者和市场专业人士的指责却让他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据国外媒体11日报道,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标普公开上周宣布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前内部哪些人知道这一决定,用以调查潜在内幕交易。 (责任编辑:HN021) (责任编辑:李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107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清华结缘
热度 19 施一公 2011-9-8 23:18
2011级本科生入学典礼上的发言 亲爱的同学们: 作为清华教师代表,也作为你们的学长,我衷心地欢迎你们走进刚刚过完百岁寿辰的清华园! 26年前,我怀着一名高中毕业生的憧憬,踏入了清华园的大门。在这里,我兴奋过,也苦恼过;曾经激动,也一度压抑;而潜移默化之间,清华精神深入我的骨髓。21年前,我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东岸,在异国他乡经历了整整17个春秋的求学和工作;这期间,清华,始终让我梦绕魂牵。2008年,我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职,回到了我的家–清华园。 同学们,今天看到年轻的你们,我感慨万千。有一句话,请你们记住:从今天起,你们与清华结缘! 作为清华人,你们理应自豪! 不仅因为清华是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国人心目中高等教育的神圣殿堂,更因为历史上的清华人 – 我们的前辈 – 为中华民族的尊严、为国家的安全、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23年清华学校毕业的孙立人将军,在抗战期间率领中国远征军独立38师出兵缅甸,仁安羌大捷,屡屡让日寇闻风丧胆。西南联大时期的杨振宁和李政道于1956年共同发现了宇称不守恒定律,以中国人的身份第一次站到了诺贝尔奖的颁奖台上。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的邓稼先,两弹元勋,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把智慧和生命全部奉献给了共和国的安全和中华民族的强国大梦。1951年清华电机系毕业的朱镕基,在中国经济社会变革的复杂而关键之时期主政国务院,以大刀阔斧的改革给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同样于1951年毕业于清华物理系的周光召,两弹一星元勋,在整整60年的时间里为中国的科技事业殚精竭虑,做出卓越贡献。 这些清华校友,作为千千万万矢志报国的清华人的代表,为中华民族做出了第一等的事业,成为中国的脊梁。 同学们,90后的你们追求个性,发展自我,令人羡慕。你们有许多当年的我们难以想象的机遇与选择,当然也有属于你们这个时代特有的问题与挑战。你们每个人都会在美丽的清华园里蜕变成长,孕育出每个人特有的人生。但同时,也请记住,你们是清华人;百年来,清华人的共性就是–以天下为己任,追求卓越,爱国奉献! 作为清华人,你们理应感受到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过去的百年历史,坎坷崎岖,先辈的努力使得炎黄子孙的梦想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正在传递到你们手中。你们责无旁贷,只能抖擞精神、全力以赴!你们不仅仅要了解清华的百年历史,更不能忘记中华民族所经历的、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回首百年,我们任重道远! 在今后的奋斗中,你们并不孤单。你们不仅仅是在为自己奋斗!在你们的背后,有十三亿坚强的臂膀和企盼的双眼!你们也在为对你们寄予厚望的父老乡亲而奋斗,在为改变中国仍然相对落后的现状而奋斗! 1985年,在清华园,我第一次听到了“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召唤,从此为之心动。26年后的今天,每次当我听到这熟悉的声音时,仍会激动不已!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这应该是我们的实际行动! 作为清华人,你们理应树正气、敢担当! 目前,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转型期,随之而来的是许许多多前所未有的问题与挑战。价值观念在一次次受到严重冲击后被扭曲,伦理道德的底线在一次次地被放弃、被突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发不可琢磨。面对复杂的社会舆论和常常扭曲的网络传闻,你们作为清华人,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辨识能力,要义不容辞地做正直之人,树正义之气,“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周边环境乃至大社会。 作为清华人,你们理应有作为!清华,理所当然要培养各行各业的领袖之才。何为“领袖”?我以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追求卓越并引领方向,在一个群体中勇于担当并广受尊重,这就是领袖。清华人要有做领袖的志向,更要积聚做领袖的实力!今后四年,你们将开始放飞理想,希望你们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既积极进取,又身心健康;既不盲目自大,亦不妄自菲薄。实事求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你们,是未来的领袖! 同学们,从今天起,你们与清华结缘。从今天起,你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清华人!今天,你们为自己是清华人而骄傲。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后,希望清华为你们而骄傲! 谢谢大家! 施一公 2011年8月18日
62820 次阅读|16 个评论
中国何时会诞生一位管理学大师?
热度 7 redflage 2011-8-11 20:43
中国的近邻日本至少出现了三位管理学大师:威廉.大内、野中郁次郎和大前研一。从学术贡献来说前两位的贡献要更突出一些,而大前研一则类似于美国的彼得.德鲁克,他在管理实践指导方面的贡献要更突出一些。威廉.大内的代表性成果是对日美企业文化的比较研究,提出了著名的Z理论。而野中郁次郎的学术成果主要体现在组织知识创造过程方面的贡献。为何威廉.大内和野中郁次郎能成为世界闻名的管理学大师? 首先,两位学者都曾留学美国,并获得美国著名大学的博士学位。威廉.大内获得了芝加哥大学企业管理博士学位,野中郁次郎则获得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销的商管博士学位。通过博士学习,两位学者接受了系统的西方管理学思想与理论的熏陶,这对他们运用西方最先进的管理学思想和方法,站在巨人肩膀上进行管理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两位学者的研究都深深扎根于日本本土的社会文化和习俗惯例。威廉.大内在《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美国为何要向日本学习的问题。他认为日本企业成功的秘诀是日本的企业组织和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的核心是重视人的因素。日本企业文化中的信任、微妙性和亲密性都非常值得美国企业学习。而野中郁次郎则在《创新求胜--知识创造型企业》中提出为何日本一些优秀企业能取得如此的卓越成绩,其原因在于日本企业注重隐性知识的分享与创造。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哲学家笛卡尔的创举,但首次强调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及其在企业中的作用却是野中君的杰作。隐性知识明显具有东方文化的特点,而西方文化下更多强调显性知识。 再者,两位学者的研究进程都是以或伴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及一批优秀企业的出现为前提背景的。主题都是以研究日本企业的先进实践为目的,探求日本企业卓越的根本原因。基于对先进实践的分析,总结和提炼出的相关理论观点当然具有创新性。 基于以上三条理由来看看中国管理学界的情况。目前在国外著名大学攻读过博士的学者有许多,虽然都接受了西方系统的管理学思想和方法的熏陶,但对本国民族文化透彻了解的并不多,因而在把民族文化和西方管理思想结合起来进行求同存异研究的实在是太少了。那些继续延续西方管理思想进行研究的学者是很难有突破性成就的,只有当他们回归到本国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惯例方面时才可能做出创新性成就出来。在我的有限了解中,席酉民教授的和谐管理是一个似乎想结合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管理概念。但在进行中西比较凸显中方独特民族文化方面似乎有些欠缺。 此外,包括和谐管理在内,有民族特色的管理概念与思想必须直接来自一些本国优秀企业的实践。如果不研究它们,不从它们身上找到所提出的包括和谐管理思想在内的任何一个管理思想的影子,那么这个研究及其新管理概念的提出就缺乏信服力。这些的新思想和新概念就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无法去帮助其他国家的人们去认识这个国家和其一批企业优秀的原因,在理论上无法取得期望的学术地位,在实践上也缺乏实际的启示意义。因而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一批优秀企业的崛起为中国学者立足本国文化提出创新性管理概念与思想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我们的管理学者必须要抓住这样的机会,在国际舞台上也要争取几个管理学大师的名额。
1373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留学美国 反思北大
储成才 2011-8-10 22:13
女儿去年到UC Berkeley 上学,从她与我们的通讯中了解到他在美国大学学习的情况,知道美国本科教育和中国本科教育的巨大差距。心中一直有想写一篇中美大学比较的冲动。昨天偶尔看见这篇《留学美国 反思北大》的文章,觉得写的很好,就转载于此,希望更多的年轻学生能从中悟出些什么。(我不知道这篇文章是谁写的,转载未注明出处,见谅)。 我 在美国学习的第一件事,是基本的讲和写;第二件事,是如何读文献;第三件事,是如何做一个自由的人。 回过头来看,北大究竟欠缺了什么? 我向往北大差不多有十年,又在北 大学 了四年本科物理。北大百年校庆之际,很有一些感触。据我的观察,北大的毕业生谈起母校来,总是以调侃批评为主;而清华、科大的毕业生谈起母校来,总是以赞美为主。北大百年校庆之际,众多的校友已经唱了不少赞美北大的颂歌,北大更是藉着人民大会堂大大地张扬风光了一番。所以我想在此做做恶人,品评一下今天的北大和北大人,以维继母校长久以来的自由和批判的传统。 北大是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一? 我想从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谈一下我个人的体会。 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 一起 .177liuxue.cn 转载请保留出处。 在北大学的课,不可谓不深不难。四年中的三年,都是在苦读中渡过的。我念书的那几年,读书仍旧是校园里的头等大事,入校时本系的毕业分配竟然是按照成绩挑选。北大理科本科的课程,差不多已经是美国研究生的课程。北大物理研究生的入门课程如高等量子力学,可能连美国名牌大学中某些专业的物理教授都没学过。所以北大的本科毕业生到 美国 念研究生和考试,并不费力气。可能是基于同样原因,中国大陆 留学 生在美国念研究生课程并不费劲,因此而自傲并瞧不起旁人的人挺多。但是在北大的几年里,我对科学的经验只是考试和做题,不要说没有学到如何做科研,听过多少科学报告,就是如何查文献也基本没有学过。有外宾的科学报告总有把门的,大四以前根本没有资格进资料室。顺便提一句,北大的科技文献大多是盗版影印的,最新的也是半年以前的;导师不签字,研究生连复印机使用不成;从图书馆借英文科技书一般都是精装旧板,署着“燕京大学”的名,被同学们戏称为“珍本善本科技书”。现在北大似乎建了许多华贵的新楼,我但愿新瓶装了新酒才好。 我在美国学习的第一件事,便是学习基本的讲和写。 语言的听和写其实不是主要的问题,语言的内容才是主要的问题。我们大陆 留学 生说话,总有《人民日报》的底子,哪怕说点儿简单普通的事,也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弄点什么理论来打底充气。所以在美国,搞文科的学“后现代”那几套最轻车熟路。某些北大的老师,爱在芸芸学子面前,将科学讲得高深莫测,用哪本教材和指定哪本参考书也是攀比的题目之一。实验课也是涵盖得越多越好,哪怕学生们其实是在机械地照单照做照抄。比照一下生动活泼的美国的普通物理,放任自流的物理教学实验,中国的普通物理一上来便是抽像的教条,既像《易经》又像《圣经》。我在美国,才学会如何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讲和写得简单易懂,领略到科学的精神其实就是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表述得简单易懂。不信你便去听听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报告,再去听听研究生的资格口试,一定前者易后者难。可能,讲和写的方式便是带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精神,我们的老祖宗们便喜欢引经据点地把简单的想法复杂化和神秘化。同样是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中国的“阴阳五行说”便要比西方的“原子说”要艰深博大得多。 不仅说话不同,学习的方式也不同。一般地讲,北大的专业课程总是很难的,老师课堂上往往一句废话也没有,同学们下课便是“消化吸收”和做作业,学得好不好也是看考试成绩来定。不仅学生如此,老师也是如此。在国内参加科学报告时,我经常看到老师们如众星捧月般簇拥着科学名人,几次看见因为一个不深入的提问,台下问的人灰溜溜地无地自容,台上讲的人趾高气扬地不屑一顾。偶尔听到老师谈老师,也是某某于某年某日向某个名人问了某个愚蠢的问题,或者是某某曾受到过某位名人的赞赏。一切有点像武侠小说里高手对掌,一口气喘不对便要粉身碎骨。想必在北大呆久了,在专业上沉默是金;偶尔一开口,也一定要点到穴位上。所以,在北大的几年里,能听到的科学报告很少,倒是关于气功的讲座很多。总之,北大在做学问上,“认真”和“宽容”调和得并不好;学生和老师,在科学的领域里,精神上是不太自由的。 在美国上课,便要轻松得多。课堂上有问有答,老师如鱼得水,学生妙语连珠,彼此汤姆、彼德地称兄道弟。即使是荒诞不经的问题,老师也要藉机引申一番。的确,科学上有什么是坏的问题吗?我们如果让中国的“杞人”一直忧下去,不怕他忧变了天--中国便可能是牛顿的故乡和爱因斯坦的故乡。美国学生一般没有中国学生知道得多,问的问题也天真;但好的学生往往能问出好问题,让老师大大地引申一番兴奋一场。和好的美国学生一起上课,仿佛是在看别人在做有趣的猜谜游戏,自己因为预先知道了答案而只能旁观,心中充满懊恼和羡慕。美国学生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他们十分热爱自己的专业,比如学生物的从小便做野外观测,案头常常放有自己幼时亲手采来的标本,有的假期依然重操旧业;学物理的十分熬得住,四十出头一无所有依然热忱不减。而决定中国学生所学专业的其实是高考分数和毕业分配,所以中国 留学 生们在这里一有风吹草动便纷纷跳槽转业。也许过多的知识让我们早熟了,失去了在科学上的童贞和热情。现在,看看国内教育更加起劲地制造小天才和小专家,我但愿中国未来的人才别个个都是小老头了。当然,美国并非到处如此,一般工学院的课堂风格便比较近似于国内。可能,这也正是美国工业界在高科技上拔尖的人物中,工 学院 科班出身的人并不多。总之,这种培训式的教育严格训练出来的人中,在科技上勤恳有用“成名”的挺多,开辟新路“成家”的不多。 在美国听名人演讲也是如此。名人孤单地来,孤单地去。并不因他有名,台下问问题的人便显出胆怯。在美国,自由的含义之一便是尊重每个个体,哪怕他是多么默默无闻。相反,在中国做个孤独的普通人,是最危险和最寂寞的。一个人稍微在某件事上与众不同一点,便可引祸上身。我们老祖宗的智慧,便是尽量消灭自己的个性,多往人多的地方站。中国近代史上运动来运动去,一大原因便是大家因恐惧而跟着形势走。在中国做学问,也要依附成理;大学各系里的老师往往都是本校本系毕业的同门,学术上以校为派。在美国学界,年轻人总想独树一帜,弄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来玩玩。留校教书被当做“近亲结婚”而被人不齿。热爱自由的人说起话来,当然少有顾忌而充满个性,即使说的是科学上的术语。 我在美国学习的第二件事,便是如何读文献。 中国式的读书最适合用来读课本和考科举。书中的每一条都是真理、因为每一条都可能被考到。老祖宗传下来的读书方法是:读书要以书为主,掌握了一个“正确”的理论体系,就是掌握了真理本身,就像武侠小说里的真功夫,都在“秘籍”里一般。迷信理论体系,也是我们中国的特色之一。我们几千年曾捧着孔孟之道不放,孔孟不行了,便去找其它的主义;找到了马列主义,便当做救国的真理;后来又去弄民族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类玄学。“现代化”便意味着当官的都要去弄文凭。辨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被官方奉为学科学的指南,反过来大学里同学们昏天黑地的看佛洛伊德、康德、尼采和萨特的理论体系,把它们当作“救国救民救自己”的武功秘籍。在北大,“科学”是被当做“真理”来看的。更不幸的是,在中国的其他地方,“科学”是被当做“技术”的工具来看的。而“技术”更是搞“政治”的工具,比如芝麻大一点成果,甚至是抄袭照搬引进别人的,也要和政治联系上、和民族的尊严联系上。 而林林总总的科学文献中,有对的,有错的,所以读科学文献,要怀疑、要分析、要推理、要就事论事、和要旁敲侧击--要“不信邪”,要以“我”为主。美国的研究生课程中,读文献才是重头。发展快一点的学科,如生物,研究生课程常常没有教科书,只有文献,甚至于象听科学报告一样,十几位老师轮流传,每个老师讲他那一方向的科研,留一堆令人头痛的文献。美国教育体制似乎并不在乎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在乎给学生一个分析信息的方法,“少谈主义,多谈问题”。我因转学生物物理而旁听了一年的遗传学,就是这种风格;第二年正式选课时,发现内容已经有了许多更新,文献有一半是新的。有的老师还要故意给学生指定“牛屎”文章请学生分析,让学生上上大当,让我们明白即使是科学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和撒谎的地方。遇到问题,美国学者的第一本能便是想想“图像”--想想已知的事实的前后顺序,而不是像我们中国人那样开始一头扎进理论体系,或是象俄国人那样开始解方程式。在美国, 一个好的研究生不光要做好项目,还要会看文章、能拿主意、懂得究竟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并能放眼未来。 而一个研究生如果只被动地读导师指定的文献,他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最多只能成为一个科学上勤勤恳恳的跟屁虫。可惜,读文献的意识在我们中国 留学 生中并不十分强烈,许多人一说便是个人手头的项目做得有多好,但对其它人在做什么却所知甚少。在西方,“科学”不是从理论体系开始的,而是从事实和信息开始的;人与理论体系的关系是自由平等之下人人玩理论体系、而不是像在中国那样理论体系一直在玩人人。我这里并不是说理论体系在科学上不重要,而是说理论体系不应管得过宽过细,成为独裁人的思想的东西。在西方,“真理”是被当做“科学”来看的。半个多世纪以后,我终于理解了北大老校长胡适忠告要“少谈主义,多谈问题”的苦衷。
个人分类: 佳作欣赏|22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留学美国之不可规避的问题
热度 1 xiazhi397288 2011-7-23 04:09
美国是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有着一流的高等院校、国家实验室和学术大师。到美国留学读研究生或者做博士后,无疑能学到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开阔眼界,锻炼各方面的能力,丰富人生经历。可以说,赴美国留学是个人在求学道路上的一个新起点。但是每一个硬币都有正面和反面,留学美国也是这样。本文结合笔者的所见所闻,介绍留学美国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供大家参考。 亲情。 出国留学,便与亲人分离,平时通过发电子邮件、打越洋电话、网络视屏等方式联系。用电话卡打越洋电话并不贵,最便宜的每分钟才一美分。通过网络视屏可以看到脸、听到声音,但总比不上与亲人面对面地在一起。回国探亲不容易,不但要花钱、花时间、倒时差、而且要申请返美签证。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加强了入境签证的安全审核,有的留学生回国探亲后签证签不出,致使很多留学生不敢冒然回国探亲。父母到美国探亲也需要签证,一次最多只能呆半年。 恋情。很多留学生有恋人。有的一个在国外、一个在国内;有的在美国两所不同的大学。异地恋在美国人眼里是残忍的、不可想象的,但这种情况在留学生部落里很常见。无论是继续吊着还是分手,都不免会带来争执、痛苦和煎熬。如果一方放弃现有“铁饭碗”而跟着出国或者从美国好大学转到一般大学,这就意味着折腾和牺牲。中国留学生在当地的择友余地不大,不是看不上眼就是对方已经“名花有主”。留学生压力大,心理脆弱。如果感情问题处理不当,会引起不少麻烦,不但毁坏名誉,还有可能酿成悲剧。 孤独。在国内读大学时,班主任和辅导员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各种社团和社会活动也丰富了业余生活。可到了美国,导师只是对学生的科研和教育负责,不便过问学生的私生活。当地中国学生会功能弱化,仅承接接新生、办新年联欢晚会等任务,而校园里西方人的社团活动又不大适合中国人。往往一到晚上、周末和假期,学校就空荡荡了,寂寞之情也乘虚而入。 迷惘。在人生的旅程中有各种“航标”,比如读初中的“航标”是考高中,读高中的“航标”是考大学。可是出国后,这种“航标”一时消失了。读这个专业有什么用?研究这个具体的课题有什么价值?读出来以后准备干什么?能不能找到工作?毕业后回不回国?很多新生都答不上。很多人的回答是:“不太清楚”,“先读出来再说”,“再看看吧”。没有了“航标”,就如在黑暗中摸索。 生活。美国的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留学生住着公寓,开着轿车,家里装着空调、电脑、高速因特网。美国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如纽约、拉斯维加斯、黄石公园、迪斯尼乐园等,但那些地方都是适合去度假的,平时的娱乐生活远不如国内的丰富。中国饭馆、中国超市、卡拉OK等非常少。居民区里面很少有商店,得开车出去买。到外面吃饭,一顿饭要吃掉几块到几十块美金。很多中国留学生自己做饭,烧一次饭能吃一星期。 陷阱。美国“阿诈里”很多。比如你收到号称是信用卡公司的电子邮件,说他们的网站正在更新,请点击以下连接更新个人资料。你一进去,就上当受骗把密码交出来。再比如你在网上购物,突然弹出一个窗口,说可以免费加入会员。你一按“接受”而没有看仔细夹杂在冗长条款中的关键小字注解,银行账户就象一个米袋被戳了一个洞一样,每个月都被投机奸商提钱。 治安。美国是个讲究credit的社会,如果犯了罪,今后工作都找不到,所以一般的人不敢铤而走险,美国社会的总体治安情况也还好。但随着非法移民的大量涌入和被社会遗弃者的增加,学校周围各类案件也时有发生。如酒后开车撞人、拦路抢劫、入室撬窃、调戏女生、破坏房子、盗用信用卡等。信用卡被偷了,只要及时报案、挂失,信用卡公司会承担损失,但是自行车、手提电脑被偷了,很难追回来。 婚育。留学生大多晚婚晚育。有的是保险公司负责孕妇生育期间的大部分工资,有的是导师让孕妇带薪生产。孩子生下来后,有的把小孩送回国交给留学生的父母代养,有的把父母接过来当“保姆”,有的夫妻双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小孩,有的妻子作为陪读呆在家里带小孩,最苦的是夫妻两地分居造成女方一个人养小孩。 资助。持F-1签证的学生不能在校外打工,一般要做助教或者助研。助教的工作范围包括带实验、批实验报告、上习题课、批作业、答疑、监考、批考卷等,一周约花20小时。而助研的工作就是帮导师做实验。助教的钱是学校出的,助研的钱是从导师的科研经费里出的。如果导师没钱或者不想在学生身上用钱,那么该学生就做助教,然后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博士 论文 研究。有的导师没有钱,而学生出于某种原因没有资格做助教,就只能自己出高额学费了。 学业。中国留学生总体上是优秀的,但是并不是在中国成绩好,在美国成绩也好,也不是本科成绩好,就一定科研好。要拿到博士学位,各校、各系都有自己的标准,包括学分、绩点、资格考试、口试、博士论文、毕业答辩等,要“过五关斩六将”。有的学生功课不合格而中途退学,有的人科研做不出而延期毕业,读了八年、九年才博士毕业的都有。还有些人只是为了来美国而读博士,对学的东西没有兴趣,要完成学业,当然是个痛苦的过程。 职业。和国内同龄人相比,出国的人步入职业轨道的时间偏晚。据美国博士后协会统计,对于读生物、物理、 化学 的人来说,超过50%的博士生毕业后都要做博士后。特别是近来美国陷入金融危机,工作机会少,没有绿卡找工作更困难。有的人害怕找不到工作而延期毕业,也有的人博士后做了一期又一期。要当上美国排名前50名的助理教授非常困难,没有博士生和博士后期间超群的发表论文战绩,没有知名学校、知名导师的强力推荐,没有用人单位急需发展的、有望从校外拉到经费的新兴学术方向,很难拿到教职。 回国。留学生在夹板中生存。有个海外留学生BBS的“海归”版上,不断有别有用心的人转载一些妖魔化国内的负面新闻,借此劝说别人别回国。当有人在版面上说自己想回国时,很多留学生跳出来冷嘲热讽。而国内有些人心理也不平衡,质问凭啥给海归当正教授。还说海归都是技术员,科研点子都是国外导师提出的。要想进国内高校,没那么容易。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 留学美国如“西天取经”一样,并非坦途。不是坦途并不要紧,生活就是生活。生活在哪里容易呢? 那些从中国边远省份到沿海城市打工的人,他们容易吗?国内的年轻夫妇攒钱买房子,他们容易吗?孟子写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周华健、黄耀明、成龙、李宗盛在《 真心英雄 》中唱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对于正在考虑要不要出国的学生来说,本文不是劝你不要出国,而是说在出国前应想清楚专业和职业兴趣,了解留学的艰辛,不能为了出国而出国。往往有些留学生在出国前编织出一套理想化的出国理由,但到了国外,不是转专业、退学就是机械地做着自己不喜欢的科研。究其原因,就在于并没有真正认清自己要干什么。所以,在选择出国之前,应自我反省:我是谁?我要什么?我现在在哪里?我要往什么地方走,达到什么境界?怎样从“这里”到“那里”? 一旦选择了出国留学,就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好的、坏的,都得自己担当。 无论结局会如何,都不能随波逐流,不能混日子,而要尽早确立理想,坚持下去。无聊时,可以锻炼身体、读书、看电影、听音乐、学英语、购物、旅游、整理东西,并开展职业发展。要带着激情做科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以平常心对待成败得失,提得起、放得下。一旦找到了“航标”,战胜了“心魔”,克服了困难,人生必将更加辉煌!
520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374437395:留学美国的十五条“潜规则”
yzhang111 2011-6-21 11:07
近年来留学潮不断升温,美国更是成为了广大学子首选的国家。如何能很快地适应不同的文化,更好地生活和学习呢?记住下面15条"潜规则"。 1、不要随便称呼老师 学校称呼老师最安全的方法是用“教授”(professor)。若知道老师的姓,亦可称呼为某某教授,但不要称老师为先生(Sir),尤其是对女老师,因为她们可能会在意。也不要随便直呼老师的名字,除非老师告诉学生可以这么做。 2、不要随便在书上做记号 在美国念书有许多作业(assignment),几乎每堂课都有,有的老师也许一开始就告诉你这学期每堂课的进度和作业,有的则可能随堂才讲。如果选课时便知道要用那些课本,可先去书店买,但要保留收据并询问店员是否可退书,因为老师上课后可能会改变教材,而学生听课后若觉得太简单、太难、或太枯燥,也可能会退选,这时便需要退书,用过的书(usedbook)是不能退的,所以刚开始不要随便在书上写名字,划线,及做任何记号。 3、不要称呼黑人为“Negro” Negro是英语(论坛)“黑人”的意思。尤指从非洲贩卖到美国为奴的黑人;所以在美国千万不要把黑人称作“Negro”,跟白人交谈如此,跟黑人交谈更如此。否则,黑人会感到弥对他的蔑视;说到黑人,最好用“Black”一词,黑人对这个称呼会坦然接受。 4、同性不能一起跳舞 同性不能双双起舞,这是美国公认的社交礼仪之一,同性一起跳舞,旁人必定投以责备的目光,或者认为他们是同性恋者;因此,即使找不到异性舞伴,也绝不能与同性跳舞。 5、别在别人面前脱鞋 在美国,若是在别人面前脱鞋或赤脚,会被视为不知礼节的野蛮人。只有在卧室里,或是热恋的男女之间,才能脱下鞋子;女性若在男性面前脱鞋子,那就表示“你爱怎样就怎样”;男性脱下鞋子;就会被人当作丛林中赤足的土人一样受到蔑视。无论男女在别人面前拉下袜子、拉扯袜带都是不礼貌的;鞋带松了,也应走到没人的地方系好。 6、不要随便搭便车 在美国旅行切不可随意搭便车,这是由于美国社会治安情况造成的,搭便车而被抢去钱财或遭到凌辱之类的案件在美国屡见不鲜,有些歹徒看到路边步行的女性,就主动停车,殷勤要求送上一程。如果误以为他是好意,无异于羊送虎口,碰到这种情况,最好还是冷言拒绝,不要多加搭岔。 不仅如此,遇到要求搭便车的人也不要轻易答应,因为有些歹徒、包括年轻姑娘专门等侯搭乘便车,上车后靠威胁等手段诈取钱财。 7、夜间不要乘地铁 纽约的地下铁道极为脏乱,夜间更成为黑社会成员聚集之地。吸毒犯、盗窃犯、流氓、贩毒者齐集于此,整个气氛令人不寒而傈;如果对此不在意,那么出事之后,纽约的警官不但不会同情你,可能还要责怪你:“夜间乘地铁,不等于在鳄鱼聚集的水中游泳吗?出了错,责任在于你自己。” 8、不能随便说“I am sorry” “I am sorry”和“Excuse me”都是“抱歉”、“对不起”的意思,但“I am sorry”语气较重,表示承认自己有过失或错误;如果为了客气而轻易出口,常会被对方抓住把柄;追究实际不属于你的责任。到时只有“哑巴吃黄连”,因为一句“对不起”已承认自己有错,又如何改口呢? 9、谦虚并非美德 中国人视谦虚为美德,但是美国人却把过谦视为虚伪的代名词。如果一个能操流利英语的人自谦说英语讲得不好,接着又说出一口流畅的英语,美国人便会认为他撒了谎,是个口是心非、装腔作势的人;所以,同美国入交往,应该大胆说出自己的能力,有一是一,有十是十,不必谦虚客气,否则反而事与愿违。 10、同陌生人打招呼 我们在路上、电梯内或走廊里,常常与迎面走来的人打照面,目光相遇,这时美国人的习惯是用目光致意,不可立刻把视线移开,或把脸扭向一边,佯装不见。只有对不顺眼和不屑一顾的人才这样做。 美国入清晨漫步街道时,若碰到擦身而过的人,会习惯地说一“早上好”;当然,在行人较多的街道上,不必对所有擦肩而过的人都以目光致意或打招呼。 11、交谈时的话题 参加美国人的聚会时,切莫只谈自己最关心最拿手的话题,谈论只有自己熟悉的话题,会使其他人难堪,产生反感。谈论个人业务上的事,加以卖弄,也会使其他人感到你视野狭窄,除了本行之外一窍不适,在谈话间,应该寻找众人同感兴趣的话题;医生可以大谈文学,科学家畅谈音乐,教育家讲述旅行见闻,使整个聚会充满轻松气氛。在美国,“自杀”这个话题不受欢迎,不论何时何地还是少谈为妙。 12、不可在别人面前伸舌头 美国人认为在别人面前伸出舌头是一件既不雅观又不礼貌的行为,给人以庸俗、下流的感觉,甚至可以解释为瞧不起人,小孩子犯了错,可以吐吐舌头,显得天真可爱,成年人千万不可这样做。 13、不可随便微笑 微笑可以带来友谊。但是在某些场合,微笑往往代表对某种事物的允诺。尤其是女性,最好不要无来由地微笑,因为暖昧不明的微笑,有时候会被误认为是“耻笑”,有时会被误认为“默认”,结果造成很大的误会。 14、不乱送礼物 送礼必须送得有意义,例如朋友生日、同事结婚可以送上一份礼物,以表心意;但不能动轨送礼,这样对方不但不会感激,还会疑心你另有所图;不知送何礼物为宜时,可以送鲜花,作客或参加宴会,鲜花总是得体的。香水和威土忌等也普遍受到欢迎。 15、不为别人付帐 中国人的习惯是,几个好友一道出门时,总是抢着付钱买车票、门票等;但如果对美国人这样做,却不会得到他们的感谢。这种作法会使美国人觉得欠了人情帐。心理上很难受;美国人一起外出,总是各付各的费用,车费、饭费、小费无不如此。
18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留学美国 反思北大
热度 1 conductor 2011-6-2 21:41
留学美国 反思北大 我在美国学习的第一件事,是基本的讲和写;第二件事,是如何读文献;第三件事,是如何做一个自由的人。回过头来看,北大究竟欠缺了什么?我向往北大差不多有十年,又在北大学了四年本科物理。北大百年校庆之际,很有一些感触。据我的观察,北大的毕业生谈起母校来,总是以调侃批评为主;而清华、科大的毕业生谈起母校来,总是以赞美为主。北大百年校庆之际,众多的校友已经唱了不少赞美北大的颂歌,北大更是借着人民大会堂大大地张扬风光了一番。所以我想在此做做恶人,品评一下今天的北大和北大人,以维继母校长久以来的自由和批判的传统。   北大是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一?我想从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谈一下我个人的体会。   在北大学的课,不可谓不深不难。四年中的三年,都是在苦读中渡过的。我念书的那几年,读书仍旧是校园里的头等大事,入校时本系的毕业分配竟然是按照成绩挑选。北大理科本科的课程,差不多已经是美国研究生的课程。北大物理 研究生的入门课程如高等量子力学,可能连美国名牌大学中某些专业的物理教授都没学过。所以北大的本科毕业生到美国念研究生和考试,并不费力气。可能是基于同样原因,中国大陆留学生在美国念研究生课程并不费劲,因此而自傲并瞧不起旁人的人挺多。但是在北大的几年里,我对科学的经验只是考试和做题,不要说没有学到如何做科研,听过多少科学报告,就是如何查文献也基本没有学过。有外宾的科学报告总有把门的,大四以前根本没有资格进资料室。顺便提一句,北大的科技文献大多是盗版影印的,最新的也是半年以前的;导师不签字,研究生连复印机使用不成;从图书馆借英文科技书一般都是精装旧板,署着“燕京大学”的名,被同学们戏称为“珍本善本科技书”。现在北大似乎建了许多华贵的新楼,我但愿新瓶装了新酒才好。   我在美国学习的第一件事,便是学习基本的讲和写。   语言的听和写其实不是主要的问题,语言的内容才是主要的问题。我们大陆留学生说话,总有《人民日报》的底子,哪怕说点儿简单普通的事,也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弄点什么理论来打底充气。所以在美国,搞文科的学“后现代”那几套最轻车熟路。某些北大的老师,爱在芸芸学子面前,将科学讲得高深莫测,用哪本教材和指定哪本参考书也是攀比的题目之一。实验课也是涵盖得越多越好,哪怕学生们其实是在机械地照单照做照抄。比照一下生动活泼的美国的普通物理,放任自流的物理教学实验,中国的普通物理一上来便是抽象的教条,既象《易经》又象《圣经》。我在美国,才学会如何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讲和写得简单易懂,领略到科学的精神其实就是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表述得简单易懂。不信你便去听听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报告,再去听听研究生的资格口试,一定前者易后者难。可能,讲和写的方式便是带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精神,我们的老祖宗们便喜欢引经据点地把简单的想法复杂化和神秘化。同样是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中国的“阴阳五行说”便要比西方的“原子说”要艰深博大得多。   不仅说话不同,学习的方式也不同。一般地讲,北大的专业课程总是很难的,老师课堂上往往一句废话也没有,同学们下课便是“消化吸收”和做作业,学得好不好也是看考试成绩来定。不仅学生如此,老师也是如此。在国内参加科学报告时,我经常看到老师们如众星捧月般簇拥着科学名人,几次看见因为一个不深入的提问,台下问的人灰溜溜地无地自容,台上讲的人趾高气扬地不屑一顾。偶尔听到老师谈老师,也是某某于某年某日向某个名人问了某个愚蠢的问题,或者是某某曾受到过某位名人的赞赏。一切有点象武侠小说里高手对掌,一口气喘不对便要粉身碎骨。想必在北大呆久了,在专业上沉默是金;偶尔一开口,也一定要点到穴位上。所以,在北大的几年里,能听到的科学报告很少,倒是关于气功的讲座很多。总之,北大在做学问上,“认真”和“宽容”调和得并不好;学生和老师,在科学的领域里,精神上是不太自由的。   在美国上课,便要轻松得多。课堂上有问有答,老师如鱼得水,学生妙语连珠,彼此汤姆、彼德地称兄道弟。即使是荒诞不经的问题,老师也要借机引申一番。的确,科学上有什么是坏的问题吗?我们如果让中国的“杞人”一直忧下去,不怕他忧变了天――中国便可能是牛顿的故乡和爱因斯坦的故乡。美国学生一般没有中国学生知道得多,问的问题也天真;但好的学生往往能问出好问题,让老师大大地引申一番兴奋一场。和好的美国学生一起上课,仿佛是在看别人在做有趣的猜谜游戏,自己因为预先知道了答案而只能旁观,心中充满懊恼和羡慕。美国学生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他们十分热爱自己的专业,比如学生物的从小便做野外观测,案头常常放有自己幼时亲手采来的标本,有的假期依然重操旧业;学物理的十分熬得住,四十出头一无所有依然热忱不减。而决定中国学生所学专业的其实是高考分数和毕业分配,所以中国留学生们在这里一有风吹草动便纷纷跳槽转业。也许过多的知识让我们早熟了,失去了在科学上的童贞和热情。现在,看看国内教育更加起劲地制造小天才和小专家,我但愿中国未来的人才别个个都是小老头了。当然,美国并非到处如此,一般工学院的课堂风格便比较近似于国内。可能,这也正是美国工业界在高科技上拔尖的人物中,工学院科班出身的人并不多。总之,这种培训式的教育严格训练出来的人中,在科技上勤恳有用“成名”的挺多,开辟新路“成家”的不多。   在美国听名人演讲也是如此。名人孤单地来,孤单地去。并不因他有名,台下问问题的人便显出胆怯。在美国,自由的含义之一便是尊重每个个体,哪怕他是多么默默无闻。相反,在中国做个孤独的普通人,是最危险和最寂寞的。一个人稍微在某件事上与众不同一点,便可引祸上身。我们老祖宗的智慧,便是尽量消灭自己的个性,多往人多的地方站。中国近代史上运动来运动去,一大原因便是大家因恐惧而跟着形势走。在中国做学问,也要依附成理;大学各系里的老师往往都是本校本系毕业的同门,学术上以校为派。在美国学界,年轻人总想独树一帜,弄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来玩玩。留校教书被当做“近亲结婚”而被人不齿。热爱自由的人说起话来,当然少有顾忌而充满个性,即使说的是科学上的术语。   我在美国学习的第二件事,便是如何读文献。   中国式的读书最适合用来读课本和考科举。书中的每一条都是真理、因为每一条都可能被考到。老祖宗传下来的读书方法是:读书要以书为主,掌握了一个“正确”的理论体系,就是掌握了真理本身,就象武侠小说里的真功夫,都在“秘籍”里一般。迷信理论体系,也是我们中国的特色之一。我们几千年曾捧着孔孟之道不放,孔孟不行了,便去找其它的主义;找到了马列主义,便当做救国的真理;后来又去弄民族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类玄学。“现代化”便意味着当官的都要去弄文凭。辨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被官方奉为学科学的指南,反过来大学里同学们昏天黑地的看佛洛伊德、康德、尼采和萨特的理论体系,把它们当作“救国救民救自己”的武功秘籍。在北大,“科学”是被当做“真理”来看的。更不幸的是,在中国的其他地方,“科学”是被当做“技术”的工具来看的。而“技术”更是搞“政治”的工具,比如芝麻大一点成果,甚至是抄袭照搬引进别人的,也要和政治联系上、和民族的尊严联系上。   而林林总总的科学文献中,有对的,有错的,所以读科学文献,要怀疑、要分析、要推理、要就事论事、和要旁敲侧击――要“不信邪”,要以“我”为主。美国的研究生课程中,读文献才是重头。发展快一点的学科,如生物,研究生课程常常没有教科书,只有文献,甚至于象听科学报告一样,十几位老师轮流传,每个老师讲他那一方向的科研,留一堆令人头痛的文献。美国教育体制似乎并不在乎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在乎给学生一个分析信息的方法,“少谈主义,多谈问题”。我因转学生物物理而旁听了一年的遗传学,就是这种风格;第二年正式选课时,发现内容已经有了许多更新,文献有一半是新的。有的老师还要故意给学生指定“牛屎”文章请学生分析,让学生上上大当,让我们明白即使是科学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和撒谎的地方。遇到问题,美国学者的第一本能便是想想“图像”――想想已知的事实的前后顺序,而不是像我们中国人那样开始一头扎进理论体系,或是象俄国人那样开始解方程式。在美国,一个好的研究生不光要做好项目,还要会看文章、能拿主意、懂得究竟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并能放眼未来。而一个研究生如果只被动地读导师指定的文献,他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最多只能成为一个科学上勤勤恳恳的跟屁虫。可惜,读文献的意识在我们中国留学生中并不十分强烈,许多人一说便是个人手头的项目做得有多好,但对其它人在做什么却所知甚少。在西方,“科学”不是从理论体系开始的,而是从事实和信息开始的;人与理论体系的关系是自由平等之下人人玩理论体系、而不是象在中国那样理论体系一直在玩人人。我这里并不是说理论体系在科学上不重要,而是说理论体系不应管得过宽过细,成为□□人的思想的东西。在西方,“真理”是被当做“科学”来看的。半个多世纪以后,我终于理解了北大老校长胡适忠告要“少谈主义,多谈问题”的苦衷。我在美国学习的第三件事,便是如何做一个自由的人。   记得在北大参加“草地沙龙”时,那时北大学生对北大不自由的一致定义便是:一、要上政治课;二、晚上要熄灯;三、早晨听大喇叭;四、食堂太定时……在美国几年后,我对自由的理解完全变了,自由不是无法无天、随心所欲、或是御风而游、心驰神想等等。自由包涵着义务、责任、尊严、尊重、法治、平等、和社会的公正。自由不再是一种个人的状态,自由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公德。首先,自由的第一要素便是平等。如前所述,我觉得国内的教学是在培养科学上的奴仆门徒。那么国内的科学研究又如何呢?我有一个很有天赋的同学,在北大跟一位有名的学者做研究生,常常私下抱怨老师管得太严了,不容任何不同的想法,当研究生简直就是在当计算器和仪器的按钮。对学生的不尊重发展到这样的一种程度:个别老师在做关键的研究实验时,要把自己的研究生请到门外站着。不仅当学生的没有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尊严,当老师的也没有;小小的名气便是瞧不起他人的基础,四十多岁头发都斑白了还被叫做“小某”、还要去给别人当助手,连独立开课也不被允许。   与此相比,在美国立志从事科学研究的中国留学生便要幸运得多,一上来便能挑大梁,两年以内便在最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人很多。同样的中国人,在海外当当响,在国内窝窝囊,我想制度是主要的原因。美国的研究生导师一般只给学生提供钱和给项目上开个头,其它由学生自己去闯去做。学生遇到问题,老师给出点子和打气。学生做不下去了,老师帮忙转向。学生和老师是十分平等的。有几次我和导师有学术上的分岐,两人拍着桌子对吵――我的导师平时是一个非常温文和蔼的人,也是学术上一个方面的权威――如果导师见的确说服不了我,便与我共同分析一下我的方法会不会损坏仪器、浪费过多的经费和耗费过多的时间,然后让我自己去试去体会。果然有一半时间上我最终明白导师的意见是对的,但是也有一半时间上我能向导师证明我的想法是对的,导师这时便很是高兴,认为我为项目带来了突破。几年以来,我与导师既有争论的时候,也有共同庆贺的时候,导师真心地希望我能超过他,师生的情感日笃。美国人一般十分尊重有主见的人,更看重能坚持正确己见的人。   当然,导师和学生也可能有利益上的冲突。本系与我同届有一位中国学生,不到三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的课题,但他的导师不让他马上毕业,阻挠、并在他的论文答辩上使坏。该同学一状告到学校,结果不仅他顺利毕业、由系主任推荐找到了不错的博士后,而且他三年来的成果属于他个人、而与他的导师不再有关联。所以,自由的第二要素便是法治保障下的社会公正。表面上“金钱至上”的美国社会有《反垄断法》和《遗产法》等限制个人财富和自由的立法,就是为了保障个别人的影响力不过度地干涉到社会公正。相反,在法律上少数民族可能拥有更多的个人权利,美国的新闻也更加关注社会上的弱者和受害者。退一步讲,美国是一个自由的社会,在一个地方呆得不痛快,大可换一个地方继续干。所以,我认为北大校友卢刚几年前枪杀导师和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全体并杀及无辜的行为,既是卑鄙的和残忍的杀人犯行为,又是对“自由”的完全无知――而不是象网上某些自封的“爱国狂”所说的那样是个“自卫”的“爱国”的行动:因为他杀了不认同他的美国白人。自由更加重视个人的尊严和个人的责任。   我国司马迁在伟大的《史记》里,为重信义、一诺千金的人专门做了一篇《刺客游侠列传》。反过来看,几千年封建□□之后,在中国做重信义、一诺千金的人,便如做刺客一般。解放以来,中国有那么多的民族苦难和政治运动,敢于仗义直言的人是那么少,他们和他们家人的结局一般比三千年以前战国时代的刺客更加悲惨;相反,随波逐流落井下石迫害他人的人是那么众多。在我,刚上学便开始学写“在马路上拣了五分钱”、“给军属李奶奶挑水”式的日记,写过无数的决心书和誓言,批判过无数一无所知的人和事,背诵过无穷无尽的政治答题。统治者的心态,是即使不能给年轻人洗脑,也是要把他们变成不敢说实话和负责任的胆怯的小骗子――对于习惯撒谎的灵魂们,重信义、看事实、定量办事的个人,便如刺客一般;按塞万提斯的说法:侠士和好主教大人的故事使胆怯的小市民心安理得,因为他们不会武功不是主教也就不必去想着打抱不平。   所以我们一旦到了一个自由的世界里,应该检讨一下个人灵魂深处撒谎的习惯。我到美国的第一个震惊,便是美国人对“撒谎者”的极度鄙视。个人的言行一致、前后一贯,是美国老百姓判断一个人的“试金石”。几年以后,可能是被“西化”了吧,我对许多同胞的办事方法实在不敢恭维。比如这几年国内的TOEFL和GRE成绩越来越高,许多人便另辟蹊径,给教授写决心书式的自荐信,言辞诚恳、声情并茂;并千方百计找到在这里素不相识的校友做联系人;其实一面已经在暗中着手转校和转专业;来了不到一年,便神秘失踪,把系里和恩师急得团团转――以为出了什么刑事案件;其人千里之外打个电话过来让联系人去给他擦屁股和邮寄行李,苦劝之下也绝不给系里和恩师打个电话说明情况和给联系人留个电话号码。言而无信过河拆桥,这样做其实很伤人心,许多教授已经立誓不从中国大陆招研究生,一些系开始象防贼一样地防大陆来的留学生,老生再也不愿给新生做联系人。其实在美国,转校和换专业是天经地义、受法律和校规保障的。许多人这样做的小算盘,只是多拿一、两个月资助。撒谎的习惯,也被一些人带到科学研究里。有些人对于导师的所有要求,一概满口答应,下来便造数据和程序输出,从并不工作的仪器里也能得出最好的结果,仿佛是在国内做学生实验一般。在民主的社会里,真正的自由是无法“法定”的,多数自由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默契。而撒谎的人是无法让别人信任的,我们不尊重自由的结果将是做为整体地失去部份自由。我个人有时觉得在美国最受不了的“妖化”,便是被别人在内心深处当做说谎的种族。   我常常想,北大究竟要为过去的历史事件负怎样的责任。不错,北大也许是中国最民主和自由的地方,但是北大似乎欠缺了什么。从北大发起的历次政治运动,几次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历次要求民主与自由的政治运动里,冲锋陷阵的都是年轻的学生。而当你一旦看到这些运动的领导者,都是一些刚上大学的“青少年”,你便不再奇怪这些运动非理性的特征和悲剧的结局。北大的中年老师们曾一再向学生们灌输民主与自由好的理念,风雨既来,他们怕受连累连“幕后”也不愿当,只愿自成一体高谈阔论;风暴一来,纷纷去讲学问做聪明人,使少数敢于坚持社会责任感的老师这样突出和孤独――所以我觉得北大的老师们并没有尽到全部的历史的责任。作为学生来讲,在运动高潮自己对前途也迷茫,就不该再去号召老百姓们去做什么,让群众去为自己铺路和堵枪眼,把人民当作做政治实验的小白鼠;北大的学生们也把历史当成作戏,十分追求戏剧效果,一旦不如意就丢开不管,对于历史也是不够负责任的。   自由的人真正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和他人的工作。我记得中国有一位受尽苦难的老歌唱家,在北大某年校庆时,带着对北大深深的敬意来为北大歌唱,他人老了,一个高音没有唱准,立刻引来台下一片嘘哄之声;我因恰巧坐在前排,而看清了他眼中老花镜后的泪水;不知有多少读此文的北大校友还记着这一幕?   所以有时我生气地觉得,北大八十年代的民主热与自由热,不是出于对基本人性的追求,而是出于时尚的偏好。现在,坦率地说,我与九十年代的北大校友很有隔阂,因为他们一般不太看重我们八十年代这一批人视为基本人性的东西,而谈得更多些中国人与西方人在人性上不同,和站在纯粹民族主义立场上的“中华抱负”。几年以来,在与“洋人”们的交往上,我深切地觉得“老中”和“老外”在人性上是相通的,相信众生平等、世界应该大同。而我的许多同学和同胞,在这里不读书不看报也不与洋人交往,却天天大肆批判别人,一直生活在“受迫害”的臆想里。   在北大时人人大谈特谈自由与民主,我们那一代的大学生大概个个如此。而一旦到了民主与自由的社会里,大家往往热衷于破坏与滥用民主与自由的体制。举个例子来说,留学生一般都是自费生,拿W-2津贴,照理该交税。但大家不交税的办法五花八门,理由也很多很充足:虽然我拿W-2津贴,但我认为这是奖学金不用交税;美国反正钱多,不缺这一点;我已经交过税了――我的科研比钱对美国更重要;我将来“要回去”,我应该从现在就享受公费生的待遇;美国反正花钱白养黑人西班牙人白人,为什么不能白养几个中国人;美国不是讲人权吗?它就应该讲我的人权,养养我。聪明些的到中国城请人代办偷税。而中国留学生有了小孩却要拿美国的社会福利,因为我们是在养“美国孩子”。有绿卡一定要拿,因为“美国需要我”。来探亲的父母若有病,送到急诊室不要签任何字,让社会福利和教会出钱……其实,讲“人权”的社会里的许多好处,都是别人奉献给你的,现代民主社会的基石之一,便是在自由公开基础上的“公益”二字。税收是按照民主方式定的,在法律监督下使用。也许分配制度不是尽善尽美,但对个人,它不仅提供了比□□更公平的机制,而且也给个人充分的抱怨修正的机会。如果大家都像某些同胞那样只会索取不奉献,占便宜只嫌不多,那么再好的社会制度也是要垮台的。   “以恶度人”的态度,也被许多同胞用来看美国。美国人笨,做题和考试远不如老子;我们偷税、不讲公德,不是也有美国人这么干吗?美国人让我们上学,不就是想将来靠着我们压榨我们吗?同胞们关起门来私谈,说白人多是男盗女娼,称黑人必叫黑鬼,但对任何对中国人的不利评价都要跳,动辄就是“围堵中国”“妖魔化中国”等帽子。别人说了什么、是不是事实,有多少是事实,都不重要,只要不是正面报导就不行。说实话,每个人到了海外,都有一段对有关祖国的事过分敏感的时期,因为在我们的爱国教育中,有着过多的“受害教育”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民族至上”的旧货,从未客观地分析看待中华民族历史上与其它民族的关系,而一直把自己当做别人的家长和恩人。近年来一些同胞到美国并千方百计地留下来,似乎就是专门留在这里“恨”它的。如此,不仅美国先进的东西学不到,中国落后的东西也看不见;留学爱国的目的又在哪里呢?   尊重他人,也包括尊重他人的信仰。在美国,基督教是主流。一些中国人为了增加社会关系和受教会的庇护,便积极入教和受洗;但私下对宗教并不以为然。国内政治上的积极分子在这里往往是另一种积极分子。其实,没有很多人是傻子,西方的传教士早就观察到:中国人什么都可以信,其实什么都不信。中国留学生应该认认真真地学学基督教深刻自省、平等博爱和切实奋斗的精神――这些我们传统文化中缺少的东西。   好了,我从北大谈起,已经谈到民主、自由和道德上。我所谈的,是北大和我们同胞身上最阴暗的一面。其实我在美国,遇到过许许多多献身科学有所建树和道德高尚的同胞和校友。北大和北大老师留给我的记忆其实是十分美好的,对我的培养也使我终身受益不尽――我写此文,就是缘于“北大精神”的感召,希望整个世界象北大未名湖那般纯洁和秀美。
1440 次阅读|1 个评论
留学得与失
热度 1 xudm 2011-5-10 13:23
留学美国,1月底回到北京,转眼5月中了,时间过得好快! 工作一直在调整,希望能尽快定下来! 回想刚上班那段时间,确实还是不适应了。自己的思想还是停留在1年前离开的时候,可实际情况是1年可以发生很多的变化:原来自己负责的领域由别人承担继续做下去;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增加了新同事、新业务;最明显的变化,周围的同事几乎每人一部智能手机。 自己这1年来的收获:对自己过去的工作有了更清楚的梳理;认清了困扰自己的问题;壮大了做事情的胆量。这1年来的收获,除了业务的,更宝贵的是精神的。因此,与失去原来的领域相比还是值得的。 工作、家庭、健康、婚姻是四个球,家庭、健康和婚姻是玻璃球,扔掉就会破裂;只有工作是橡皮球,扔掉还可以弹得更高!
个人分类: 品味生活|380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精神分裂症:从复旦学士到美科学硕士、哲学博士、医学博士
热度 3 JYH64J98Y99H 2011-5-6 14:19
本文转自陈安博士的博客,该博言转自《潇湘晨报》。    4月11日,一位网友在红网论坛发帖,帖文整理了两篇媒体报道,披露了一个消息:在衡阳,一名哈佛大学女博士后回乡后成了精神病患者。 帖文被多个论坛转载并引发网友热议。事件真相到底如何?4月下旬,记者赶往衡阳调查。   4月25日,衡阳市第二精神病医院,树木枝繁叶茂,鸟声婉转动听。   这是邓琳的第二个“家”,每隔一段时间,她都会到这里住上3个月。   她可能是这里学力最高的人——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但是,她不是在这里从事科研、诊疗,她只是这里的病人,精神分裂症患者。    她曾经是别人眼中的天才,复旦毕业留学美国,自然科学硕士、哲学博士,医学院博士后。   走到这一步,她经历了怎样的人生?    天才   邓琳自小就显得天赋异禀。   1967年12月12日,她出生于西安。   在父亲邓建平印象中, 与同龄孩子相比,女儿的“鬼点子”明显要多。 一个例子是,1971年,当时女儿才4岁,和他一起去南宁旅游,在火车站出站口,身高超过 1.1米的女儿被乘务员拦住要买票。他还在跟乘务员求情,希望免票,不料女儿趁乘务员不备,一下子就溜出去了。事后,邓建平虽觉得不妥,但女儿的“机灵劲”让他感触很深。   尤让他喜出望外的是,女儿 有很强烈的求知欲。 女儿5岁时,很想上学,邓建平当时是航空工业部西安一家企业的高级工程师,联系了一所小学,不料由于女儿年龄不够,最终还是被对方拒绝了。小邓琳很生气, 整天哭闹着要上学。 邓建平没有办法,把她安排到自己老家湖南耒阳的一所乡村学校。   不久,邓建平把女儿转到西安读书。一开始,西安的学校不愿接收,但很快,这所学校就无话可说了——邓琳入学考试得了两个100分。   在学习上,邓建平从来不为女儿操心。她超乎常人的学习能力,让同龄人和同龄人的家长羡慕不已。“有一次,我们隔壁邻居家小孩想找家庭教师, 最后担当这一任务的就是我们家邓琳。”邓建平很自豪。   不止课堂学习,小时候邓琳各个方面都很优秀。在母亲周云娟记忆里,小邓琳最喜欢玩跳皮筋,邻居家小孩没有谁能玩得过她,“有一个高难度动作,邻家小孩尝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我们家邓琳观察了一阵,换了个角度,轻轻松松就跳过去了。”   邓琳的腰鼓、羽毛球都很不错。   邓建平一直认为, 他的女儿是个“天才”。或许,这是继承了父母的“学习基因”。邓建平和周云娟都是高级知识分子。   1982年,年仅15岁的邓琳被复旦大学录取。   其实,父母并不希望邓琳去外地念书,他们给邓琳设计的人生规划是学医。在父母的要求下,邓琳第一志 愿报考了西安一所军医大学,最后,由于身高原因,邓琳被第二志愿复旦大学昆虫学专业录取 。   作为家中长女,邓琳得到了父母更多的关爱。她赴上海读书那天,邓建平一路跟到上海,帮她挂好蚊帐,买了很多生活、学习用品。邓建平还 特意拜访了一位在上海的老同学,请对方以后每次都要到火车站接女儿。到了周末,邓琳都会到这位叔叔家打牙 祭。    出类拔萃的学业成绩让邓琳有了不少优越感 。一次,邓建平去复旦大学探望女儿,但她说要出去跳舞,邓建平偷偷跟了过去,在舞会上,男伴由于舞技不太好,被女儿当面骂“蠢蛋”。   或许是考虑到女儿的这种优越感,邓建平从来不让邓琳吃苦头。1984年,邓建平调回老家工作,在衡阳市科委任职。女儿每次回衡阳,他都一定会到火车站守着,并给她买好回程火车票。如果没有买到卧铺,邓建平就会上火车给女儿抢座位。   有一次,邓建平没有抢到座位,邓琳站着去了上海。这事后来成了邓琳向邓建平抱怨的由头,“她跟我说她好苦,我问为什么,她说站着去上海上学。”邓建平说。   本科毕业后,邓琳顺利考取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学的是昆虫病毒学。   研究生快毕业时,邓琳报考了美国的大学。尽管她以上海市专业第一的成绩被对方录取,但当时出国手续办得不太顺利,邓琳一气之下,放弃了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证书,回到衡阳。   之后几个月,邓琳几乎不出家门半步。父母劝她回校念书,邓琳的回答着实让邓建平吃了一惊:“去不了美国就自杀。”   最后,在邓建平的帮助下,邓琳成功搭上前往美国的飞机。    压力   近10年留学生涯里,邓琳就读和工作的都是美国一流大学,俄勒冈州立大学自然科学硕士、肯塔基大学哲学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   邓琳32岁那年,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开始了初恋。她认识了一个来自台湾的男同学,很快坠入爱河。后来,男同学硕士毕业,考上了哈佛大学博士,邓琳放弃了在肯塔基大学一所实验室的研究,和男友一同去了哈佛。   但是,邓琳并没有告诉父母自己交了男朋友的事。这让周云娟觉得很奇怪,在她印象中,女儿之前读书时不是这样的,“每天放学回家,她都会跟我讲学校里发生的事”。   邓琳去美国后,大约每两个月会写一封信回家。有一次,她在信中寄了几张外出游玩的照片,邓建平发了火,他的回信说:我送你去美国是学习。没过多久,邓琳回了信,里面是她刚刚发表的学术论文。   父母依然没有想到,邓琳这时候交了男朋友。   直到有一次,邓琳在信中透露了一点关于男朋友的信息。邓建平步步逼问,才得知这名男同学比自己女儿大了8岁,且有高血压。   家里人强烈反对,邓琳的恋爱无果而终。   事实上,虽然邓琳32岁之前的感情世界一片空白,但她不乏追求者。   在复旦大学,由于邓琳的学业、舞技出众,表达爱意的情书纷至沓来。与她同宿舍的韩慧敏还记得,当时邓琳性格非常开朗,非常热心,“每次代大家收到信后,她都会一一把信送到每位舍友的手中”,不过,邓琳当时的心思全部扑在出国上,加上年龄小,根本就没有想过要谈恋爱。   现在看来,邓琳初恋无果而终,造成的影响远远不只是失去了男朋友。   1999年6月,周云娟去美国探亲,一下飞机,就发现前来接机的女儿瘦了一大圈,她还很惊讶地发现,女儿处理问题的时候不像以前那样圆滑了。她不知道原因,也具体说不出女儿到底哪里不对劲。   随后,邓建平赶到美国,也发现了女儿的反常之处。他当时只是认为,女儿在美国的日子过得并不畅快。   为了送女儿出国,邓建平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甚至连女儿最初去美国的机票费用,都是周云娟特意跑到宝鸡找姐姐借了4000元。   其实,邓琳出国时就知道了家里的境况。但是,可能是之前的“优越感”养成的习惯,她依然保持着精神上的“优越感”。   ——在美国,一般家庭的留学生都是和别人合租,有时还要外出打工。但邓琳希望生活得体面些,她不愿意出去打工,还租了一套单身公寓,每个月租金接近1000美元。此时,她每个月的补助大约是2300美元,“要缴23%的税,除了租房吃饭,什么钱都不剩了。”周云娟说。   尽管手头拮据,但邓琳从来没有开过口额外找家里要过钱。   邓建平说,可能是继承了父母的性格特点,女儿既内向又外向。一方面,她希望自己各方面都做到最好,对自己的学业要求尤其苛刻,她报考研究生时,花了16元钱报考费,她就对母亲说,如果自己考不上,会对不起这16元钱。另一方面,她受不了一点气,但她嘴上从来不说,就算在外面受了委屈,也从来不和父母亲说。   “内心的高傲、现实的窘迫,这给邓琳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邓建平分析。    挫折   从美国探亲回来,邓建平感受到了女儿的变化,也为女儿在美国生活的窘迫感到担心。   他希望女儿回到自己身边,联系了衡阳当地一家医学院,对方答应聘请邓琳为特聘教授。   2001年夏天,在父亲强烈要求下,邓琳回到衡阳。这在当地引起了不小轰动,媒体纷至沓来,赞美之声不绝于耳。   哈佛大学高材生回到衡阳,让当地组织人事部门非常关注。邓建平被组织部门负责人叫去,征求他对女儿工作安排的意见。   邓建平说,女儿是高级知识分子,可能不愿留在衡阳发展。   其实,邓琳是想留在美国工作。她的一个研究生同学在波士顿一家公司任职,该公司想要招聘两名博士。   当时,周云娟正在美国探亲。她对女儿说,去一趟波士顿找找这名同学,看对方能不能帮忙。但是,母亲的这个建议引起了邓琳的强烈反感。   邓琳认为,当年学校开运动会时,是她在前面骑自行车带着这位同学跑、给这位同学鼓劲,所以这位同学应该还记得她。“邓琳不愿意自己去联系,总觉得自己学历高,别人应该主动找她。”周云娟说。   回国后,邓琳最大的希望是回复旦大学教书。她联系了复旦的一名教授,对方同意了,但表示要等自己考察结束后面谈。邓琳信心满满,不料,没过多久,她就接到教授的邮件,被告知不用去上海了。   邓琳很生气,实在忍不住的时候,把怒火转移到了父母身上。   周云娟有时急了,也会颇带责怪意味地劝邓琳:“又不是只有复旦大学这一条路,去别的学校不行吗?咱有学历,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邓建平和周云娟带着邓琳前往广州,他们联系了中山大学等名校,但邓琳的态度很坚决:非北京、上海的大学不去。   让邓琳和父母没有想到的是,拥有顶级学历的邓琳在找工作道路上的挫折才刚刚开始。   2002年,邓琳的档案被传至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时任生科院院长吴秀山在电话核实了邓琳学历后,决定聘用。   此时,没有找好工作的邓琳正在上海游玩。最后,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她才答应回湖南任教。   但是,她一直没有告诉父母自己的想法。直到最后入职,她才给母亲打电话,说自己已经到了长沙。   邓琳在湖南师大只待了两个月。   在吴秀山的记忆中,邓琳的形象相当模糊,“她没有参与教学,大多数时间是在宾馆里过的,只有刚到师大时去实验室熟悉了一下情况。”   吴秀山说,邓琳入职不久,就表现出精神异常的症状,学院方面打电话给邓琳的家属,要求解除聘用合同。   但是,周云娟不同意这种说法。她说,女儿在生科院时,曾对学院饲养白鼠的做法提出异议,所以,有人在造谣说女儿有精神病。   邓建平跟周云娟的观点不同。   他接到学校电话通知后,害怕邓琳受气,立马赶到长沙,把邓琳接到衡阳,送进了精神病医院治疗了半个月。   这件事,成为了现在邓建平、周云娟口角不断的由头。“你把女儿强制送往精神病院,就算没有病也会逼出病来。”周云娟呵斥邓建平。   不料,一语成谶。    病人   打那以后,尽管邓琳找过多份工作,也先后多次出国,但挫折似乎跟她如影随形:应聘西安一所医学院,原以为学院会提供一套住房,然而她去了西安才发现,自己预期的“套房”不过是一个单间,她大失所望,没有过多考虑,辞职回到衡阳;后来,她去了一趟加拿大,工作没找到,身上的钱却花光了,只好悻悻地回来……   雪上加霜的是,她的精神状态越来越糟,进精神病院已成常态。家属们从医院得知,邓琳真的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现在,邓琳治疗一个疗程是3个月。疗程结束,她的情绪能基本恢复平静,没过多久,她又会进入“狂躁期”,所以,父母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安排她到衡阳市第二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在家里情绪不好的时候,邓琳会朝从楼道里经过的邻居瞪眼,甚至开口骂人。她总是觉得房子里很脏,会不停地从厨房倒水冲洗,一边倒水一边说:“是谁在门口吐了这么多痰?”   这引起了同一单元邻居们的不满。楼上住户老蒋说,孙子放学回家,都要先打电话叫他下去接。半个月前,老蒋实在受不了,就找到邓建平抱怨,邓建平只好再次将邓琳送入精神病医院。   邓琳家的房子80平米,是上世纪80年代单位福利房,后经改造扩建到100平米。邓琳的房间紧挨着门口,一般情况下房门紧锁。客厅里挂了两幅邓琳的照片,从照片上看,邓琳依然活泼靓丽。鲜为人知的是,最近十年,邓琳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个狭小空间和精神病院里度过的。   衡阳市第二精神病医院的医生王倩知道邓琳是一位不同寻常的精神病患者,他给邓琳下的临床结论是:精神分裂症,而这种疾病很难根治。   在邓琳情绪最不稳定时,连王倩接近她都要小心翼翼。王倩知道,邓琳正在产生幻觉,总认为有人在她耳边大声说话,作为回应,邓琳会一个人自言自语。   王倩对邓琳做过研究,他得出的结论是,邓琳是由于情感、事业等多重挫折导致思想受到刺激。这也印证了吴秀山的说法:“智商高的人神经往往特别脆弱。”    反思   从哈佛博士后到精神病患者,邓建平陷入了深深的自责:“是我害了她。”在邓琳的成长过程中,一切都由邓建平和老伴安排,导致社会经验极其缺乏,加上从小就在周围的人群中出类拔萃,遇到挫折就受不了,没办法接受。所以,邓建平喟然长叹:“一切包办的孩子没有出息”。   时过境迁,邓建平和老伴不愿再回忆邓琳的点点滴滴,但对邓建平来说,他常常不由自主地陷入到回忆之中。记者在采访老两口时,每问一个问题,老人都会哽咽,然后老泪纵横。   4月22日的午饭时间,像往常一样平淡而安静,一盘凉拌莴苣,一盘酸菜炒肉是他们的午餐。   如果一切正常,老人原本可以不用拮据,两人每月的退休金加起来接近6000元,但这笔钱现在全部用来给邓琳治病了。   邓建平知道自己总有一天将离开邓琳,他现在最希望能找一个女婿,“房子我们提供,只要他对我女儿好。”   邓琳的学位证书复印件、从美国寄回的信件都保存在柜子里。邓建平夫妇希望有一天邓琳能“醒过来”。   4月22日,周云娟从邓琳床底下拖出那个装有学位证原件的红色书包,用手拍打两下,灰尘往下掉,周云娟感慨:“整整十年没碰它了。”   此时,它的主人,正在衡阳市第二精神病医院第三病区的病房里,叠被子,或者拖地……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邓建平、周云娟、邓琳均为化名)    专家:精神分裂症    患者趋年轻化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心理学专家肖汉仕教授认为,目前中国的家长们普遍有一种重学习、轻做人,重思想品德、轻心理素质的现象。   肖汉仕认为,邓琳是一个悲剧,因为在她的成长过程中,过多地注重智力开发,却忽视了心理素质的自我培养。家长过多地参与邓琳的人生轨迹,导致邓琳缺乏生活自理、独自应对问题的能力,从而养成了一种依赖的人格。当邓琳面对就业、感情等方面的困境时,缺乏最基本的应对能力。   在肖汉仕看来,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第一位“灵魂的工程师”,家长应是指导者,而不是包办者。“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代替孩子做事是爱的体现,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过分的包办等于把父母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   肖汉仕认为,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和“尊重”应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两大关键词,家长可以通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实现这两个关键词。   根据多年治疗的案例分析,衡阳市第二精神病医院医生王倩得出了一个可怕的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趋于年轻化,且越来越多。   王倩说,以前精神分裂症患者大多集中在30-40岁这个年龄段,但最近两年,20岁以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越来越多。王倩调到第三病区时,几乎每个月都要接诊一例,甚至有一段时间,他一个月要接诊5例20岁以下精神分裂症患者。   这让王倩很是担忧,因为这一病症没有明确的诱因,在发病初期表现也并不明显,比如性格孤僻、动不动发大脾气……这些症状往往会被家长忽视。
个人分类: 边看边说|4677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留学美国的基本常识(必备)
houyang1213 2011-4-27 19:05
生活类: 1、在美国很多地方都需要小费,例如餐厅、理发等通常要给10%-15%不等的小费;旅馆、计程车等通常只需要1-3dollars 备注:美国的餐厅一般一桌只有一个服务生,一开始是谁帮你点菜的,待会有什么事情就找他,因为你的小费只付给他,所以其他服务生没有义务帮你。 2、Rebate 和 cash back都是在美国经常用到的促销方式。所谓rebate就是把东西买回家之后,填一份申请书,付上产品的电脑条码(UPC),连同收据寄给制造商,他们回寄你支票;而cash back就是在结账的时候直接退还现金给你。 备注:良好的节俭习惯是留学生活的根本。 3、很多场合会要求出示身份证件,特别是附有照片的证件,如银行开户,餐厅酒吧点酒,使用支票购物,到邮局领包裹等。可用来证明身份的证件有驾照(可持护照、出生证明、居住地证明向各地汽车监理站申请)、学生证、信用卡等。 备注:驾照于笔试后即可得到,但无法开车,需要另外考路试才可驾驶。 4、在美国念书,一定要强制买保险,多数学校明文规定没有保险,就不能注册。学生保险的费用大约是五百至一千美元。整个家庭大约在二千至三千美元之间。选择保险要注意可能发生的疾病,是否在Cover的范围,还有Cover的比例是多少。美国保险是部分给付,而且要超过一定金额,称之(deductible)。一般保险Cover的范围是“医疗上必须”的。 备注:如果学校没有给你买,自己一定要申请,另外治牙费用不在保险范围内;另外大病通常都需要自己购买保险 5、美国社会现在几乎是持卡时代,随身不带太多现金,以免招来危险。有时在餐馆使用百元大钞,还会引来不便,不如随身携带提款卡及信用卡,使用方便。虽是如此,但随身不妨多带些quarter,一来可打电话,二来可付小费,或其他投币之用。 备注:如提取大量现金(超过2000美元)需要提前电话预定。 6、各种账单应准时支付,账单上多会写明付费截止日期,最好能够提早一周左右支付。万一误时,不仅可能会遭罚款,同时也会使自己信用扫地。 备注:在美国信用大于一切,信用不好今后买房、买车困难,甚至连工作都难以找到。 7、美国人喜欢养宠物,特别是狗和猫,但是在未经主人同意时,最好别随意逗主人家的狗。美国人带狗去住宅区散步时,会带着为狗清除粪便的工具与袋子。有责任心的美国人会将家中养的狗猫带去兽医那儿做节育手术的。 备注:在美国虐狗等同于虐人,不喜欢狗的朋友需要避让。 8、有人打喷嚏时,美国人就会异口同声地对他说"Bless you",打喷嚏的人也都会说"Thank you"致谢;在公共场所避免打嗝,如果不小心打了嗝,就得赶快说声"Excuse me"。 备注:简单的生活习惯会使你很好融入美国社会。 9、在美国公共场合例如公交车、地铁不要大声喧哗,注意排队上车。 备注:留学生不仅仅代表自己,而且代表一个国家的修养和素质。 10、在万圣节,北美有习俗,小孩子会挨家挨户敲门,你需要准备些糖果,否则你的窗户可能不保。 备注:这是北美的习惯,警察不会管的,自己多准备些才是硬道理。 11、租房在美国很关键,学校里面比较贵但是安全系数比较高;外边自租相对自由也可以有更多选择,费用也会相对便宜,但要看清楚房费是否包含各种水电费。 备注:自租尽量避免在黑人区,那里相对便宜但是安全系数真的不高。 12、在平安夜、圣诞节等很多节日,尤其BOXING日(打折日)是大众采购的最好时机。 备注:BOXING日是一年一度的打折日,如你需要购买心仪的商品,需要提早去排队,否则好东西都没有了。
1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留学美国土木工程专业申请
lifengwang 2010-2-10 23:4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程实践的发展,土木工程这个学科也已发展成为内涵广泛、门类众多、结构复杂的综合体系。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的本科生就业比较困难以及美元贬值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 中国 学生在本科毕业后选择去 美国 深造,而土木工程 专业 作为工程类一个比较大的分支,亦不例外。 在国内,土木专业相对比较强的学校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河海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等,每年选择出国就读土木工程硕士的毕业生也大多集中在这些学校,一般而言,由于良好的国际声誉以及出国氛围,清华、同济、哈工大、浙大、天大等几所学校的土木专业往往在 申请 中会有一定优势。 土木工程包括建筑工程、地下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工程、交通工程、市政工程等。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学习土木工程的同学想要在研究生阶段选择建筑学专业,但实际上,建筑学和土木工程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建筑学在美国往往有独立的建筑学院或者说在艺术设计学院底下,是研究建筑物及其环境的学科,它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 经验 ,以指导建筑设计创作,构造某种体形环境等等。而土木工程的核心课程往往涉及工程 数学 、 材料 力学、结构力学、桥梁工程道路勘探设计等工程类,与建筑学更加强调的设计关系不大;而且在申请美国建筑学硕士的材料准备上,作品集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很多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难以做好的。 一般来说土木工程专业在国内外都有一些细分的方向,如桥梁、隧道、结构工程、建筑工程管理、交通运输等,国内的土木工程本科生在大二升入大三的时候往往也会选择方向,就申请而言,结构工程、工程管理是申请人相对较多的方向,而后者申请难度相对较低。 接下来以笔者去年帮助申请的一个同学为例,介绍一下美国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的申请。 该学生本科就读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虽然这个学校名气一般,但在土木建筑类还算不错的学校了,在沟通的过程中,发现他自身的背景是比较丰富的,首先成绩很不错,平均分接近90,IELTS也考了7分,但GRE考试因为数学部分没有做好,只取得了1280的分数。经了解,原来他高考时发挥失常,仅差几分,错失清华大学,从进入北建工那天起就立志要在研究生阶段进入美国的一流学府学习。他坚定的信念和在学习上的努力,让笔者有了实现他愿望,帮他申请美国名校的信心。 美国的土木工程专业 排名 与美国工程学院排名基本上保持一致,加州伯克利大学(Univ. of California Berkeley)、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niv.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gne)、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乔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等学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传统名校,普渡大学西拉法叶校区(Purdue Univ. West Lafayette)、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宾州州立大学(Penn State Univ.)等学校也非常强,而这些学校也基本上是所有申请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大众情人校。笔者在和申请人沟通过后,不出意外,这些也是他最想去的学校。于是,挑选了UCBerkeley、UMichigan、CMU、USC、Stanford、UWashington、PSU、Cornell等作为备选学校。 UCBerkeley作为专业第一、全球知名的学校,申请难度也是非常大的,该校土木工程在土木与环境工程系(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分为工程与项目管理、环境工程、地质工程、结构工程、交通工程与水利工程等六个子方向。综合近几年的 录取 情况,能进入Berkeley土木工程专业学习的学生,往往GRE平均的Verbal在600以上,TOEFL也达到了104左右,这在工程类专业中也算少见的高分了。 UMichigan地处美国五大湖的工业区,其工程学院常年位居美国前十,而土木工程专业更是高居第八。从Petersons上的数据可知,该校去年收到372份申请,仅有30人入学,入学学生的平均年龄为27岁,可见大部分入学的学生都已经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了,所以国内的本科学生在申请时最好有一定的实习来弥补这一劣势。UMichigan提供的方向有:建筑工程管理、环境与水资源工程、地质技术工程和结构与材料工程。该校对于申请人GRE和TOEFL的最低要求分别为1200+4和84(阅读23,听力23,口语17,写作17)。值得一提的是,该校的建筑工程管理方向提供MEng的终极学位,该学位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在申请时可以不提供GRE成绩,申请难度相对较低。 CMU的计算机全美顶尖,其土木工程专业也相当不错,尤其是在匹兹堡这个钢铁之城, 工科 学生的就业还是相当不错的。该校土木工程排名13,提供的方向有:高级基础结构系统(Advanced Infrastructure Systems)、土木工程、计算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管理与科学等方向。由于竞争激烈,尽管没有最低分要求,但申请成功的申请人GRE的Verbal部分在600分到700分。不过该校也宣称,如果其他背景(如教学背景、科研背景或工作背景等)非常强,也有可能不提交GRE成绩而获得录取。从Petersons上公布的数据看,去年CMU收到257份申请,入学的为52人。而笔者服务的这位申请人也在该校给了他每年接近$15000的 奖学金 后从了这所学校,现在已经开始了在美国的学习。 地处美国加州最发达的城市洛杉矶的USC仅凭这一点就成为了广大中国 留学 生的首选,与该校高综合排名相提并论的往往是其高昂的学费以及对于 中国学生 的青睐。该校作为加州地区规模最大的大学之一,尽管土木工程专业将将能挤进前四十,但竞争者依然非常多,也成为了很多清华、同济等名校的保底校。该校提供建筑工程管理、环境工程、地质技术工程、结构工程、交通工程、应用力学、环境质量管理和结构设计方向。该校的土木项目并不算很大,仅有56个全职学生,但国际学生就占了46人,只要GPA在3.3以上,GRE和TOEFL在平均水准以上的同学都可以尝试申请这所名校。 同处在加州的Stanford是全美最有贵族气息的顶尖学校,综合排名前五,工程学院排名第二,土木工程 专业排名 第三,仅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就拥有28名全职教授,是清华学生的首选,该校同样也有名校情结,在大陆招生也往往只招清华、天大、浙大、中科大的学生。该校庞大的土木环境系拥有着建筑设计、大气与能源、建筑工程管理、环境工程与科学、环境流体力学与水文学、结构工程与地质力学等几个方向,其也是为数不多的将建筑设计放在土木系底下的学校。在该系282名学生中有132位国际学生,中国学生不在少数,20%左右的录取率让这所名校看起来并不那么高不可攀,但从入学学生27岁的平均年龄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也是已经有工作经验的。 综合排名40左右的UWashington在土木工程专业排名前20,仅仅比Princeton低一位,地处波音公司总部所在的Seattle,也算是美国西北部的大城市。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有建筑工程、环境工程、地质技术工程、水文学,水资源与环境流体力学、结构工程与力学及交通工程。318份申请者,接近50%的录取率,算是比较高的,从学校官网上公布的数据来看,2008年入学的74位硕士平均GPA为3.4,GRE的Verbal部分平均分为482,Quantitative部分为710,Analytical Writing部分为4.0,只要GPA比较高的同学,申请该校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 PSU专业排名17,是美国宾州最大的公立大学,也是不少申请人的保底校,提供的方向也比较多:水利系统、建筑工程、环境与水资源、地质工程与路基工程、材料工程、结构工程与交通工程。官网公布的数据为2007年的数据,73名国际学生申请者中有55%的录取率,平均GPA为3.33,GRE的Verbal部分为510,Quantitative部分为755,Analytical Writing部分为3.98。另外该校还公布了申请该系硕士的最低分要求,分别为TOEFL高于80分(口语20),GRE的Verbal部分高于430,Quantitative部分高于650,Analytical Writing部分高于3.0。 专业排名第十的Cornell是著名的常春藤名校之一,也是一所对中国学生相对比较友好的学校,其风景如画的校园风光和在同级别学校中较高的录取率,也成为众多中国学生的心仪学校。Cornell不愧为全美专业最多的学校之一,其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提供职业性的MEng学位以及研究型的MS学位,大方向有民用基础设施、环境以及工程系统与管理,细分的方向更多,有:环境处理、环境流体力学与水文学、环境与水资源系统、地质技术工程、交通系统工程、工程管理、结构工程等,甚至遥感技术也设在该系。Cornell对于TOEFL的最低要求为77分(写作20,听力15,阅读20,口语22),尽管总分不高,但口语的要求对于很多中国学生而言并不容易。笔者去年有一位清华的申请人,GPA为3.2,TOEFL成绩为96分,GRE为1230+3,成功拿到了Cornell的录取。虽说据传Cornell是著名的要分名校(即非常喜欢分数很好的学生),但只要文书材料能策划好,成功率还是比较高的。 最后向大家提一下土木大牛UIUC,尽管综合排名40左右,但该校的名气在中国非常大,而土木工程专业更是常年与UCBerkeley雄踞头把交椅。该系拥有54名全职教授,数量超过Stanford几乎一倍,所有学生数量也达到了514人。UIUC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方向众多:建筑管理、建筑材料、环境工程与科学、环境水文学与水利工程、地质技术工程、信息技术、结构工程与交通工程。其中信息技术方向与其他开在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或者 商学院 底下的信息系统、信息技术不同,它的课程更多的涉及到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与土木工程和环境工程相关的领域。学校官网上提供了从2003年从2007年的数据,录取的学生中,平均GRE的Verbal部分分数在510左右,Quantitative部分分数在760左右,而Analytical Writing部分均在4.5。 综合来说,土木工程申请在工程类中不算最难的,但由于有大量的已经有工作经验的申请者加入竞争,想要进入名校并不容易。所以广大申请人除了尽量保持GPA、TOEFL、GRE等硬件条件的前提下,最好在申请前至少一年能确定好自己的方向,去专业的咨询公司开展专业化的规划服务,提升实习或科研背景,亦可以通过参加结构大赛等专业性活动来提高软性背景。
个人分类: 土木工程专业相关|46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申请美国大学的主要步骤
emlyn 2008-11-20 09:38
申请美国大学的主要步骤 以下是我当年申请美国大学的主要步骤。由于我申请的是博士班,所以这个过程和申请本科可能有些区别: 1。选择美国学校。当时还没有上网的途径,所以主要是通过一些图书馆的美国学校介绍。就象买股票,我根据自己的托福,GRE,GPA,推荐人等情况选择了一批学校(从中等到好的都有)。现在,你应该可以上网了解各个学校。 2。向所有选中的学校去信索取申请材料(表格,学校简介等等). 这个步骤现在应该可以通过email. 3。收到学校回信后,根据学校的要求办妥申请材料。这一般包括: 1)成绩单。向所在学校或毕业学校索取成绩单。有的中国学校能够出具翻译好的成绩单,但是有的要申请人自己翻译,然后由教务处核对盖章,并盖封口印。有时,你要把我国的100分制自己转换成4分制,并且自己折算GPA; 2) 推荐信。一般要三封推荐信。一般是找学校的老师推荐。如果和你接触的人中有其他领域的专家,名人,地位显赫者了解你,而且对你赏识,也可以让他们写。但是,既然你是去读书,一定要有学校的教授对你的学术潜力有推荐比较好(不要三封信都是关于社会活动的)。 3)statement of purpose. 这是十分关键的一份材料。在这份材料里主要是阐述你申请他们学校深造的动机。我个人意见是,写完以后让较有经验者和英语较好者读一下提提意见比较好。 4) 托福,GRE或GMAT成绩。一般这些成绩通过两种途径寄给学校:a)在考试报名的时候你就可以免费选择一两个学校,考试机构会把成绩直接寄给这些学校; b) 你也可以另外要求考试机构向其他的学校寄成绩单,但是要付一些费。一般,正式的成绩单不由申请人自己在申请材料里直接寄给学校。但是,一个值得推荐的做法 是,将你收到的成绩单做个复印件,并将这个非正式的复印件夹在申请材料里一起寄给学校。虽然这个备份不能作为正式录取你的依据,但是有时可以在考试机构拖 延的情况下,加速你被考虑。 5)申请费。在我申请的时候,每个学校的申请费在60到70美元。现在可能有涨价。申请费需要到中国银 行或其他接受外币业务的银行(比如建设银行)去买汇票,然后夹在申请材料里一起寄出。有些学校对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可以免去申请费。但是,证明经济状 况不好可能需要额外的材料。为了确保你的材料被及时浏览,除非真是有经济上的困难,我不建议不寄申请费。 6)奖学金申请表。有的学 校没有奖学金申请表,只要是申请者,他们会自动将你考虑进奖学金的申请。有的学校有单独的奖学金申请表。奖学金分几种:fellowship(给他们认为 十分优秀的学生,拿这种奖学金的学生不需要干活,只要读书就可以,学费全免,并有生活费),other scholarship (这一般是由社会团体或企业提供给优秀学生的,除非你自己在和这些团体和企业联系,第一年拿到这类奖学金的概率较低,而且这类奖学金不一定够学费和生活费 的总额),助教(有一周20小时为教授当助教的义务,学费全免,并有生活费。这类奖学金对英语口语有一定的要求。虽然不是必需,但是如果你有较好的托福口 语成绩,会对申请这类奖学金有所帮助),助研(帮助教授研究,一周20小时,学费全免,还有生活费)。另外,美国学生可以申请助学贷款。但是,外国学生一 般不能申请助学贷款。 7)申请表(主要是填写你个人的信息和志愿) 8)其他材料。所有你认为对你有帮助的材料都可以放进去。比如,各类竞赛得奖证书,等等。 4。寄出申请材料。美国学校一般由秋季和春季两次入学,每季都有申请的截止日期。你要保证你的材料在截止日期以前寄达。 5。 收到学校回复。每个学校一定会回复你,无论你是被录取了还是没有被录取,无论你是被授予了奖学金还是没有被授予。我的经验是,如果信封薄薄,就没戏了(但 是还要打开看一下)。如果信封厚厚,就有戏。同样,如果信里第一个字是谢谢你,那就没戏了;如果第一个字是恭喜你,那就好了。 6。接受录取通知。你只能接受一家学校的录取。美国的学校间不一定互相知道你同时接受了两家学校,但是这是一种诚信的表现,就象最好不要同时谈两个对象一样。 7。被你接受的学校,会给你寄出你去办理签证的文件(I20)。注意,如果你同时接受了两所以上的学校,收到了两张以上的I20,那么在你作出最终决定的时候一定要把没用的I20退回,否则你会有麻烦。 8。办理签证(细节略去)
个人分类: 留学相关|373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8: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